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估自行设计的尺骨近端旋转截骨技术治疗先天性桡骨头前脱位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4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无明确外伤史的桡骨头前脱位患儿11例,首例术前诊断为陈旧性孟氏骨折,术中发现其桡骨头前脱位,上尺桡关节位置异常,按陈旧性孟氏骨折的处理办法桡骨头不能复位,将尺骨上段截骨,远端向外后侧旋转,桡骨头可获得复位。基于这种发现,对其余10例无明确外伤史的先天性桡骨头前脱位患儿术前常规行MRI检查,其主要的病理改变为上尺桡关节位置异常,位于前外侧而不是外侧,由此应用自行设计的尺骨近端旋转截骨术,将上尺桡复合体向后外侧旋转,从而使肱桡关节复位。采用尺骨近端旋转截骨术共治疗11例先天性桡骨头前脱位患儿,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2~12岁,平均6.1岁。对术前和术后的影像学和临床功能进行评估,回顾性分析术后疗效。结果本组11例均获12~70个月随访,平均26个月。肘关节的X线片提示肱桡关节均复位,无桡骨头脱位的复发,无截骨处不愈合、尺骨近端发育无异常。无伤口感染、神经损伤。提携角明显减小(P0.05),肘关节的稳定性和屈曲幅度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尺骨近端旋转截骨术治疗先天性桡骨头前脱位有效,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 external fixation,EF )与切开复位内固定( 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ORIF )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术后的关节活动度( range of motion,ROM )及握力、影像学结果、上肢功能评分( 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scores,DASH 评分)、再手术率及并发症进行 Meta 分析。计算机检索 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万方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手工检索国内相关杂志9种,均从创刊检索至2013年3月,搜集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或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输入 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1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经改良 Jadad 评分均判定为高质量研究。纳入病例920例。在术后3个月时,EF 组仅有前臂旋前角度优于 ORIF 组( 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ORIF )( MD 5.13,95% CI [2.04,8.22],P=0.001),ORIF 组的掌屈( MD=-6.15,95% CI [-9.65,-2.65],P=0.0006)、背伸( MD=-11.12,95% CI [-16.59,-5.66],P<0.0001)、尺偏角( MD=-2.70,95% CI [-4.94,-0.46],P=0.02)、旋后( MD=-11.56,95% CI [-16.28,-6.84],P<0.00001)以及握力恢复( MD=-12.82,95% CI [-20.24,-5.41],P=0.0007)均优于 EF 组。但两组术后6个月及1年 ROM 和握力恢复的效果相同。ORIF 组在术后3个月和1年时均有较好的 DASH 评分(3个月时 DASH 评分 MD=15.54,95% CI [8.77,22.32],P<0.00001;12个月时 DASH 评分 MD=3.14,95% CI [0.20,6.07], P=0.04)。此外,ORIF 组更好地恢复掌倾角( MD=-1.95,95% CI [-3.18,-0.72],P=0.002)及尺骨方差( MD=0.60,95% CI [0.12,1.07],P=0.01),并同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MD=1.63,95% CI [1.16,2.28],P=0.005)。两组间在桡倾角、桡骨高度、再手术率,感染以外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RIF 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可早期恢复握力并具有较好腕关节活动度,在术后较长时间内有较好的 DASH 评分,能更好地恢复尺骨方差和掌倾角同时明显降低感染率。术式的选择对术后长时间握力和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并无关联。EF 与 ORIF 两种方法,在桡倾角、桡骨高度、再手术率,感染以外的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尺骨干骨折伴桡骨颈骨折(或桡骨近端骨骺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11例尺骨干骨折合并桡骨颈骨折(或桡骨近端骨骺损伤)患儿,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3~7岁,平均4.4岁。摔伤9例,1米高处摔下2例。左侧5例,右侧6例。尺骨骨折弹性钉或接骨板固定,桡骨颈骨折弹性钉和(或)克氏针固定。术后长臂石膏托固定3~4周,术后4~6个月取出弹性钉、接骨板。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患儿切口均I期愈合,未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伤口感染等术后早期并发症。桡神经损伤在6周内恢复。采用改良的Flynn标准评价:11例优良。结论儿童尺骨干骨折合并桡骨颈骨折为1型类孟氏骨折的一种类型,尺骨多为斜行骨折,骨折线由后上至前下、外上至内下,骨折部位在中段或中上段,桡骨头多留在原位、远折端向前移位。手术先复位固定尺骨骨折、再复位固定桡骨颈骨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中填充人工骨与骨水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比较。方法对30例(31个骨折椎体)随访1年以上资料完整的脊柱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随访时间1.7年),A组15例患者填充硫酸钙骨水泥(CSC),B组填充骨水泥,分析术前、术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结果A、B两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术前比较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A组和B组骨折椎体高度与术前比较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结果与1年后随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硫酸钙治疗椎体压缩骨折同样可以取得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能完全或部分缓解患者的疼痛及提高患者脊柱功能活动;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避免骨折椎体高度进一步丢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于腰部斜形舟骨骨折,通过生物力学试验评价舟骨骨折螺位置居中性与垂直性对螺钉固定强度的影响。