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淋巴液对内毒素休克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外源性正常淋巴液对脂多糖 (LPS)所致大鼠内毒素休克的干预作用 ,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 4 0只 ,随机分为内毒素组、淋巴液组、血浆组、正常组。前 3组复制内毒素休克模型 (LPS ,5mg/kg·bw ,iv) ,正常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LPS。 15min后 ,淋巴液组输入仅占全血量 1/ 15的无细胞淋巴液。血浆组以血浆代替淋巴液 ,内毒素组和正常组以生理盐水代替淋巴液。给予LPS后 4h,取血浆及心、肝、肾、肺组织匀浆 ,对比观察血浆及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及丙二醛 (MDA)含量的变化。结果 淋巴液干预后 ,淋巴液组血浆TNF -α水平为 18.81± 3.70fmol/mL、NO含量为 4 6 .0 2± 9.2 9μmol/L、NOS活性为 2 5 .16± 4 .2 0U/mL、SOD活性为 10 2 .15± 17.88NU/mL、MDA水平 8.19± 1.6 4nmol/mL ,与其余 3组相比 ,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0 .0 1)。结论 外源性正常淋巴液对内毒素休克具有干预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细胞因子及自由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免疫吸附特异性清除循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内毒素休克时肝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并探讨其与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方法 给新西兰白兔一次性静注内毒素(LPS)80×109cfu/kg,免疫吸附组和空灌流组分别于1小时后经抗TNF-α单克隆抗体亲和免疫吸附柱或未偶联抗体的空灌流柱进行血液灌流2小时,对照组不予血液灌流,观察血浆NO-2和丙二醛(MDA)含量、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肝组织中MDA含量和SOD活力以及肝功能变化。结果 免疫吸附治疗后,血浆和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下降,全血和肝组织中SOD活力显著增高;血浆NO的生成显著减少,但又高于注射LPS前水平;肝功能损害明显减轻。结论 免疫吸附特异性清除循环TNF-α既明显抑制了内毒素休克时肝细胞氧化应激,又使NO浓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可能是该方法能明显减轻内毒素性肝损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李荣  张珍祥 《实用医学杂志》2000,16(12):987-989
目的:探讨L-NG-硝基精氨酸甲酸(L-NAME)在鼠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方法:用脂多糖(LPS)复制内毒素休克小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成4组:(1)正常对照组;(2)L-NAME组;(3)LPS组;(4)L-NAME LPS组,观测L-NAME对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脏器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肝、肾功能等的影响。结果:给予L-NAME后,血浆NO,TNF-α水平下降,脏器NOS活性降低,肝肾功能损害减轻,实验动物存活率明显提高。结论: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是治疗内毒素休克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4.
肠淋巴途径在大鼠休克致肝脏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对重症失血性休克不同时期大鼠肝脏炎症介质、自由基的变化,探讨阻断肠淋巴途径对休克大鼠肝脏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78只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休克组(n=42)和结扎组(n=30).休克组与结扎组复制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结扎组于休克复苏后行肠系膜淋巴管结扎术.于休克90 min、输液复苏后0、1、3、6、12和24 h各处死6只大鼠,制备肝组织匀浆,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肝组织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结果 休克组大鼠输液复苏后不同时间点肝组织TNF-α、IL-6、NO、NOS、MDA、MPO以及iNOS mRNA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6~12 h持续在较高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肝组织SOD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结扎组输液复苏后3、6、12和24 h肝组织TNF-α、IL-6、NO、NOS、MDA、MPO以及iNOS mRNA均显著低于休克组相应时间点.SOD活性高于休克组相应时间点(P<0.05或P<0.01).结论 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可减少肝脏中性粒细胞扣押,降低TNF-α、IL-6释放,抑制iNOS mRNA表达及NO生成,减少自由基损伤与SOD消耗,从而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NF—α为中心的肝细胞凋亡途径在脂多糖(LPS)所致小鼠肝损伤中的地位。【方法】小鼠腹腔注射LPS后不同时间点分离血浆检测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取肝脏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地高辛标记方法检测肝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TNF-α表达。【结果】腹腔注射LPS后3h血浆ALT活性明显升高.肝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TNF—α阳性数明显增多:6h血浆ALT活性、肝细胞凋亡率、TNF-α阳性数达到高峰;12h血浆ALT活性明显回落,肝细胞凋亡率、TNF-α阳性数显著减小;24h、30h血浆ALT活性、肝细胞凋亡率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肝组织TNF—α阳性数达到较低水平。【结论】小鼠腹腔注射LPS后,先天免疫系统可能在早期启动TNF-α为中心的肝细胞凋亡.引起肝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电刺激迷走神经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a)、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复制感染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5组:假CLP组、CLP组、迷切组、电刺激左侧迷走神经组、电刺激右侧迷走神经组.各组动物均行颈总动脉置管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ELISA法检测血浆 TNF-α,生化法检测血浆中NOS活性和NO水平.结果 CLP组术后平均动脉血压进行性下降,2 h时血浆TNF-α、NOS及NO水平显著升高;与CLP组比较,电刺激组动物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减轻,血浆TNF-α、NOS及NO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电刺激左、右迷走神经均可能缓解CLP致感染性休克大鼠的进行性血压下降,降低血浆TNF-α、NOS及NO水平,有助于抗休克.  相似文献   

7.
