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及高经济负担的特点[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要”[2]显示,2019年脑血管病的住院总费用为1360.28亿元,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均带来沉重的负担。出院准备服务作为兼顾成本和结果效益的服务模式,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缩短住院时长、实现连续性照护等具有重要意义[3-4]。高质量的出院准备服务基于精准细致的评估。根据Wiess出院准备概念模型[5]和专家共识[6],完整的出院评估包括患者入院24h内风险筛查以确定高危人群,及对其进行更为详细的全面评估。科学实用的评估工具有助于使这一过程结构化、简单化。然而,多项研究[7-8]表明,我国内地的出院准备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科学的评估工具,导致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时无据可寻,无从下手。因此,本研究基于系统的文献检索,从风险筛选和需求评估两个方面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服务评估工具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选用、开发评估工具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脑卒中(stroke)是一类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五大特点的脑血管疾病[1]。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报道称[2],在美国每年大约有700万人患脑卒中,总体患病率约为2.5%—3.7%,医疗耗费高达280亿美元。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3],脑卒中在≥40岁人群中患病数高达1242万,  相似文献   

3.
<正>未来,我国人口的重度老龄化将对养老服务体系产生巨大的挑战[1],且空巢化、少子化弱化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使长期护理服务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其中长期服务需求评估工具作为长期护理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守门人”,使其成为该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3]。2021年我国采用《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作为统一的服务需求评估工具[4]。随着服务需求评估工具在全国范围的使用,其在甄别能力、评估结果可靠性、规范服务行为方面的问题将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4.
<正>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中国第一大死亡原因,同时也是全球成人残疾的首要因素[1~2]。最近有学者预测,直到2040年脑卒中仍将是全球前三位死亡原因之一[3]。我国脑卒中患病率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3年中国每年约有1 100万流行病例,200万新发脑卒中和100万脑卒中相关死亡[4]。  相似文献   

5.
<正>脑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1],约70%—80%的卒中患者因残疾而不能独立生活[2],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循证医学指出,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途径[3],而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精准评定、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是脑卒中康复发展的必然趋势[4]。  相似文献   

6.
李丹  刘玲玉  靳令经  王茹 《中国康复》2023,38(10):621-625
<正>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脑卒中是我国乃至全球成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2]。脑卒中患者常遗留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73%~88%的首次脑卒中患者和55%~75%的慢性脑卒中患者可遗留上肢运动障碍[4-5],尽管物理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等多种康复治疗技术已经应用于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仍有约20%~30%的患者不适用这些康复策略[6]。因此,探索新的、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盆底支持组织薄弱,造成盆腔器官下降移位引发器官位置及功能异常的疾病。POP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患者可有阴道异物感、疼痛、性交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POP女性患病率在3%~50%,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0~79岁为发病高峰[2]。据报道[3],我国症状性POP占成年女性的9.6%,且大部分需要手术治疗。目前,生活质量被认为是评价POP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之一[4]。虽然,POP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或其他仪器设备来诊断或判断治疗效果,但这些方法无法评估POP症状严重程度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忽视了患者的主观感受,而评估工具则弥补了这一不足[5]。现有评估工具众多,但每种工具的适用性、新颖性、评估侧重点不同。本研究对近年来POP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工具的相关研究作综述,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其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位居第二[1],其所导致的长期残疾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策略之一是立即恢复大脑的血流,尽管这会导致进一步的细胞坏死和神经损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现阶段已经有关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2-3]发现了先天免疫系统炎症相关的损伤机制引发了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的死亡,进而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Endres等人[4]发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强烈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我国脑卒中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位,并且其发病率仍呈显著上升趋势[1,2]。平衡和步行功能障碍是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之一,调查显示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发病率最高可达83%,满足日常生活行走速度和耐力的脑卒中患者的比例不到10%[3,4]。减重步行训练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下肢训练方法,已在康复领域中广泛应用,并被证实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疗效[5]。本次研究旨在观察天轨悬吊减重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据统计,每年全球有近40万儿童确诊癌症,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且据报道[2],我国儿童癌症发病率每年以2.8%的速度增长。尽管诊疗技术的进步使患儿5年生存率有了极大的提高,但长期癌症治疗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3]。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倾听患儿声音、从患儿角度评估其健康结局的理念已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认可[4]。癌症患儿自我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s)是指未经医务人员或照顾者等他人解释、直接来自患儿对其自身健康状况和疾病治疗效果的报告,是国际公认的评估患儿疾病感受的“金标准”[5]。为准确、可靠地评估癌症患儿以指导临床决策和症状管理,国外已开发出多种特异性自我报告结局评估工具(patient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PROMs),而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研究就癌症患儿PROMs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学者研制及规范应用相关工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肺栓塞是指血液中形成的栓子栓塞在肺部动脉或其分支中,阻塞血液流动,进一步影响肺循环功能障碍的病理综合征,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仅次于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1~3]。近几年,我国确诊的肺栓塞病例数急速上升,临床症状隐匿,并且易漏诊、误诊[4,5],通常会误诊为循环系统疾病或呼吸系统疾病等心肺疾病[6]。目前对于肺栓塞的诊断还是以计算机断层扫描、肺血管造影为主,但该项检查并不适合在所有疑似肺栓塞病例中使用,因为它涉及到电离辐射。并且肾病患者和造影剂过敏患者也不适用。  相似文献   

