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介素17细胞因子家族与支气管哮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介素17(IL-17)家族的提出,揭示了又一独特的受、配体信号系统.目前,IL-17A(IL-17)和IL-17F作为该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基于IL-17家族分子特性的支气管哮喘发生机制研究尚缺乏深度和系统性.本文就IL-17与IL-17F细胞因子的分子结构、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功能及其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鼻滴人白介索17(interleukin-17,IL-17)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气道杯状细胞表达Muc5ac黏蛋白的影响,探讨IL17与哮喘黏液分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正常对照组、哮喘组、IL-17组及抗IL-17组肺组织黏蛋白Muc5ac的表达及应用AB-PAS染色观察支气管壁杯状细胞数量的差异。结果MucSac蛋白阳性表达细胞均主要位于气道上皮,细胞胞浆呈棕黄色。与哮喘组相比,IL-17组黏蛋白Muc5ac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抗IL-17组表达显著减少(P〈0.01)。AB-PAS染色结果同上。结论IL—17具有增强哮喘小鼠气道黏液分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魏燕  向旭东 《国际呼吸杂志》2014,(23):1803-1806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经典的Th1/Th2细胞失衡被认为是过敏性哮喘的主要发病机制,Th17/IL-17轴被证实与重症哮喘、激素抵抗型哮喘、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哮喘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机体内存在一种不同于目前已知的Thl、Th2、Thl7、Th9等的新型CD4+T细胞,被称为Th2/Th17双表型记忆性CD4+T细胞群(简称Th2/Th17细胞群)。在哮喘发病机制的探讨中发现,Th2/Th17细胞群既能分泌Th2表型细胞因子IL-4、IL-5、IL-13,也可以分泌Th17型细胞因子IL-17、IL-8、IL-22等;且在不同的微环境下发生不一样的生物学效应,这显示了Th2/Th17细胞群可能在哮喘发生发展(特别是重症哮喘)及各亚型相互转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现就Th2/Th17细胞群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哮喘的相关性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可能与Th1/Th2细胞因子失衡、CD4+CD25+ T细胞(调节性T细胞,简称Tregs)及Th17/IL-17等异常有关。白介素35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其与Tregs及Th17/IL-17等免疫调节功能密切相关,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哮喘的发病和调节,有望成为哮喘的治疗新靶点。本文对此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17受体C(interleukin-17receptorc,IL-17RC)是新发现的IL-17家族受体,又名白介素-17受体样蛋白,能与IL-17F、IL-17A以及IL.17A/F特异性结合,其组织分布广泛。IL-17RC为I型跨膜蛋白,但不具备类似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receptor,TNFR)受体的胞内信号转导结构域,其胞质区含有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IL-1受体相似的表达(SEFIR)结构域。IL-17RC与配体结合后,SEFIR首先被激活,进而与Actl(NF-KB激活剂1)结合,再将信息传递给TNFR相关因子6,后者活化下游信号通路,从而参与细胞内外信息传递。研究发现IL一17RC同其家族最早发现的IL.17RA一样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白介素5与支气管哮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丽  王燕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24):1889-1891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过敏反应炎症性疾病。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哮喘的发生过程,其中白介素5(interleukin-5,IL-5)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IL-5生物学功能、与哮喘的关系及其在哮喘的治疗前景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IL-13是Th2细胞因子的-种,是免疫炎症反应主要的调节因子,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IL-13在哮喘病理生理中的作用进行概括,并对近年来IL-13单克隆抗体(IL-13单抗)治疗哮喘的研究进行总结,重点对IL-13单抗的作用机制、有效性、安全性及目标人群进行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Th17/Treg的提出突破了经典理论Th1/Th2失衡的局限性,IL-17、IL-10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中的发生发展已经引起高度关注,然而基于它们之间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缺乏深度和系统性,本文就Th17/Treg细胞及其它们的主要相关因子IL-17、IL-10、中性粒细胞与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Th17/Treg的提出突破了经典理论Th1/Th2失衡的局限性,IL-17、IL-10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中的发生发展已经引起高度关注,然而基于它们之间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缺乏深度和系统性,本文就Th17/Treg细胞及其它们的主要相关因子IL-17、IL-10、中性粒细胞与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气道重塑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0例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呼吸科门诊行气管镜检查的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按肺功能测定结果分为两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肺泡巨噬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的IL-17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的表达。结果。实验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肺泡巨噬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中IL-17表达[(0.3614±0.1896),(0.3062±0.0136)],较对照组[(0.2061±0.0198),(0.1957±0.0311)]明显升高,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GF—β1表达[(0.2801±0.0176),(0.2743±0.0039)],较对照组[(0.2065±0.0057),(0.1931±0.0153)]明显升高,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7可能在哮喘气道重塑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Th2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RT-PCR等,分别检测15例哮喘患者(哮喘组)外周血嗜酸细胞(EOS)计数、血清总IgE,地塞米松干预前后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IL-4,IL-5水平及GATA-3 mRNA表达量,并与10例健康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哮喘组GATA-3 mRNA表达水平、IL-4及IL-5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经地塞米松干预后,上述各指标水平均降低。哮喘组GATA-3表达与IL-4、IL-5,IgE,嗜欺细胞计数星正相关。结论Th2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可直接调控IL-4,IL-5表达,并参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白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由Th17等多种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调节微环境中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黏附性分子的表达,募集炎症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而发挥炎症效应,参与炎症性疾病。