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和调节机体的免疫炎性反应和代谢过程,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在高血压疾病的研究中已成为焦点。本文总结了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的关系,从炎症和免疫反应、脑-肠-骨髓轴、代谢物等方面阐明肠道菌群对高血压的影响及可能机制,重点从盐、益生菌、多酚类有机化合物三方面探讨饮食干预影响肠道菌群、改善血压的新型辅助降压途径,以期以肠道菌群为靶点,使通过饮食、中草药防治高血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作为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与宿主建立了密切联系,在调节与营养、免疫系统激活和宿主防御相关的生理功能中起着核心作用。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通过代谢产物。色氨酸(tryptophan,TRP)作为一种必需氨基酸,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功能,影响人体的生长和健康。TRP代谢的异常与许多疾病有关。肠道菌群产生的TRP分解代谢物是微生物群落以及宿主-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信号分子,在维持健康和疾病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系统阐述肠道菌群的分类和功能,肠道菌群对TRP代谢途径及其相关疾病影响的研究,以及肠道菌群影响TRP代谢的潜在机制,为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等临床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卓程杰  蒋春明 《浙江医学》2020,(10):1092-1096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机制在神经发育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通过神经系统病理生理过程影响脑功能和个体行为。肠-脑轴是肠道和大脑之间的信息交流系统,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的双向调控受到众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包括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迷走神经及肠道菌群代谢物等。肠道菌群的早期定植、塑造具有动态性和阶段性特点,影响这种早期定植、塑造的因素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其中包括母体菌群定植、生产方式、抗生素的使用、营养状况及各种疾病等,相关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动物研究阶段。部分因素可影响早期肠道菌群在特定时间窗内的分布,从而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靶向性肠道菌群的治疗策略对部分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4.
作为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菌群与宿主长期共同进化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复杂关系。这些高度多样化、数量庞大的肠道菌群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多种因素所致的肠道菌群数量、相对丰度的改变,均能打破肠道菌群的相对平衡,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而参与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肠道菌群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中均有许多新发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T细胞亚群失衡所致的免疫调节异常。因此,肠道菌群与AIT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未来,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对进一步研究AIT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优化治疗策略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种类最多、密度最大的微生物群落的总称。肠道菌群可通过与宿主共代谢,调控宿主多种生理功能、维持体内免疫平衡,进而维护人体健康。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与宿主的骨代谢密切相关。在多种病理状态或药物等引起肠道菌群改变后,可引起继发性的病理性骨丢失。随着高通量测序、基因敲除、无菌鼠繁殖等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可通过直接调控,或通过内源性物质代谢调控,或改变与骨代谢相关的激素水平影响宿主的骨代谢。拟在全面阐述肠道菌群与骨代谢关系的基础上,总结肠道菌群调控骨代谢的潜在途径和常见中药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其对主要骨代谢异常相关疾病在临床治疗和药物靶点研究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是一个具有调控机体屏障、调节代谢活动等功能的重要微生物群。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与多种疾病相关。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失调可能会引起血管内皮炎症、氧化应激等,可能是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综述近年来肠道菌群在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治疗方法,为优化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肠道菌群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已得到广泛研究,但仅有少部分研究强调了肠道菌群在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且具体影响机制尚不明确。肠道菌群不仅影响机体的吸收、代谢功能,还对血压、血糖、血脂和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有重要作用,这些均为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肠道菌群的改变会影响宿主的免疫平衡,产生的炎性因子,一部分加重了缺血性脑损伤,另一部分却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未来,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确切机制和作用,将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及预防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是在人体胃肠道处生存的复杂、动态的微生物群体,能够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调节、共同进化,对宿主体内平衡和健康起重要作用。在宿主免疫系统中,T淋巴细胞是免疫稳态维持和宿主防御的关键参与者。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和功能,影响宿主免疫反应,进而参与多种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综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对宿主Treg、Th17、Th1、Th2等T淋巴细胞分化和稳态的影响以及相关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9.
