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2例,随机分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组42例)和盐酸贝那普利组(对照组40例).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两组对象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两组分别在治疗3个月、9个月及15个月后复查血压和颈动脉IMT.结果:两组间血压降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在逆转颈动脉IMT方面优于盐酸贝那普利组(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除具有良好的降血压作用,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逆转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彩艳  陈君柱  李小玲  刘占军  莫一鹏  李雄  谢培怡 《浙江医学》2010,32(11):1616-1617,1631
目的研究苯磺酸左旋氧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均予左旋氨氯地平(2.5~5.0)mg/d口服治疗,随防8个月。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降压治疗前后的颈动脉IMT,并观察EPCs的数量和功能变化。结果30例患者均完成8个月随防,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降压疗效明显,收缩压、舒张压均达标,颈动脉IMT明显降低,从治疗前的(1.07±0.06)mm降低到治疗后的(0.85±0.05)mm(P〈0.05),EPCs的数量和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降压疗效显著,能延缓颈动脉IMT增加,可改善EPCs的数量和功能,长期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将78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及替米沙坦组.两组分别给予氨氯地平5~10mg/d和替米沙坦40~80mg/d.2组患者均连续服药12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时,测定2组血压、hs-CRP及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 2组在治疗后12个月,血压及hs-CRP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IMT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替米沙坦与氨氯地平有相似的降压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晓玲 《吉林医学》2014,(20):4433-443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CRP水平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做为观察组,选择110例无颈动脉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脂、hs-CRP水平及颈动脉中层厚度(IMT),给予观察组患者阿托伐他汀20 mg/d,比较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IMT及血脂、s-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IMT、血清hs-CRP、TG、LDL及T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TG、LDL、TC水平及IMT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CRP参与了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阿托伐他汀的应用可显著降低CRP及血脂水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5.
张志 《当代医学》2014,(12):143-144
目的:分析辛伐他汀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脉压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南沙区第六人民医院130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给予辛伐他汀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值为(1.01±0.22)mm,脉压值为(62.3±6.7)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8±0.24)mm和(64.3±7.1)mmHg。结论辛伐他汀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于改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脉压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消退作用。方法将8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常规服用倍他乐克25 mg Bid、双氢克尿噻12.5 mgQ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5 mg Qd,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心率、SBP、DBP、空腹血糖、TG、TC等的变化。结果服药12周后,观察组颈动脉IMT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SBP、DBP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HR、血糖、TG、TC变化甚微,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对颈动脉IMT增厚有消退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缬沙坦组28例服用缬沙坦胶囊80mg/d,联合用药组32例服用缬沙坦胶囊80mg/d,瑞舒伐他汀10mg/d;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0、6个月分别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压。结果:缬沙坦组治疗后血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联合用药组血压、脉压、血清TC、TG、LDL-C及hsCRP浓度均下降明显,颈动脉IMT治疗后明显下降。结论: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起到降低LDL-C及降低IMT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钙对高血压患者血管活性物质、脉压指数(PPI)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在原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钙(10mg/d),对照组则继续服用原降压药物不变,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检测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压、PPI及颈动脉IMT。结果 2组治疗前血压、PPI、血清hs—CRP、Hcy及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1个月后肱动脉的收缩压、PP均有明显的降低(P<0.05),而舒张压无显著改变;对照组PPI在治疗12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PPI有明显的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收缩压、PP降低更明显(P<0.05),而PPI治疗1、6、12个月后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s-CRP、Hcy浓度及IMT均有明显的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hs—CRP治疗1、6、12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治疗6、12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治疗6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PPI与血清hs-CRP、Hcy浓度及颈动脉IMT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606、0.583、0.672,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改善IMT并降低PPI,从而起到抑制炎性反应、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血管弹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0mg/d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斑块患者血脂及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门诊经颈动脉彩色超声证实合并有颈动脉斑块及血脂异常患者2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治疗组126例)及对照组(136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测定两组血脂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变化情况,并观察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治疗12个月后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在12个月观察期内无显著性差异(P>0.5)。治疗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斑块面积从治疗12个月起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0mg/d阿托伐他汀钙及拜阿司匹林100mg/d治疗能够干预并降低血脂水平,显著改善颈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程度,减低颈动脉内膜厚度,降低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左室重量指数的影响。方法将15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82)和实验组(=74)。对照组治疗为左旋氨氯地平片2.5 mg/d,若2周不能使血压达标,则可加量至5 mg/d,若仍不能达标,可加利尿剂或其他降压药。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加用辛伐他汀20 mg晚上用药1次,观察期为1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并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12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肌肥厚程度。结果两组治疗前血压、血脂、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治疗12个月后,实验组收缩压、舒张压、舒张期间隔厚度、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和左室重量指数均较对照组低(均<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合用辛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逆转有协同作用,较单一用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应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血府逐瘀软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0年2月期间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就诊的212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06例.