内毒素休克兔循环血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内毒素休克兔循环血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探讨内毒素休克的发病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25只,经颈外静脉一次性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LPS,E.coliO111B48.0×109cfu/kg),观察平均动脉压(MAP)、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O-2和ET1的动态变化,以及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与器官功能变化。结果:一次性注射LPS后,MAP呈双相下降;血浆TNFα活性变化呈陡直的单峰曲线;NO-2含量于实验后30分钟迅速增高,实验后6小时达峰值,实验后24小时仍高于实验前;实验后24小时心脏组织中NOS活性明显高于肝、肺和肾组织;血浆ET1含量呈双相增高(0.5小时、8小时),实验后24小时仍高于注射前;血浆NO-2与ET1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肝、肾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结论:一次性静注LPS后,NO的生成迅速而持久地增加,ET1的合成与释放则呈双相增加。NO与ET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眼镜蛇毒因子(CVF)抑制补体激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内毒素含量的影响。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CVF组。建立刨伤失血性休克模型,于休克前及复苏后1、6和24h取血.检测血浆内毒素(LPS)、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及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和总补体活性(CH50)。结果对照组大鼠复苏后1h血CH50水平迅速下降,血LPS、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随后均快速恢复至休克前水平;DAO活性在复苏后1h和6h明显升高,然后快速下降。CVF组大鼠除CH50水平始终〈5%,其余各指标复苏后1h仅略升高,复苏后各时间点均较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使用补体抑制剂CVF可明显减轻补体激活导致的肠道损伤及肠屏障破坏,减少LPS移位的发生,明显降低血浆LPS含量。  相似文献   

9.
L-精氨酸和氨基胍在失血性休克中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L-精氨酸(L-NNA)和氨基胍(AG)在失血性休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大鼠40例随机分为休克组、L-NNA组、AG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观察休克前后血浆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IL-8、一氧化氮(NO)的变化。以及动物12h、24h、48h的存活率。结果:大鼠失血休克后,血浆ET、TNF-a、IL-6、IL-8、NO水平明显升高;复苏后,L-NNA组、AG组动物血浆中上述物质水平明显低于休克组,该两组动物存活率高于休克组,而L-NNA和AG组间存活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内毒素、TNF-α、IL-6、IL-8、NO在失血性休克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L-NNA和AG作为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有助于改善失血性休克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双击大鼠肝脏I-κB和TLR2mRNA的表达及参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合并内毒素致大鼠肝脏损伤的机制及参麦的抗休克作用和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双击(HS+LPS)组,参麦注射液大小剂量(HS+LPS+SM)组。双击模型的复制:动物放血至MAP 40 mmHg维持10分钟,然后舌下注射LPS1.5mg/kg,4/小时后测定血清中N0含量、NOS活性以及肝脏TLR2、IκBαmRNA的表达。结果 SM可降低HS+LPS组引起的NOS活性、NO含量的增高以及TLR2mRNA表达的增加,同时增加bκBαmRNA的表达。结论 SM可通过下调肝脏组织中TLR2以及上调I-κBαmRNA的表达,降低NOS活性及NO的含量,减轻内毒素引起的组织过氧化反应,从而实现保护组织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抑制剂——curcumin对内毒素休克大鼠生物喋呤(BH4)及一氧化氮(NO)表达的影响,并探讨JNK途径在生物喋呤诱生中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建立内毒素休克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内毒素休克组(n=32)和curcumin拮抗组(n=20)。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测定肝、肺、肾组织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Ⅰ(GTP-CHI)与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水平,分别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和Griess比色法测定血浆与组织中BH4、NO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内毒素使动物肝、肺、肾组织GTP-CHI基因表达和BH4水平明显升高,至伤后24h仍持续于较高水平;与之相应,组织iNOS基因表达和NO水平亦明显升高。curcumin处理可明显下调肝、肺、肾组织GTP-CHI mRNA表达水平,并且肝组织6~24h时、肺组织12h时BH4水平显著降低;各组织iNOS mRNA表达及NO水平亦显著降低。结论抑制JNK信号通路能明显抑制内毒素休克鼠多器官生物喋呤/NO系统的表达,JNK途径参与了生物喋呤诱生的信号转导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3-(5′-羟甲基-2′呋喃)-1-苄基吲唑(YC-1)的潜在抗脓毒症作用,台湾学者研究了YC-1对人血白细胞和内毒素血症小鼠细胞因子生成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YC-1能优先抑制人血白细胞致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但不会抑制细胞生长或者诱导细胞毒作用。应用YC-1能显著提高腹膜内注射内毒素(LPS)小鼠的生存率。研究还发现,YC-1能阻断LPS诱导的一氧化氮(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产生,组织学检查发现肺损伤明显减轻;应用YC-1后,组织中LPS诱导的核转录因子-κB(NF—κB)/DNA结合活性以及随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上调被抑制。  相似文献   

13.
