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板间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自2005-08—2009-01诊治的24例胸腰段脊柱结核均采用后路经椎板间病灶清除植骨联合钉棒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获得38~53个月的随访。胸腰段脊柱Cobb角术前(21.54±4.46)°,术后(3.04±2.56)°,末次随访(3.67±2.8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7.21±1.69)分,末次随访时(0.38±0.65)分。ODI评分术前(62.63±9.56)%,末次随访时(3.04±3.45)%。受累节段均在术后12个月内达到骨性融合,4例随访时出现内固定失败行翻修手术,10例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无继发性后凸畸形。所有患者无结核复发。结论采用后路经椎板间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后方结构的完整对于内固定取出后脊柱稳定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重症腰椎间盘炎的治疗方法.方法:2002年2月~2005年10月采用经后路椎间病灶清除、椎间颗粒状骨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并发重症腰椎间盘炎9例.结果:术后当天腰背肌痉挛性疼痛立即缓解,随诊8~29个月,平均19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痛消失,椎间隙均达骨性融合.结论:经后路椎间病灶清除,椎间颗粒状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术后重症椎间盘炎能清除感染源及炎性介质,迅速解除腰腿痛,缩短疗程,早期活动,椎间融合率高,重建了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通道辅助下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Quadrant通道辅助下MIS-TLIF技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9~70岁,平均(49.6±10.7)岁。所有患者病变均为单节段。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1周及随访期间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影像学资料评估腰椎融合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210 min,平均(157±32)min;术中出血量140~280 mL,平均(177±35)mL。术中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均符合布鲁杆菌病改变。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5±5)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及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JOA优良率为93%,所有患者ESR及CRP均为正常水平,标准布氏杆菌凝集法检查均为阴性,植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通道辅助下MIS-TLIF技术病灶清除、自体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一种安全、临床疗效可靠、微创的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并椎间非结构性植骨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6月—2019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资阳医院采用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并椎间非结构性植骨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2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单位数,以及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obb角和红细胞沉降率(ESR),观察神经功能缓解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超过6个月.手术时间为(267±35)min,术中出血量为(490±160)mL,术中输红细胞悬液(1.3±0.2)个单位,术后引流量为(180±20)mL.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VAS评分、Cobb角、ESR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有所改善,术前Frankel分级C级1例恢复至D级,D级4例均恢复至E级.术后复查影像学资料示植骨均融合,无内固定松动、窦道形成或结核复发等情况发生.结论 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并椎间非结构性植骨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结核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减压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7月采用后路椎板减压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28例胸椎结核患者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患者胸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胸椎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面偏移(SV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20.3±4.4)个月,手术时间(194.1±27.3)min,术中出血量(921.4±199.3)m L。术后患者胸腰背部疼痛VAS评分、胸椎后凸Cobb角、SVA、PT、SS、ESR、CRP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植骨融合率达100%,所有患者均无结核复发、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椎板减压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减压及异体骨椎板重建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胸腰段(T11~L2)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有限减压及异体骨椎板重建手术治疗。采用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疼痛VAS评分和植骨融合情况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60(47. 0±7. 6)个月。后凸Cobb角术前为18°~41°(31. 2°±6. 6°),末次随访为12°~26°(18. 2°±4.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疼痛VAS评分术前为6~9 (7. 6±0. 9)分,末次随访为0~2(0. 7±0. 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患者在术后9~15(11. 6±2. 2)个月显示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1例由术前B级恢复至D级,4例由术前C级恢复至D级,5例由术前C级恢复至E级,8例由术前D级恢复至E级,2例术前E级仍为E级。结论应用一期后路有限减压及异体骨椎板重建、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9~66岁,平均(40.6±15.0)岁。病灶累及椎体数目均为单节段。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腰背部局部疼痛,其中13例术前存在持续发热。