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目的:测量儿童后巩膜加固术前及术后眼轴及视力,评估后巩膜加固术对儿童病理性近视的疗效.方法:随访门诊高度近视儿童,应用异体巩膜做后巩膜加固术的加固材料,将其中的13例(25只眼)行后巩膜加固术,术前术后均行散瞳检影验光进行屈光度检查,IOL-Master测量眼轴,分别观察术前术后屈光度的增长速度以及眼轴的增长情况.结果:后巩膜加固术前随访8~43个月,平均23.56±11.79个月,屈光度平均每年增长-1.33±1.08D,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7.08±9.22个月,屈光度平均每年增长-0.36±1.19D.术前术后屈光度增长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7<0.01).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对阻止儿童病理性近视的发展有确切的疗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在116眼高度近视中,出现后巩膜葡萄肿损害的有77眼。其发生率(66.36%)高于其他高度近视的病理改变的发生率。本文分析了后巩膜葡萄肿与高度近视各种病理变化的关系,发现后巩膜萄萄肿与高度近视的各种病理变化有密切联系。作者认为后巩膜葡萄肿可作为病理性近视的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病通过对29例48眼高度近视患者手术前后眼压、巩膜硬度、屈光度、视力的检查,分析施行后巩膜增强术对眼内压的影响,经观察患者术后大部分视功能获得改善,眼压得以降低,48眼术后降低眼压达30眼,占62.5%,平均每眼术后比术前眼压降低0.399kPa,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手术可以改善降低眼内压,同时亦说明高度近视患者多伴有低巩膜硬度及眼压偏高现象,因此,开展后巩膜增强术对防治高度近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 对36例(60眼)高度近视巩膜加固术随访2-5年,平均2.5年.结果 33眼提高了裸眼视力,40眼提高了矫正视力,50眼屈光度未再发展.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可增强眼球后部球壁的抵抗力,防止眼轴向后延伸,有稳定屈光度远期效果,是目前阻止高度近视发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应用异体巩膜或异体地18例(32眼)高度近视患者行后巩加固术。结果 术后随访1月-22月,术后视力提高1-2行12眼,提高3行以上5眼,总共提高17眼,无变化14眼(43.75),下降1眼(3.125%);术后眼轴稳定29眼(90.625%),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对高度近视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岳军 《华中医学杂志》2000,24(4):220-220
高度近视是以眼轴增长引起眼底组织进行性损害的一种眼病。后巩膜加固术 ( PSRO)能机械性地加强后部巩膜 ,控制眼轴延长 ,是治疗高度近视的原因疗法 ,是阻止病情恶化的唯一选择 [1]。我院自1 994~ 1 997年应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 54例 99眼 ,经随访观察 ,疗效肯定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54例 99眼 ,其中男 2 9例52眼 ,女 2 5例 47眼 ,年龄 7~ 41岁 ,平均 1 8.5岁。术前、术后及复查时均行视力 (裸眼、矫正 )、晶状体、玻璃体、眼底、眼压、屈光度 (散瞳检影 )检查 ,A超测定眼轴长。术前屈光度 - 7.0 0 D~ -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对于防治高度近视进一步发展的效果。方法采用自体阔筋膜作为加固材料,对高度近视36例(64眼),行后巩膜加固术。结果:术后均随访2年以上,视力提高8眼(12.5%),眼轴稳定56眼(87.5%)。结论:自体阔筋膜行后巩膜加固术防治高度近视进一步发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8.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疗效的效果.方法 对28例(53眼)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的患者资料完整者进行术前和术后对比分析.结果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超过90%患者视力稳定,部分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的眼轴和屈光度数稳定.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疗效的效果观察确实有效,是阻止近视发展、保护视功能的有效方法,是目前为止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度近视为常见病,其视力低,矫正差,特别是青中年高度近视对工作、学习带来极大不便,患者求医迫切性甚高,渴望能提高视力,降低近视屈光度,以改善和提高生活、工作质量。我们自1993年始开展了后巩膜加固联合透明晶体摘除术,治疗20例35眼高度近视眼,取得较好疗效[1],现将术后远期随访观察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住院行后巩膜加固联合透明晶体摘除术之高度近视患者,无选择性地对资料完整的20例35眼随访观察,其中男性10例19眼,女性10例16眼。年龄20岁~51岁,平均34.…  相似文献   

10.