一氧化氮对内毒素刺激肺泡巨噬细胞核因子-κB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内毒素刺激肺泡巨噬细胞(PAM)对核因子-kB(NF-kB)活性的影响。方法: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法收集PAM进行培养,分正常对照组、脂多糖(LPS)组和NO+LPS组。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法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检测核提取物中NF-kB活性和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LPS组NF-kB活性和TNF-α含量在刺激后1小时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NO+LPS组NF-kB活性和TNF-α含量在刺激后1小时均显著低于LPS组。结论:LPS诱导PAM的NF-kB活化,导致TNF-α大量释放;NO可抑制NF-kB活化而减少TNF-α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4.
急诊哮喘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测定哮喘患者血浆及豚鼠哮喘模型血浆、肺组织NO及TNF -α的含量 ,观察豚鼠哮喘模型给予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治疗后及L -NAME干预后NO及TNF -α的含量变化 ,了解NO及TNF -α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镉还原法测定血浆、肺组织NO代谢产物 ,应用放免法测定TNF -α含量。结果 哮喘患者血浆及豚鼠哮喘模型血浆、肺组织NO及TNF -α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豚鼠哮喘模型给予皮质激素及L -NAME干预后NO及TNF -α的含量显著低于哮喘模型组 (P <0 0 1)。结论 NO及TNF -α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哮喘患者血浆及豚鼠哮喘模型血浆、肺组织中NO的升高可能与TNF -α产生增多有关。豚鼠哮喘模型应用皮质激素后NO及TNF -α降低表明皮质激素可抑制哮喘时TNF -α生成 ,进而阻止在其刺激下NO的生成与释放。应用NOS抑制剂L -NAME后TNF -α含量亦降低至接近对照组水平 ,提示L -NAME可能抑制过度的TNF -α的生成 ,进而减轻TNF -α诱导的一系列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核因子-κB活化在急性肺损伤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活化在炎症反应及其内毒素致伤大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ALI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观察内毒素(LPS)对大鼠血气分析和肺组织损伤的影响,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EMSA)法检测肺组织核蛋白提取物中NF-κB活性及其特异性;并应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TNFα含量的改变。结果 LPS静注可致大鼠急性肺损伤,肺组织核蛋白的NF-κB活性显著增强,肺组织匀浆TNFα含量显著升高。结论 LPS激活NF-κB启动TNFα表达,释放的TNFα与LPS进一步共同激活效应细胞的NF-κB活化,进而启动一系列参与炎症反应的炎症分子表达而参与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大鼠创伤性休克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目的:评价选择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氨基胍(AG)和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对创伤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30只SD大鼠制作创伤性休克动物模型。双侧股骨干砸伤后并经股动脉放血至平均动脉压(MAP)35—45mmHg(1mmHg=0.133kPa),维持30min,然后回输失血和等量的林格氏液。随机分为休克组(10只)、AG组(10只,复苏时静脉注射AG8mg/kg)、L—NAME组(10只,复苏时静脉注射L—NAME 8mg/kg),观察休克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浓度的动态变化,观察24h大鼠存活率,24h后留取肺、肝、肾、小肠组织,观察病理改变。结果:大鼠创伤性休克后,血浆NO水平明显高于休克前;AG组动物复苏后血浆NO的水平明显降低,各脏器的病理损害亦显著减轻,存活率明显提高:L—NAME组动物复苏后血浆NO的水平也明显降低,各脏器的病理损害无明显变化,存活率无明显提高。结论:NO在创伤性休克的病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AG有助于创伤性休克的纠正,而L—NAME能降低NO的水平,但对休克的预后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和复苏再灌注过程中心肌损伤和一氧化氮 (NO)浓度的变化及灵芝多糖的干预作用。