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提出郁证脾胃病的新概念。临床上部分患者看似脾胃病,实际乃是郁证的表现。脾胃病的病因有外邪、饮食、劳倦,病位在脾胃,治需调理脾胃为主;郁证性脾胃病的病因为七情不遂,病位在肝、心、脾,治需从郁论治为主。单纯肝病、心病、脾病郁证均可出现脾胃病类症状。郁证性脾胃病有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两种形态,后者具有郁证与非郁证脾胃病相混杂的因机证治。郁证性脾胃病的临床特征为具有情志类、脾胃病类以及脾胃病以外广泛、纷繁而多彩的躯体表现。其诊断需要根据以下几项作出综合判断:脾胃病类症状因情志致病因素引起并兼有情志类临床表现;无器质性胃肠病或无法合理解释病情;症状夸张怪异不合常理;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郁证脾胃病学说的提出远早于现代医学《罗马Ⅳ》中精神心理因素相关功能性胃肠病的“肠-脑互动异常”学说。  相似文献   

2.
郁证性脾病是指思虑伤脾所引起的郁证。本文从脾藏意智、思虑伤脾生理病理,从归脾汤类方与类归脾汤方的主治、适应症及组成药物性能,从其他治疗脾病方药的功能等几个方面论证了郁证性脾病的客观存在;并从心脾同病、肝脾同病、脾胃同病讨论了郁证性脾病与心病、肝病及胃病的关系。郁证性脾病的临床特征为:具有情志致病因素及其情志类临床表现,具有脾胃病类甚至脾胃病类以外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广泛多样的躯体症状,具有心脾气血两虚的证候病机特点而需要同时治以益气健脾和养血安神者。  相似文献   

3.
论文主要探讨郁证性目疾的因机证治。举凡目干目涩、目糊目昏目暗、视物不明、目痛目胀、目赤、目泪、目盲、目张不得瞑、胞轮振跳、目劄以及不耐久视等,其病因概可由七情不遂所致。郁证性目疾除了上述种种眼目局部症状外,常可伴有情志类临床表现以及其它一系列纷繁复杂的躯体症状。郁证性目疾病位涉及五脏,病机主要在于肝心之用有余而肝心之体不足,还可见到心脾、肝肾、脾胃、肝肺亏虚以及痰涎瘀血等。治疗用药需要从郁论治或兼顾从郁论治。郁证性目疾可见于现代医学之抑郁症、焦虑症、功能性视力障碍等精神障碍类疾病及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的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视疲劳、干眼症、青光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疾病。  相似文献   

4.
该文主要探讨郁证性咽(喉)病的因机证治。举凡梅核气、咽嗌不利、咽中热灼以及喉痹声喑等,皆可由七情不遂所致,病机涉及肝郁失疏、肝火灼烁、思虑伤及心脾以及痰涎瘀血阻滞。郁证性咽(喉)病通常伴有情志类临床表现及一系列纷繁复杂的躯体症状。治疗当重视疏肝解郁,养心安神;开郁顺气,化痰散结;及散血养荣,活血祛瘀等。现代医学咽异感症、癔症球、癔症性失音以及其他咽喉神经与精神性疾病可属郁证性咽(喉)病范畴,心理暗示及抗抑郁、抗焦虑治疗对上述病症有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讨郁证性消瘦的因机证治。激烈或持久的七情内伤,可以引起体重逐渐下降而致消瘦。证候病机主要有思虑伤及心脾致使营血暗耗、悒郁伤肝影响脾胃运化及心肾不交等。临床除见烦躁悲伤、沮丧抑郁、忧思不宁等精神心理类表现外,还多伴有少食、不寐等繁杂多彩的躯体症状。从郁论治为基本法则,辅以调理脾胃、补益肾元、益气养血,并当坚持长期治疗。更应重视调摄情志以解除心结,不可全凭药力。郁证性消瘦可见于现代医学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及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相似文献   

6.
正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易怒喜哭,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1]。郁证的这些症状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心境障碍、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转换性障碍等病。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这类患者会越来越多,郁证对人体自身的健康、社会  相似文献   

7.
郁痰是指由情志不遂所致痰证或郁证性病证。七情不遂是产生郁痰的原发病因,气机郁滞为郁痰形成的基本病机;郁痰既是七情不遂气机郁滞的病理产物,又是引发郁证性病证的继发病因。郁痰临床表现纷繁多彩,百病丛生,包括情志类和(或)涉及多脏腑、多系统的躯体类表现。"怪症必有痰"多为具有郁痰病机的郁证表现。部分郁痰可能为隐性郁证。解郁理气化痰是治疗郁痰的主要方法,代表方包括半夏厚朴汤类、加味二陈汤类及理气化痰类。治疗郁痰从痰论治即是从郁论治。对疑难杂(怪)症常规辨证论治难以取效时,毋忘郁痰的可能性而不妨试从郁痰论治。  相似文献   

