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检测有月经异常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及子宫内膜息肉引起月经异常的机制.方法 选择在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就诊的患者,有月经异常组55例,无月经异常组45例以及无子宫内膜息肉的对照组3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ER和PR在三组中的表达,并对三组患者的ER和PR进行比较.结果 三组患者ER均呈强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月经异常组中PR呈弱阳性表达,无月经异常组中PR呈中等阳性表达,对照组中PR呈强阳性表达.三组患者间P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在子宫内膜息肉上的低表达可能是息肉形成以及出现子宫内膜息肉出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第二人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三者在30例正常子宫内膜、30例子宫内膜息肉及8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临床意义及相关性,并将其与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细胞学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C-erB-2、ER及PR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组与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C-erB-2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细胞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ER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细胞学分级及肌层浸润相关(P<0.05);PR与组织细胞学分级、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3)C-erB-2与ER的表达呈负相关(r=-0.247,P<0.05),ER与PR的表达呈正相关(r=0.756,P<0.05).结论 在子宫内膜癌中,C-erB-2、ER及PR 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指导内分泌治疗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范秀华  邢小芬  刘淳  刘学燕  童重新  王华 《河北医药》2009,31(24):3343-3345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息肉(EP)治疗前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热休克蛋白70、90(HSP70、90)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来检测29例EP及其治疗后3~6个月后内膜中息肉中ER、PR、HSP70和HSP90的转录水平.结果 治疗后子宫内膜中ER、HSP70较治疗前EP组织中表达降低(P<0.05),而PR和HSP90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 通过刮宫治疗EP,能够使子宫内膜内环境得到一定改善,ER、HSP70在本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在围绝经期、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息肉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组中ER、PR的表达;利用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T—PCR)检测3组组织中ER、PR的转录水平。结果无论免疫组化还是RT—PCR结果均显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ER高于对照组(P〈0.05),RT—PCR结果显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PR表达高于围绝经期息肉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围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发生可能与局部激素受体水平变化有关,其中雌激素受体起关键作用,提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发病与局部雌孕激素受体水平升高均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外周血中雌孕激素水平及息肉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绝经后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n=19)和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病例组,n=22)外周血中雌孕激素水平,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绝经后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息肉中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结果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病变局部雌孕激素受体水平均较萎缩的子宫内膜组要高(P<0.05),而外周血雌孕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雌孕激素受体水平不平衡可能是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邢小芬  范秀华  杨建岭  李晓 《河北医药》2009,31(22):3057-3058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孕激素受体(PR)、Fas配体(Fasl)及热休克蛋白90(HSP 90)的表达,并探讨其在本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来检测正常增生期内膜和子宫内膜息肉(包括置器和未置器患者)中PR、Fasl与HSP90的转录水平.结果 子宫内膜息肉中PR表达降低(P<0.05),Fasl与HSP90表达升高(P<0.05);在放置不含激素和抗炎药物宫内节育器的息肉患者所检出的息肉组织中,HSP90表达高于未放置节育器的患者.结论 在子宫内膜息肉中PR表达降低,Fasl和HSP90表达增高,尤其在放置宫内节育器的息肉中HSP90呈高表达,说明炎症和内分泌因素共同参与了本病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不孕症子宫内膜息肉(EP)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宫腔镜术后妊娠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06例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ER mRNA、PR mRNA表达,以宫腔镜术后3~6个月是否妊娠分为两组:妊娠组与非妊娠组,比较两组间术前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ER mRNA、PR mRNA表达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妊娠组ER mRNA的表达低于非妊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 mRNA在妊娠组的表达显著高于在非妊娠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妊娠组中的复发病例组,其息肉组织中ER mRNA表达显著高于非复发组及妊娠组(P<0.05),而PR mRNA在复发组的表达低于非复发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在EP中的低表达可能是宫腔镜术后仍不孕的因素之一;PR在EP中的低表达及ER的高表达与EP宫腔镜术后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綦洪敏 《中国基层医药》2014,(18):2781-2782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孕激素受体(PR)及细胞凋亡调控因子在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50例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为息肉组,并选择45例子宫内膜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分别对两组的FSH、LH、E2、P、T及PRL六项水平进行检测.并对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的ERα、ERβ、PR及Bcl-2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FSH、LH、E2、P、T及PRL六项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增殖期的息肉组ERα、ERβ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R的表达水平(0.47±0.