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91年我们采用问卷法调查了理县1140名藏、羌、汉族中学生吸烟情况以及与吸烟者有关的一些因素.结果显示:藏、羌、汉族男生吸烟率分别为21.12%、22.46%和34.90%。藏、羌族男生吸烟率接近,与汉族男生的吸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从藏、羌、汉族家庭成员是否吸烟与男女生吸烟的关系看,学生吸烟与家庭成员是否吸烟关系不大,故认为学生吸烟并不是家庭影响的单一因素.从藏、羌、汉族男女生吸烟方式看,如将吸烟分为“只吸入口中即吐出”、“吸人肺再吐出”、“界于两者之间”三种.即50%以上的男生吸烟者均为吸入口中即…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阿坝州藏汉羌族学生膳食营养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省阿坝州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膳食营养状况,为改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膳食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7~18岁藏、汉、羌族男女学生1 651名进行24 h膳食回顾调查,对其膳食质量及营养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藏、汉、羌族学生能量摄入普遍不足,各个年龄组未达到RNI的比例均在60%以上。能量主要来源为碳水化物,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偏低;3个民族学生钙摄入量普遍明显不足,低于AI值者超过97%,低于1/2 AI值者占63.2%~93.6%;维生素A、硫胺素和核黄素、维生素C、维生素E均摄入不足,并随年龄增大而加重。3个民族学生能量摄入无明显差异,碳水化物摄入量藏族明显高于汉、羌族;其余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藏、羌族均低于当地汉族,藏族最低。膳食平衡指数评价膳食质量表明,膳食质量距不为0,负端分均在27~32分之间,属中等偏下水平,各族学生蔬菜、水果、奶类和豆类、动物性食物均摄入不足,谷类摄入偏高;食物种类汉族优于藏、羌族,女生优于男生,但总体单调。结论四川省阿坝地区藏、汉、羌族学生营养摄入普遍不足、膳食质量差,藏、羌族学生更需营养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藏、羌和汉族儿童少年的骨量状况,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用双能X线前臂骨密度测量仪(pDEXA)测量1822名7-19岁藏、羌、汉族男女学生前臂远端1/10处和近端1/3处尺骨和桡骨(Dist.R+U,Prox.R+U)以及近端1/10处桡骨(Prox.R)的骨矿物密度(BMD)、骨矿物含量(BMC)、骨面积(BA)。结果 11,16,18岁女生和12,16,17岁男生的前臂骨量各项指标民族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多个年龄段,藏族学生前臂远端骨量(特别是9~12岁男生 Dist.R+U BMD及Dist.R+U BMC)、前臂近端骨面积(Prox.R+U BA)和近端桡骨骨面积(Prox,R BA)显著高于汉族和羌族;羌族学生骨量水平处于藏族和汉族之间;汉族13岁女生Dist.R+U BA和Prox.R BMD显著高于本族同龄男生.羌族11岁女生Prox.R+U BMC和Pwx.R BMC以及1l,12岁女生Dist.R+U BA显著高于本族同龄男生,藏族15岁女生Dist.R+U BA显著高于本族同龄男生,在其他年龄段各项骨量指标均为男生大干或等于女生。不同民族出现骨量性别差异的年龄不尽相同;男生在13-18岁、女生在11~16岁,Prox.R+U BMD增长幅度明显大于Dist.R+U BMD。结论四川藏、羌、汉族儿童青少年骨量存在差异。是否为遗传因素起作用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藏、汉、羌族儿童少年骨骼生长发育状况,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测量四川省阿坝州7~18岁藏、汉、羌族1 822名男女儿童少年的身高、坐高、前臂长和膝高4项指标,并对其骨骼生长发育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藏族男女儿童少年各项指标均大于当地羌、汉族,其中7~9岁和17~18岁2个年龄段尤为明显;与全国学生平均身高相比,藏族低于全国城市水平,高于乡村水平,羌、汉族与全国乡村水平相当;除藏男9岁组和藏女7岁组外,3个民族儿童少年身高均低于四川省同年龄组平均水平。结论四川省阿坝州藏、羌、汉族男女儿童少年骨骼生长发育较差,建议加强体育锻炼,改善生活环境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5.