终末随访时行标准布氏杆菌凝集法、X线及CT检查,评估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治愈及融合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手术时间100~140 min,平均(122±15)min;术中出血量300~650mL,平均(482±118)mL。术中及围手术期无死亡,无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的病例。13例术前存在持续发热的患者,术后10d均未再出现明显发热。随访时间12~47个月,平均随访(18.6±5.7)个月。术后10d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平均(6.60±0.89)分改善至(2.40±0.63)分,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为(1.70±0.38)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7±4)分改善为终末随访时(12±5)分。末次随访未见布氏杆菌原位复发且所有患者植骨均成功融合。结论对于单节段受累的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单纯后路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应用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以较小的创伤加快疾病的恢复、重建病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性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对17例跳跃性胸腰椎结核患者一期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定期随访ESR、CRP、X线片、CT等了解结核治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4年,1例伤口不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结核病复发1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改善,术后4~8个月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ESR由术前(45.6±17.7)mm/1 h降至(12.3±9.2)mm/1 h,CRP由术前(8.8±6.9)mg/L降至(1.6±1.4)mg/L,VAS评分由术前(5.1±1.4)分降至(1.5±1.0)分,ODI由术前57.8%±19.2%降至11.8%±7.6%,后凸角度由术前22.6°±9.7°矫正到8.9°±4.5°,术后各项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性胸腰椎结核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前路与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以及一期后前联合固定加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1月~2017年12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骨外一科及骨外二科确诊为胸、腰椎结核并行手术治疗的4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3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9例患者行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6例患者行一期后前联合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随访12-31个月.所有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均已治愈,VAS评分、ASIA分级、WBC、CRP、ESR及SF-36评分、Cobb角对比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前路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后路组(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临床治愈率、VAS评分、SF-36评分及实验室指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后前联合组由于例数较少,不做结果对比.结论 三种手术方式均为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治疗方法.其中,后路手术在操作时间和手术出血、手术风险上具有相对优势,在符合适应证的情况下,可作为首选;一期后前联合手术既可达到坚强内固定,又可充分暴露和彻底清除病灶,但手术时间长、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多裂肌间隙经椎间孔减压腰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骨质疏松的效果。方法 2007年7月~2008年7月,对收治的37例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作微创多裂肌间隙经椎间孔减压腰椎间植骨融合固定治疗,手术后随访观察椎体间植骨融合情况和临床效果,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采用ODI及VAS评估患者功能。结果 37例患者随访14~20个月,平均17个月,VAS评分术前为8.7±0.77分,术后1个月为4.67±0.77分,末次随访为1.77±0.88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ODI评分术前为39.61±2.71分,后一个月为17.47±3.31分,末次随访为5.70±1.67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椎间隙高度术前为6.98±0.87mm,术后一个月为12.71±0.75mm,末次随访为9.87±0.97mm,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4例患者术后出现单侧小腿、足背痛觉过敏和姆伸肌力减弱的症状加重,经治疗后恢复。结论微创多裂肌间隙经椎间孔减压腰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23例化脓性脊柱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为(59.36±17.33)岁(32~88岁)。病变位于腰椎者14例,位于胸腰段者5例,位于胸椎者4例。分析术前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采用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评价病人手术前后的感染控制情况,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病人手术前后局部疼痛缓解情况,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运动功能分级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善,病变椎体Cobb角评价病人脊柱后凸矫正,X线片、CT扫描、MRI检查评价病灶融合情况。结果病人手术时间为(177.46±49.13)min(120~260 min),术中出血量为(371.78±94.14)ml(200~600 ml),随访时间为(25.82±12.82)个月(12~48个月),截至末次随访没有复发。病人术后1、3、6个月的ESR分别为(41.09±29.63)mm/h、(18.65±16.21)mm/h、(10.57±3.04)mm/h,CRP分别为(19.15±20.29)mg/L、(4.67±5.45)mg/L、(2.25±0.47)mg/L,术后6个月的ESR及CRP均降至正常。术后1、3、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3.74±0.96)分、(2.43±0.66)分、(1.21±0.73)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病人神经功能较术前恢复,13例恢复至E级、2例恢复至D级。术后1、3个月的Cobb角分别为8.83°±2.33°、7.61°±2.04°,与术前Cobb角(17.48°±7.37°)比较明显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X线片及CT提示22例病人已融合,1例病人融合欠佳。所有病人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以有效治疗胸腰段化脓性脊柱炎。  相似文献   

12.
