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continuous erector spinal plane block,CESPB)在开胸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CESPB组(CE组)和单纯PCIA组(P组),每组30例。CE组麻醉诱导前行ESP阻滞,15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术毕CE组采用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镇痛,而P组采用PCIA。记录术后1 h、6 h、12 h、24 h和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氟比洛芬酯用药总量,患者满意度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E组,ESPB 15 min后可阻滞T2~T9脊神经支配区域,术后1~48 h CE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P组(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和氟比洛芬酯用药总量明显少于P组(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镇痛在开胸肺叶切除术中较单纯PCIA方式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60例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均分为布比卡因组(n=30)和罗哌卡因组(n=30)。全麻诱导前分别采用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行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观察患者阻滞范围及术后1,6,12,24,48 h静息和咳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术后48 h氟比洛芬酯给药次数及给药时间;观察竖脊肌平面阻滞后气胸等不良事件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布比卡因组阻滞范围稍广,但与罗哌卡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P>0.05)。布比卡因组术后1,6,12 h患者静息和咳嗽VAS评分低于同时点罗哌卡因组(P<0.05),术后24,48 h静息和咳嗽VAS评分高于组内术后12 h(P<0.05),术后48 h氟比洛芬酯使用人均次数小于罗哌卡因组(P<0.05)。2组术后第2个12 h氟比洛芬酯使用例次均高于同组术后第1个12 h(P<0.05)。2组竖脊肌平面阻滞后不良事件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都是有效的和安全的,有效镇痛时间均仅12 h左右。比较而言,布比卡因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胡阳  张丽丽  张野 《天津医药》2023,(10):1126-1130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胸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和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手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ESPB组(E组)和TPVB组(T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C组不做任何处理,E组和T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患侧ESPB和TPVB,注入0.5%罗哌卡因20 mL。术毕患者自控镇痛(PCIA)。于术前即刻(T0)、手术开始后30 min(T1)、拔除气管导管时(T2)采集静脉血检验血糖(Glu)和血清皮质醇(Cor)水平;记录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因低血压需要使用去氧肾上腺素人数、瑞芬太尼药物用量;患者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术后48 h(T5)的静息和咳嗽状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48 h内患者PCIA按压总次数及PCIA舒芬太尼输注总量,补救镇痛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T0相比,患者T1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TPVB)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和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胸腔镜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即术前分别行超声引导下ESPB(E组)、TPVB(T组)和TPVB+ESPB(TE组),每组30例。3组局麻药均采用0.5%罗哌卡因25 mL。TE组采用TPVB联合ESPB技术,依次使用5、20 mL局麻药。术后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作为补救镇痛措施。记录阻滞完成30 min后侧胸壁感觉减退情况、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术中麻醉药用量。术后随访24 h内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和补救次数、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镇痛满意度、术后恶心呕吐(PONV)及术后6个月慢性疼痛(CPSP)情况。结果 TE组和T组术前感觉减退发生率较E组明显增加(P<0.05)。T组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低于E组和TE组,但缩血管药物使用率最高(P<0.05)。静息和咳嗽时T组NRS评分均低于E组和TE组(P<0.05)。与E组比较,T组术后QoR-15评分更优,TE组CPSP发生率降低(P<0....  相似文献   

5.
