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总结病灶刮除混合骨移植结合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瘤样病损的近期疗效。方法 21例股骨近端瘤样病损患者,其中骨纤维异样增殖症13例、骨囊肿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采用病灶刮除、瘤壁烧灼,自体骨、异体骨、人工骨或复合移植同时辅以动力髋螺钉(DHS)、带锁髓内钉或股骨重建钉(PFN)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8~60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患者植骨愈合。患者骨纤维异样增殖症1例局限性复发,1例伴有内固定物旁骨折,其余患者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术后4~12个月弃拐行走无跛行,无内固定失败。结论 采用坚固可靠的内固定在股骨近端瘤样病损手术重建中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距骨原发肿瘤的发病特点﹑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1例距骨原发肿瘤及瘤样病变,从临床、影像和病理分析距骨肿瘤特点,所有病例均进行外科治疗,术后随访按肌肉骨骼系统肿瘤协会(MSTS)标准进行功能评分.结果 21例患者中软骨母细胞瘤10例,骨巨细胞瘤7例,骨样骨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单纯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良各1例.10例软骨母细胞瘤发病年龄为10~35岁,平均22岁.均行病灶刮除,1例骨水泥填充,9例植骨.9例完整随访均无复发.随访时间为15-8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功能评分均为30分.7例骨巨细胞瘤发病年龄为20~33岁,平均24岁.影像学均为溶骨性破坏,基质无钙化.4例原发病例,均行病灶刮除术.3例复发病例,2例行距骨切除跟骨胫骨融合术,1例行小腿截肢术.3例完整随访,2例为原发病例,术后10个月和32个月未复发;另1例为复发病例,随访36个月未复发,功能评分分别为29、26和24分.4例其余诊断病例,1例骨样骨瘤行局部切除植骨术,另外3例均行病灶刮除植骨术,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距骨好发肿瘤为软骨母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距骨软骨母细胞瘤特点:患者发病年龄较大,病灶内钙化提示诊断,刮除植骨术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距骨骨巨细胞瘤特点:常累及全距骨,病灶刮除有较高复发率,距骨切除可降低局部复发率,但是遗留部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足部骨肿瘤的发病特点,提高足部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9年4月收治的足踝部骨肿瘤32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36岁(13~61岁).其中Ewing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软骨肉瘤3例,转移瘤1例,骨巨细胞瘤2例,软骨母细胞瘤3例,骨囊肿7例,骨样骨瘤2例,内生软骨瘤6例,骨软骨瘤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4例.骨囊肿治疗方法采取透视下经皮注射生物蛋白胶及激素治疗;骨样骨瘤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热疗术;其他良性肿瘤采用常规刮除植骨术.恶性肿瘤采用联合治疗方法,包括术前化放疗、术中磨钻及蒸馏水浸泡、术后放化疗等.结果 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肉瘤术后10个月复发行小腿截肢术,术后12个月死亡.2例Ewing肉瘤术后因转移死亡.感染1例,伤口换药8个月愈合.因异体骨排斥渗液伤口延迟愈合1例,术后9个月痊愈.余29例随访1-59个月(平均19.3个月),长期无瘤生存.结论 随着微创概念的引进及新辅助化疗的不断进展,经皮注射生物蛋白胶和激素、经皮微波热疗术在足部骨肿瘤中的应用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创伤小,恢复快;各种物理治疗如磨钻、60°蒸馏水等的术中应用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儿童骨的嗜酸性肉芽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骨的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1990年~2003年收治11例患者,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3.9岁,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4例;单发胫骨4例,髂骨、颈椎、胸椎各1例。结果8例行病灶刮除植骨,2例行放疗治疗,1例未在我院治疗。8例行手术治疗者均经病检证实为骨嗜酸性肉芽肿。7例在术后2~3个月内愈合,功能完全恢复。1例在术后3个月时发现植骨有部分吸收。