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背景:CD4^+CD25^+调节性T细胞功能降低、数量下降已被公认为是哮喘患者免疫失调的重要表现。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上调CD4^+D25^+调节性T细胞,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并已在许多免疫性疾病方面成功应用。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哮喘小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气道炎症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2008—05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SPF级BALB/c小鼠34只,其中3-4周龄雄鼠4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6周龄雌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10只,组。方法: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以500mg/L卵白蛋白溶液0.2mL腹腔注射致敏,以50g/L卵白蛋白溶液雾化吸入激发建立小鼠哮喘模型。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卵白蛋白溶液,细胞移植组在诱导哮喘的第10天经尾静脉注入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并检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炎症细胞总数,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结合病理切片分析气道炎症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t=7.742,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该比例明显升高(t=-7.455,P〈0.05)。3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炎症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两两比较,模型对照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炎症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细胞移植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炎症细胞总数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小鼠气道无明显炎症改变?  相似文献   

2.
背景:CD4^+CD25^+调节性T细胞功能降低、数量下降已被公认为是哮喘患者免疫失调的重要表现。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上调CD4^+D25^+调节性T细胞,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并已在许多免疫性疾病方面成功应用。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哮喘小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气道炎症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2008—05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SPF级BALB/c小鼠34只,其中3-4周龄雄鼠4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6周龄雌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10只,组。方法: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以500mg/L卵白蛋白溶液0.2mL腹腔注射致敏,以50g/L卵白蛋白溶液雾化吸入激发建立小鼠哮喘模型。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卵白蛋白溶液,细胞移植组在诱导哮喘的第10天经尾静脉注入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并检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炎症细胞总数,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结合病理切片分析气道炎症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t=7.742,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该比例明显升高(t=-7.455,P〈0.05)。3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炎症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两两比较,模型对照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炎症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细胞移植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炎症细胞总数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小鼠气道无明显炎症改变:模型对照组小鼠支气管、血管粘膜下和周围肺组织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气道上皮增生、气道黏液增多、气道上皮部分断裂脱落;细胞移植组小鼠气道炎症明显减轻。结论:静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上调哮喘小鼠外周血CD4^+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同时可一定程度上抑制哮喘小鼠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3.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近年来逐渐得到证实并开始应用丁临床,但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来源于体外细胞实验.目的:观察同种异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静脉输入后对体内CD4+CD25+调节性干细胞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以动物为对象的对照观察实验,于2008-03/09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移植免疫研究所完成.材料:Wistar大鼠6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D大鼠20只作为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受体鼠.方法:从Wistar大鼠骨髓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5代细胞进行实验.①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实验:首先将间充质干细胞悬液从尾静脉注入SD大鼠体内10 d后脱臼处死,取大鼠脾脏制备脾淋巴细胞.实验分5组:分别为脾淋巴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1:10,1:50,1:100+ConA 5 μg组,脾淋巴细胞+ConA 5μg组(增殖组),单纯淋巴细胞组(空白组),检测共培养体系中CD4+CD25+/CD4+T淋巴细胞比率.②体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将5×109L-1,5×108 L-1,5×107L-1间充质干细胞及PBS静脉输入SD大鼠体内,10 d后取受体鼠胸腺、脾脏、外周血检测CD4+CD25+/CD4+T淋巴细胞比率.主要观察指标:①淋巴细胞增殖体系中CD4+CD25+CD4+比率的变化.②SD大鼠胸腺、脾脏、外周血CD4+CD25+/CD4+比率的变化.结果:①体外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中,1:10组T细胞亚群CD4+CD25+/CD4+细胞百分率较增殖组显著升高(P<0.01).②体内输注间充质干细胞达5×109L-1的受体鼠外周血和脾脏CD4+CD25+/CD4+T细胞比率上升,与输注PBS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胸腺中各组比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岛浓度同种异基因大鼠间充质干细胞不仪可以在体外实验中增加CD4+CD25+/CD4+T细胞比率,静脉输入后仍具有相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上调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是目前治疗哮喘的新靶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上调正常人外周血的调节性T细胞,但机制尚未明确。