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肠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结直肠困难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结直肠巨大息肉患者31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内镜组21例与双镜联合组10例,内镜组只采用传统的结肠镜下手术治疗,双镜联合组采用结肠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结果两组都手术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无术后穿孔、吻合口瘘、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不过双镜联合组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内镜组(P〈0.05),两组住院费用相当(P〉0.05)。结论应用双镜联合治疗结肠镜下切除困难的结直肠息肉能达到两者优势互补,减少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加快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肠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结直肠良、恶变息肉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单纯结肠镜切除困难的结直肠良、恶变息肉78例患者,其中腹腔镜辅助结肠镜治疗18例,结肠镜辅助腹腔镜局部切除术45例(楔形切除术42例,肠段切除术3例;术中冰冻发现癌变8例,其中3例原位癌未追加手术,5例为浸润性癌追加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结肠镜定位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15例。结果:腹腔镜辅助结肠镜治疗组及结肠镜辅助腹腔镜局部切除术治疗组均无残留或复发,无1例严重并发症。结肠镜定位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组13.3%(2/15)出现并发症,术后肝脏转移6.7%(1/15)。结论:双镜联合的治疗方式对于结肠镜治疗困难的结直肠良、恶变息肉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内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结直肠良恶性息肉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内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结直肠良恶性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尝试运用多种双镜联合的方式治疗结直肠良恶性息肉,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46例双镜联合治疗患者,其中腹腔镜辅助内镜下治疗5例(10.87%),内镜定位腹腔镜切除30例(65.22%),内镜腹腔镜同步切除6例(13.04%),追加腹腔镜根治术5例。46例中息肉恶变21例(45.7%),其中浸润性癌6例,3例淋巴结转移。内镜协助腹腔镜手术41例无中转开腹,术后吻合口漏2例,吻合口出血1例。腹腔镜保护内镜治疗的5例无并发症发生。双镜联合患者随访时间1~21个月,息肉恶变者术后无一例复发。结论双镜联合增加了内镜治疗的安全性和适应证范围,减少了手术创伤,是结直肠良恶性息肉治疗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结直肠良恶性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 尝试运用多种双镜联合的方式治疗结直肠良恶性息肉,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 46例双镜联合治疗患者,其中腹腔镜辅助内镜下治疗5例(10.87%),内镜定位腹腔镜切除30例(65.22%),内镜腹腔镜同步切除6例(13.04%),追加腹腔镜根治术5例.46例中息肉恶变21例(45.7%),其中浸润性癌6例,3例淋巴结转移.内镜协助腹腔镜手术41例无中转开腹,术后吻合口漏2例,吻合口出血1例.腹腔镜保护内镜治疗的5例无并发症发生.双镜联合患者随访时间1~21个月,息肉恶变者术后无一例复发.结论 双镜联合增加了内镜治疗的安全性和适应证范围,减少了手术创伤,是结直肠良恶性息肉治疗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小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2):1538-1539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双镜)治疗结直肠肿瘤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3例结直肠肿瘤患者应用双镜联合治疗,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肠道及皮肤准备;术后予常规护理、并发症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结果:23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术后镇痛次数0~2次,术后无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8个月,恶性肿瘤患者无一例复发。结论:双镜联合治疗结直肠肿瘤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同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降低了医疗成本,对患者术后的康复和护理质量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代亮  王子卫 《医学综述》2012,18(10):1584-1586
结直肠癌遵循着"息肉—腺瘤—癌"的顺序演变发展过程,早期治疗结直肠息肉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率和改善预后的有效途径。目前,腹腔镜、结肠镜技术治疗结直肠息肉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但对某些特殊息肉,单行结肠镜或腹腔镜手术均困难,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息肉的应用,为结直肠息肉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何智明  肖虹 《重庆医学》2013,(22):2584-2585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间行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肿瘤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早期病变术中需要结肠镜定位52例;术前远端肿瘤致肠腔狭窄无法行全结肠镜检查,术中内镜发现近端肠管存在病变4例。结果 56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无手术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167.32±31.7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0.44±17.16)mL,术后平均住院日为(7.42±2.83)d。结论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肿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与分析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特征及腹腔镜联合结肠镜下手术对其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1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98例结直肠息肉患儿,记录患儿的临床特征,根据患儿的手术方法分为腹腔镜组(腹腔镜联合结肠镜下手术治疗,n=40)与结肠镜组(采用结肠镜手术治疗,n=58),对比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息肉复发与再手术率。结果 98例患儿中,息肉部位为直肠44例、横直肠38例、其他16例;息肉最大直径(1.65±0.24)cm;息肉单发83例、多发15例。