结论本病为郎格罕氏细胞增多症,病灶刮除植骨或小剂量放射治疗可减轻疼痛,促进患骨愈合,早日负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人工骨替代材料是否能通过微创手术快速重建骨强度,并取得安全的愈合效果。方法从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共10例良性骨肿瘤病例在我科接受经皮穿刺注射型人工骨再生骨替代材料治疗。10例病理诊断均为骨囊肿。接受治疗的肿瘤部位均位于长管状骨,包括股骨4例、肱骨5例和胫骨1例。通过术后随访,评估植骨部位的骨吸收转化过程和结果,记录患者术后MSTS功能评分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2.4 (8~17)个月。截止最终随访,人工骨转化率平均为98.8%(90%~100%),全部病例愈合良好。8例随访达到1年,转化率均为100%。植骨术后转化率与年龄(P=0.552)、部位(P=0.781)和植骨量(P=0.508)无显著相关性。术后MSTS功能评分平均29.3分。5例术中出现少量人工骨经穿刺道溢出骨皮质外,术后4~5个月外漏人工骨完全吸收,无软组织内成骨。术后未见肿瘤复发、骨折、伤口感染及其它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注射型硫酸钙/磷酸钙复合骨移植物,治疗以骨囊肿为代表的良性骨肿瘤,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愈合率高。植骨后可保持较高的骨强度,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选择策略,分析复发以及影响患肢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且经病理确诊的120例纳入研究。其中男66例,女54例,首诊时年龄为15~66岁。其中10例合并病理性骨折。手术方式采用病灶刮除+植骨,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瘤段切除术以及假体重建术;分析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复发及肢体功能的因素,包括发病部位、病理性骨折及手术方式。结果 120例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10个月。术后复发7例,复发率5.83%。按发病部位可分为股骨上端10例,股骨下端41例,胫骨上端38例,胫骨下端4例,腓骨上端7例,肱骨上端7例,桡骨上端3例,桡骨下端9例,尺骨下端1例;生长在膝关节周围的病例则有69例。行病灶扩大刮除+植骨术的20例中5例(25.0%)局部复发,行病灶扩大刮除+骨水泥填充的36例中2例复发(5.5%),行瘤段切除的32例及行假体置换的32例均无复发。10例合并病理性骨折的病例中2例复发(20.0%)。结论骨巨细胞瘤尤以膝关节周围最为好发。手术方式与术后复发的风险相关。可通过扩大刮除及骨水泥填充的方式,既彻底保留患肢功能,又降低术后并发症。而对于病灶浸润较广泛的患者来说,病灶切除+假体重建的选择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至2008年11月手术治疗的83例四肢骨巨细胞瘤患者,男52例,女31例,其中胫骨近端26例,股骨远端28例,桡骨远端16例,肱骨近端7例,肱骨远端2例,股骨近端3例,足趾骨1例.于本院确诊时平均年龄30.3 (14~53)岁,Campanacci分级:I级45例,II级35例,III级3例;初发55例,复发28例,合并病理性骨折7例.Jeffer病理分级,一级35例,二级46例,三级2例.结果 8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至9年2个月,平均4年11个月.病灶刮除+液氮冷冻+骨水泥填充术45例,肿瘤复发4例;病灶刮除+液氮冷冻+自体骨植骨术35例,肿瘤复发3例;瘤段骨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2例,肿瘤复发0例;瘤段骨切除煮沸灭活后回植1例,肿瘤复发0例.病灶刮除组总复发率8.75%,瘤段切除组织复发率为0.结论 病灶刮除+液氮冷冻+骨水泥填充术、自体骨植骨术和肿瘤瘤段切除术均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四肢骨巨细胞瘤(GCTB)伴病理性骨折的外科治疗及并发症。方法 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2例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伴发病理性骨折患者的治疗以及术后并发症、随访、功能评估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中发生关节外、关节内骨折各6例。12例一期行肿瘤刮除植骨或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其中1例在一期手术后,经地诺单抗治疗,二期行刮除植骨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119(35.0±22.5)个月,无复发病例,MSTS评分20~30(27.0±4.2)分。10例无近远期并发症,骨折愈合;2例骨折未愈合行翻修术,其中1例行扩大切除人工髋关节假体重建术,另1例行扩大切除人工膝关节肿瘤型假体重建术。2例患者翻修术后分别随访2个月和5个月,功能评分分别为28分及26分。无局部复发。结论 四肢GCTB伴病理性骨折可行一期手术,选择肿瘤刮除植骨或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术后功能良好。对于肿瘤巨大,骨质破坏明显的病理性骨折患者,如果能够保留关节,可选择二期手术。对于骨折不愈合或缺损较大、一期手术后畸形及功能障碍者可考虑行扩大切除假体重建术。  相似文献   

9.