目的:观察血红素加氧酶1对间充质干细胞上调哮喘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分别加入0,15,30,45,60μmol/L氯化高铁血红素和0,5,10,15,20μmol/L锌-原卟啉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预处理,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间充质干细胞中血红素加氧酶1mRNA的表达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与经氯化高铁血红素预处理、经锌-原卟啉预处理、不经预处理的间充质干细胞共孵育,加入植物血凝素反应72h,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与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有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其表达在体外可被诱导和抑制。间充质干细胞中血红素加氧酶1mRNA的表达量随氯化高铁血红素浓度增加而增加(P〈0.05),随锌-原卟啉浓度增加而减少(P〈0.05),具有剂量依赖性。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提高哮喘患者和健康对照者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P〈0.01),诱导间充质干细胞中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可使共孵育后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水平提高(P〈0.01),抑制间充质干细胞中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可使共孵育后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降低(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部分通过血红素加氧酶1上调哮喘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均具有免疫调节能力,但其对肾移植受者体内CD4+T细胞免疫状态的影响目前仍不清楚。目的:探讨ImmuKnow检测技术对肾移植受者CD4+T细胞免疫状态的监测作用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治疗对受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于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并接受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治疗的受者24例,以各项移植前指标匹配、接受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的肾移植受者48例作为对照。两组受者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第14,30,60,90,180天,以及在发生急性排斥或感染时抽取静脉血,以ImmuKnow法检测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水平。结果与结论:移植后6个月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急性排斥和移植后总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巴利昔单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受者移植后外周血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水平均明显低于移植前(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12例、巴利昔单抗组26例发生了移植后感染,这些受者发生感染时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水平均明显低于病情稳定时(P〈0.01)。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治疗可有效降低肾移植受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而ImmuKnow法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含量可有效反映受者的细胞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肝移植术后患者和健康人群外周血中CD39和CD73在调节性T细胞中的表达特点。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对76例良性终末期肝病的患者行原位肝移植术,常规术后随访。所有患者肝移植出院后一年内复查外周血CD4+CD25+CD39+T细胞占CD4+CD25+T细胞百分比,同时检测CD4+CD25+CD39+T细胞中FoxP3的百分比,CD4+CD25+CD73+T细胞占CD4+CD25+T细胞百分比,CD4+CD25+CD73+T细胞中FoxP3的百分比,以及CD4+CD25+CD127-T细胞中FoxP3的百分比。检测时患者肝功能良好,无合并感染及新发恶性肿瘤。另选取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的60名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结果肝移植术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外周血中CD4+CD25+CD39+占CD4+CD25+T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降低(P=0.001)。肝移植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绝大多数的CD4+CD25+CD39+T细胞的FoxP3阳性,且两组间FoxP3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79.67±7.98)%vs.(82.40±7.01)%,P〉0.05]。两组外周血中CD73+占CD4+CD25+T细胞的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14.97±4.91)%vs.(13.82±4.47)%,P〉0.05],大约20%的CD4+CD25+CD73+T细胞FoxP3阳性,且两组间FoxP3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18.78±5.53)%vs.(19.19±5.89)%,P〉0.05]。两组大约70%的CD4+CD25+CD127-T细胞FoxP3阳性,且两组间FoxP3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67.43±6.41)%vs.(69.37±5.15)%,P〉0.05]。结论在肝移植患者和健康人群中,CD39+Treg可能是主要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群,可以作为鉴定Treg细胞的表面标志之一。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外周血CD4+CD25+CD39+Treg细胞在成人肝移植患者中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较多,但对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研究报道甚少.目的:观察经腹主动脉近肾动脉处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足细胞的修复作用及对肾脏Nephrin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全骨髓法+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于移植.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组为正常SD大鼠,无任何干预措施;模型组大鼠尾静脉1次注射阿霉素5 mg/kg+当日腹主动脉注入生理盐水1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大鼠尾静脉1次注射阿霉素5 mg/kg+当日腹主动脉注入干细胞1×107 个,体积约1 mL.各组于处理后7,14,28 d 3个时间点各取8只大鼠用于取材.流式细胞仪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进行鉴定,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测24 h尿蛋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生化指标(白蛋白、血脂),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透视电镜下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RT-PCR检测肾组织Nephrin 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均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以腹水、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足细胞足突广泛融合为特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较模型组则有明显改善.②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组织Nephrin mRNA表达明显降低(P < 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肾组织Nephrin mRNA表达有所回升(P < 0.05).