8.
论文探讨郁证性斑秃的病脉症治。郁证性斑秃与情志因素致病密切相关,其病机多现肝气郁结和(或)心脾两亏。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分析、中医体质研究均发现斑秃患者具有七情不遂、肝气郁结的特点。临床治疗除了养血填精生发以外,毋忘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等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理论也证实精神因素与斑秃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医早就认识到运用非药物情志疗法治疗郁证及郁证类病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非药物情志疗法主要有(或相当于)祝由疗法、开导疗法、暗示疗法、行为疗法、移精变气疗法、认知疗法、音乐疗法、顺欲从志疗法、情志相胜疗法、森田疗法以及气功疗法等等,内容十分丰富多彩。非药物情志疗法结合药物疗法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非药物疗法有时甚至可以起到药物疗法所难以起到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之一,从郁证的角度重新审视并挖掘《黄帝内经》的有关理论。《黄帝内经》系统提出了郁证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及治疗方法。指出情志不遂可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得病,病机特点为气机紊乱,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诊断察体尚需观心,重视以非药物情志疗法疗病先医心。《黄帝内经》是一部蕴含心身医学的诊治大典。  相似文献   

11.
总结肖长江教授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临床经验。肖教授认为心脏X综合征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失宜或平素体虚又阴寒乘机外袭,以心脉痹阻为主要病机,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病性大多因实致虚。临床辨证分型主要分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气阴两虚、阳虚寒凝4型。并非常重视对情志、饮食的综合调摄,创“话疗”、拍膻中、倡低脂饮食,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三晋王氏妇科第二十八代传承人王金权教授对子宫腺肌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经验。王教授认为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属寒凝血瘀、气滞血瘀、痰湿瘀结、肾虚血瘀,其中瘀是核心。治疗上应分为经期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经止痛,非经期化痰除湿、软坚消癥、补肾益气。王金权教授在诊治子宫腺肌病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辨证思路,用药灵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临床多发疾病,西医治疗因其各种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此病中医多从瘿病论治,医家多从气、痰、火、瘀方面论治。国医大师徐经世先生临证60余载,对瘿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徐师认为,此病治疗当首辨病位,甲状腺乃肝经循行所系,其病多责之于肝,故临床治疗多从肝入手,并结合母病及子、木土相克之五行理论,兼治脾心。其次当辨虚实,结合病程新久,实证分气滞、痰凝、肝火和血瘀之不同;虚证当辨肝阴亏虚、心阴不足和脾虚失运之别。总结出行气化痰消瘿法、清肝泻火散结法、理气活血化痰法和滋阴养肝宁心法治疗瘿病,验之临床,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4.
介绍黄柳向教授运用益气健脾,柔肝理气,化痰祛瘀法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经验。黄教授认为,胃癌前病变的根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即脾胃亏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为标;治疗当以益气健脾,柔肝理气,化痰祛瘀为法。临床上采用莪蚕健胃方加减治疗,对胃癌前病变的阻断与逆转效果确切,并附典型案例1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12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人员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肝胃郁热证32例,中虚气逆证39例,气郁痰阻证25例,肝热犯胃证3例,瘀血阻络证1例;中虚气逆、气郁痰阻证患者多为女性,中虚气逆证多发于>60岁患者,病程长于肝胃郁热证、气郁痰阻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饮酒、高脂饮食、便秘、进食过饱、精神紧张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年龄、高盐饮食、咖啡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高脂饮食、便秘、进食过饱和精神紧张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SF-36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胃郁热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是胃食管反流病常见的中医证型,饮酒、高脂食物、便秘、进食过饱、精神紧张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高危因素,临床应重点关注具备该类高危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介绍姚淮芳教授临床应用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经验。姚淮芳教授认为胸痹以阵发性胸部闷痛为主症,主要病位在心,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病核心病机为心脉痹阻。本虚指脏腑阴、阳、气、血亏虚,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等。姚淮芳教授认为胸痹可因虚致实,亦可因实致虚,临床治疗胸痹应标本兼顾,治标实之气滞、血瘀、痰浊、寒凝运用理气行气、活血化瘀、化痰祛浊、温阳通脉之法,久病必瘀活血通脉法应全程应用,治病必求于本,治胸痹本虚应考虑相关脏腑气血阴阳之虚,辨证运用益气、补血、滋阴、养阳等方法。虽然临床胸痹证型繁杂,但以阳气虚为本,以血瘀为标者居多,姚淮芳教授应用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频率较高,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