赵志明  邢丹谋  任东  陈焱  冯伟  王欢 《肿瘤防治研究》2015,42(10):1027-1030
目的 观察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1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3例桡骨远端病变患者接受了病灶刮除术,另16例采用瘤段切除自体腓骨移植术。术后随访患者复发情况和关节功能状况。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45月,3例接受病灶刮除术患者1例局部复发,其余患者无局部复发, 无感染或周围神经损伤等并发症。2例患者接受自体腓骨移植后出现骨不连,采用自体髂骨块植骨治疗后骨愈合。术后根据骨与软组织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功能评判系统对肢体功能进行评价,平均得分为76%,肢体功能得分与患者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和Campanacci骨巨细胞瘤影像学分期无关,与手术方式有关。结论 瘤段切除术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可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自体腓骨移植是重建桡腕关节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991年11月-2005年9月手术治疗的44例骨巨细胞瘤。结果 4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至14年1个月,平均10年2个月。病灶刮除植骨11例,肿瘤复发3例;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16例,肿瘤复发2例;瘤段切除灭活再植7例,肿瘤复发1例;瘤段切除关节融合3例,肿瘤复发0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7例,肿瘤复发0例。病灶刮除组总复发率19%,瘤段切除总复发率为6%。结论 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术和肿瘤瘤段切除术均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辅助灭活方式对初诊CampanacciⅠ级、Ⅱ级骨巨细胞瘤患者治疗后复发率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由我中心收治的75例确诊为CampanacciⅠ级或Ⅱ级四肢骨巨细胞瘤的初治患者进行随访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75例患者中共有54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2%。其中门诊随访40例,电话随访和信访1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12~50岁,平均30.6岁。平均随访时间是50.6个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A:病灶刮除、植骨术;B:病灶刮除、灭活、植骨术。灭活方式有高速磨钻、骨水泥、电刀烧灼、液氮、酒精。随访内容包括:(1)单纯刮除植骨术与刮除、灭活植骨术对术后复发率的影响;(2)辅助灭活方法在降低复发率中的作用;(3)不同辅助灭活方式对术后复发率影响的比较。应用SPSSl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例采取病灶刮除、植骨术的患者复发5例,复发率为55.6%;45例采用病灶刮除、灭活、植骨术的患者复发7例,复发率为15.6%;(2)不同灭活方法都可以降低复发率,但不同辅助灭活方式比较,得出只有高速磨钻在使用和不使用时的复发率是有差别的,液氮、酒精、电刀烧灼及骨水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灭活方法及其联合使用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但是对其作用单独进行分析,只有高速磨钻达到统计学意义,其他的4种灭活方法都可以不同程度降低复发率,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初诊CampanacciⅠ级、Ⅱ级骨巨细胞瘤患者,为减少复发,应根据本医院具体情况,积极联合应用多种辅助灭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以刮除植骨术为主治疗四肢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采用刮除植骨治疗骨巨细胞瘤36例,根据肿瘤部位及骨质破坏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单纯刮除植骨或骨水泥填充17例,刮除植骨内固定19例,且在术前术后予以辅助治疗。结果 随访时间1.5~9.5年,平均5年,5例复发,复发率为13.9%;术后患者肢体功能评定:优19例,良11例,中3例,差3例,总体满意率为91.7%。