高度近视又称病理性近视、变性性近视、恶性近视等,基本属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其发展的结果导致弱视,视网膜退行性变,视网膜脱离等致低视力甚至盲。1997年至2001年我们对行后巩膜加固术有随访资料的高度近视50例、90眼进行了回顾分析,现将临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后10年连续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青少年视力发展变化规律,为预防青少年近视提供依据。方法:对100例4岁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全部散瞳验光,个别儿童配戴眼镜,连续10年追踪检查视力和屈光改变,结果:4岁正常视力的儿童至9岁时大部分成为视近;6岁以前的正视眼在14岁后全部变为近视;11岁以前的远视眼95%以上变为正视和近视。结论:检查学龄前儿童视力,可以预测以后的屈光改变,学龄前儿童视力越好,越应提前预防近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当前少年儿童视力低下的病因,探讨屈光不正的发病规律,为少年儿童眼保健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我院门诊3~18岁视力低于正常的少年儿童进行散瞳验光并统计分析。结果:3~6岁组:远视488例,占86.07%;近视72例,占12.70%;混合散光7例,占1.23%;7~12岁组:远视402例,占64.01%;近视210例,占33.44%;混合散光16例,占2.55%;13~18岁组远视167例,占15.43%;近视897例,占82.90%;混合散光18例,占1.67%。屈光度近视以低度为主,远视以中度为主。近视眼矫正视力较好,远视眼矫正视力较差。结论:学龄前儿童以远视为主,要注意弱视的早期发现和治疗。13~18岁少年则以近视眼居多,应采取综合、简易手段,对近视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禅城区张槎中小学校、幼儿园学生眼屈光不正的特点。方法:对佛山市禅城区张槎中小学校幼儿园22397名学生在自然瞳孔下(不使用睫状肌麻痹剂)用Canon RK-F1全自动电脑验光仪检查屈光状态。用国际小数灯箱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对视力低下儿生进行光学矫正。结果:①3~6岁组以远视为主,占80.23%,单纯远视比复性远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较多见,而混合散光少见,且男女各种屈光不正类型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5岁组以近视为主,单纯近视比单纯近视散光、复性近视散光明显更多见,混合性散光仍较少。②3~6岁组屈光不正均以轻度为主。男女生各程度所占比例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7~15岁组屈光不正也以轻度为主,但男女生远近视程度存在差异。轻度近视男生组明显高于女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各组男女生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片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学生的7~15岁近视发生率较3~6岁近视发生率有明显的提高,而远视发生率相反,7~15岁比3~6岁低。  相似文献   

14.
对109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年龄及不同年龄组视网膜脱离与屈光状态,不同年龄组裂孔的形态等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岁以下网脱近视多见,40岁以后网脱近视逐渐减少。圆孔多见于40岁以下年龄组,马蹄形裂孔多见于40岁以上年龄组。  相似文献   

1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对LASIK手术疗效的影响,探讨其安全有效性。方法对162例(318只眼)屈光度在-6.00D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对其中38例(76只眼)进行了FFA和ICGA,并就患者高度近视程度、眼底病变程度与患者手术后视力、眼底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所有患者(318只眼)都接受了LASIK手术治疗。手术前检查发现有13只眼(4.09%)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微小裂孔,有21只眼(6.60%)脉络膜新生血管,其中5只眼(1.57%)FFA检查阴性而ICGA检查阳性。都先进行了眼底激光治疗;手术后1年内有2只眼(0.63%)出现新生血管,有36只眼(11.32%)出现了黄斑水肿,有9只眼(2.83%)出现了眼底出血,有2只眼(0.63%)出现了视网膜脱离,经对症治疗后痊愈。②手术后超高度近视组的矫正视力低于普通高度近视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3.68,P〈0.05)。③手术前及手术后较严重眼底病变组的矫正视力均低于普通眼底病变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手术前=2.28,t手术后=2.46,P〈0.05)。④手术后1年内较严重眼底病变组出现的眼底并发症多于普通眼底病变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7.78,P〈0.01)。结论对高度近视眼行LASIK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但其高度近视程度和眼底病变程度会影响手术疗效,手术前应做详尽的眼底检查及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必要时可行FFA和ICGA检查及预防性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近视眼对比敏感度(CS)的不同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行近视准分子激光的患者62例124眼,矫正视力均≥1.0。分别根据屈光度、年龄和瞳孔大小分组。采用CGT-1000对比敏感度仪分别进行眩光及非眩光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测试。结果在眩光时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无眩光时。眩光状态下,按年龄分组,〈40岁组和40~60岁组间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的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点上均明显低于〈40岁组和40~60岁组(均P〈0.05)。