方法将32例外形、材质相同的舟骨Sawbone骨根据螺钉的位置在舟骨内是否居中、与骨折面是否垂直分4组:居中并且垂直,居中但不垂直,不居中但垂直,不居中不垂直,每组8例,在舟骨腰部作截骨模拟骨折,用螺钉固定。对其中的1例Sawbone进行CT扫描,利用术前设计与手术模拟软件设计骨折模拟平面、螺钉导针位置,用以确定在生物力学实验中骨折平面及螺钉的位置。将螺钉固定后的舟骨置于生物力学试验机平台,测量并比较不同试验组标本固定失效时的最大负荷及位移。结果当螺钉在舟骨内居中且与骨折线垂直时(A组)的最大负荷及位移均值(398.5N,2.8mm)与螺钉在舟骨内居中固定但与骨折线不垂直时的(B组)(393.1N,2.9mm)变化均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螺钉在舟骨内偏心固定且与骨折线垂直时(C组)的最大负荷及位移均值(348.25N,3.6mm)与螺钉在舟骨内偏心固定且与骨折线不垂直时(D组)的(342.50N,3.8mm)的变化均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这说明螺钉固定强度与螺钉是否与骨折面垂直无关。而舟骨骨折螺钉位置居中性的A、B组的最大负荷值均较偏心固定的C、D组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组的最大位移值均较C、D组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舟骨斜形不稳定骨折,将螺钉在舟骨内居中放置可以提供更高的固定强度,与螺钉是否与骨折面垂直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46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45~84岁,平均63.8岁。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A组)和肱三头肌两侧入路组(B组)。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术后各时间点的Mayo评分、肘关节活动度及治疗的优良率。结果两组相比,B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术后6周、3个月及6个月Mayo评分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0,0.044);术后12个月Mayo评分及优良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7)。结论对于肱骨远端C型骨折,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保留了肱三头肌的连续性,手术时间短、减少了术中出血及透视次数,术后肱三头肌肌力无明显减弱,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6 年1月至 2011 年 12 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25 例 26 髋,男 12 例,女 13 例,其中1例女性为双侧,平均年龄 72 岁 (55~84 岁),骨折至手术时间平均 5.6 个月 (3~25 个月)。术前分析延迟治疗的原因,术前拍摄X线片,仔细进行模板测量,确定髋关节旋转中心、偏距、髋臼和股骨假体大小、颈长和截骨位置;术后3、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均复查并拍X线片了解假体的状况,采用 Harris 评分评估术后患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 36 个月 (12~60 个月),术后1年内死亡2例,发生深静脉栓塞1例,出现坐骨神经麻痹1例。无术后关节感染及脱位,无术后人工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随访 Harris 评分 83.68 分 (59~90 分),与术前相比 (Harris 评分 28.70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8 例患髋无疼痛,5例偶尔存在疼痛,2例存在中度不适,疗效满意。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改善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 C5~6椎骨折脱位1例,C6~7骨折脱位6例):男6例,女1例,年龄平均47.8(40~52)岁。对7例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7例术后获得平均18.2(6~34)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2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 AS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钩骨体部骨折的临床分型和治疗策略。方法报告41例钩骨体部骨折病例的临床分型与治疗效果。根据骨折线的方位和对钩骨-掌骨关节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分型:横行骨折(I型)和纵行骨折( II型),后者进一步分为三个亚型,II A型为钩骨冠状面劈裂骨折;II B型骨折线为斜形,涉及钩骨关节面背侧较大部分;II C型为钩骨背侧撕脱骨折。本组I型骨折2例,II A型骨折9例, II B型骨折21例,II C型9例。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治疗方案,保守治疗6例,手术治疗35例。结果本组患者随访4~48个月,平均(21.2±12.2)个月。至最后一次随访,所有患者对治疗的主观评价为满意或非常满意。骨折愈合率100%,术后握力双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侧平均握力(40.41±6.18) kg,健侧平均握力(40.26±5.13) kg,P=0.613。没有出现感染、肌腱粘连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钩骨体部骨折预后较好,II A型和II B型骨折由于稳定性差,一般需要手术治疗,II C型骨折则需评估合并损伤情况和腕掌关节复位后的稳定性来决定是否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结合不同植骨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采用截骨复位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不同植骨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患者34例,其中15例术中进行异体脱钙骨基质植骨(异体组),19例术中进行自体骨植骨(自体组)。