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口苦说异     
口苦说异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12002)柯梦笔口苦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首载于《内经》。在《素问·奇病论》和《素问·痿论》中有专门论述,如“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病名曰胆瘅,……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肝气热,则...  相似文献   

2.
诊余随笔     
龙胆泻肝汤之应用龙胆泻肝汤出自局方,为治肝经湿热之方,原方谓治肝胆经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东垣除黄芩、栀子、甘草治前阴热痒臊臭。明·吴昆《医方考》去当归、生地、木通、泽泻、车前,加人参、五味、天冬、麦冬、黄连、知母,亦名龙胆泻肝汤治肝气热色青  相似文献   

3.
《医方集解·泻火之剂》曰:“治肝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自浊溲血。”龙胆泻肝汤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之常用方。龙胆泻肝汤在内科肝胆疾病应用较为广泛,通过适当的加减变化,也可用于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等临床各科。外科皮肤病症中湿热邪毒之缠腰火丹、肝胆湿热之脚气等皆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4.
一、文献记载中医历代文献对痿症的病因、病机的描述,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即内因、外因和内因兼外因。如《素问·痿论》云:“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此内因之为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857-1860
通过验案介绍蒋健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治疗黄汗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蒋健认为黄汗病机有营卫不和之"基本病机"与湿热交蒸之"关键病机"之分,后者为黄汗必备病机。黄汗患者多有肝胆湿热、脾胃湿热、下焦湿热表现,龙胆泻肝汤既能清泻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胆湿热,通过适当配伍,可以兼顾上、中、下三焦湿热,治疗黄汗有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口苦治验谈     
患者张×,男性,45岁,农民。1989年10月3日初诊。口苦咽干年余,曾多次医治欠效。前医所处方药,多仿小柴胡汤加减。询知患者平时性情急躁,时有头昏目眩、心烦烘热、寐梦纷扰、胃纳欠馨等症,舌苔薄腻,脉濡带数。思之,乃肝气失疏,气郁化火,肝火挟胆气逆溢于上,是以口苦咽干,头昏目眩诸证叠出。予清泄肝胆治之,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5剂,药后未见好转。此时自知技穷,恐难中病,乃遍觅医典,忽悟《素问·奇病论》云:“胆气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景岳全书·杂病谟》亦日:“凡思虑劳倦,色欲过度,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  相似文献   

7.
龙胆泻肝汤最早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后世应用的多是《医方集解》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生地黄等组成,是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和肝经湿热下注证的方剂.《医方集解·泻火之剂》载:"治肝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泻肝胆实火,利肝经湿热为君;臣以黄芩、栀子...  相似文献   

8.
王国斌教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肝胆胃肠道疾病。通过分析王国斌教授治疗口苦的3则医案,展示王国斌教授治疗口苦的临床经验和辨证思路。王国斌老师认为:口苦的病位在肝胆并与脾胃有关,病机为肝热熏蒸、胆汁上溢;肝热有虚实之异,实者多为肝胆湿热,虚者多因阴虚内热或中焦不运、导致上焦郁热而口苦。治疗时从肝、胆、脾、胃入手,灵活选用一贯煎、龙胆泻肝汤、小柴胡汤、香砂六君丸、连朴饮等方剂,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9.
周明霞  孙志广 《吉林中医药》2009,29(10):841-842
根据临床特征,反流性食管炎属于中医“吞酸”“嘈杂”“呕吐”“胸痹”等范畴。类似此病的文献记载,最早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医学心法·吞酸》认为肝气郁滞是发病的关键。《四圣心源》指出“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升,则肝气不升,然非胃气之不降,则胆火不降”,认为脾胃升降失调是本病的关键。《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述:“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而酸”。说明反流性食管炎与肺脏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医对於小儿麻痹症的认识和治疗原则小儿麻痹症,中医从来没有这个病名。古代限於条件,不可能作出详细的叙述,可能多把它包括在痿病和瘫痪病内。如内经痿论篇:“心气热则下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踨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乾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乾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上述五痿的分类乃中医病名的卫语,非五脏本身发生了痿病。同时中医学说所谓之“肝”,在生理方面如“肝藏血”  相似文献   

11.
口苦说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苦首载于《内经》。如“口苦者,病名如何?何以得之……,病名为胆痹,……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肝气热则胆泄口苦”。这些记载不仅首次提出以口苦为主症命名为“胆瘅”,而且指出了胆热、肝热是形成口苦的主要病因,胆泄上溢是口苦形成的主要病机,为口苦病证的诊治奠定了基础。后世医家遵《内经》之旨,无论时邪热病还是内伤杂症,在论及口苦时咸从热治。时至今日之中医教材对口苦的论  相似文献   