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明显增加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nephrin mRNA的表达,并对受损的肾脏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已有理论提出急性心肌梗死后骨髓和外周血中的CD34^+干细胞具有自身动员的潜能,观察这一潜能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心肌梗死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2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完成。①实验动物: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肌梗死组、假手术组,20只/组。②实验方法:心肌梗死组大鼠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心电图ST段抬高或有室性心律出现,前壁心肌呈苍白色为造模成功。假手术组仅作开胸手术,前降支不予结扎。③实验评估:于心肌梗死后3,7,14,28d,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和外周血中CD34^+干细胞的含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梗死心肌组织中的Ki67细胞和毛细血管数量。结果:①外周血及骨髓CD34^+干细胞含量的变化:心肌梗死组外周血中的CD34^+干细胞数量于造模后3d开始上升,7d后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至14,28d时逐渐回落至假手术组水平(P〉0.05)。心肌梗死组骨髓中的CD34^+干细胞数量于造模后各时间点始终无明显变化(P〉0.05)。②组织学评定:心肌梗死组梗死区Ki67细胞和毛细血管数量于造模后3d开始增多,7d时明显多于非梗死区(P〈0.05);至14,28d梗死区Ki67细胞数量明显少于造模后7d(P〈0.05),毛细血管数量的减少不明显(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少数Ki67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未见向心肌细胞分化。③相关性分析:梗死区Ki67细胞、毛细血管数量于造模后7d与外周血中CD34^+干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r=0.913,P=0.021;r=0.887,P=0.035)。结论:机体CD34^+干细胞的自体动员、增殖反应的潜能随急性心肌梗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自体动员的干细胞功能尚不足以达到修复梗死心肌组织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持久生成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能力,在肝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参与补充因损伤而减少的肝细胞数量,参与修复因损伤破坏的肝组织结构。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以及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和肝组织CD163、白细胞介素10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SD大鼠,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制备急性肝衰竭模型。随机分为2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尾静脉移植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移植后24,120,168 h收集血清和肝组织标本。结果与结论:在移植后120,168 h,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及肝组织中 CD163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 <0.05),且二者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结果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肝衰竭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CD163、白细胞介素10的基础水平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小鼠胶原性关节炎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 C57BL/6(H-2b)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Ⅱ型胶原性关节炎(CIA)模型组、MSCs 移植治疗组、甲氨蝶呤治疗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小鼠。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弗氏完全佐剂+Ⅱ型胶原诱导小鼠建立 CIA 小鼠模型。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后,进行 MSCs 细胞分选及鉴定。美国 BD 公司 FAcscal-iburTM 型流式细胞分析仪对小鼠骨髓 MSCs 进行分选和鉴定。 MSCs 移植采用尾静脉注射,所含细胞数为2×106。移植后第42天全部处死动物观察不同分组小鼠的关节症状及肿胀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CD4+ CD25+浓度,收集数据并做统计分析。结果 MSCs 移植治疗组小鼠关节的肿胀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SCs 移植组 CD4+ CD25+调节性 T 细胞的表达,与甲氨蝶呤治疗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s 移植治疗小鼠 CIA ,能显著改善关节的肿胀度,并明显上调 CD4+ CD25+表达,故 MSCs 可作为一种新的替代细胞来源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CD4^+ CD25^+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Treg细胞)和调控基因FOXP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离22例MDS患者[MDS组,根据MDS分型标准分为:难治性贫血组(RA组)6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组(RCMD组)11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组(RAEB组)5例]和8例正常健康者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CD4^+ CD25^+ Treg细胞占CD4^+ T细胞比例;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RNA,采用RT-PCR检测FOXP3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MDS组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FOXP3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A组、RAEB组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FOXP3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CMD组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FOXP3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CMD组、RAEB组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FOXP3基因表达水平与R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A组、RCMD组CD4^+ CD25^+ Treg比例、FOXP3基因表达水平与RAE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MDS患者CD4^+ CD25^+ Treg占CD4^+ T细胞比例及FOXP3基因表达水平随预后危险级别的升高而升高,提示免疫异常是MDS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一个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众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抑制T细胞增殖。目的:观察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人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将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以1∶10比例共培养4d,以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白细胞介素17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数量。