统计术前术后的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桡骨高度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桡骨高度丢失率,术后6个月时腕关节Cooney功能评分优良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一期愈合。34例均获(10.23±5.29)个月随访,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52±0.45)个月。异体组骨折愈合时间(3.75±0.15)个月,自体组骨折愈合时间(3.47±0.36)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体组与自体组的术后6个月掌倾角[(7.3±6.4)°,(7.1±3.8)°]、尺偏角[(22.1±5.7)°,(21.9±4.2)°]和桡骨高度[(12.0±3.3)mm,(12.7±1.6)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各个阶段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桡骨高度丢失率和腕关节Cooney功能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自体或异体骨植骨治疗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可增强骨折复位及固定效果,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复位丢失,改善腕关节功能。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可以代替自体骨进行植骨,避免了取骨手术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6例,分别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手术(I组,28例)和传统开窗手术(II组,28例)治疗。于术前及术后1天、3个月、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MacNab改良的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并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骨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手术疗效明显,术后1天、3个月、6个月两组VAS评分分别为(3.52±0.23,2.99±0.11,3.15±0.19;4.02±0.23,3.48±0.13,3.03±0.04),较术前(7.36±0.29;7.29±0.28)均有明显改善;ODI指数分别从术前(70.18±1.63;69.82±1.31)降至(34.24±1.39,32.84±1.38,33.33±1.40;36.51±1.39,33.50±1.50,32.48±2.87),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和OD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4,P=0.80)。术后6个月,依据MacNab标准,两组患者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4%∶92.9%,P=0.62)。I组在术中出血量、切除骨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II组(P<0.001);手术时间I组长于II组(52.93±6.66分:41.79±7.85分,P<0.001)。术后并发症,I组2例下肢麻木,1例硬膜破裂;II组1例下肢麻木,4例经保守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无永久性神经损害或症状加重。结论与传统开窗手术相比,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技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达到相同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及住院康复时间短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后路脊柱截骨术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比较研究我科收治的29例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资料。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矫形患者(牵引组)12例;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行后路脊柱截骨手术矫形患者(对照组)17例。牵引组术前主弯Cobb’s角平均为111.8°,对照组平均为115.2°;牵引组术前最大后凸角度平均为113.3°,对照组为118.5°。比较两组间术后90天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前平均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主弯角度、主弯柔韧度、最大后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2.1±102.5)min和(426.3±100.4)min(P=0.012);术中出血量,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241.7±999.5)ml和(2300.0±1449.1)ml(P=0.040);置钉密度,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8.0±16.2)%和(77.4±13.1)%(P=0.001);而围手术期并发症,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6.7%和58.8%(P=0.049);两组比较,牵引组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的畸形矫正率相当。结论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后路脊柱截骨术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疗效相当,但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可避免侵袭性大的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并显著减少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囊修复与否对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经改良直接外侧入路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经改良直接外侧入路初次行THA的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128例,根据是否修复前方关节囊分为A、B两组。