治疗组以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血府逐瘀软胶囊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和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的影响.方法 将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日降压治疗,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日降压治疗,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PV和ABI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 SBP、24 h DBP均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后24 h SBPV、24 h DBPV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24 h SBPV、24 h DB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24 h DBP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A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ABI与治疗前比较虽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B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改善大动脉弹性,从而降低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轻度增高的高血压病患者动脉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 LDL-C轻度升高的高血压患者189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每组63例,其中对照组仅给予降压治疗,其余2组在降压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相应他汀药物治疗,观察3组患者给药前1周,给药后3个月、6个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变化。结果给药后3个月3组患者的颈动脉 IMT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给药后6个月各药物组颈动脉 IMT 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药物治疗组之间颈动脉 IMT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 LDL-C轻度升高的高血压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治疗均可显著改善颈动脉硬化的发生,两者他汀药物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38例对照及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前后,休息时、反应性充血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并检测颈动脉IMT值,测定治疗前后血浆ET、NO浓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高血压组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明显减弱,NO明显低于对照组,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老年高血压2级及3级颈动脉IMT值及IMT与内径的比率,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大。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治疗6个月后,血压明显下降,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仍低于对照。血浆ET水平明显下降,NO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无显著性改变。结论:1.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内皮分泌失衡及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2.老年高血压2级及3级颈动脉IMT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大。3.经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治疗6个月后,血管内皮功能明显改善,而颈动脉IMT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K469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及血清中的ICAM-1(sICAM-1)对其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例高血压患者和106例对照者的细胞间黏附分子K469E基因多态性及血清中sICAM-1水平检测。结果:高血压组ICAM-1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高血压患者中KK基因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比E基因携带者高血压患者的厚。高血压患者血清中sICAM-1水平及IMT较对照组增加,并且血清中sICAM-1水平随着高血压患者IMT增厚而增加。结论:在高血压人群中,ICAM-1 K469E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E等位基因可能是颈动脉硬化遗传易感性基因,而且sICAM-1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TNF—a、IL-6与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1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166例、女52例,平均年龄(78.45±3.14)岁,应用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ntima—mediamickness,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用硬化斑块指数(plaqueindex,PI)进行分级,用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清中TNF-a、IL-6的浓度。结果随着高血压级别升高,IMT越厚,TNF-a、IL-6浓度越高,不同级别间IMT、TNF-a、IL-6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TNF-a、IL-6的含量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TNF-a、IL-6的含量明显高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内中膜正常患者(P〈0.05和P〈0.01);随着颈动脉PI级别增加,TNF-a、IL-6的浓度逐渐增高,颈动脉PI各级别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TNF-a、IL-6参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降低TNF—a、IL-6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可能阻止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粒化非诺贝特对原发性高血压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和血压影响。方法:随机将78例原发性高血压并高甘油三酯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波依定应用基础上加用微粒化非诺贝特,对照组仅给予波依定降压治疗,治疗期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超声、血压、血脂、肾功、肝功变化。结果:治疗组12个月颈动脉内膜厚度明显变薄,IMT/内径(D)比率与治疗前相比降低(P<0.05),同时患者舒张压水平进一步降低与对照组相比(P<0.05)呈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并高甘油三脂患者在降压治疗同时加用非诺贝特可逆转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增长,并且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可能对患者舒张压有额外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 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二组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和硝苯地平组 ,疗程 12周 ,观察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结果 :两药均能显著降低血压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总有效率为 88.2 % ,硝苯地平总有效率为 76 .5 %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压谷 /峰比值均大于硝苯地平。结论 :对高血压病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一种有效、安全且易耐受的降压药 ,每日 1次能维持 2 4h降压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替米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半胱氨酸(Hcy)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糖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替米沙坦治疗,6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血浆半胱氨酸(Hcy)、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血脂及颈动脉IMT的变化。结果:112例患者保持随访,经规范降糖治疗6个月,血糖、血压控制稳定。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如TG、TC、LDL-C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观察组TC、LDL-C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Hcy、颈动脉IMT无明显变化,观察组24h尿蛋白定量、Hcy、颈动脉IM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可改善脂质代谢过程,降低Hcy和尿蛋白排泄,延缓肾功能损害以及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关系.方法 将未受药物影响、且未合并其他疾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检测及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检测 (ELISA法) , 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本组90例患者收缩压为 (150.16±9.18) mm Hg, 舒张压为 (99.92±6.32) mm Hg;颈动脉IMT为 (0.78±0.43) mm, 血清PDGF-BB为 (25.78±12.76) ng/m L.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呈中度正相关关系 (r=0.483, P=0.000, P<0.001) .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中度正相关关系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