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解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着重探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技术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共22个动脉瘤,所有病例均采用水解脱铂金弹簧圈治疗.结果 栓塞治疗后18例患者20个动脉瘤90%~100%栓塞,2例患者2个动脉瘤80%~90%栓塞.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包括微弹簧圈脱出至载瘤动脉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严重脑血管痉挛1例,术后脑梗死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选择正确的技术和方法对改善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1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成2组各78例,对照组按照保守疗法治疗,实验组采用支架+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方法,评价成功率、术后生存质量及预后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一次栓塞成功率、GO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确切,采取支架+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方法能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及死亡,提高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在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过程中实施颅内外血管吻合联合血管内栓塞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至2018年所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患者50例,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夹闭治疗手术,观察组患者实施颅内外血管吻合联合内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结果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治疗过程中应用颅内外血管吻合联合血管内栓塞术的临床效果显著,该方法值得被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潘海  吕涛  王运杰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1):2642-2644,2647
目的:报告并评价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经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3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治疗.结果:31例血管内栓塞手术全部成功.完全闭塞者28例,不完全闭塞者3例.1例出现穿刺部位皮下血肿.术后随访未发现动脉瘤破裂出血.结论: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对168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手术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动脉瘤填塞过程顺利.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围手术期的护理是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和时机的选择进行探讨,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治愈率.方法 46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手术治疗,直视下手术夹闭38例;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8例.结果 开颅手术患者均直视下手术夹闭;血管内栓塞患者完全栓塞7例,1例栓塞不全;优31例,良11例,差3例,死亡1例.结论 数字式减法血管描记法(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A)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主要手段,MRA可作为无创性筛选,DSA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动脉瘤破裂出血,主张早期或超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应用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26例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术后给与镇静、镇咳、通便、控制血压、心理护理及充分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功能、严格抗凝及穿刺部位的护理.结果 26例介入手术的患者,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前无法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有可能得到根治,有效的手术期护理配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目的着重讨论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技术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88例病人,90个动脉瘤.结果100%闭塞70例、90%~95%闭塞13例、80%闭塞5例.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9例:微弹簧圈移位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例,严重血管痉挛2例;其中死亡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方法.选择正确的技术和方法对改善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操作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神经外科收治的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其中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14例,机械式可脱性弹簧圈(MDS)栓塞28例,评定所有病例栓塞效果.结果 动脉瘤100%栓塞37例(88.09%),85%栓塞4例(9.52),1例90%栓塞.随访1例患者因高龄术后合并应激性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而死亡,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疗效好的优点,介入治疗有望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颅内复杂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床突周围或海绵窦内和椎-基底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首选;巨大动脉瘤手术和栓塞同样具有难度,多发动脉瘤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在积极处理破裂出血动脉瘤的基础上,根据未破裂动脉瘤的位置和患者自身的情况,尽量一次完成.GDC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并应尽可能在一次治疗中将所有动脉瘤栓塞.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特点,逐步为广大神经外科大夫及患者所接受,然而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仍然具有一定挑战性.球囊技术为此类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了安全保障.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为治疗宽颈动脉瘤提供了有力武器.结论 随着医疗材料、医疗市场的改进,颅内复杂性动脉瘤的治疗将来将有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减少介入手术后各种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4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总结我院这几年来血管内治疗动脉瘤护理的经验与教训。结果本组94例患者均获得良好栓塞,均为一次性完全栓塞。1例术后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3例出院时出现一侧肢体肌力下降,1例出院时出现轻度语言障碍,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手段。围手术期采取恰当、正确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能有效较低动脉瘤术前发生破裂风险和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时机、术中术后的处理和疗效。方法对13例16个颅内动脉瘤分别采用显徽手术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显微手术治疗5例7个,血管内栓塞内治疗8例9个,并用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C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8例血管内治疗和5例显微手术患者中,术后早期恢复良好者分别为8例和4例,重度残疾1例。结论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部位以及手术者的经验采取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均能取得满意疗效。两种治疗方法互有优缺点,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盘丽华 《医学文选》2013,(5):653-654
颅内动脉瘤是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而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约20%~30%[1].其传统手术方法是开颅直接行动脉夹闭,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慢.血管内栓塞是近年来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具有微创、损伤小等优点.我院自2009年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30例,围手术期给予精心细致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对62例64个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其中行显微手术瘤颈夹闭34例,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对两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微手术组:33例成功夹闭瘤颈(其中2例分离瘤颈时动脉瘤破裂),1例合并脑内血肿在清除血肿后急性脑膨出未能显露动脉瘤;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死亡2例。31例术后两周复查血管造影,动脉瘤完全夹闭83.9%(26/31)。血管内栓塞组:动脉瘤完全闭塞70.0%(21/30);血管内栓塞相关并发症2例,无死亡。结论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二者互有优缺点,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5.
蒋定尧  钱聪 《浙江医学》2019,41(19):2033-2036,2040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特点。随着新的栓塞材料和栓塞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变得更加安全和有效,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适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本文通过介绍新的栓塞材料、栓塞技术和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等内容阐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将确诊后的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开颅手术组(22例)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组(30例),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的并发症、出院时格氏GO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好,并发症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要点、并发症及疗效.方法 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33例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进行有效地对症治疗.结果 33例动脉瘤患者成功栓塞30例,术中血管痉挛2例,再出血3例,其中死亡1例.术后1月内血管痉挛4例,脑积水2例,脑梗死1例.结论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早期栓塞及有效地术后处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杨小芳 《中外医疗》2010,29(7):151-151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及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对15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治疗患者进行术后护理。结果经过一系列的精心护理,术后早期恢复良好者11例,轻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死亡l例。结论通过对每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的精心观察与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抽取自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3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治疗过程及随访结果。结果 38例患者中,行血管内栓塞术成功36例(占比95%),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占比5%),治疗后缓解。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无复发、弹簧圈脱落、支架塌陷及移位等。结论血管内栓塞可有效、可靠地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手术方式和血管内材料的正确选择以及医师操作技巧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荥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统计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1例患者成功栓塞治疗76个囊形动脉瘤,其中64例(90.14%)患者68个动脉瘤被完全栓塞,6例(8.45%)患者8个动脉瘤被部分栓塞,1例(1.41%)患者治疗失败。术中发生血管痉挛10例(14.08%),血管栓塞3例(4.23%),动脉瘤破裂4例(5.63%),1例(1.41%)麻醉复苏后左肢少动,右肢见活动。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存在发生脑血管痉挛、血管栓塞、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