12.
对足少阳胆经风市穴针刺的探讨周道明江苏东台市大圣巷17号(224200)《素问·奇病论》说:“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肝气的运行与胆有着密切的联系,肝胆相济,肝气逆行非胆不断,故而在治疗肝风内动所引起的诸证之时,必须以治胆为主,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胆瘅"是《素问.奇病论》明文记载的一种直接由神志活动引起的疾病,病位在"奇恒之府"——胆。对"胆瘅"病机和《素问.痿论》"筋痿"病机的比较研究证明,"胆瘅"一病,其病位虽然在胆,其病因却在肝。"胆瘅"的病机分析表明,"谋虑"和"决断"不是两种独立的神志活动,而是同一神志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素问.灵台秘典论》说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不是指两者在调控神志方面的功能相互独立,而是肝胆共同完成神志调控作用。注家对"胆瘅"病机的解释多有牵强含混,重要原因即把"谋虑"和"决断"误当作两种独立的神志活动,从而割裂了肝和胆的这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正>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黄芩、桅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车前子等组成,具有清肝泻火、除肝经湿热的作用,主治肝胆实火或肝经湿热之证,可用于内、外、妇、五官等多科疾病。现将2010年以来应用龙胆泻肝汤治疗皮肤科疾病的文献综述于下。1传统中医学中龙胆泻肝汤的使用据《医方集解·泻火之剂》载"治肝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凡由肝胆实火上炎或肝经湿热下注均可用本方  相似文献   

15.
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金全 《陕西中医》2002,23(1):62-62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 ,又是八会穴之中的筋之会 ,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本穴具有利肝胆、清湿热、强筋骨等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半身不遂 ,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胁肋痛等病症。笔者通过临床实践 ,发现本穴对于胆瘅、肩凝症、面风头项不自主的摇动、急性腰扭伤、癔症性瘫痪等病症的治疗 ,效果满意 ,兹报道如下。   1 胆瘅 《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云 :“帝曰 :有病口苦 ,取阳陵泉 ,口苦者病名为何 ?……岐伯曰 :病名曰胆瘅。”根据“合治内府”的理论 ,对凡出现口苦症状的患者 ,均采取毫针泻双侧阳陵泉的方法 ,每 5min…  相似文献   

16.
从肝论治咽喉疾病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经与肺经相连,足厥阴肝经从肝分出,穿过隔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两者皆循咽喉。《素问·奇病论》说:“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肝之使。”咽喉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肝气条达。《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厥阴终者,中热嗌干。”足厥阴肝经失调,则生咽喉疾病。《素问·阴阳别论篇》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即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经。《医学入门》说:  相似文献   

17.
异病同治2则     
异病同治2则赵福云,张超峰邯郸县医院(056001)龙胆泻肝汤是《医宗金鉴》的著名方剂,其功能是泻肝胆实火,清肝胆湿热。主治肝经实火。临床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根据异病同治的治疗法则,总结验案2则,介绍如下。1湿疹冯某,男,26岁,农民。1984年12...  相似文献   

18.
龙胆泻肝汤是中医“八大名方”之一,具有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功效。其颗粒制剂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WS3-B-2108—96),四川琦云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销售。临床适应症为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耳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尿路感染、阴道炎等疾病表现为肝胆湿热证的患者,为进一步验证龙胆泻肝颗粒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为评价龙胆泻肝颗粒治疗带下(湿热蕴结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院中医科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间采用四川琦云制药厂生产的琦云牌龙胆泻肝颗粒治疗带下(湿热蕴结证)8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异谈口苦     
口苦,首载于《黄帝内经》:"口苦者,病名如何,何以得之?……,病名为胆痹,……,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上溢而口为之苦。""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其不仅首次提出以口苦为主症的病名为"胆痹",并指出了胆热、肝热是形成该病的主要病因,胆泄上溢是其主要病机。为口苦病的诊治奠定了基础,后世医家遵内经之旨,无论时邪热病还是内伤杂病,在论及口苦时皆以热治,时至今日之中医教科书对口苦的论述亦从此论。  相似文献   

20.
黄开珍 《四川中医》2009,(10):124-125
龙胆泻肝汤是中医名方,传统以治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病症为主。本文所述耳鸣耳聋、不寐、黄汗、带状疱疹,虽则病症不同,但病机一致,均属肝胆湿热所致,皆用龙胆泻肝汤加味,而收到了“异病同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