关节囊修复组(n=61)术中修复前方关节囊;关节囊切除组(n=67)术中切除前方关节囊,比较并分析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发生率、Harris 评分、术后髋关节早期、后期内外旋功能。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原因、病程、骨折类型、合并内科疾病、假体选择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78,0.19,1.73;P>0.05)。术后6周及6、12个月,各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关节囊修复组:t=43.08,48.71,50.20;关节囊切除组:t=41.50,44.30,53.28;P<0.05);组间比较显示,术后6周及6个月,关节囊修复组评分显著高于关节囊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8.45,228.70;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3.22,P>0.05)。A、B 两组患髋内、外旋范围各时间点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1,1.47,0.14;F=0.57,0.58,0.24;P>0.05),各组术后6、12个月与术后6周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10,20.62;t=19.45,19.82;t=27.22,20.72;t=17.71,15.43;P<0.05)。结论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经改良直接外侧入路初次行THA可以提高患髋Harris评分,有利于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建议术中常规保留并修复关节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32例经手术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骨相关事件患者的术后效果,并进行术后生存分析。方法2004年11月至2010年11月,手术治疗32例(手术共计40次)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脊柱手术24例次;长骨及骨盆手术11例次;软组织肿物切除术4例次;颅骨手术1例。术后平均随访14.0个月,术后应用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缓解情况,采用( Kaplan-Meier,K-M )法进行生存评估,采用单因素Cox模型分析预后风险因素。结果术前26例以疼痛为主的患者术后24例缓解(92.3%,24/26),术前、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VAS平均评分分别为7.2、3.4、0.8;19例脊髓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术后12例好转(63.2%,12/19),具体为5例由Frankel C至D,2例由Frankel B至D,2例由Frankel B至C,A至B、A至C、D至E各1例。K-M法估计术后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估计术后1、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0%和38%。单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术前病程≥12个月( RR 11.199,P=0.023)、手术次数一次(RR5.273,P=0.045)及贫血(RR5.171,P=0.034)是具有意义的术后生存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干预是缓解多发性骨髓瘤骨相关事件症状的有效措施之一。术前病程、手术次数及贫血可能是具有意义的术后生存危险因素,对此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我院应用FE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19~58岁,平均38.3岁。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进行腿、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escale,VAS)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定,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2.4min;平均住院时间5.2天;2例术中出现硬膜小裂口,未予处理;无神经根损伤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8~66个月。腿痛VAS评分从术前(7.6±1.6)分降至术后3个月(1.2±0.8)分、术后1年(1.1±0.9)分、末次随访(1.6±1.2)分(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VAS评分从术前(3.1±2.2)分降至术后3个月(1.8±1.5)分、术后1年(1.6±1.4)分、末次随访(1.7±0.9)分(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ODI指数从术前(69.5±10.5)降至术后3个月(19.3±6.5)、术后1年(15.6±5.9)、末次随访(21.8±7.0)(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93.3%的患者获得良好的主观满意度,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8.9%。性别、年龄、突出类型及术前腰痛与改良MacNab结果无相关性(P>0.05);而术前Pfirrmann分级、感觉缺陷及手术节段与改良MacNab结果具相关性(P<0.05)。1例L4~5节段患者术后1周发生下肢麻木加重,予以脱水、激素治疗等保守治疗后2周症状缓解;1例L5~S1节段患者术后4个月出现手术节段椎间盘再次突出,行小切口开放手术翻修。末次随访时,2例轻度运?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价使用锁定钢板固定的股骨远端内侧髁上闭合楔形不全截骨技术治疗膝外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共26例膝外翻患者(37膝)接受了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楔形不全截骨术,并用 Tomofix 股骨远端内侧锁定钢板固定。患者平均年龄25.6(18~37)岁。膝关节外侧单间室骨关节炎均为Ahlback I期。结果平均随访23.6(13~31)个月。股胫角术前160.2(152~167)°,术后175.6(171~178)°,平均改善14.4(6~22)°;远端股骨外侧角术前股骨角术前68.4(60~74)°,术后82.3(77~84)°,平均改善13.9(7~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91.7(77~98)分改善至术后平均97.8(84~100)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7膝中有2膝出现延迟愈合,均与骨性合页断裂移位有关。