腹腔镜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比结肠镜组改善(P<0.05)。腹腔镜组术后7 d的感染、出血、肠穿孔、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结肠镜组的17.24%(P<0.05)。腹腔镜组术后1个月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结肠镜组的82.76%(P<0.05)。腹腔镜组术后1、3、7 d的疼痛VAS评分低于结肠镜组(P<0.05)。所有患儿术后随访1年,联合的息肉复发率与再次手术率为5.00%、2.50%,均低于结肠镜组的18.97%、...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内窥镜在早期结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研究所2002年3月至2007年12月应用双镜联合治疗55例早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5例双铙联合治疗患者.根据术前电子肠镜活检病理结果,先行内窥镜定位腹腔镜游离结肠肠段切除术。术中切除标本送检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结果证实11例癌肿浸润至黏膜下层,均追加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其中2例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术后给予常规辅助化疗。中转开腹手术2例,无术后并发症。术后借助我所随访管理辅助信息系统,所有病例均获长期随访,除1倒术后1午死于心肌梗死外,其余患者存活至今。平均随访42个月(3~72个月).均未见任何复发转移。结论:双镜联合应用。对病灶定位准确,减少了手术创伤。术中应用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增加了治疗的安全性,对于内窥镜下切除风险较大或内窥镜下切除术后仍有癌组织残留的早期结肠癌。双镜联合手术是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结肠镜双镜联合在结直肠息肉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11月本院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患者38例,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法分为腹腔镜组和双镜组,每组19例;腹腔镜组行腹腔镜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双镜组联合腹腔镜与结肠镜进行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等指标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息肉复发情况。结果两组均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成功切除息肉病灶,腹腔镜组有1例因息肉较小,无法明确定位,进行中转开腹治疗,双镜组无中转开腹病例。与腹腔镜组比较,双镜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3 d视觉摸拟评分(VA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腹腔镜组比较,术后双镜组肛门排气时间、腹胀持续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进食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腹腔出血、吻合口瘘及泌尿系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两组随访时间5~24个月,均未出现息肉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与结肠镜双镜联合治疗结直肠息肉能够准确地定位病变,并有助于患者预后及胃肠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电子肠镜下大肠平坦型病变的病理学分析,探讨提高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的方法。方法 采用靶向取材活检法,对染色电子肠镜及电子肠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送检的标本,进行组织病理诊断,统计学分析,与随机取材组(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研究组大肠平坦型肿瘤性病变156个, 发现上皮内瘤变和早期癌共53个,检出率为33.33 %。靶向取材后剩余标本常规包埋切片,相同标本病理诊断相符合共45个,清除病灶8个,病变清除率为 15.09%,p<0.01; 对照组平坦型肿瘤性病变134个 , 发现上皮内瘤变和早期癌14个,检出率为10.4%。两组比较p<0.01。结论 电子肠镜下整体切除靶向活检对发现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提高检出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APC蛋白在结直肠息肉-腺瘤伴癌前病变-早期癌变进展序列中的表达率变化,探讨APC蛋白表达率与患者的预后、结直肠肿瘤复发的关系,阐明APC蛋白表达率结合临床病理用于指导下一步的诊疗。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德清院区结肠镜下行EMR、ESD摘除的息肉患者13例、腺瘤伴癌前病变患者120例、腺癌患者17例,共150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并分析APC蛋白的表达率,同时记录该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参数。对患者进行随访(结合电话随访和住院门诊资料),统计其5年复发、癌变及后续治疗情况。统计APC蛋白在结直肠腺瘤发生发展阶段中阳性表达率,分析APC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息肉、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腺癌平均表达率分别为100.0%、92.7%、86.4%、58.8%。息肉、腺瘤伴癌前病变、早期腺癌APC蛋白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APC蛋白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结直肠息肉-腺瘤伴癌前病变-早期癌变的进展序列中,APC蛋白的表达率也逐渐降低,并随着APC蛋白表达率的降低,结直肠息肉、腺瘤、早期癌变的复发率表现为跳跃状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和外科治疗的原则。方法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于2003年1月~2009年9月共收治术前经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上皮内瘤变”的病例128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5例。行腺瘤切除术3例,根治性结肠切除手术41例,直肠低位前切除术66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13例,Hartmann直肠经腹切除结肠造口术4例,腹会阴切除术1例。术后病理切片与患者术前活检切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术后82例(64.1%)病理证实为浸润性癌。其中,65例术前肠镜活检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中89.2%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癌;低级别上皮内瘤中,有38.1%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癌。术后病理证实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见癌结节22例(22/82,26.8%),1例肝转移。结论要警惕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实际为浸润性癌的可能性,对于疑似病例须紧密结合临床进行综合诊断,以免造成过低诊断贻误治疗。如果肿瘤的位置不涉及牺牲肛门的问题,宜首选作病变肠段切除,如术中可确诊为浸润性癌,则应行根治性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14.