结果与结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组白细胞介素17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P〈0.01)。与此一致的是,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共培养组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CD4+T细胞组(P〈0.05,P〈0.01)。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CD4+T细胞共培养组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T细胞组(P〈0.01),但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并不表达白细胞介素17。表明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人Th17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定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2-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7天内的急性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即梗死组)48例和同期住院健康体检者(即对照组)30例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分别记录梗死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病灶体积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 ①梗死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低于中度组,中度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低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梗死组不同梗死病灶体积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灶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低于中灶组,中灶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低于小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梗死组患者均经颈动脉血管超声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根据病变程度分为三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A亚组)、颈动脉斑块组(B亚组)、颈动脉狭窄组(C亚组),三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均较对照组降低.其中,C亚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低于B亚组,B亚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低于A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在脑缺血急性期明显降低,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灶体积、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髓间充质细胞具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自律性跳动的心肌细胞,而经静脉移植和骨髓动员骨髓间充质细胞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细胞静脉移植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心肌病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实验,于2007—01—10/2008—01-10在山西医科大学国家重点生理实验室、山西医科大学分子实验室、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山西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Wistar大鼠5只作为骨髓间充质细胞供体。50只以阿霉素腹腔注射6周,15mg/kg制作大鼠心肌病心力衰竭模型。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购于齐鲁制药有限公司。CD44、CD34、CD45均为山西医科大学实验中心流式细胞仪实验室提供。方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记CD45、CD44和CD34。造模后随机分成4组:联合治疗组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细胞和皮下注入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50μg/kg,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皮下注入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50μg/kg,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为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细胞,心力衰竭组不给予任何干预。 主要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天大鼠外周血自细胞计数和单个核细胞数及CD34表达。②造模4周后以彩色超声心动图和血液动力学检查评价各组大鼠心功能参数。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联合治疗组、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治疗后第6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单个核细胞数明显增高(P〈0.05),心力衰竭组则无明显变化。联合治疗组、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CD34阳性,心力衰竭组CD34阴性。联合治疗组、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及骨髓间充质细胞组造模4周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及心脏超声结果显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以联合治疗组改善效果更好。 结论:骨髓间充质细胞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验证并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Th17细胞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入选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41例ITP患者(其中初治19例,复发22例,符合难治标准17例)及同期41例健康查体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标本均抽取清晨空腹外周血,以肝素钠抗凝。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ITP患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的CD4+CD25+调节性细胞及Th17细胞百分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测定ITP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浆的IL-17水平。结果 ITP病例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Th17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浆IL-17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初治患者与复发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难治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的百分率低于非难治组(P〈0.05);初治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TP病例组的CD4+CD25+Treg/Th17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显著减少,Th17细胞明显增加,出现Treg/Th17细胞失衡,这可能是影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减少程度在初治与复发ITP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难治性ITP可能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和Treg/Th17失衡尚未纠正有关。初治ITP患者经临床常规治疗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回升。