正视组、中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正视组与中低度近视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6 mm及≤6 mm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眩光状态下按以上方法分组比较,结果与眩光时一致。结论年龄、屈光度明显影响近视眼对比敏感度,而瞳孔大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新疆阿克苏地区6~11岁儿童患近视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新疆阿克苏地区儿童近视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将新疆阿克苏地区所有小学定义为群,以群为抽样单位,随机抽取5所小学作为样本来源,本研究中共选择该地区1~5年级年龄为6~11岁的学生6 439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研究对象近视情况,并对可能引起近视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近视情况:6 439名6~11岁儿童中共筛查出1 153例近视儿童,近视率为17.91%;其中轻度近视最为多见,占近视总人数的85.08%(981/1 153),中高度近视172例,占近视总人数的14.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儿童近视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年级、父母患近视出生季节、喜好电脑/手机游戏(均P<0.05),与性别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年级、父母患近视、喜好手机/电脑游戏是儿童近视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 新疆阿克苏地区6~11岁儿童的近视患病率较高,儿童近视的发生与年龄、年级、父母患近视、喜好手机/电脑游戏等因素密切相关,可从上述方面加以管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二级预防,旨在全面提高儿童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所设计的个性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方案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无角膜屈光手术适应证的高度近视患者分为三组:1年龄小于40岁不合并有白内障的高度近视患者,这部分病人接受有晶状体眼的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0例40眼),进行术后早期及远期视觉质量评价、术后远期并发症评估等;2合并有白内障的超高度近视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5例37眼),进行临床效果评价;3合并有白内障而近视度数较低的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低度数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rray 25例31眼,IQ Restor13例26眼),完成术后视力、对眼镜依赖程度评估等。结果 Artisan植入组术后裸眼视力提高,视觉效果良好,远期观察安全;Bigbag植入组患者获得良好的术后视力,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低于文献报道的其他低度数人工晶状体;低度数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应用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视觉效果良好,临床满意度优秀。结论个性化植入人工晶状体可以使不同条件的高度近视患者在获得良好视觉效果的同时兼具了安全稳定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1-7月在本院选取的29例(43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其临床效果。所有患者平均(51.93±6.89)岁,术前矫正视力(0.46±0.18)D,平均近视度数(-10.94±6.14)D,平均角膜散光度数(-1.04±0.67)D,平均眼轴长度(27.73±2.12)mm。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提高,术后矫正视力(0.69±0.17)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87,P0.001),术后平均近视度数(-1.73±0.77)D,与术前预留屈光度基本吻合;术后平均角膜散光度数(-1.23±0.66)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63,P0.05)。术后随访3个月,未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未见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结论: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矫治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术后视力好、并发症少、预测屈光状态准确性及稳定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王爱莲  刘瑶 《现代医学》2005,33(1):13-14
目的 对术前不明原因的玻璃体混浊病例切割术后进行病因分析 ,为此类疾病的处置作一些有益探索。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3年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 45例不明原因玻璃体混浊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术中及术后所获得的有关病因信息进行归纳剖析。结果 在本组玻璃体混浊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患者中 ,老年患者以视网膜静脉阻塞和不明原因多见 ;年轻患者以静脉炎、近视多见。结论 老年患者无明确病因的玻璃体混浊应尽早行玻璃体切割术 ,以利于患者视力的尽早恢复 ,有助于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