耿晓林  贾金领 《骨科》2016,7(3):172-175
目的评价一期经椎间隙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2010年9月至2014年4月于我院诊治的33例脊柱结核患者,均为单间隙病变,累及2个椎体,采用经椎间隙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术前进行2~3周常规抗结核治疗,并行X线、CT重建、MRI等影像学检查,拟定病椎椎弓根钉的进钉角度。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血常规、生化检查结果、并发症、有无复发及腰部愈合情况;摄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脊椎生理曲度、内植物和植骨块位置;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评定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病理或细菌检查确诊。平均手术时间为(3.01±0.43)h,平均出血量为(366.52±74.13)ml。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未见病灶残留及复发。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8.14±1.25)个月,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的时间为(6.02±1.57)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1.24±0.31)分,较术前的(7.23±1.45)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07,P=0.000)。结论对于术前无明显腰大肌脓肿的腰椎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好转后,行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效果良好,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陈林  程军  李波  占方彪  张友  冯世龙 《中国骨伤》2017,30(5):475-478
目的:探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原发性腰椎间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腰椎间盘炎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31~68岁,平均56岁;L_(3,4)间隙2例,L_(4,5)间隙4例,L_5S_1间隙7例。伴有糖尿病2例,高血压4例,陈旧性肺结核1例。血沉(ESR)为12~89 mm/h,平均42 mm/h;C-反应蛋白8~114 ng/L,平均47 ng/L。13例患者均无手术及穿刺病史,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保守治疗无效。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5~10分,平均7.8分,行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满意出院,持续有效抗生素静脉使用4周,口服抗生素2周。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7~24个月,平均18个月。VAS评分0~1分,无内固定断裂、复发患者,植骨均融合,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炎症性改变。结论 :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腰椎间盘炎疗效确切,可较快缓解疼痛,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评价腰椎后路微创Quadrant 通道下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2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原切口双侧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经微创Quadrant 通道下行椎间融合术。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对患者再次手术前、手术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腰椎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评估椎体间融合。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的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9.2个月。术前VAS平均评分为8.26±1.4分,术后末次随访VAS平均评分为2.47±0.6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平均40.32±3.14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为6.67±2.5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体间植骨均融合,无椎弓根螺钉断裂和融合器移位。结论〓微创Quadrant通道下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微创Quadrant通道下单侧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经后路单侧肌间隙入路,微创Quadrant通道下行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对患者再次手术前、手术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腰椎CT检查评估是否椎体间融合。结果所有的患者均随访6~25个月,平均12.6个月。术前VAS平均评分为7.31±1.6分,术后末次随访VAS平均评分为3.15±0.5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平均38.54±3.21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为5.96±3.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体间植骨均融合,无椎弓根螺钉断裂和融合器移位。结论微创Quadrant通道下单侧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例下腰椎结核并椎旁/椎管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病变节段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指标,术后定期随访相关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6~60(47.3±8.2)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ESR、CRP、Cobb角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末次随访时术前ASIA分级C级8例恢复至D级、E级各4例,D级6例均恢复至E级。所有患者均在术后9~18(13.2±2.1)个月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假关节形成。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皇静文  郭伟  卢和平  丁州 《骨科》2017,8(2):85-90
