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目的 探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猪慢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开胸直视下结扎前降支建立猪的心肌梗死模型,1个月后将建模成功的猪分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组和对照组,分别直视下心肌内注射VEGF和磷酸缓冲盐溶液(PBS),2个月后行MR检查比较两组心功能参数,梗死心肌组织分别做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梗死区域微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因子注射2个月后,两组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差值比较分别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10.4% vs 1.8%±1.6%,P>0.05)、心排出量(CO)(2.1±1.6L/min vs 1.4±0.8L/min,P>0.05)、左心室后壁舒张期厚度(LVPWTd)(2.8±0.5mm vs 2.0±0.8mm,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24.0±5.0ml vs 39.6±16.2ml,P>0.05)。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VEGF组的微动脉密度比对照组高(87.0±9.1 vs 50.8±7.2,P<0.05),毛细血管密度比对照组高(367.5±50.8 vs 188.5±14.3,P<0.05),增殖细胞核数目较对照组多(432.5±37.7 vs 132.0±29.0,P<0.05)。结论 VEGF能够促进梗死心肌的血管新生,促进梗死区域侧支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577nm微脉冲激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 2012年2月~2016年1月选择在笔者医院诊治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144例(144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平行对照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选择577nm微脉冲激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都治疗观察1个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7.2%和84.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1.10±0.24和0.81±0.18,都明显高于治疗前的0.59±0.11和0.58±0.17(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的荧光渗漏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前房炎性反应、角膜水肿、高眼压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77nm微脉冲激光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提高视力,减少荧光渗漏的发生,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儿童佩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两种方法控制近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佩戴角膜塑形镜或框架眼镜治疗近视的儿童的病例资料,共219例、396只眼,其中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患儿145例、277只眼,佩戴框架眼镜的患儿74例、119只眼。观察两组患儿戴镜1年后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戴镜1年后,角膜塑形镜组患儿的屈光度及屈光度变化量均小于框架眼镜组[(-3.03±0.89)DS vs(-3.83±1.25)DS,(-0.84±0.90)DS vs(-1.83±0.71)DS,P均<0.05]。两组患儿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角膜塑形镜组患儿的眼轴长度延长量小于框架眼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4±0.15)mm vs(0.40±0.17)mm,P<0.05];两组患儿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和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佩戴角膜塑形镜1年可有效控制近视程度的增长,且对角膜功能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白雄伟  黄章  汤文平  任飞  彭毅  张科 《安徽医学》2017,38(10):1327-1329
目的 观察Brostorm法联合踝关节镜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汉中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40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按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Brostorm法联合踝关节镜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Chrisman-Snook术式非解剖学重建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距骨倾斜角变化、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以下简称AOF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临床疗效及手术情况,在治疗后1、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及稳定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8%,高于对照组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距骨倾斜角(7.61±1.42)°,小于对照组(8.89±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距骨前移距离(3.09±1.21)cm,短于对照组的(5.22±1.9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观察组患者VAS评分(2.14±0.92)分,较对照组(3.21±0.95)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观察组患者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ostorm法联合踝关节镜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疗效明显,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伴高血压患者磁导航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后应用缬沙坦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46例房颤伴高血压患者在磁导航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术后分为实验组(缬沙坦+氨氯地平)和对照组(氨氯地平),术后随访1年,记录心功能改善及房颤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1年随访,两组收缩压均较术前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29、0.68);术后3月时实验组CRP明显低于对照组(5.8±1.8mg/L vs 7.9±2.5mg/L,P<0.01),房颤复发率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vs 10,P=0.060),左心房前后径(L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术后1年时实验组LAD(36.1±2.9mm vs 38.2±3.3mm,P=0.02)、房颤复发率(2 vs 8,P=0.040)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房颤复发14例、术后1年复发10例,复发组患者的持续性房颤比例、术前LAD、随访时LAD均高于未复发组(P均<0.05)。结论 房颤类型、左心房大小是房颤伴高血压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房颤的预测因子之一,缬沙坦可减少术后1年房颤复发率,特别是可以减少术后3个月CRP及术后1年LAD,其疗效独立于缬沙坦的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6.