慢性便秘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也是许多高死亡率疾病的诱发因素,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而目前针对慢性便秘的治疗方法疗效有限,故需寻找一种便捷、经济、有效的方法。运动在慢性便秘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运动可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而有研究表明便秘后发生的肠道菌群紊乱使肠腔内菌群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5-羟色胺(5-HT)〕含量降低,抑制肠道运动,加速慢性便秘的发展,提示运动、菌群与便秘三者间存在密切联系。本文就运动对便秘的调节作用、肠道菌群在便秘中的调控机制和运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此探索运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改善慢性便秘的可能性,希望能进一步完善运动缓解便秘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被称为"21世纪的灾难",给全球带来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随着宏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肠道微生物在DM发病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量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参与糖尿病的发病。最近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观传调控方面的发现,提示肠道菌群可能是参与糖尿病免疫发病机制的一种方式。本综述对DM发病机制中肠道菌群的作用及表观遗传调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失调存在于高血压及认知障碍患者中, 肠道菌群影响人体血压水平、大脑功能和宿主行为, 从而与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相关。补益肝肾、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类中药调整肠道菌群对防治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的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从肠道菌群与高血压以及认知障碍的关系、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的研究现状等角度进行综述, 旨在探究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防治的新靶点、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近年来随科学研究进展有了深入的认识 ,是由遗传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通过多种复杂的途径与环节引起高血压 ,是非均匀异质性疾病。正常血压调节机制不等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但与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变化密切联系。从血液动力学角度 ,正常血压调节 ,主要取决于心排血量和外周阻力 ,平均动脉压 =心排血量×总外周阻力 (TPR)。血压升高主要以TPR相对或绝对增高为特征。研究思路现代很多学者是从TPR增高这一病理生理现象出发 ,汇总后多数集中在以下几个环节。1 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当各种病因因素刺激…  相似文献   

13.
在育龄期女性中,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患病率已高达5%~10%,临床异质性大,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研究认为PCOS是一种多基因调控、多因素诱导、兼有糖脂代谢异常与类固醇激素代谢异常的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出PCOS可能存在不同分型。肠道菌群作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与糖脂代谢紊乱、类固醇激素代谢紊乱存在关联,肠道菌群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就肠道菌群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人体最主要的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平衡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联系。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调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脑卒中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从肠道菌群在脑卒中发生中的参与作用、发病机制、外部干预治疗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及药物靶点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群体庞大、种类繁多,在各系统疾病中发挥不同的效应,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是近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高血压作为危害性极高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均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病,因此调节肠道...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6):163-16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现在被认为是全球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并与代谢综合征和肥胖有关。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及其细菌产物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NAFLD的发生发展,如增加肠道通透性、调控炎症等。本文综述探讨了肠道菌群与NAFLD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吴依凡 《重庆医学》2022,(1):143-146,153
近10年来,针对微生物-肠道-脑轴(MGBA)在调控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方面的生理、病理学研究迅速展开;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通过肠道神经系统、微生物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神经炎症和免疫介导的"屏障缺陷"推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该文就MGBA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创伤性脑损伤中的潜在致病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干...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中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的生理作用,肠道菌群紊乱与多种疾病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合成及分解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笔者查阅中外文献,就几种主要的肠道菌群菌体成分及合成代谢产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张倩  赵丰丽 《医学研究杂志》2023,52(3):19-21,2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该疾病以记忆和认知能力的逐渐丧失为特征,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神经炎性反应在AD中的作用受到日益关注和研究,被认为是AD的主要发病机制。而肠道菌群和大脑之间的双向交流也是近年来研究的重大发现。它可以通过肠-脑轴调节宿主大脑功能和行为,从而改变宿主患病的风险,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现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诱发机体炎性反应,进而导致AD的发生。本文对肠道菌群诱发炎症导致A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认识肠道菌群对AD的影响及其调控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微生物群-肠-脑轴使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实现双向通信。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发生有关,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而脑卒中这一急性应激使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可能影响卒中预后。本综述总结了肠道菌群失调介导脑卒中危险因素发生的临床和临床前研究证据,以及动物实验和临床人群中观察到的随着脑卒中发病而出现的肠道菌群变化特点。这种改变与卒中后感染和神经功能预后相关,其机制包括肠道屏障破坏、产生内毒素、诱发免疫炎症反应、代谢产物异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