目的 探讨后路胸腰椎结核手术中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人工椎体支撑植骨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科收治的胸腰椎结核(T5~S1)病人39例,年龄为29~68岁,平均为(47.6±12.5)岁.其中胸椎结核9例,胸腰段结核19例,腰椎结核11例.对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前后脊柱后凸角(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植骨融合情况等进行分析,评价手术治疗的效果及远期疗效.结果 术后39例病人中有1例失访,3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为(17.5±4.1)个月.所有病人手术均无神经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结核复发,切口均甲级愈合.平均手术时间为(176.0±30.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800.0±80.5)ml;手术前后Cobb角、VAS评分、ESR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病人末次随访显示植骨融合,ASIA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后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n-HA/PA66复合人工椎体支撑植骨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矫形效果明显、融合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薛文  管晓鹂  刘林  王增平  杨阳  王栋  钱耀文 《中国骨伤》2019,32(10):937-940
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下MIS-TLIF联合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xpandable pedicle screw,EPS)治疗老年脊柱化脓性骨髓炎(pyogenic discitis and vertebral osteomyelitis,PDVO)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1例老年脊柱化脓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59~79(68.09±5.34)岁。11例患者均在全麻Quadrant通道辅助下采用MIS-TLIF技术行清创、植骨融合,联合EPS完成后路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期间的红细胞沉降率(ESR);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来评价临床疗效;采用影像学资料评估腰椎融合情况。结果:11例PDVO患者在Quadrant通道辅助下采用MIS-TLIF技术顺利完成了手术,清创彻底、植骨融合充分,无硬膜囊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时间(179.55±59.05) min,术中出血量(174.55±49.22) ml,术中输浓缩红细胞(109.09±97.00) ml,血浆(72.73±100.91) ml,术后下床时间(1.91±0.83) d;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19.27±11.63)个月;VAS评分术后1周为3.73±1.01,术后6个月为2.18±0.40;ESR术后6周为(19.27±2.61) mm/h(降低50%以上),术后6个月为(9.55±1.01) mm/h,均在正常范围内。随访期内所有患者达到了临床治愈标准,植骨融合时间(5.54±1.51)个月。结论:Quadrant通道下MIS-TLIF联合EPS治疗老年PDVO,实现了老年PDVO患者手术治疗的微创化,其可行性得到了验证,是治疗老年人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患者手术前后患椎后凸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 反应蛋白( C-reaction protein, CRP)、植骨融合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2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年,术后Cobb角无明显丢失,后凸畸形平均纠正4.12°,平均矫正率24.5%。末次随访ESR、CRP恢复正常,植骨大部分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7.8个月,原有症状大部分消失,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有效完成病灶清除、减压、矫正后凸畸形、恢复生理曲度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腰椎滑脱外科治疗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6例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2例,年龄46~68岁,平均(59.2±6.5)岁,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复位、减压、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为(25.0±8.1)个月。记录手术后滑脱复位率、复位丢失率、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手术前后视觉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JOA)、自主生活能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6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8.0(8.0,8.8)]分降至术后2周[2.0(1.3,2.0)]分及术后1年[0.0(0.0,1.0)]分。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1.8±3.6)分升至术后2周平均(18.6±2.3)分及术后1年平均(23.6±2.7)分。ODI指数由术前平均(88.5±5.6)%降至术后2周平均(35.7±3.1)%及术后1年平均(9.3±5.7)%。ESR由术前[35.5(14.5,43.0)]mm/h降至术后2周平均(12.9±5.3)mm/h及术后1年平均(9.2±3.6)mm/h。CRP由术前平均(20.3±10.2)mg/L降至术后2周平均(7.6±3.1)mg/L及术后1年平均(3.5±1.7)mg/L。术后2周及术后1年,VAS、JOA、ODI、ESR、CRP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术后1年,VAS、JOA、ODI、ESR、CRP与术后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2周滑脱复位率平均为(91.2±6.7)%,术后1年复位丢失率为[8.0(5.0,9.8)]%。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发生,且无复发。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复位、减压、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腰椎滑脱可行,通过重建脊柱稳定性来缓解患者疼痛、治愈病灶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