朱亚坤  范海涛  赵勇  申才佳 《安徽医学》2018,39(10):1249-1252
目的 分析闭合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5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54例)与对照组(41例),观察组行闭合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对照组则行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评定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术后2天、术后3个月、6个月评定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6个月通过X线片测量计算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术后6个月通过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腰背慢性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天、3个月、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差值分别为(12.95±1.83)°、(28.24±4.25)%,均大于对照组的(11.68±1.67)°、(24.13±3.62)%(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椎弓根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束维龙  黄学勤  程学仕 《安徽医学》2017,38(10):1298-1300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NLR)对慢性鼻窦炎(CRS)患者的诊断及术后复发判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在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为CRS患者67例,作为CRS组。同时,严格筛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09例作为对照组。采集空腹外周血进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术后6个月再次对以上患者进行血细胞计数,并将患者分为术后复发组和术后非复发组,对CRS组、术后复发组、术后非复发组及对照组的上述血细胞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CRS组白细胞计数(7.59±2.4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5.91±2.14)×109/L及NLR水平(5.37±1.80)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1.13±0.37)×109/L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LR预测CRS的最佳诊断值为4.37(95%CI:0.931~0.977,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54。方差分析表明,术后未复发组、对照组及CRS组3组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NLR水平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组白细胞计数(8.14±2.92)×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6.60±2.57)×109/L及NLR水平(6.74±1.88)高于术后未复发组,淋巴细胞计数(1.00±0.36)×109/L低于术后未复发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NLR在CRS患者的诊断及术后复发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薛亚辉  宫小勇  郑伟  李永强 《安徽医学》2016,37(11):1418-1421
目的 分析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在前列腺增生(BPH)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BPH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将30例行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设为TUERP组;将30例行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患者设为PKRP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QOL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与残余尿(PVR),以及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前列腺切除率、术中膀胱冲洗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 TUERP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0.09±13.14)min较对照组(56.87±12.43)min下降(P=0.045),术中出血量(115.34±31.34)mL 较对照组(135.45±41.14)mL减少(P=0.037);前列腺切除重量(42.34±16.34)g高于对照组(33.56±14.79)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术后膀胱冲洗时间(17.45±5.78)h较对照组(11.12±6.98)h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IPSS评分、QOL评分、Qmax、PVR结果均较术前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UERP术式与PKRP术式治疗BPH均有显著疗效,TUERP术式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截骨术结合白芍总苷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矢状位平衡与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影响。[方法] 纳入择2012年8月-2017年2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诊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两组都给予截骨手术治疗,由同一组高年资关节外科医生主持下进行手术操作,对照组在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白芍总苷治疗,治疗观察3个月。[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87.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ESR与Cobb角分别为(15.33±8.24)mm/h和(-8.22±2.49)°,对照组分别为(24.42±5.39)mm/h和(-3.49±1.2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都明显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脑脊液漏、溃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3.6%)明显少于对照组(16.4%,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评分都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截骨术结合白芍总苷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应用有利于重建矢状位平衡,降低ESR,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中低位直肠阴道瘘手术治疗中应用藏线缝合法结合生物补片技术的效果及优势。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9年3月间张家口第五医院收治的中低位直肠阴道瘘患者3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新型补片组(n=19)和对照组(n=19)。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人体黏膜修复术式配合间断缝合治疗方法,新型补片组采用新型生物补片技术结合藏线缝合法的治疗术式,两组连续治疗并在1年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等情况。结果 新型补片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血清炎症因子CRP(mg/L)、TNF-α(μg/L)、PCT(μg/L)、HMGB-1(μg/L)分别为(68.34±7.65,473.34±62.52,7.35±0.79,8.20±0.93)和(112.21±21.24,524.14±78.23,12.00±1.43,14.71±1.93),新型补片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新型补片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26%和31.56%,新型补片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年后随访,新型补片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5.26%和21.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藏线缝合法结合生物补片治疗中低位直肠阴道瘘,不仅能解决传统术式中张力大、易感染的问题,而且能有效避免因肛管缺损造成的功能丧失,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73-76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技术在青光眼性白内障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6月~2019年6月接收的70例青光眼性白内障患者(单眼患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技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眼压、视力改善情况、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的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均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眼压和视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术后1周、4周、12周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有所减少,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超声乳化技术治疗青光眼性白内障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稳定患者眼压,有利于内皮细胞的生长,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颞上象限角膜遂道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病人10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观察组采取颞上象限角膜遂道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采取常规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6个月,统计2组角膜散光度、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眼压水平、并发症(脉络膜脱离、滤过泡漏、一过性眼压增高、角膜水肿)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2组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增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度较术后1周降低,且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低于对照组(P < 0.