四川阿坝州藏羌汉族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四川藏、羌、汉族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状况,分析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特点。方法 利用生物电流阻抗法(BIA)测定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7~18岁藏、汉、羌族1822名男女儿童青少年的体成分。结果 男、女生瘦体重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有显著的相关性(r=0.75)。男生的瘦体重年增加值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女生则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男生体脂百分比在13.1%~22.3%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女生的体脂百分比在23.8%~29.8%之间,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羌族儿童少年的体脂百分比有高于汉族、藏族的趋势,但男生只在12,15岁时显著高于汉族,女生在12岁时显著高于藏族。结论 藏、羌、汉族儿童青少年体成分随着青春发育表现出性别和民族差异,提示性别、民族可能也是造成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差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北京、沈阳部分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了解北京.沈阳2地区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探讨该地区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为采取增强学生体质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曾经参加2000年体质与健康调研的北京市3个区(东城区、石景山区、通洲区)以及沈阳市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1252名中小学生和1161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及家长对体育锻炼均持肯定态度,但其程度具有地区差异(χ^2=132.46,P〈0.01);中小学生锻炼情况存在差异(χ^2时间=122.964,P〈0.01;χ^2强度=60.13,P〈0.01);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实际情况与他们和家长的认识存在差异;各地区家长对学生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有一致的看法。结论北京.沈阳2地家长和学生对体育锻炼均有较强意识,但多种因素使得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及强度均不够。体育锻炼不足是该地区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学院藏、汉族学生的乙肝发病情况,为学院对乙肝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将2008级新生体检时乙肝6项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部参加体检人数为2 496人,共检出HBsAg阳性168例,阳性率为6.73%.藏族学生HBsAg阳性率为9.15%,汉族学生HBsAg阳性率为4.63%;其中藏族男生HBsAg阳性率10.7%,藏族女生HBsAg阳性人数7.89%;汉族男生HBsAg阳性率4.72%,汉族女生HBsAg阳性率4.55%.[结论]藏族学生乙肝感染率明显高于汉族学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乙肝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西藏那曲地区藏族学生恒牙列初期错牙合畸形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藏族学生错[牙合]畸形患病的摹本资料,为当地防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71名恒牙列初期藏族学生,对其进行[牙合]关系调查,按Angle错[牙合]分类法分类,数据处理用SPSS11.5软件包。结果 当地恒牙列初期藏族学生错[牙合]畸形患病率为67.1%,男生患病率为65,4%,女生患病率为6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98,P〉0.05);错[牙合]畸形构成比以AngleⅢ类为最多(X^2=10.622,P〈0.01),占39.2%。结论 当地藏族学生恒牙列初期错[牙合]畸形患病率较高,错[牙合]畸形AngleⅢ类最多。  相似文献   

9.
崔京玉 《职业与健康》2009,25(9):970-971
目的了解珲春市中小学生HBsAg携带状况和抗-HBs水平,为学校制订防治乙型肝炎(乙肝)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126名中小学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BsAg和抗-HBs。结果2126名中小学生HBsAg阳性率为1.69%,其中朝鲜族学生阳性率高于汉族学生。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学学生阳性率高于小学学生,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阳性率为55.69%,其中朝鲜族学生阳性率高于汉族学生,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学学生阳性率高于中学学生,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乙肝无免疫力的学生应给予乙肝全程免疫,抗.HBs弱阳性的给予一次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理州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学生营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的规定,测量身高、体重,采用1985年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法”,2010年11月对大理州7~18岁白族、汉族学生按比例抽样进行营养状况评价。[结果]调查2623人,营养不良163人,营养不良率为6.21%。营养不良率女生白族以17岁为高发,男生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率的高发年龄白族、汉族女生均是13岁,肥胖率的高发年龄白族女生是13岁,汉族女生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族、汉族男生超重、肥胖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率白族、汉族均是女生高于男生(P〈0.05);汉族超重、肥胖率均是男生高于女生(P〈0.01);汉族男生的肥胖率高于白族男生。营养不良、超重、肥胖率均是城市高于乡村(P〈0.05)。不同组别营养不良率均以轻度为主。[结论]大理州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不容忽视,今后的学生营养工作应做到防治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并举,采取必要措施,使学生能得到平衡膳食与合理营养,全面推行以学校为中心的全民营养保健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身体活动、能量消耗及睡眠现状,为制定学龄期身体活动相关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基础上调整设计问卷,调查沈阳、广州、成都、武汉4城市的10 909名中小学生的身体活动及睡眠状况,并进行性别、学段、城市间的比较。结果调查对象每周平均有(4.0±1.9)d、每天(44.9±39.5)min参加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有(3.1±1.8)d、平均每天(38.5±38.5)min参加高强度身体活动,身体活动能量代谢当量平均每周为(1602.2±1939.3)MET-miniutes,每周达到中等和高身体活动水平的学生分别占29.1%和31.5%;男生的身体活动强度和时间高于女生,低学段高于高学段,城市间存在差异。调查对象每天闲暇时平均静坐活动时间为(158.6±154.3)min,53.7%的人每天静坐活动2 h及以上,随着学段升高,静坐活动时间和比例升高。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7.7±1.6)h,睡眠不足的比例是79.9%,女生高于男生,高学段高于低学段。结论中小学生中高身体活动水平比例较低,静坐活动时间较长,睡眠不足的比例较高,性别、学段和城市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和掌握广西区城市汉族学生视力低下发生、发展规律。方法对1995、2000、2005年广西区学生健康监测中城市汉族7~18岁中小学生的视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5、2000、2005年广西区城市汉族7~18岁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率分别为38.91%(5325/13686)、40.83%(2837/6949)、51.14%(1841/3600),10年间视力低下率升高12.23%;视力低下率随年级升高而上升(P〈0.01),重度视力低下构成比上升;女生视力低下率高于男生(P〈0.01)。