陈爱明  朱晓雪  于建飞 《江苏医药》2021,47(9):918-921,92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手术患者循环、炎性因子水平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E组单用全身麻醉(全麻),C组加用ESPB,D组加用TPVB.术后行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A).手术前后检测血清CRP、TNF-α和皮质醇水平.记录进入手术室时(T0)、全麻诱导前(T1)、开始切皮时(T2)和手术结束时(T3)的MAP和HR,于术后2 h(T4)、6 h(T5)、12h(T6)、24 h(T7)和48 h(T8)评估静息及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比较,D组T1时MAP降低,HR增加(P<0.05),E组T2、T3时MAP和HR增加(P<0.05).C组和D组T2、T3时MAP、HR较E组降低(P<0.05);与D组相比,C组T1时MAP增加,HR降低(P<0.05).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CRP、TNF-α和皮质醇水平增加(P<0.05),E组增加更加明显(P<0.05).与E组相比,C组和D组T4~T6时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PCA有效追加次数均减少(P<0.05);C组T7时静息时VAS疼痛评分亦低于E组(P<0.05).E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C组和D组(P<0.05);D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高于C组和E组(P<0.05).结论 在全麻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加用ESPB和TPVB能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维持循环稳定,减轻手术应激反应,减少全麻药用量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疼痛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择期胸腔镜手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三组均在术前行超声引导T5横突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ESP)阻滞,D组给予1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0.4%罗哌卡因共25 ml,R组给予0.4%罗哌卡因25 ml,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三组术后均连接静脉镇痛泵。记录三组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术后静息时、咳嗽时VAS评分,记录三组患者镇痛药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与实际按压次数比(D_1/D_2)及不良反应。结果与C组相比,D组和R组胸腔镜置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更为平稳;三组术后2、6、12、24、36、48 h静息VAS评分和咳嗽VAS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变化更平稳,镇痛效果较好;与R组和C组比较,D组患者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P<0.05),D_1/D_2显著增高(P<0.05)。D组术后恶心发生率低于R组、C组,术后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术前超声引导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ESP阻滞,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的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髂肋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阻滞用于胸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3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需要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胸椎旁阻滞组(T组)和髂肋肌平面阻滞组(I组),每组30例。T组在麻醉诱导前实施胸椎旁阻滞,I组在麻醉诱导前实施髂肋肌平面阻滞,两组患者均使用健侧支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超声定位时间、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h、8h、12h、24h、48h的静息和运动疼痛VA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穿刺部位感染、血肿、恶心呕吐、眩晕等。结果:与T组患者比较,I组患者超声定位时间、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静息和运动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按压PCA时间、术后48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h均未发生穿刺...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阻滞用于肺癌微创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T组和R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术后行PCIA,T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行TPVB阻滞,R组行RISS阻滞.记录两组患者超声定位时间、穿刺时间、注药时间、阻滞关键操作总时间、穿刺针深度;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记录术后2、4、8、12、24、48h静止和咳嗽疼痛VAS评分;记录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48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氟比洛芬酯补救性镇痛例数、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阻滞相关并发症和术后48h内恶心呕吐、眩晕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R组患者超声定位时间、穿刺时间、操作总时间、穿刺针深度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注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h、4h、8h、12h、24h、48h静息和咳嗽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R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间羟胺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麻黄碱、阿托品、乌拉地尔、美托洛尔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按压PCA时间、术后48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例数、镇痛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阻滞相关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48h内恶心呕吐、眩晕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阻滞均能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两种方法镇痛效果及术后舒芬太尼使用情况相当.相比之下,前者操作时间更短,穿刺难度较低,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用于肋骨骨折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肋骨骨折术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组(DR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每组各20例。2组在全麻插管后超声引导下患侧行ESPB,DR组患者注射0. 5μg/kg右美托咪定+0. 375%罗哌卡因共20 mL,R组患者注射0. 375%罗哌卡因20 mL,2组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术后4、8、12、24和48 h患者的静息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术后48 h内PCIA按压次数,以及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DR组患者首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为(5. 8±1. 8)h,显著长于R组(2. 7±1. 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R组比较,DR组术后8、12、24、48 h的静息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除手术后到术后4 h时间段外,其余各相邻时间点镇痛泵按压次数DR组显著少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组患者均未观察到ESPB相关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采用0. 