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前房深度较术前增高、眼压水平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前房深度大于对照组、眼压低于对照组(P < 0.05~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84%)低于对照组(23.53%)(P < 0.05)。结论联合采取颞上象限角膜遂道微切口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病人,可有效增大前房深度,降低眼压,提高病人最佳矫正视力,且手术源性散光程度较轻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效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6年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患者150例,根据信封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在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术后给予优质护理,2组护理观察时间为1个月,记录2组的依从性、满意度、视力变化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在护理期间,对照组的依从率为89.3%,观察组的依从率98.7%,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87±0.08和0.67±0.13,明显高于术后1 d的0.14±0.09和0.15±0.11(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期间的角膜内皮水肿、继发性青光眼、眼前房渗出、眼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0%,对照组为30.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2.25±5.66)分和(84.69±5.96)分,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7.966,P<0.05)。 结论 相对于常规护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优质护理的应用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最佳矫正视力,从而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69-75
目的观察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白内障患者行透明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32例(48眼),行颞上象限角膜遂道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3~6个月,观察视力、前房深度、眼压等情况。结果患者32例(48眼)术后视力恢复较满意,48眼术后随访矫正视力为0.3~0.8,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稳定,平均眼压(14.13±3.42)mmHg(1 mmHg=0.133 kPa)。术后前房深度(3.4±0.6)mm,高于术前(2.5±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效果良好,可提高视力,同时保持滤过泡功能,眼压维持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FP-7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与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0例70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分为康柏西普联合FP-7Ahmed引流阀植入术组(A组)36例36眼和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组(B组)34例34眼,术前3天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 mL/0.5 mg),待药物起效后分别行两种术式治疗,术后不同时间段随访1年,分别对两组术后眼压、视力、并发症及手术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视力提高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A组的术后平均眼压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绝对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相对手术成功率及失败率两组间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康柏西普联合FP-7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和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均可有效控制眼压,前者对远期的眼压控制及视功能的稳定性更为持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65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且分别行单切口(白内障小切口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和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的眼压、视力和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视力明显改善(P<0.05);两种手术方式对视力、眼压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切口组术后前房炎性反应高于双切口组。结论 单切口与双切口两种手术方式均能良好的控制眼压和改善视力,对患者术后的视力和眼压没有影响,但双切口术后并发症较单切口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100例(120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术后进行6个月的眼压和视力随访。结果术后眼压较术前逐步降低,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逐步提高,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视力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前房深度为(3.59±0.34)mm,术后前房深度为(4.72±0.83)mm,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眼压,促进患者有效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和谐使命―2017”任务中对非洲七国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11月在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上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51例(52眼)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1 d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和散光度,术后眼部恢复情况,以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52只术眼中,4眼(7.7%)术后1 d的最佳矫正视力为0.06~0.3,26眼(50.0%)为0.4~0.6,22眼(42.3%)为0.8~1.2。裂隙灯检查:术后1~3 d,48眼(92.3%)角膜透明;4眼(7.7%)角膜水肿;50眼(96.2%)瞳孔圆,瞳孔直径为2.0~3.0 mm;所有术眼角膜后沉积物(-),丁达尔效应(-)。52眼的术前平均散光度为(1.13±1.02)D,较术后1 d[(2.67±0.87)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5,P<0.05)。术中后囊破裂及玻璃体脱出2眼(3.8%),虹膜脱出1眼(1.9%),瞳孔进行性缩小2眼(3.8%);术后1 d角膜水肿4眼(7.7%)。结论 在“和平方舟”医院船上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安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巩膜瓣不同缝合法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14例于2011年5月~2012年5月来笔者医院治疗的青光眼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患者年龄36~72岁。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L形单针缝合法对本组所有患者巩膜瓣进行缝合;对照组采取矩形两针缝合法对58例患者巩膜瓣进行缝合。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眼压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前两周,观察组前房情况差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滤过泡形成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1天眼压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眼压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眼压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眼压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L形巩膜瓣单针缝合术在眼压水平控制和滤过泡形成方面显著优于两针缝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