结论广西区城市汉族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预防近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济宁市城区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状况,以便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1004年3~5月,对济宁市城区12所中小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视力检测。[结果]检查13574人,视力低下率为71.03%。视力低下者中,轻度占28.12%,中度占27.13%,重度占44.75%。视力低下率,男生为66.13%,女生为76.59%(P〈0.01);小学生为33.23%,初中生为73.59%,高中生为92.99%(P〈0.01)。视力低下者中,重度所占比例小学生为7.79%,初中生为31.27%,高中生为56.38%(P〈0.01)。[结论]济宁市城区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率逐渐增高,应加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结核病在大学新生中的发生状况,以便更好地控制结核病在校园中传播。[方法]对2002~200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2875名入学新生进行胸部透视或摄片,并辅以痰抗酸菌涂片及PPD试验加以确诊。[结果]青春期女生患病率0.09%,男生患病率0.02%,女生发病率高于男生(P〈0.05);农牧区患病率为0.13%,城镇0.03%,农牧区高于城镇(P〈0.01);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患病率与汉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结核病患病率有明显的性别及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汉族与哈萨克族中小学生HBsAg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2002年8-10日,对该地区三县一市7-18岁学生HBsAg进行了检测。结果 检测了4612名学生,阳性者166、阳性率3.6%。女性阳性率3.1%(72/2296);男性阳性率4.1%(94/2316);男女之间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x^2=2.83,P〉0.05)。汉族学生阳性率为4.9%(121/2775);哈族学生阳性率1.9%(35/1837)汉族学生感染率高于哈族学生(x^2=25.25,P〈0.01)。结论 本次调查该地区中小学生HBsAg感染率低于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漯河市城乡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方法32005年9~11月。对漯河市6369名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进行调查,评价其营养状况。[结果]调查中小学生6271人,营养正常者占55.97%;营养不良率为28.34%,营养过剩率为15.69%,超重率为9.14%,肥胖率为6.55%。营养不良率,中学生和小学生分别为30.83%、25.74%,男生和女生分别为20.14%、30.92%,城区和乡村学生分别为24.97%、32.99%(P〈0.01)。肥胖率与营养过剩率,中学生分别为5.75%、14.45%,小学生分别为7.39%、16.99%(P〈0.05)。超重率城区学生为9.79%,农村学生为8.24%(P〈0.05)。[结论]漯河市城乡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医学高职生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评价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方法]开展一系列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包括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社会宣传等。健康教育前后分别测评学生掌握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水平,采用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健康教育前各班艾滋病预防知识平均成绩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健康教育后各班平均成绩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班健康教育前后平均成绩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前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艾滋病预防知识,考试成绩平均90.89分,健康教育后考试成绩为94.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次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的自我保健和人群艾滋病预防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因病缺课情况和病种,为及时处置学校传染病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青岛市学生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网络直报系统”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合计96所学校进行了因病缺课的网络直报,直报系统报告率为79.34%。因病缺课总人次为3118,因病缺课总天数为4140d。缺课率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85%、5.33%、4.13%(P〈0.01);男生为6.69%、女生为6.67%(P〈0.01);农村地区学生为7.60%、城镇学生为5.53%(P〈0.01);缺课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外伤和传染病,分别占55.19%、19.79%、8.27%和6.92%。中小学生均以呼吸系统疾病占首位,初中和小学胃肠道疾病居第二位,高中外伤居第二位。[结论]呼吸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传染病、外伤4种疾病是中小学生缺课最多的病种,应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08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进行测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中职生在SCL-90上的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p〈0.01),心理问题检出率居前3位者的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敌对。参加锻炼组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组(F=14.942,p〈0.01)。参加体育锻炼组SCL-90得分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组(p〈0.05或p〈0.01)。锻炼强度、自评心理健康与SCL-90多个因子相关(p〈0.05或p〈0.01)。结论参加锻炼有利于心理健康,锻炼强度与心理健康相关。  相似文献   

20.
藏族与汉族中老年人膳食模式的差异对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藏地区居住的藏、汉两族中老年人及居住在汉族地区的汉族中老年人的膳食模式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应用移民流行病学的方法,调查35岁以上居住在藏族地区的藏族、汉族和居住在汉族地区的汉族中老年人共572人的膳食和血脂状况,分析其特征和差异。结果藏民摄入较多为粗粮[(219.8±123.3)g/d]、肉类[(226.2±210.1)]g/d,饮酒较多[(580.8±1049.0)g/d],蔬菜、水果摄入量较低[(217.8±160.4)g/d];藏民的高甘油三酯血症(TG,5.0%)、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HDL-C,3.1%)低于其他两组人群(藏区汉族居民22.5%,10.7%;汉族地区汉族居民14.7%,8.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地区汉族人群饮食结构类似汉族地区汉族居民,其高TG血症患病率较高(22.5%),低HDL-C血症患病率(10.7%)与汉族地区汉族居民(8.4%)接近,高于藏民(3.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固醇血症(TC,2.7%)、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LDL-C,1.6%)低于汉族地区汉族居民(7.6%,4.0%)。结论藏区藏族居民高TC血症、高LDL-C血症患病率较低。藏区藏族居民高脂膳食对高TC血症发病有一定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