1例因出现术后血肿再次手术,2例对术后下肢力线过矫不满,无感染和骨折不愈合发生。结论采用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不全截骨技术与锁定钢板固定,可以有效地纠正膝外翻,方法安全可靠,截骨时保留外侧骨性和软组织合页是骨折迅速愈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环钻在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经椎弓根切除半椎体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行半椎体切除的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25例,男8例,女17例,年龄5~14岁,平均9.6岁。9例接受常规的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术(A组),16例采用环钻经椎弓根行半椎体切除术(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侧凸角和后凸角的矫正率及末次随访时丢失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6.2)个月,两组病例的年龄及性别组成相匹配。手术时间A组平均(213±33)min;B组平均(174±2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3,P<0.05)。出血量A组平均(840±118)ml;B组平均(710±7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P<0.05)。侧凸Cobb’s角A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81.9%,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4.3%;B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83.0%,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P=0.16;t=1.35,P=0.20)。后凸角A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77.9%,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7.1%;B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74.3%,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P=0.22;t=1.12,P=0.29)。两组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及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行半椎体切除联合内固定矫形是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手段,应用环钻在增加手术安全性的前提下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行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的(治疗组)56例,行单纯运动疗法的(对照组)28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估患者疼痛改变,根据Harris评分法标准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前VAS评分8.14±0.94,治疗后1.93±1.08;对照组治疗前 VAS 评分8.03±1.02,治疗后2.71±0.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膝关节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6%(优35例,良14例,中5例,差2例),对照组为82%(优12例,良7例,中4例,差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运动疗法相比,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对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中药血必净注射液能否预防胸部恶性肿瘤放疗中的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方法选择河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2011-05-10-2012-10-10符合入组条件的38例胸部恶性肿瘤患者,依据"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分配原则"随机分为放射治疗联合血必净注射液组(实验组A,20例)和单纯放射治疗组(对照组B,18例),两组均用取调强适型放疗,血必净注射液100mL与生理盐水150mL配伍于放疗开始前3d及放疗期间于每次放疗前1h,静脉滴入,1次/d。于放疗前、放疗40Gy、放疗结束、放疗结束后1个月和放疗结束后3个月不同节点用ELISA方法技术测定患者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相关的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包括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并观察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结果放疗后A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B组,P值均〈0.05;B组炎性因子水平HMGB1(F=46.764,P〈0.001)、TGF-β1(F=54.752,P〈0.001)、IL-6(F=48.467,P〈0.001)、TNF-α(F=42.645,P〈0.001)和PDGF(F=38.756,P〈0.001)放疗前后不同时间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呈上升趋势。A组PDGF(F=52.435,P〈0.001)和TGF-β1(F=77.854,P〈0.001)放疗前后不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下降趋势。A组HMGB1(F=62.432,P〈0.001)、IL-6(F=74.235,P〈0.001)和TNF-α(F=70.154,P〈0.001)放疗前后不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升趋势不明显。A组急性放射性肺损伤(≥2级)发生率为5%(1/20),明显低于B组的33.3%(6/18),χ^2=5.06,P=0.038。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以降低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和其相关的细胞性因子的水平,从而预防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