方法 :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模型 ,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再灌注组和质量分数为 1%的灵芝多糖再灌注组 ;观察 3组动物平均动脉血压 (MAP)、心功能、血浆 NO浓度及心肌 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结果 :两个再灌注组动物在失血性休克 4 0 m in时左心室舒张末压 (L VEDP)比休克前及假手术组略有升高 ,但差异不显著 (P均 >0 .0 5 ) ,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 (± dp/dt max)则明显降低 (P均 <0 .0 5 ) ,血浆 NO浓度则显著升高 (P均 <0 .0 5 )。生理盐水再灌注组动物再灌注 4 0 min时 ,心功能较休克 4 0 m in时进一步降低 (P<0 .0 5 ) ,血浆 NO浓度进一步升高 ,心肌 NOS活性和 NO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均 <0 .0 5 )。灵芝多糖组再灌注 4 0 min时较生理盐水再灌注组、心功能明显改善 ,血浆 NO浓度、心肌 NO含量和心肌 NOS活性均明显降低 (P均 <0 .0 5 )。结论 :失血性休克再灌注过程中心肌 NOS活性、血浆 NO浓度、心肌NO含量均升高 ,而心功能降低 ,提示 NO在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心肌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而灵芝多糖可通过抑制 NOS活性、降低 NO浓度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心肌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氨基胍在兔重度失血性休克中的治疗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氨基胍(AG)在重度失血性休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兔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分为休克组、AG组(复苏时应用AG),观察休克前后血浆内皮素(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一氧化氮(NO)的变化,观察动物24h、48h存活率。结果 动物失血性休克后,血浆ET、TNFα、IL-6、IL-8、NO水平明显升高;复苏后,AG组动物血浆中上述物质水平明显低于休克组,该组动物的存活率明显高于休克组。结论 ET、TNFα、IL-6、IL-8、NO在失血性休克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AG作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有助于改善重度失血性休克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兔内毒素血症时胃黏膜内pH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兔内毒素血症时胃黏膜内pH (pHi)的变化。方法 选用雄性家兔 10只 ,随机分成 2组。组Ⅰ (n =5 )为正常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 :组Ⅱ (n =5 )实验前 2 4h静注大肠杆菌内毒素 [EColiLPS ;3μg/ (kg·ml) ],并进行大剂量LPS (10 0 μg/kg ;5 0ml/ 4h)滴注。监测动脉血压 (MAP)。应用胃肠张力仪测得胃黏膜局部CO2 张力 ,计算胃黏膜内pH (pHi)。留取血浆测定NO水平。实验观察大剂量LPS滴注前 (T0 )、后 2h (T2h)和 10h (T1 0h)上述参数变化。静注 10 %KCl 5ml处死后取空肠作HE染色观察。结果 MAP在组Ⅰ无变化 ,组Ⅱ在T1 0h 时血压明显下降 ;血浆NO水平在组Ⅰ无变化 ,组Ⅱ在T0 、T2h 和T1 0h各点均较组Ⅰ显著升高 ,并呈进行性增高。组Ⅰ动脉血pH和pHi值无变化 ,组Ⅱ在T2h和T1 0h均较组Ⅰ为低 (P <0 0 5 )。空肠病理形态学检查组Ⅱ绒毛显著肿胀 ,基底膜增厚。结论 小剂量LPS即可导致血浆NO水平升高 ;大剂量LPS给入后 ,动脉血pH和pHi下降早于动脉血压改变 ,且pHi下降与空肠绒毛的病理损害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20.
罗格列酮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肺内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探讨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ROSI)对内毒素感染大鼠肺脏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ROSI组、内毒素(LPS)组和ROSI处理组(ROSI LPS),每组6只。注射LPS或生理盐水,4h后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CINC1)浓度以及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结果与LPS组比较,ROSI LPS组MPO活性、TNFα和CINC1浓度、NFκB活性均降低(P<0.01)。结论ROSI能减轻内毒素血症所致的肺脏炎症反应,其机制与抑制NFκB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