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南宁市2~6岁学龄前儿童的意外伤害现状,为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2008年10月—2009年9月期间南宁市六县六城区2~6岁的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调查表进行意外伤害调查。 【结果】 南宁市2~6岁学龄前儿童的意外伤害发生率为25.9%,男女童之间、不同年龄组别儿童之间的意外伤害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害类型居前三位分别是跌倒/坠落(34.9%)、交通事故(27.7%)、碰撞/挤压(12.9%);受伤部位以头颈最多见(45.4%);伤害发生以夏季高发,发生地点排前三位是:家里(36.7%)、路上(34.3%),幼儿园(12.7%);大多数(90.4%)可治愈,少部分(5.8%)致残,伤害治疗以自费为主。 【结论】 南宁市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学龄前儿童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贵阳市城区2193例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了解贵阳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现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例一对照研究的方法,对贵阳性市城区15所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在1998年4月1日-1999年3月31日期间发生的意外伤害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贵阳市地区学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为24.76%,男童高于女童(P<0.05),意外伤害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P<0.05)。伤害类型前三位为:跌伤、撞伤、动物伤;96.32%的伤害为轻度,3.68%为中度,无1例伤残和死亡。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受下列因素的影响;父亲年龄、父母文化程度,母亲职业、家庭宠物、儿童民族、儿童看护人,居住楼层、家庭人均收入等。结论:贵阳市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高,意外伤害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意外伤害是贵阳市儿童健康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杭州市2004年幼儿园儿童意外损伤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杭州市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意外伤害发生。【方法】根据2004年卫生部统一的调查表与调查方法对杭州市4个县市和7个区11所幼儿园437名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资料用χ2和χ2趋势检验分析。【结果】杭州市幼儿园意外伤害年发生率达7.32%,各年龄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P<0.05)。男童发生率为7.28%,女童7.36%;城市发生率6.75%。农村发生率8.11%,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3岁组入托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10.63%,散居儿童为3.90%,入托儿童明显高于散居儿童(P<0.05)。意外伤害分类构成前三位依次为:外伤、烫伤、动物咬伤。意外伤害发生地构成前三位依次为:家中、户外、幼儿园内。【结论】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且主要在园外发生,做好幼儿及家长对儿童意外伤害预防的宣传教育,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学龄前儿童、家长及幼儿园教师中开展以预防儿童伤害为主题的健康教育,针对发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提高伤害对象的认知行为,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 【方法】 以学龄前儿童为干预对象,监测意外伤害,对干预前后的学龄前儿童伤害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干预方法包括对幼儿老师设计安全课程,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等。 【结果】 干预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较干预前降低。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后,家长对家庭中危险因素认知有所提高,改变不利因素的家庭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低于未改变的家庭,结果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健康教育对降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徐州市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随机抽取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前瞻性观察4所幼儿园儿童1年内意外伤害发生情况,并采用SPSS 16.0分析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徐州市幼儿园儿童意外伤害的年发生率为15.07%,男童高于女童,年发生率分别为18.16%和11.40%;意外伤害的类型男女童之间无差别;影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因素主要有性别、父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和儿童自身的性格。结论 应针对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采取综合安全防范措施,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了解广州市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分布特征,探讨伤害发生原因,为预防与控制意外伤害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通过广州市儿童意外伤害监测网络,调查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儿童意外伤害主要集中在1~5岁组,以3~4岁组所占比例居多,男童多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意外伤害的首位原因为跌伤,其他依次为烧烫伤、道路交通伤、动物伤。溺水和道路交通伤是致残致死的首要原因。【结论】防止儿童溺水和道路交通伤发生,是伤害干预的首要任务。跌伤、烧烫伤是伤害控制的主要危险因素,动物伤是广州市伤害控制一个新的课题。