5μg/kg右美托咪定联合0. 375%的罗哌卡因行ESPB能够为肋骨骨折患者提供更为理想的术后多模式镇痛效果,还能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潘英芳  魏小鲤  赖红玉  焦丰 《江西医药》2023,(9):1059-1061+106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吗啡配伍罗派卡因行竖脊肌阻滞对腰椎手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寻乌县中医院收治的行腰椎手术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定位每侧行竖脊肌阻滞注射0.375%罗哌卡因15~20 mL,观察组采用超声定位每侧竖脊肌阻滞注射吗啡2 mg复合0.375%罗哌卡因混合药液15~20 mL。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疼痛评分、按压次数与补救性镇痛次数、时间指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按压次数与补救性镇痛次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静息时术毕、术后1 h、6 h、12 h、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翻身时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时间指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瑞芬太尼用量、顺式阿曲库铵维持剂量、顺式阿曲库铵使用总量、两组舒芬太尼用量与顺式阿曲库铵诱导剂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吗啡配伍罗哌卡因行竖脊肌阻滞应用于腰椎手术能够有效进行术后镇痛,减少镇痛泵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ESP)阻滞对胸腔镜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进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竖脊肌平面阻滞(试验组59例)和自控静脉镇痛(对照组59例)。试验组在手术治疗前采用麻醉诱导并结合ESP阻滞,30 min后观察阻滞范围,2组患者术后均使用自控静脉镇痛(PCIA)疗法;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水平、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量、住院情况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排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阻滞对胸腔镜术后的镇痛效果显著,对患者的术后康复有促进作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采用纳布啡作为佐剂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其术后疼痛及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10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组(n=30)与RN组(n=30),R组采用罗哌卡因进行TAPB,RN组采用纳布啡+罗哌卡因混合液进行TAPB。比较两组术后疼痛、恢复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静息时,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时间、组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R组术后6、12、24、48 h时VAS评分高于术后3 h,术后24、48 h时的VAS评分高于6 h,术后48 h时的VAS评分高于术后1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组术后3、6、12、24 h的VA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RN组患者术后6、12、24 h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科手术患者应用双氯芬酸钠超前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5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于术前36、24、12h 均给予双氯芬酸钠100mg 纳肛,对照组术前不给药物。术后患者使用自控镇痛泵。记录2组患者术后2、6、12、24、48h 的视觉模拟评分(VAS 评分),并比较2组有效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评分(NRS 评分)、术后48h 曲马多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镇痛期间呼吸、循环功能稳定,无异常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 BP、SpO2、HR 和 RR 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6、12h 的静息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2组24h 和48h 的静息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观察组患者48h 内 PCA 按压次数低于对照组,镇痛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但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48h 内,观察组曲马多的使用次数少于对照组,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双氯芬酸钠超前镇痛用于骨外科手术,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提高患者镇痛满意度,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0.1%布托啡诺联合0.375%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择期进行全麻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ESPB。试验组注入0.1%布托啡诺1 mL+0.375%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注入0.9%NaCl 1 mL+0.3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2组患者的丙泊酚、瑞芬太尼及舒芬太尼用量;比较术毕即刻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水平;记录术后ESPB阻滞消失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24 h的40项恢复质量(QoR-40)评分、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自控镇痛(PCIA)首次按压时间、48 h内PCIA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率;评价ESPB安全性。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7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瑞芬太尼用量分别为(912.76±144.08)和(981.53±152.65)μg,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为(143.85±27.76)和(161.74±29.52)μ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即刻,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Cor分别为(21.24±4.06)和(29.57±4.82)mg·L^(-1),NE分别为(50.28±7.49)和(58.75±8.48)ng·L^(-1),E分别为(56.55±8.94)和(62.78±7.76)n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ESPB阻滞消失时间分别为(15.58±4.76)和(9.04±3.02) h,术后24 h的QoR-40评分分别为(183.65±6.02)和(178.72±5.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24 h VAS分别为(2.02±0.57)和(2.87±0.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PCIA首次按压时间分别为(12.68±2.94)和(10.76±2.85)h, 48 h内PCIA按压次数分别为(4.74±1.18)和(7.53±2.26)次,补救镇痛率分别为8.51%和34.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布托啡诺联合0.375%罗哌卡因ESP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可减少其围术期麻醉药使用,减轻手术应激,改善麻醉恢复质量,提高术后镇痛效果、降低补救镇痛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任齐齐  张伯康  孔令锁 《天津医药》2023,(11):1267-1271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对老年患者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呼吸抑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全身麻醉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术后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观察组镇痛配方为艾司氯胺酮0.2 mg/kg+舒芬太尼1.3μg/kg+地塞米松5 mg+右美托咪定100μg,对照组镇痛配方为舒芬太尼1.5μg/kg+地塞米松5 mg+右美托咪定100μg。