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对近期康复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20  
目的:探讨脑卒中抑郁的早期治疗对近期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后1个月内出现抑郁患8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临床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治疗组加用抗抑郁药,重度抑郁加心理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进行单盲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的各种功能均有恢复,治疗组患抑郁状态改善明显,其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近期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提高患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产后抑郁患者团体人际心理治疗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团体人际心理治疗(IPT)方案治疗产后抑郁(PPD)患者的效果。方法对23例确诊为产后抑郁患者,采用团体人际心理治疗。总治疗次数12次,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第6个月随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1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人际间问题问卷(IIP)和夫妻适应量表(DAS)评估。结果(1)23例患者治疗后抑郁均分显著低于治疗前(EPDS-10:t=5.10,P〈0.001;HAMD-17:t=6.40,P〈0.001;治疗前、后DAS和IIP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例痊愈患者与9例未愈(部分缓解+无缓解)患者治疗前抑郁评分(EPDS-10和HAMD-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该两组患者治疗前IIP的社交回避、复仇2个子量表比较结果显示:痊愈患者较少回避社交(t=3.50,P〈0.01)和较少复仇(t=2.80,P〈0.01);(3)23例产后抑郁患者治疗后第6个月抑郁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评分(EPDS-10:F=24.30,P〈0.001;q=6.44,P〈0.01;HAMD-17:F=33.59,P〈0.001;q=4.88,P〈0.01)。上述时点IIP和DAS总分比较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团体人际心理治疗方案对产后抑郁有较好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3.
周园园  宗丽春 《中国康复》2013,28(3):187-188
目的:探讨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疗效。方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西酞普兰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NIHSS和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联合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联合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联合卒中单元的脑卒中患者392例为卒中单元组(治疗组),神经内科常规病房的脑卒中患者389例为普通病房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神经功能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价(BD院内感染(肺部感染及泌尿道感染)发生率等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院内感染发生率(6.4%)明显低于对照组(17.7%)(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可以从联合卒中单元的病房管理模式中获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赛乐特(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72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加用赛乐特)和对照组36例(常规治疗)。8周后观察抑郁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其疗效。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在HAMD评分及SS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结论:赛乐特有利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李金贤  莫煊  谢荣 《中国康复》2011,18(6):434-435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抑郁(PSD)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PSD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41例和干预组39例,均在软瘫期、痉挛期及恢复期给予相应康复治疗。干预组治疗过程中配合服用抗抑郁药及心理疏导。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Fugl—Meyer(FMA)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且干预组较对照组表现更显著(P〈0.05)。结论:PSI)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抗抑郁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患者126例分为早期康复组62例和对照组64例,均进行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康复组同时配合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前后2组均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ADL及情感状态(HAMD)评分比较。结果:治疗1、3及6个月时ADL、ESS及HAMD评分,康复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效减少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治疗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对100例脑卒中的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治疗前后行汗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评定其疗效。结果:治疗组(HAMD)评分治疗后(3.9)较治疗前(20.12)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14.1)与治疗前(19)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组MIHSS评分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症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抗抑郁治疗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伴发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02-01/2005—06来自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科门诊和住院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米氮平治疗组(n=38),阿米瞢林治疗组(n=36)、对照组(n=36),各组均行常规神经营养药物和促智药物治疗,米氮平治疗组同时口服米氮平30mg/次,1次/晚;阿米替林组同时口服阿米替林25mg/次,分早晚两次口服,最大剂量为100mg/d,总疗程均为12~24周,治理期间不合并其他抗抑郁或精神障碍药。治疗前、治疗后1.2,4、8.12周及6个月分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患者的抑郁症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6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13常生活能力评定。记录治疗期间米氮平治疗组和阿米替林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于6个月对各组患者的并发症及预后进行评定。结果:纳入患者110例,由于调查过程中停药、失访、患并发症、死亡等原因.米氮平治疗组、阿米替林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脱落5、6和6例,分别进入结果分析33、30和30例。①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米氮平治疗组在治疗第1,2,4.8,12周及6个月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0.05),阿米替林组在治疗后第2.4,8,12周及6个月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0.05)。②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米氮平治疗组及阿米替林治疗组在治疗后第12周、6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0.05),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0.05)。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期间米氮平导致口干、便秘、视力模糊、恶心、呕吐、心电图异常、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阿米替林治疗组(P〈0.01~0.05)。④各组治疗后并发症及预后比较:对照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脑卒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于米氮平治疗组、阿米替林治疗组(P〈0.01-0.05),其死亡率也明显增高(P〈0.01-0.05)。结论:抗抑郁治疗能有效改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伴抑郁的症状,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米氮平治疗副反应少,更安全。  相似文献   

10.