控制儿童意外伤害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参与和家庭配合,采取综合措施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九江市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选取的6所幼儿园中分别随机抽取大、中、小班各1个班,以抽中班级的所有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由现场调查员指导每位儿童家长完成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龄前儿童基本情况、家庭情况以及过去1年各种意外伤害发生情况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伤害发生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共调查486名学龄前儿童,过去1年内发生意外伤害98例,意外伤害发生率为20.16%。男、女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4.02%和15.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喜静儿童,爱动儿童的意外伤害发生率(24.79%)更高(P0.01)。大、中、小班儿童的意外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3.46%、19.88%和16.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母亲照顾时间较多(OR=0.312)和家庭月均收入高(OR=0.184)是学龄前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保护因素,儿童爱动的性格特点(OR=2.192)和父母离异(OR=1.891)是发生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的性格特点以及家庭环境是影响意外伤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应加强父母的安全健康教育,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0~14岁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以2009-2011年在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首次就诊的意外伤害儿童为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4 661例意外伤害儿童所填写的《浙江省医院伤害监测病例登记表》进行资料分析。 【结果】 儿童意外伤害占全部意外伤害的10.07%,男童占63.25%,明显高于女童;2~3岁儿童的意外伤害为高发年龄段;10月份为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最多月份;意外伤害发生原因居于前三位的分别为跌伤/坠落(54.2%)、交通伤(13.5%)、异物入眼耳鼻咽(8.7%);导致严重伤害的主要以交通伤为主。 【结论】 相关部门应针对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采取有重点的各类干预措施,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武汉市儿童伤害的发生现状以与个性倾向特征的相关因素,为科学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按老街道、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密集地)、城关、乡镇等四个层次,抽取城区7条街道、郊区的2个城关和4个乡镇,调查表采用了儿童安全联盟(TASC)在亚洲各国普遍应用的调查表为基本模板,根据本市实际情况进行了必要的修订。 【结果】 武汉市儿童伤害的发生率为78.7%,其中郊区儿童多于城区儿童,男童多于女童。个性倾向特征中伤害组儿童性格特征粗心、暴躁、独立、主动的儿童比例显著高于未伤害组(P<0.01),经常打架、受过他人威胁、威胁过他人、喜欢棍棒等追打、喜欢爬到高处玩耍、喜欢独自玩耍的儿童伤害比例也均高于未伤害组(P<0.05)。 【结论】 提示儿童意外伤害的高频发生不容忽视,儿童个性倾向特征部分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有关,对控制与干预儿童意外伤害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阿坝州托幼机构儿童意外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2015年4-6月对阿坝州8个县城镇和农村托幼机构4 368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阿坝州托幼机构儿童意外伤害总检出率为15.04%。各伤害类型在不同民族之间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城乡、不同地区、民族、性别、母亲文化程度、主要抚养人、家庭月收入和家长意外伤害知识得分不同,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地区、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是意外伤害发生影响因素。母亲文化程度较高和家庭经济收入高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较低。结论 阿坝州托幼机构儿童的意外伤害情况均较为严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与儿童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等多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1.
厦门市城区集居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了解厦门市城区集居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厦门市的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城区,随机抽取10所幼儿园3~6岁儿童共2146名。收集1998年4月至1999年3月意外伤害的情况,筛选出病例231人进行1:1配对。结果 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6.2%;男童意外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童(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呈下降趋势(P〈0.001)。意外伤害发生类型以碰伤、跌伤为主,占65.4%。经单变量配对χ^2检验及多变量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伤害直接影响因素为:父毒的工作类型、母亲怀孕次数、分娩方式、父亲年龄、儿童参加活动情况及儿童性格行为。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另外一些家庭因素通过影响儿童行为对伤害产生间接影响。结论 意外伤害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解北京市0~6岁流动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现状,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北京市流动人口集中的4个社区,对在社区居住的非京籍0~6岁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社区居住的京籍0~6岁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调查内容包括儿童意外伤害知识态度和行为、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等。 【结果】 流动儿童非致死性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1.9%,常住儿童为12.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P=0.730)。流动儿童交通伤害、锐器伤、烧烫伤、动物咬伤以及意外窒息的发生率高于常住儿童。流动儿童的伤害40.5%发生在家中,26.2%发生在休闲活动场所,33.3%发生在道路或其它公共场所;常住儿童的伤害92.3%都发生在家中。