结论 病灶刮除植骨是骨巨细胞瘤基本的外科治疗方法,局部辅助处理措施如高速磨钻磨削、蒸馏水浸泡可达到安全的外科治疗边界,术后予以双膦酸盐辅助治疗可以降低病灶刮除术后的复发率,且术后肢体具有良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骶段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腰骶段脊柱结核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25~55岁,平均36.5岁.病损均位于L5S1,累及2个椎体.有神经根功能损害者8例.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3周,结核中毒症状减轻后行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术12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3例,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7例,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10-12个月.术后随访0.6-4年,平均2.1年.结果 22例切口均I期愈合,血沉于术后2-3个月恢复到正常.有神经根功能损害者1-2个月完全恢复正常,椎间植骨者5-7个月均获骨性融合,植骨块无移位和吸收,随访期内钉棒无松动与折断,结核病灶无复发.结论腰骶段脊柱结核因其解剖结构特殊,手术难度较大,应以正规抗结核化疗为基础,根据每个患者具体的破坏程度和腰骶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报告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完成肢体骨巨细胞瘤病灶扩大切刮术,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7年11月至2009年5月,对15例肢体长骨骨巨细胞瘤患者行计算机导航辅助病灶扩大切刮术.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14~54岁,平均31岁,位于股骨下端5例,胫骨上端9例和颈骨下端1例.原发骨巨细胞瘤9例,复发病例6例.将术前CT和MRI数据导入计算机导航系统的工作站,依据CT图像确定骨组织的侵袭范围,依据MRI确定髓内或软组织侵袭范围,将CT和MRI图像融合,识别肿瘤的边界,在CT图像中标记,供术中导航指引.术中按照术前标记操作,导航指引病灶开窗,肿瘤刮除,以高速磨钻精确扩大切刮范围,并精确评判外科切除边界,验证术者术前的手术计划和术中的操作结果.结果 15例患者全部随访,17-34个月,平均23.5个月,无术后复发.1例术后2周伤口深部感染,清创后两周伤口愈合,其余无伤口延迟愈合及关节感染发生.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有助于肢体骨巨细胞瘤病灶的扩大刮除精确手术,降低复发率,同时更多保留正常骨质.  相似文献   

15.
髌骨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髌骨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9年5月收入我院的1例和外院会诊的3例髌骨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和女性各2例;年龄20~37岁,平均26.8岁;左膝3例,右膝1例。所有患者均以前膝痛为首发症状,X线片显示髌骨溶骨性病变,骨皮质膨胀,边缘硬化。CampanacciⅠ级1例和Ⅱ级2例行病变刮除植骨术,Ⅲ级1例行髌骨全切术。术后病理均确诊为骨巨细胞瘤。结果3例刮除植骨的患者分别随访24、31-162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局部无复发,元肺转移,膝关节活动正常,随访X线片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融合。髌骨切除的患者通过加强膝关节屈伸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13个月除行走稍跛行外,膝关节活动正常。结论对于前膝痛的年轻患者,应警惕髌骨肿瘤的可能性。髌骨骨巨细胞瘤CampanacciⅠ级和Ⅱ级的病变可采用刮除植骨术,Ⅲ级选择髌骨全切术。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 2000年5月-2008年5月收治骨巨细胞瘤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19~56岁,平均32岁.股骨远端19例,胫骨近端18例.Campanacci分级:Ⅰ级4例,Ⅱ级23例,Ⅲ级10例.根据肿瘤部位、Campanacci分级及患者年龄,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单纯刮除植骨或骨水泥填充10例,刮除植骨内固定16例,瘤段切除+人工关节置换11例.结果 随访时间1-9年,平均5年,刮除植骨组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11.5%,瘤段切除+关节置换组无复发,术后患者Enneking功能评定:优19例,良8例,可5例,差5例,总满意率为86.5%.