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背景: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多合并骨质疏松和其他慢性疾病,保守治疗极易导致卧床并发症。目的:评价经皮加压钢板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 2007-06/2009-06收治经皮加压钢板系统植入治疗的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32例和2007/2011采用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方法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Harris评价术后疗效。结果与结论:经皮加压钢板系统治疗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而2组Harris 评分优良率接近。说明经皮加压钢板内固定也可有效治疗老年人转子间骨折,且手术操作简单,有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髓外固定方法有髋关节动力螺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经皮加压钢板等.髋关节动力螺钉则被认为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金标准",临床应用广泛.目的:评估髋关节动力螺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经皮加压钢板3种不同髓外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124例术前可活动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3例行髋关节动力螺钉固定,27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44例经皮加压钢板固定.根据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Sander髋关节创伤评分,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124例患者中共有96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9.8个月.髋关节动力螺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经皮加压钢板3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7.4±7.0),(94.3±12.5),(48.2±9.0)min、术中失血量分别为(220.4±19.3),(237.4±23.9),(86.9±16.9)mL,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16.22%,13.04%,5.56%.Sander髋关节创伤评分在三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3种不同髓外固定方法均适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经皮加压钢板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近年来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逐渐被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05/2009-06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组及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各2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5~18个月,平均12.6个月.两组间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解剖钢板组较动力髋螺钉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P<0.05).内固定后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解剖钢板组优良率更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来以股骨近端髓内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为代表的髓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报道较多,但两者比较分析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经皮加压钢板和倒置微创内固定两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经皮加压钢板置入21例,倒置微创系统置入15例,年龄65~91岁。观察置入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全部获得随访6个月,髋关节功能经皮加压钢板组优良率87%,倒置微创内固定组87%。两组患者并发症少,没有患者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提示对于使用髓内固定系统有困难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用此两种微创髓外固定系统也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动力髋螺钉已成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标准内固定物,国内外应用较广泛。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是一种新型的髋部内固定装置。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应用两种内固定置入物器材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差异。方法:抽取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骨二科收治的采用动力髋螺钉和髋动力锁定钢板行内固定治疗并获随访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0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临床愈合时间、手术后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结论: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内固定时间短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内固定过程中出血量少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Harris评分优良率92%(22/24),动力髋螺钉组优良率为88%(23/2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应用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系统具有内固定可靠,手术时间及出血少,骨量丢失少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传统动力髋螺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2007-06/2010-03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96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各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致伤原因等情况匹配。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采用00Cr18Ni14Mo3不锈钢、Ti6Al4V钛合金或纯钛,部分钛合金或纯钛产品表面经阳极化处理,非灭菌包装。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弹性模量接近人体骨,耐体液电解,耐腐蚀强,性质稳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动力髋螺钉组相比,锁定加压接骨板组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锁定加压接骨板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动力髋螺钉组(94.6%,87.9%,P<0.01)。提示与传统动力髋螺钉相比,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力学更合理,操作简便、微创、固定稳固、骨折易愈合,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或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年来以股骨近端髓内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为代表的髓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报道较多,但两者比较分析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经皮加压钢板和倒置微创内固定两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经皮加压钢板置入21例,倒置微创系统置入15例,年龄65~91岁。观察置入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全部获得随访6个月,髋关节功能经皮加压钢板组优良率87%,倒置微创内固定组87%。两组患者并发症少,没有患者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提示对于使用髓内固定系统有困难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用此两种微创髓外固定系统也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背景:动力髋螺钉已成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标准内固定物,国内外应用较广泛。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是一种新型的髋部内固定装置。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应用两种内固定置入物器材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差异。方法:抽取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骨二科收治的采用动力髋螺钉和髋动力锁定钢板行内固定治疗并获随访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0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临床愈合时间、手术后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结论: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内固定时间短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内固定过程中出血量少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Harris评分优良率92%(22/24),动力髋螺钉组优良率为88%(23/2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应用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系统具有内固定可靠,手术时间及出血少,骨量丢失少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传统动力髋螺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2007-06/2010-03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96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各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致伤原因等情况匹配。