流动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休息时间、平均医疗费用均多于常住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北京市流动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具有特定的流行病学特点,伤害造成的疾病负担高于常住儿童。要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由意外伤害所导致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幼儿家长对儿童实施躯体暴力行为的发生情况,探讨可能与家长躯体暴力相关的因素。 【方法】 采用不记名自填式问卷方法,对湖南省某县城2所幼儿园小班、中班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被调查的560名家长中,在调查前的最近3个月内有77.7%的家长对子女实施过躯体暴力,其中重度躯体暴力约占1/5(90/435)。男童、家长为女性、家长处于无职业状态、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家长有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等,是家长对儿童躯体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论】 在所调查的幼儿家长中,对子女的躯体暴力问题十分普遍。急需在家长中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躯体暴力活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昆山地区12月龄幼儿气质类型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为早期行为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1~3岁幼儿气质问卷(CTTS)对738名在昆山市妇幼保健所门诊常规体检的12月龄幼儿进行气质测评,并用自行设计编制调查表对气质相关因素进行调查。 【结果】 幼儿气质类型构成比以中间偏易养型(56.10%)和中间偏难养型(31.44%)为主,各气质类型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幼儿间活动水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情绪本质、持久性、注意分散以及反应阈等气质维度,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母亲生育年龄、母亲学历、母亲孕期看电视时间、看护人、看护人态度、看护人文化程度以及看护人性格等多种因素对幼儿气质维度有影响。看护人文化程度高、家庭月收入相对低家庭易养型幼儿比例高;父亲文化程度高、父亲不嗜好烟酒以及看护人态度严家庭中间偏易养型幼儿比例高;母亲生育年龄小、胎龄大、人工喂养以及母亲为干部家庭幼儿中间偏难养型比例高;母亲生育年龄大、孕期容易恐惧、母孕期每天睡眠时间偏少以及有孕期合并症记录家庭幼儿难养型比例高;父亲嗜好烟酒家庭幼儿启动缓慢型比例高。 【结论】 昆山幼儿气质类型以易养型、中间偏易养型占多数,活动水平存在男女性别差异,部分气质维度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显著,多因素综合作用影响昆山幼儿气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北京市3~6岁儿童生活方式对体质的影响,改善并提高儿童体质。 【方法】 以幼儿园为单位按照分层整群抽样原则抽取36所幼儿园的6 405名儿童进行家长问卷调查,调查儿童的生活方式对儿童体质综合评级的影响。 【结果】 睡眠时间、上幼儿园情况、户外活动时间及室内娱乐时间4个指标对儿童体质评级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其中儿童在园所的时间越长其体质综合评级的优秀率就越高,具有8~10 h睡眠时间、1~2 h户外活动时间以及30 min~1 h室内娱乐时间的儿童其体质综合评级优秀率是最高的。 【结论】 生活方式是影响儿童体质综合评级的因素,改变儿童的生活方式对提高儿童体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太原市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超重和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太原市5所小学三年级学生共1 582名作为调查对象。【结果】 太原市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5%和9.4%,男童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高于女童,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独生、父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母亲学历、银屏活动次数和出生体重为儿童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太原市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较高,儿童超重和肥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海市学龄前儿童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方法】 采用攻击行为-教师核查表(Teacher's Checklist)、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一般情况问卷针对上海市10所幼儿园1 23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 【结果】 学龄前儿童反应性攻击均分为2.12±0.92,主动性攻击均分为1.39±0.68,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8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童、父亲文化程度低、母亲年龄小、家庭矛盾性高和成功性高是儿童反应性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男童、父亲文化程度低、母亲年龄小、家庭矛盾性高和看电视时间长是儿童主动性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反应性攻击性行为明显多于主动性攻击行为,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男童两种类型的攻击行为均显著多于女童。家庭环境因素与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应根据儿童的攻击行为类型和相应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马鞍山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现状,为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抽取的儿保门诊和托幼机构的2 032名6月龄~6周岁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同时调查家长的儿童视力保护知识知晓情况及行为。【结果】 马鞍山市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率为31.1%,屈光异常类型以散光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屈光异常发生率逐渐降低;散居儿童异常率高于托幼儿童;外地户口儿童低于本地户口儿童;家长的儿童视力保护知识知晓率较低,保护儿童视力行为不足。【结论】 马鞍山市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率较高,卫生保健部门、教育部门及儿童家长应高度重视,加强合作,共同保护儿童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