记录患者术后4、8、24、48 h静息和运动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于术前1 d,术后1、3 d评估认知功能;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补救镇痛率及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内2组静息时疼痛VAS评分差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24、48 h观察组运动时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内观察组患者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MoC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补救镇痛率、低血压、头晕、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任恒昌  翁亦齐  朱敏  王刚  喻文立 《江苏医药》2023,(2):154-157+16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胸神经Ⅱ型阻滞用于机器人辅助直视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ADCAB)患者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59例行择期RADCAB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胸神经Ⅱ型阻滞组(P组,30例)和对照组(C组,29例)。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术后使用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神经Ⅱ型阻滞。记录拔管后2 h(T1)、4 h(T2)、12 h(T3)和24 h(T4)时静息和咳嗽状态下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和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术后24 h补救镇痛率、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组T1~T3时静息和咳嗽状态下VAS疼痛评分均低于C组(P<0.05)。与C组相比,P组术中及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缩短,补救镇痛率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肺不张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胸神经Ⅱ型阻滞可为RADCAB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围手术期镇痛,并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置换(TKA)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Ⅲ级行单侧TKA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FB)、硬膜外镇痛组(EA)和局部浸润镇痛组(LA)。3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局麻药混合液。记录4、12、24、36、48h静息状态和术后24、36、48h持续被动运动时VAS疼痛评分及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各时点静息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术后24、36、48h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各时点肌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的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持续被动运动镇痛效果好,且不影响非手术侧股四头肌的肌力,有利于早期下床活动,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是TKA术后又一理想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90例行胸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30例。A组术前予以0.375%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 B组术前予以0.75%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 C组予以0. 9%的生理盐水行肋间神经阻滞。比较三组患者术后4、24、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呕吐、嗜睡、呼吸抑制)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患者术后4 h的静息、运动状态及术后24 h运动状态的VAS评分均低于C组,且B组术后4、24、48 h静息、运动状态的VAS评分均低于A组、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在术后24 h静息状态及术后48 h静息、运动状态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术后的呕吐、嗜睡发生率均为3.33%,均低于C组的20.00%、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75%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联合PCIA能够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且镇痛时间长,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于开腹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开腹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术后镇痛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观察组)及单纯PCIA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清醒拔管即刻(T0)、2h(T1)、6 h (T2)、12 h(T3)、24 h(T4)各时间点的HR、血压、呼吸频率、SpO2、静息及运动VAS视觉模拟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第1次需求自控镇痛(PCA)距离清醒拔管的时间(T),24 h镇痛泵药物使用量(V),24 hPCA有效按压次数(D1)、PCA实际按压次数(D2)及按压有效率(D1/D2);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及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评分.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静息及运动VAS评分均高于观察组;Ramsay评分在T0和T1时点均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第一次需求PCA距离清醒拔管的时间(T)明显小于观察组(P<0.01); 24 h镇痛泵药物使用量(V),PCA有效按压次数(D1)及PCA实际按压次数(D2)均高于观察组(P<0.01);对照组24 h按压有效率(D1/D2)低于观察组;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术后镇痛的满意度低于观察组(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减少了开腹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术后镇痛的阿片类药物用量及副作用,增强了该类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椎旁神经阻滞(PVNB)复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单纯全身麻醉,术后静脉自控镇痛;B组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术后连续硬膜外镇痛;C组超声引导下连续PVNB复合全身麻醉,术后连续PVNB镇痛。记录麻醉前(T0)、椎旁或硬膜外给药15 min后(T1)、气管插管后(T2)、切皮后5 min(T3)和术毕(T4)的MAP和 HR。检测术前、术后2、12、24和48 h血清皮质醇及C‐反应蛋白(CPR)的浓度。记录术后2、12、24和48 h的 VAS疼痛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及镇痛相关并发症。结果 B、C组 T2‐T4时的 MAP和 HR低于 A组(P<0.05),C组T1‐T4时的MAP和 HR高于B组(P<0.05)。B、C组术后各时间点皮质醇、CRP浓度均低于A组(P<0.05),VAS评分和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A组(P<0.05)。A、B、C组出现镇痛相关并发症的例数分别为5例、3例、0例。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PV NB或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均能有效减轻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患者的应激反应,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镇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