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被视为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如何更有效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区存活,加速脊髓损伤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前期研究发现,低频电磁场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低频电磁场是否可应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还需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低频电磁场对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脊髓压迫法制备64只T10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电磁场组和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造模成功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脊髓损伤原部位注射大鼠全贴壁法分离培养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和电磁场组注射a-MEM培养液。造模术后24h,电磁场组和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予60min/d的低频电磁场刺激(频率50Hz、强度5mT)。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第21天,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BB评分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细胞后,大鼠BrdU阳性细胞在脊髓损伤区域生长并与脊髓组织融合,存活细胞数量较其他组多;空洞面积小;损伤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更少,而基质金属蛋白2表达更多;脊髓损伤大鼠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最快(P〈0.05)。提示低频电磁场促进了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可能与低频电磁场有利于损伤区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上调基质金属蛋白2的表达并减少胶质瘢痕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王莲莲  曹霞  魏军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2):231-232,235
[目的]研究CD4+ CD25+调节性T细胞(CD4+ CD25+Treg细胞)和Foxp3基因表达与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确诊的妊娠期高血压孕妇12例(A组)、轻度子痫前期(MPE)孕妇14例(B组)、重度子痫前期(SPE)孕妇15例(C组),30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为对照组(D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四组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和 Foxp3的表达水平.[结果]A组、B组和C组孕妇外周血CD4+ CD25+ Treg 和Foxp3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C组外周血CD4+ CD25+ Treg和Foxp3表达水平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体内存在CD4+ CD25+ Treg细胞的异常,CD4+ CD25+Treg细胞的数量的减少和Foxp3表达的降低使CD4+ CD25+Treg细胞免疫抑制功能减弱,从而使母胎免疫耐受失衡,导致子痫前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彭伟  刘郑荣 《中国临床康复》2011,(23):4189-4193
背景: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乏特异性表面抗原,常根据其贴壁生长、成骨成脂分化等生物学特点来鉴定。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IgA肾病大鼠肾脏中的定位与分布情况。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葡萄球菌肠毒素B+皮下注射四氯化碳的改良法建立SD大鼠IgA肾病模型。造模成功分别经尾静脉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生理盐水,并设立不造模的正常对照组。移植后1,4周观察各组大鼠的尿蛋白、肾功能、肾脏病理变化、IgA荧光沉积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肾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尿蛋白、血肌酐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移植后4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肾脏病理变化、IgA荧光沉积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可促进大鼠IgA肾病的修复,并可定位于肾小球系膜区及少数肾小管间质区,但随时间延长,BrdU标记的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肾组织中分布却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移植对CIA(collagen typeⅡ-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h17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初步探讨UC-MSC移植对CIA大鼠免疫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大鼠分为3组:CIA组(模型组),UC-MSC治疗组及空白对照组.经尾静脉给CIA大鼠注射UC-MSC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大鼠外周血CD4+CD25+细胞比例及中性粒细胞表面NCD11b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观察大鼠血清白介素-17(IL-17)水平.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外周血NCD11b平均荧光强度(MFI)及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同期空白对照组,CD4+ CD25+细胞比例则显著降低(P<0.05),UC-MSC治疗组大鼠NCD11b及IL-17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而CD4+ CD25+ Treg比例升高(P<0.05);至第5周UC-MSC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接近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UC-MSC可上调CIA大鼠外周血Treg比例,抑制Th17细胞分泌IL-17及中性粒细胞的活性,减轻机体免疫性炎症反应,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诱导机体免疫重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Treg)的变化及其与哮喘病情的关系。方法:80例哮喘患儿(哮喘组)按,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发作期组(60例)和缓解期组(20例),其中急性发作期组按病情再分为轻度组(34例)和中度组(26例),另选择50名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上述各组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水平(CD4+CD25+Treg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采用整群和分层研究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哮喘组CD4+CD25+Treg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发作期组CD4+CD25+Treg水平明显低于缓解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轻度组CD4+CD25+Treg水平则明显高于中度组(P〈0.01)。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哮喘患儿外周血CD4+CD25+Treg水平与哮喘的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361,P〈0.01)。结论:与健康儿童比较,哮喘患儿外周血CD4+CD25+Treg水平明显降低,而在哮喘发作期降低更甚。随着哮喘患儿病情的加重,其外周血CD4+CD25+Treg水平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