结论 病灶刮除植骨是骨巨细胞瘤基本的外科治疗方法,局部辅助处理措施可降低病灶刮除术后的复发率.瘤段切除适用于Campanacci Ⅲ级骨巨细胞瘤,虽复发率较低,但重建后的并发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囊内刮除+石炭酸辅助+植骨方法治疗四肢长骨中央型Ⅰ级软骨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收治20例四肢长骨中央型Ⅰ级软骨肉瘤患者进行分析。纳入标准为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位于四肢长骨的中央型Ⅰ级软骨肉瘤。男5例,女15例;年龄23—66岁,平均45.2岁。病灶长度4~15cm,平均6.7cm,手术方式采用局部骨皮质开窗、刮除病灶、石炭酸辅助、植骨术,有选择地进行预防性内固定。术后进行随访。疗效评定包括:肿瘤复发、转移情况、手术并发症、肢体功能采用MSTS评分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围手术期麻醉、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2d摔倒后发生肱骨病理性骨折,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8个月后骨折愈合。18例患者得到随访,2例失访。随访时间18—69个月,平均39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转移,所有随访患者植骨愈合、邻近关节功能良好,MSTS评分平均27.7分(25~30分)。结论囊内刮除、石炭酸辅助、植骨治疗四肢长骨中央型Ⅰ级软骨肉瘤能够较好的控制肿瘤,完整保留关节功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化疗基础上,一期手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1年4月,我科收治的脊柱结核并脊髓损伤患者42例。根据脊髓损伤神经学国际标准(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评分进行ASIA残损分级,B级14例,C级19例,D级9例。在标准化疗基础上根据脊髓损伤发展情况,24例化疗后3~4周手术,18例化疗未达2周,但脊髓损伤症状进行性加重或脓肿较多而进行手术。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严格强化四联抗结核治疗,术后3个月改三联化疗9~15个月。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情况采用ASIA神经功能评价,对其神经功能恢复、病灶愈合及内固定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8~40个月,平均24个月。经X线、CT或MRI检查,病灶无残留,后凸角度矫正满意,随访无明显丢失;所有病例ASIA神经功能评价最终随访均得到明显好转,术前感觉评分(90.93±35.59),运动评分(51.04±11.86);末次随访感觉评分(185.58±30.41),运动评分(85.21±11.48),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病灶治愈,骨性愈合,无1例结核复发;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窦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脊柱结核伴神经压迫多缓慢产生,症状持续时间越长、瘫痪越重,预后越差,应在标准化疗基础上尽早手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氯化锶(89SrCl2)与唑来膦酸联合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和多中心的实验设计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97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分为两组,单项治疗组51例,采用89SrCl2治疗;联合治疗组46例,用89SrCl2与唑来膦酸治疗,观察疗效。结果:89SrCl2单项治疗组51例患者,治疗后疼痛反应有效27.5%(14/51),显效49.0%(25/51),总有效率达76.5%(39/51);骨转移灶治疗后有效5.9%(3/51),显效27.4%(14/51),总有效率达到33.3%(17/51)。89SrCl2与唑来膦酸联合治疗组46例患者,治疗后疼痛反应有效41.3%(19/46),显效50.0%(23/46),总有效率达91.3%(42/46);骨转移灶治疗后有效6.5%(3/46),显效32.6%(15/46),总有效率达到39.1%(18/46)。联合治疗组止痛的疗效高于单项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退转移灶的疗效与单项治疗组相同。结论:89SrCl2与唑来膦酸对转移性骨肿瘤所致疼痛有明显疗效,同时还可部分消退转移病灶,且安全无不良反应,联合治疗效果优于89SrCl2单项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