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53±0.02)分(t=10.383,P =0.000),Bcl-2表达水平(0.53±0.0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49±0.02)分(t=4.322,P=0.000).分泌期的息肉组ERα、Bcl-2表达水平(0.46±0.07)、(0.43±0.0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7±0.05)、(0.39±0.03)分(t=5.007,P=0.000;=3.834,P=0.000),PR的表达水平(0.42±0.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46±0.01)分,两组的ERβ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8.486,P=0.000).结论 ERα、Bcl-2表达水平的升高,以及PR表达水平的降低与患者发生子宫内膜息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ER、PR、EGFR与AM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EGFR的表达。结果腺肌病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组织中ER、PR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异位内膜组织中ER、PR表达无周期性变化,而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表达均符合增生期高于分泌期的变化规律。腺肌病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组织中EGFR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并且在位内膜组织中EGFR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异位内膜。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水平低,可能是其对抗激素药物治疗反应差的原因。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组织中EGFR表达水平增强,提示EGFR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为靶向生物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吴忠新  王冲  谢慧君  蔡德巍 《江苏医药》2012,38(22):2691-2693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D(Cath-D)、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60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分为不典型增生(16例,AH组)、复杂性增生(18例,CH组)和单纯性增生(26例,SH组);另选取20例正常的增殖期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Cath-D、PCNA、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四组ER的阳性表达率相仿(P>0.05).AH组、CH组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PR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H组和CH组的Cath-D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H组、CH组、AH组细胞核中Cath-D、PCNA的阳性表达率逐级递增,而PR的表达水平逐渐减弱.结论 检测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Cath-D、PCNA、PR的表达水平有助于评估子宫内膜增生的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唐果渝  蔡雅琴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1):3227-3229
目的:观察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对离体培养的无排卵型功血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无排卵型功血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角质细胞生长因子作用后,RT-PCR检测ER和PR的mRNA表达改变,并与在体无排卵型功血子宫内膜组织及培养的正常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进行比较.结果:RT-PCR方法检测两组ER和PR的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功血组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KGF对体外培养的EEC有增加ER和PR的作用,但程度不如正常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提示无排卵功血可能存在与正常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不同的生长机制,但二者的作用均受KGF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香虎清妇炎颗粒对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ER、PR、VEGF的影响.方法 用大鼠子宫组织块自体腹壁移植的方法复制EMT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分为香虎清妇炎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香虎清妇炎颗粒1.125 g·kg-1、0.75 g·kg-1及0.375 g·kg-1),阳性对照组(给予达那唑0.2 g·kg-1)及模型组;另取大鼠,切除同侧子宫组织,作为假手术对照组.各组大鼠每天用药1次,连续4周.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香虎清妇炎颗粒对异位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大鼠比较,香虎清妇炎颗粒各个剂量组的异位子宫内膜ER、PR(P<0.05)和VEGF(P<0.01)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香虎清妇炎颗粒可通过降低异位内膜中ER、PR、VEGF的表达水平,使异位内膜对E2、P的反应性下降,抑制异位内膜血管形成,从而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胡立君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8):2854-2856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及其受体(ERβ)在子宫内膜息肉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子宫内膜息肉患者45例作为子宫内膜息肉组;另外选择同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作为正常子宫内膜组.检测雌二醇的浓度、雌性激素受体α、β(ERα、ERβ)的含量并比较.结果 子宫内膜息肉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雌二醇浓度为(2.8±0.9) pmol/L,外周血中雌二醇浓度为(68.2±10.7) poml/L,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786,P<0.01);正常子宫内膜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雌二醇浓度为(2.9 ±0.1) pmol/L,外周血中雌二醇浓度为(66.9±14.5) pmol/L,两者亦呈正相关关系(r=0.790,P<0.01);子宫内膜息肉组和正常子宫内膜组中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的ERα、ERβ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雌激素及其受体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的高表达,可能是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姜黄素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激素及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姜黄素(crucumin)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机制。方法:采用雌性SD清洁级大鼠建立模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孕三烯酮组、姜黄素组。