12.
<正>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由各种血管性病因(包括出血和缺血)引起的一种急性或局灶性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h[1]。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其临床体征主要为姿势控制异常、肌张力、肌力异常、平衡功能下降等。有研究指出[2],  相似文献   

13.
<正>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占脑卒中的10%~15%,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个月死亡率高达30%~55%[1-2]。在脑出血的早期阶段,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造成原发性脑损伤。随后在血肿降解过程中产生毒性物质、纤溶系统活化和出现炎症反应,导致以脑水肿为主的继发性脑损伤[1,3]。目前尚无针对脑出血原发性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案,即便手术治疗亦难以改善预后[4]。因此,  相似文献   

14.
<正>脑卒中是导致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患者因残疾无法独立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2-3]。脑功能检测技术可监测大脑活动期间的变化,为评估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效果提供帮助[1]。相关的脑功能检测技术有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等[4-5]。  相似文献   

15.
<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紊乱性疾病,是由于在睡眠期间反复发生的上气道部分或完全性狭窄或塌陷,引起呼吸暂停或低通气,同时可能伴有间歇性低氧—高碳酸血症[1]。该病夜晚反复发生打鼾、睡眠结构紊乱、低氧血症等,从而导致日间嗜睡、烦躁、记忆力下降和吞咽障碍等症状[2]。此外,OSAHS还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及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3]。2019年全球大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16.
<正>Gitelman综合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肾小管疾病,又称为家族性低钾-低镁血症[1]。欧洲人患病率约为1/40 000[2],我国人口患病率鲜有报道,但有研究表明亚洲人的发病率可能更高[3]。该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无力和麻木,严重患者也可出现肌肉痉挛、肢体抽搐、烦渴、夜尿增多、胸闷、心悸和呼吸困难等,主要临床特征为低血钾、低血镁、碱中毒、低尿钙、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升高而血压正常或偏低[4]。该病不常见,因此在临床上容易误诊漏诊,本文报道1例全科就诊的Gitelman综合征患者,旨在提高全科临床医师对本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吞咽障碍作为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达28%~67%[1],吞咽障碍不仅易导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疾病的发生,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患者的病死率[2]。调查研究显示吞咽障碍所导致的吸入性肺炎是老年患者致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3],此外,窒息、营养不良、脱水等吞咽障碍并发症均可能增加患者的致死风险。临床上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功能康复治疗是康复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数据显示,食管癌已成为继肺癌、肝癌、胃癌及乳腺癌后导致我国人群死亡的第五位恶性肿瘤[1]。在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居世界前五,发病率高达572000例,死亡率达509000例[2],据统计,全世界的食管癌患者中,约有半数都在我国[3]。早期食管癌患者因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大多数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临床治疗效果差且生存率低[4]。当前食管癌总体的5年生存率低于20%,而早期食管癌(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及时诊断并在内镜或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到90%以上[5]。  相似文献   

19.
<正>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以社会交流、交往障碍以及重复、刻板性行为、狭窄兴趣和活动等两大核心症状为主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1]。最新研究显示,发达国家ASD的患病率已高达1.5%[2],我国6—12岁儿童中ASD患病率为0.7%[3]。截至目前,ASD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明确,  相似文献   

20.
<正>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1]是一种常见的大肠黏膜上皮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2],是全球相关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在美国,2020年报告了近15万例结直肠癌病例和超过5万死亡病例,预计到2030年,结直肠癌将有超过220万新发病例和110万死亡病例[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