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炎症因子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不断有证据表明IL-17A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本文就IL-17A的来源及其在哮喘特别是中性粒细胞炎症性哮喘的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及激素治疗抵抗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卵白蛋白(OVA)建立小鼠哮喘模型,观察IL-17+ T淋巴细胞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参与情况。方法 30只BALB/c雌性SPF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和哮喘模型组(n=15);分离小鼠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对BALF中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分离外周血的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从而测定小鼠中IL-17+ T淋巴细胞的含量。结果哮喘模型组BALF中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病理观察可见哮喘模型组小鼠的气道炎症以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而对照组无此变化。哮喘模型组外周血中IL-17+ T淋巴细胞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结论 IL-17+ T淋巴细胞参与了哮喘发病过程,在哮喘急性发作的气道炎症中扮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哮喘患儿血清IL-10、IL-13及IgE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惜春 《山东医药》2007,47(29):70-71
采用ELISA法测定5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观察组,其中急性发作期27例,缓解期25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TL-13和IgE水平,并与体检正常20例儿童(对照组)进行对照;对哮喘发作期IL-10、IL-13与IgE水平行相关分析。结果 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5),而IL-13和IgE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P均〈0.05)。IL-10与IgE呈负相关(r=-0.568,P〈0.05),IL-13与IgE呈正相关(r=0.593,P〈0.05)。认为IL-10和IL-13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整个过程;检测血清IL-10、IL-13及IgE水平可反映支气管哮喘的炎症状态及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张金芝  孔德玲 《山东医药》2010,50(39):79-80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0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观察组,其中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各50例)及3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IL-2、IL-6、IL-8、IL-10水平。结果观察组急性发作期患儿IL-6、IL-8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缓解期患儿IL-6、IL-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急性发作期患儿IL-2、IL-10水平明显低于缓解期及对照组,缓解期患儿IL-6、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哮喘气道炎症的发生与IL-6、IL-8上调,IL-2、IL-10消耗性降低有关。血清IL-2、IL-6、IL-8、IL-10水平变化可用于判断支气管哮喘的病情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梁希军 《山东医药》2011,51(51):61-62
目的探讨IL及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A组)、缓解期患者(B组)及健康查体者(C组)各42例,采用ELISA法检测三组血清IL-2、IL-6、IL-8、IL-10及ECP、ICAM-1、VCAM-1。结果 A、B组血清IL-6、IL-8及ECP、ICAM-1、VCAM-1均显著高于C组,血清IL-2、IL-10均显著低于C组,尤以A组为著(P〈0.05、0.01)。结论多种IL及ECP、ICAM-1、VCAM-1在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中重要作用,临床可据此进行病情观察及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青蒿素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外周血中 IL-10、IL-17、IL-25、IL-35浓度变化的影响,探讨其对哮喘发病机制及治疗的作用。方法随机收集健康人20例,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的哮喘患者各20例,健康对照组加入1640培养液,缓解期组与急性期组中每位患者的PBMCs 液均分为两份,分别加入青蒿素和1640培养液干预24 h,然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干预后PBMCs 上清液中 IL-10、IL-17、IL-25、IL-35的浓度。结 果 缓 解 期 与 急 性 期 的 1640干预组中,IL-17、IL-25的浓度较健康组增高(F =50.184、18.787、195.963、87.666,P 值均<0.05),急性期增高更明显(F =48.473、23.344,P 值均<0.05),IL-10、IL-35的 浓 度 较 健 康 组 降 低(F = 17.319、17.340、41.349、155.390,P 值均<0.05),急性期降低程度更大(F =4.934、68.923,P 值均<0.05);青蒿素干预后,两组中 IL-17、IL-25的浓度降低(F =6.162、4.839、28.967、6.987,P 值均<0.05),IL-10、IL-35的浓度升高(F =4.295、4.201、5.003、28.971,P 值均<0.05),同样青蒿素的干预对急性期各细胞因子浓度变化的影响较缓解期更为显著。结论青蒿素可以显著改善哮喘患者的炎症指标,其治疗哮喘的机制可能与调节体内 Th17/Treg 细胞因子 IL-10、IL-17、IL-25、IL-35浓度之间的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在气道炎症反应中,无论是Th2型细胞因子(IL-4、IL-5、IL-13等),还是Th1型细胞因子IFN-γ均起着重要作用。新近研究进一步表明调节性T细胞(Treg)产生的细胞因子也与过敏性哮喘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王萍  韩波 《山东医药》2011,51(11):69-70
目的观察温肺止哮汤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对50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观察组)予中药温肺止哮汤治疗,每服100 ml2,次/d;另选4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水平,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两组肺功能情况[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峰流速(PEF)]。结果观察组治疗前IL-17水平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FEV1%、PEF%水平低于治疗后及对照组。结论温肺止哮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疗效确切,其可能机制为降低IL-17和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抑制哮喘气道重塑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哮喘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哮喘组和治疗组用卵蛋白致敏和激发建立哮喘模型。治疗组在每次激发前给予孟鲁司特灌胃。灌胃8周后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 )计数中性粒细胞总数并行分类;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液中单个核细胞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血清IL-17水平;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及气道形态学参数。结果模型组BALF中性粒细胞( PMN)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均<0.01);哮喘组Th17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则明显低于哮喘组(P均<0.01);哮喘组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明显低于哮喘组(P均<0.01);模型组支气管、血管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层增厚等改变;治疗组上述改变明显减轻;平滑肌厚度、BALF中中性粒细胞总数、TH17比例及IL-17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P均<0.01)。结论孟鲁司特可减轻哮喘大鼠的气道炎症及抑制气道重塑;其机制可能为抑制Th17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