给药3周后,酶联免疫反应法(ELISA)测血清雌二醇(E2)、孕酮(P)的含量,SP法检测异位子宫内膜组织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结果:孕三烯酮组、姜黄素组血清E2、P含量和异位组织ERα、ERβ、PR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三烯酮组、姜黄素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姜黄素能降低血清E2、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组织ERα、ERβ表达,提高血清P含量与异位组织PR的表达,抑制模型大鼠异位内膜的生长,实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α亚型(ER-α)、孕激素受体(PR)、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息肉(EP)形成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运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复发子宫内膜息肉及息肉周围正常内膜、初发息肉及息肉周围正常内膜、正常宫腔内膜组织(对照组)中ER-α、PR、Ki-67和VEGF的基因表达量.结果 ①复发EP组ER-α、Ki-67、VEGF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PR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②初发EP组ER-α、Ki-67、VEGF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PR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③复发EP组与初发EP组ER-α、Ki-67、VEGF、PR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复发息肉周围正常内膜组、初发息肉周围正常内膜组与对照组ER-α、Ki-67、VEGF、PR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生育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及复发可能与ERα、Ki-67、VEGF高表达,PR低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雌、雄激素受体(ER、PR)和MMP-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的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表达,探讨三者在子宫内膜内异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分别检测ER、PR和MMP-1的表达。研究组:84例EMS的异位内膜和44例在位内膜;对照组:32例子宫肌瘤者正常子宫内膜。结果异位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织和在位内膜组织(P〈0.01、P〈0.05),而异位内膜组织中MMP-1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织(P〈0.05);在位内膜组织ER、PR表达却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织(P〈0.05)。结论ER、PR和MMP-1在异位内膜和EMS在位内膜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EMS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及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1998年至2006年手术切取的绝经后子宫内膜标本97例,其中绝经后萎缩的子宫内膜35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30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癌32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Ki-67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组ER、PR的表达明显高于萎缩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P〈0.05).Ki-67在绝经后萎缩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逐渐增强(P〈0.05).结论 (1)雌、孕激素受体含量升高是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2)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Ki-67的高表达可预测息肉可能发展为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薄型子宫内膜不孕妇女种植窗期雌孕激素水平及其受体与整合素β3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自然月经周期尿黄体生成素(LH)峰日子宫内膜厚度<8mm的不孕妇女25 例为研究对象,同期子宫内膜厚度>8 mm的不孕妇女25例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化学发光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两组患者黄体中期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水平以及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PR)和整合素β3的表达。结果两组患者血清E2、P水平及子宫内膜中ER、PR的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组子宫内膜腺上皮整合素β3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薄型子宫内膜不孕妇女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β3表达降低,这可能是其胚胎种植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中Maspin蛋白、uPA蛋白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间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病理科存档的蜡块,子宫内膜癌50例、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50例及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3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aspin蛋白、uPA蛋白、ER、PR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4种蛋白间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Maspin蛋白、ER、PR在增殖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中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PA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5).Maspin、uPA、ER、PR的阳性表达率在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pin和ER、PR的表达呈一致性,Maspin与uPA呈负相关(r=-0.341,P<0.05),uPA和ER呈负相关(r=-0.293,P<0.05).结论 ER、PR的减少,Maspin蛋白表达的缺失,伴随uPA蛋白表达上调,四者均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浸润等过程,有可能成为判断子宫内膜癌治疗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两种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对子宫肌瘤体积的影响以及对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 将90例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有手术指征、无内科合并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短期大剂量组(A组)、长期小剂量组(B组).于服药前后B超测量子宫肌瘤的体积,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切除的子宫肌瘤标本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水平.结果 ①两服药组服药后肌瘤体积较服药前明显缩小, 肌瘤体积变化有统计学意义,B组体积变化更明显;②对照组肌瘤组织中ER、PR均呈高表达,A组肌瘤组织中PR、ER表达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肌瘤组织中PR、ER表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服药组间比较,PR、ER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短期大剂量及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均可使子宫肌瘤明显缩小,但长期小剂量效果更明显.②降低肌瘤组织中PR、ER表达是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