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8FDG—PET在诊断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复发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18FDG-PET在诊断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复发中的价值,确定标准吸收值(SUV)来鉴别放疗后的炎症与肿瘤复发.材料和方法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43例,在放疗后至少4个月(平均11个月)进行18FDG-PET检查.计算感兴趣区的SUV值.肿瘤复发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或6个月以上的临床随访.结果43例患者中,FDG-PET阳性23例,其中3例为假阳性;20例为阴性,其中假阴性2例.FDG-PET的诊断准确性是88%(38/43),而CT/MRI的诊断准确性则为66%(25/38).肿瘤复发病灶和炎症病灶的SUV有部分重叠,无统计学上差异(p=0.31).结论18FDG-PET检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复发中肉眼分析更有价值;18FDG-PET较CT/MRI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2.
双路动脉化疗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总结动脉直接灌注大剂量化疗药物顺铂,同时静脉注射硫代硫酸钠进行中和的双路动脉化疗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经验。方法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16例,采用股动脉径路进入病变的供血动脉,以供血动脉的血流速度为灌注速度,按150mg/m2的顺铂每周进行1次动脉灌注,4~6次为一疗程。静脉同时予以注射硫代硫酸钠进行解毒。结果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常有明确的血供,表现为病变局部的异常血管团着色。该组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中,动脉化疗近期有效率100%,表现为肿瘤在化疗后当日或第2日疼痛和肿胀感缓解,口、鼻腔内出现分泌物或坏死组织脱落。在可随访的病例中,CR4例,PR8例,NR1例。结论双路动脉化疗是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作为手术治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放射治疗是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是影响肿瘤放疗疗效的关键因素.放射增敏药物能够增强机体的放射敏感性,通过提高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达到降低照射剂量、提高放疗疗效、降低正常组织损伤的目的.现有的放射增敏药物主要分为细胞毒类药物、靶向药物以及中药制剂3大类.该文将对肿瘤放射增敏药物的作用机制、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PET是一种功能性影像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肿瘤生物学信息,在肿瘤靶区确定和放疗计划制定中有其应用空间。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食管癌确定放疗靶区和制定放疗计划时具有较大作用,但尚缺乏在直肠癌等肿瘤靶区确定中的价值的相关研究。18F-FDGPET应用于放射治疗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能否作为制定放疗计划的标准,尚无大量前瞻性临床研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相似文献   

5.
放射敏感性的预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可通过测定肿瘤细胞的潜在倍增时间、内在放射敏感性及肿瘤细胞DNA的含量等来预测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一般认为,当肿瘤细胞的潜在倍增时间<5天时,选用加速分割的放疗效果较好,加速分割的放疗将在肿瘤细胞增长最快的病人中取得最好的疗效。内在放射敏感性可用肿瘤细胞照射2Gy时的存活(S_2)来表示,一般S_2越小越敏感,越易为放疗控制。肿瘤细胞DNA为非倍体者对放疗亦较敏感,且因其增殖能力强,加速分割的放疗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伴淋巴结鳞状细胞癌转移的梭形细胞肌上皮癌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1例颌下腺梭形细胞肌上皮癌及颈清扫淋巴结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紧密,异型性明显,分裂相易见伴大片坏死及玻璃样变.经广泛取材,见到少许小管样结构及小灶状鳞状细胞癌成分.颈清扫淋巴结可见鳞状细胞癌转移.免疫组化显示,梭形肿瘤细胞:SMA、Desmin灶状阳性,p53强阳性,CK(AE1/AE3)、S-100、CD34、GFAP、CD10、HMB45均为阴性;淋巴结转移癌成分CK(AE1/AE3)阳性、SMA阴性.结论 肌上皮癌属于罕见的恶性肿瘤,梭形细胞为主的肌上皮癌,其淋巴结转移癌的形态可以与肿瘤主体细胞的形态截然不同.根据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可以作出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影响肿瘤的和正常组织的放射耐受性之主要生物学因素,业已证实为放疗期间的亚致死损伤和潜在致死损伤的修复、残存细胞的再增殖、细胞周期的再募集和再分配。作者于1976.1~1981.12对不能切除的晚期(Ⅲ、Ⅳ期)头颈鳞状细胞癌178例,采用小剂量多分次的快速放射治疗方案(超分次法)。第一组91例,按下面程序进行:第一周5天,每天照射8次,每次0.9Gy,每次间歇2小时,共  相似文献   

8.