急性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急性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影响。方法:将78例患有抑郁的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康复组40例。常规组3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脑卒中后的常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治疗及评定。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均进行Fagl-Meyer运动功能、改良的Barthel指数、Hamihon抑郁量表评分。结果:治疗2周后康复组Fa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62.1±17.2)明显高于常规组(48.7±13.2)(P〈0.01);康复组治疗后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53.4±12.8)明显高于常规组(39.6±11.9)(P〈0.01);康复组治疗后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14.3±0.6)明显低于常规组(18.3±0.6)(P〈0.01)。结论:急性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心理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及心理治疗的效果。方法对80 例首次发生脑卒中患者采用17 项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17)进行评分,存在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21)和干预组(n=21),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咨询,2 个月后再次进行HAMD-17 评分。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52.5%,治疗后干预组HAMD-17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MBI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筛查和心理治疗有利于卒中后抑郁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2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并针对性给予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左前额叶背外侧区rTMS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Barthel指数、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HAMD-17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Barthel指数评分和S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比较,对照组HAMD-17评分较治疗6周时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较治疗6周时及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和SIS评分较治疗6周时均稍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较治疗6周时及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脑卒中并发抑郁的程度与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呈负相关。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3.
刘娟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2):1202-1203
目的观察盐酸舍曲林治疗2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82例2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舍曲林组(45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对2型糖尿病和痛性神经病进行常规治疗,舍曲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抗抑郁药物盐酸舍曲林(50mg/d),治疗4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抗抑郁疗效,采用数字疼痛评分法(NPRS)评估疼痛的改善情况。结果舍曲林组与对照组比较,HAMD-17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PRS评分也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盐酸舍曲林治疗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而且可以缓解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心理支持疗法对脑出血后抑郁状态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60 例经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为轻中度抑郁的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及对照组(n=30),分别进行心理支持联合运动训练治疗及单纯运动训练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和HAMD-17 进行评定。结果经2 个月治疗,治疗组FI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HAMD-17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心理支持疗法可提高脑出血后抑郁状态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可缓解其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联合康复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效果。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6例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方法,药物组36例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口服西酞普兰治疗。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ZSDA)和改良的巴氏指数(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程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且药物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西酞普兰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改善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念认知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正念认知疗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及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借助超声心动图及6 min 步行试验对心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HAMD-17、HAMA、SF-36及FFMQ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且研究组的心功能指标、HAMD-17、HAMA、SF-36及FFMQ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念认知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正念水平,从而提升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经阿托伐他汀干预后血浆溶血磷脂类分子含量的变化。方法:测定18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及其相似总磷脂含量,并与10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18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和1年时的血浆溶血磷脂类含量,观察卒中发生情况。结果: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及总磷脂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均<0.01)。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1年时,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溶血磷脂酸和总磷脂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溶血磷脂酸和总磷脂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1)。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3个月卒中发病例数分别为6和3例,1年时分别为11和6例,阿托伐他汀组显著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溶血磷脂类含量显著升高,提示其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存在缺血性膜损伤。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均可显著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0例,康复组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同时辅以功能性电刺激、经络导平针灸等方法进行6个月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临床常规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分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康复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明显提高,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的预后明显好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逍遥散联合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逍遥散联合百忧解辅以心理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方法将85例P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百忧解配合心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逍遥散.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Barthel指数(MBI) 、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 对患者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HAMD评分和S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逍遥散联合百忧解并配以心理疗法治疗PSD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而且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点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与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及点穴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下肢FMA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FMA积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点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且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