高友福  孙颢  陈佳栋  吴学勇  姜波健 《西部医学》2013,25(9):1320-1322,1325
目的探讨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经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77例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5例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3例行单纯扩肛肿瘤切除术,1例扩肛局切术后术中病理补充行miles术,8例行姑息性肿瘤切除术。将术后诊断与肠镜活检诊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病理:3例(3.9%)仍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肿瘤最大直径1~3cm,平均1.5cm;其余74例(96.1%)证实为粘膜下层浸润性腺癌,肿瘤最大直径1~11cm,平均4.7cm,两组肿瘤最大直径有显著差异(P<0.01)。Kappa一致值为0.104,术前术后差异较大,一致性较差。统计分析显示,肿瘤癌变与大小和浸润深度相关。证实为腺癌的74例中已有8例出现肝转移,30例(41.1%)有局部区域性淋巴结转移;32例直肠肿瘤中(包括1例多原发性肿瘤)有29例(90.6%)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癌。结论要重视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肿瘤患者绝大多数(96.1%)已存在浸润性癌,甚至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如肿瘤位置不涉及保肛的问题,结直肠肿瘤直径>3cm者,应首选作病变肠段切除,术中病理诊断为浸润性腺癌者,则应行根治性手术。对于低位直肠肿瘤应当多次内镜活检和(或)扩肛肿块切除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外科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定位病灶后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3例结直肠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56~78岁;高位直肠2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3例、升结肠2例;5例为术前肠镜下息肉切除后病理检查示高级别瘤变或癌变行补救性腹腔镜根治术。均在结肠镜下于肿瘤下缘及正对侧位各注射5.0 ml自体血行肿瘤染色定位,染色后15~40 h行腹腔镜肿瘤切除术。13例患者均在肠镜下顺利完成自体血肿瘤染色标记,无出血、穿孔、局部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术中,12例肉眼下清晰可见自体血染色部位,可见局部不凝血,无广泛弥散影响手术视野的情况;1例体重指数27.2 kg/m2直肠肿瘤患者肿瘤位于腹膜返折下方,术中识别不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标本切缘均呈肿瘤阴性。提示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较清晰显示病灶位置,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形态、病理特点及治疗效果等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镜中心经内镜治疗137例LST病变的临床资料。将LST分成LST-G组及LST-NG组,分析组间病变部位、大小、内镜分型及病理分类的差异;比较组间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的差异,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LST颗粒型(LST-G)发病率69.34%(95/137),非颗粒型(LST-NG)发病率30.66%(42/137);LST结直肠各个部位均有分布,升结肠好发,发病率为 25.55%(35/137),结直肠各部位发病率LST-G组与LST-N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方面,LST-G组与LST-NG管状腺瘤发病率最高,分别为70.53%(67/95)及66.67%(28/42);锯齿状腺瘤发病率LST-NG组(26.19%,11/42)明显高于LST-G组(4.21%,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T-G组与LST-NG 组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以及癌变的概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示9例早期结直肠癌,癌变率(6.57%,9/137),4例(1例pT1b1脉管癌栓+3例pT1b2)追加外科手术,术后无癌组织残留及脉管浸润,术后3~6个月复查肠镜均未复发。LST-G与LST-NG之间整块切除率(91.58% vs 95.23%),完全切除率(86.32% vs 88.09%)和治愈性切除率(82.21% vs 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例出现迟发性穿孔,转外科手术治疗,无迟发性出血发生。结论 对于符合适应症LST病灶首选ESD内镜治疗,术后病理为预后及进一步干预措施提供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4年至2012年术前明确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103例,采用宫颈锥形切除54例、子宫全切除49例,术后病理检查从手术切缘是否切除干净、上皮下是否有浸润性癌、术后随访观察复发率、HPV转阴率,以此评价手术方式选择是否合理.结果 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采用子宫全切与锥形切除,术后手术切缘肿瘤残存与上皮下肿瘤浸润的机率及术后随访病变的复发率、HPV转阴率相差不大,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P>0.5).结论 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宫颈锥形切除是安全可靠的,宜首先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阴道镜及宫颈活检,初步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CINⅠ级66例,CINⅡ级25例,CINⅢ级9例,均采用LEEP术治疗。结果 LEEP术后标本病理结果与阴道镜下定点活检诊断符合率为87.0%(87/100)。其中CINⅠ级符合率75.8%(50/66);CINⅡ级符合率64.0%(16/25);CINⅢ级符合率77.8%(7/9)。所有患者随访显示:Ⅰ级治愈55例,1年后复发1例;CINⅡ级治愈19例,复发2例;CINⅢ级治愈8例,复发2例。结论 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微超声探头(UMP)检查在结直肠癌T、N分期的准确率及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手术治疗的53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接受12 MHz UMP检查,以手术探查和术后组织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评价UMP检查诊断结直肠癌浸润深度(T分期)和局部淋巴结转移(N分期)的准确率。结果UMP检查诊断结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为86%,诊断早期结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为100%。UMP检查诊断结直肠癌N分期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1%、77%、84%。结论UMP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T分期的有效方法,诊断早期结直肠癌T分期及肿瘤狭窄患者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尤为突出,尤其适用于肿瘤狭窄患者的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