头颈部肿瘤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超过90%的头颈部肿瘤为鳞状细胞癌。放疗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治疗早期肿瘤可以单纯放疗为主,晚期肿瘤则选择综合性治疗。转化医学是近些年来新的研究重点,将科研过程及其成果与临床紧密结合,尤其体现在通过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的基因突变靶点及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mRNA基因定量表达,为临床提供靶向及个体化放疗的依据,能显著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调强放疗的常规分割研究中,肿瘤靶区内放射敏感性不同的区域所需要的放疗剂量也应该不尽相同.对于放疗中肿瘤局部或全部达到CR的靶区是否有残留的肿瘤细胞是实施放疗补量的重要前提.这使以CT解剖影像学为基础的放疗靶区研究成为瓶颈.对此,通过PET/CT功能性成像研究实施的、以反映与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和细胞增殖有关的细胞代谢、乏氧和细胞周期各时相DNA动态变化的生物靶区构建研究,将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CC)64层CT定量灌注成像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9例病人共计29个经证实的鳞状细胞癌病灶进行全病灶区电影模式CT灌注扫描,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5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病人用放射性标记的抗癌胚抗原(CEA)定位获得成功。方法: 抗体:用结肠癌的肝转移提纯CEA,在羊体内免疫接种产生CEA抗体,与其它组织的抗原交叉反  相似文献   

12.
在恶性肿瘤的放疗中,经常会遇到放疗后肿瘤复发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抗放射的肿瘤细胞,其中很重要的是缺氧肿瘤细胞残留。而在大多数临床治疗的肿瘤,总存在1—30%的缺氧细胞。卅多年来,人们尝试各种方法来提高缺氧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放射增敏剂就是其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定义和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一种人脑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的改良酶消化法.方法 基于文献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经验,改良既往文献报道的酶消化法,对32例不同级别的胶质瘤进行消化后行原代细胞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点,传代时采用差速贴壁法对原代细胞进行纯化.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对原代细胞进行鉴定,通过细胞增殖实验(CCK-8法)绘制生长曲线,研究体外培养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采用改良的酶消化法成功培养28例,失败4例,成功率为87.5%.培养成功的细胞贴壁生长,细胞状态稳定,形态各异,生长状态良好,并可传代.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阳性,证明培养的细胞为胶质瘤细胞;细胞增殖实验显示细胞在体外增殖活跃,肿瘤病理级别越高,细胞增殖能力越强.结论 改良的酶消化法用于人脑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具有简单、高效、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约20年前,大星等发现对头颈部癌患者小剂量照射时,可引起部分患者肿瘤局部组织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研究表明,放疗可诱导肿瘤局部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作者用C3H/He小鼠及其由来的MM46肿瘤细胞株作实验,发现经一次20GyX射线照射后7天.小鼠肿瘤内出现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经萘基乙酸酯酶染色确定.主要是T淋巴细胞.将这些肿瘤组织  相似文献   

15.
放疗是治疗癌症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各种肿瘤甚至同种肿瘤的不同病人其疗效却有很大差异,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如果能在放疗前预知其敏感性的高低,则可大大地改善放疗方案的制定和决策,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各个病人的疗效。目前,常用低剂量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如SF2)判断辐射敏感性,但这种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而且活检细胞体外培养不易成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ADC值评价中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化疗早期疗效的价值。方法 :收集31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鳞状细胞癌,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行常规MRI及DWI扫描。以治疗结束作为疗效评价时间点,应用WHO的《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修订版(version1.1)》进行疗效评价,将患者分为反应组(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与无反应组(病变稳定和病变进展)。2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ADC值变化率(△ADC)采用ROC曲线进行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出影响患者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反应组21例(67.7%),无反应组10例(32.3%)。治疗前2组肿瘤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11次时的反应组ADC值、△ADC(△ADC_(11))均明显高于无反应组(均P0.05)。△ADC_(11)治疗反应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38,当△ADC_(11)值为11.593%时,判定治疗是否有效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3.3%、76.9%。非线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C_(11)是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化疗敏感程度的独立预后因素,其相对风险度为1.108(P0.05)。结论:DWI对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放化疗早期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ADC_(11)可作为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放化疗敏感性的最佳指标和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7.