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采用00Cr18Ni14Mo3不锈钢、Ti6Al4V钛合金或纯钛,部分钛合金或纯钛产品表面经阳极化处理,非灭菌包装。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弹性模量接近人体骨,耐体液电解,耐腐蚀强,性质稳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动力髋螺钉组相比,锁定加压接骨板组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锁定加压接骨板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动力髋螺钉组(94.6%,87.9%,P〈0.01)。提示与传统动力髋螺钉相比,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力学更合理,操作简便、微创、固定稳固、骨折易愈合,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或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如何选择金属植入物,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年龄、骨质疏松程度、围手术期状态、骨折类型等多因素进行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目的:比较4种不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4种不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进行骨折修复,动力髋螺钉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Gamma 钉组和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各45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内固定后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动力髋螺钉组和Gamma钉组(P 〈0.05),内固定后Harris评分优良率均高于动力髋螺钉组和Gamma 钉组(P 〈0.05),而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Gamma组和动力髋螺钉组(P〈0.05)。提示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可靠、内固定后并发症少,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经皮加压螺钉(PCCP)内固定治疗围术期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本科施行PCCP内固定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3例在围术期进行护理干预并术后随访(10.37±2.98)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优20例,良18例,可5例,无1例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PCCP内固定技术是一种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新型而有效方法,科学地做好围术期的护理干预是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达到疗效满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陈军明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583-1585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经皮加压钢板(PCCP)治疗老年AO分型A1型,A21型,A2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DHS和PCCP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各30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12(6~18)个月。采用PCCP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从切皮到缝合)平均为50.8(30~70)min,术中平均显性失血为95.8(50~200)ml,近端切口3 cm,远端切口3 cm。术后下肢功能评价优23例,良7例。DHS组出现钢板螺钉断裂2例,髋内翻2例;PCCP组出现钢板螺钉断裂1例、无髋内翻及股骨头坏死。结论采用PCCP治疗A1型、A21型、A2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切口长约3cm、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下床时间短等特点。对于治疗A1型、A21型、A2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显著,目前是较好的替代DHS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收集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诊治的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2例,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8例,分别采用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结果治疗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90.0±12.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80.0±15.0 ml、平均住院时间20.0±1.0 d、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1.9±1.5周。疗效判定优13例、良23例、差2例,优良率为94.74%,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骨折类型合理选择PFNA与DHS进行内固定治疗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应用PFNA治疗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均方面优于DHS且临床疗效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14.
背景:钢丝捆绑固定大小转子间骨折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被广泛采用,但对于严重粉碎的骨质疏松骨折可能会加重骨折或无法固定所有骨折块。目的:对比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中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34例骨质疏松性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中,采用钢丝捆绑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9例,采用爱惜邦聚丁酯带针缝线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5例。结果与结论:所有大转子骨折均愈合,无骨折移位、关节脱位、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疗效满意。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Hari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爱惜帮捆绑固定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钢丝捆绑组少(P<0.01)。表明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伴大转子粉碎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过程中,采用爱惜帮缝合线固定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5.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移位股骨颈骨折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案,但是否应用关节置换作为转子间骨折的初次治疗,目前国内学者还有争论。目的:通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0例,年龄≥80岁,转子间骨折组35例,股骨颈骨折组55例。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随访1-5年,从置换过程时间、出血量,置换后负重时间、并发症,Harris评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两组平均随访2.8年,在髋关节间隙变化、疼痛、假体柄松动下沉,假体翻修率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过程中出血量、置换后负重时间、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组比股骨颈骨折组置换时间稍长(P〈0.01)。说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的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具有与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刘超  彭昊  尹东  许顺恩 《中国临床康复》2012,(35):6508-6513
背景: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内固定后愈合较差,普通髋关节置换固定不稳,有待新的治疗手段解决这一难题。目的:回顾性分析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01/2011-09采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26例。人工髋关节为捷迈公司生物性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生物相容性良好。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2年~5年6个月,置换后疗效均满意,患者置换后可早期下地活动,髋关节无疼痛,关节功能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随访至置换后2年的24例行Harris髋关节评分,优9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3%,其中1例出现人工关节下沉。提示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可明显缩短患者置换后卧床时间,有利于早期恢复功能锻炼,效果显著,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