99Tcm-右旋糖酐头颈部淋巴显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术前99Tcm-右旋糖酐(DX105)头颈部淋巴显像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指导意义.方法 41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诊断为N0期,且未经治疗,术前均在双耳后乳突皮下注射99Tcm-DX105,注射后10~90 min行常规淋巴显像,在相应的颈部皮肤上标记显像"热点",术中切除原发肿瘤后行头颈部淋巴结清扫,切除已经显影和未显影的淋巴结进行连续病理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其是否为转移淋巴结.结果 99Tcm-DX105头颈部淋巴显像共显示Ⅰ~Ⅵ区淋巴结数目分别为30,63,58,36,29和20个,相应区域术中切除的淋巴结数目分别为64,67,71,56,16和0个.9例患者出现单侧或双侧淋巴链中断,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转移,符合率为9/9.结论 常规淋巴显像可显示头颈部大多数淋巴结的位置及淋巴链的功能状态,为头颈部肿瘤隐性转移的预测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术中确定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侵犯食管外膜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收集手术病理证实已侵犯食管全层的食管鳞状细胞癌23例,所有病例均行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根据轴位及多平面重组图像(MPR)判断病灶是否侵犯外膜及外膜受侵的方位特征,并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食管鳞状细胞癌23例,MSCT显示肿瘤侵犯食管外膜21例,其诊断准确率为91%.肿瘤侵犯食管外膜仅位于病灶最大层面2例(9%),位于病灶最大层面与非最大层面19例(83%).肿瘤侵犯位置位于病灶最大厚度2例(9%),位于病灶非最大厚度19例(83%).肿瘤侵犯位置位于最大层面最大厚度处2例(9%),位于最大层面非最大厚度处19例(83%).食管鳞状细胞癌侵犯外膜层面与最大厚度层面无相关性(P>0.05),受侵犯处管壁厚度与最大层面最大厚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食管鳞状细胞癌侵犯外膜的MSCT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枇杷叶三萜酸对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枇杷叶三萜酸(TAL)预处理大鼠神经胶质瘤C6细胞和入骨肉瘤MG63细胞,经1、2、3、5和7 Gy的X射线照射后,通过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计算TAL的放射增敏比(SER).采用细胞微核测定法,检测细胞微核率,观察DNA损伤情况.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观察细胞中Rad51和XRCC4的表达变化.结果 TAL作用后C6和MG63细胞的D0值分别降低至1.31和2.85 Gy,对C6和MG63细胞的SER值分别为1.73和2.04.与单纯照射组比较,当吸收剂量达到2 Gy以上时,TAL可导致两种肿瘤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增加(C6:t=-8.372--2.476,P<0.05;MG63:t=-4.03~-2.557,P<0.05).TAL并未显著抑制Rad51基因的表达水平,但可降低XRCC4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的表达.结论 TAL可明显增加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提高X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照射后肿瘤细胞的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20.
癌组织DNA甲基化作为一种典型的至关重要的表观遗传事件,已被证实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关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与配对癌组织进行的DNA甲基化研究已初步证明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且相比较手术或活检获得的肿瘤组织检测,外周血游离DNA甲基化检测有着无创以及可随时重复取材的优势,有望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筛查诊断及治疗后动态预警复发、转移的有力手段。另外,研究显示外周血游离DNA甲基化是一类可预测肿瘤治疗敏感性的潜在标志物,为滞后的食管鳞状细胞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