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钦铭  林乔龄  庄志强 《医学信息》2010,23(6):1763-1765
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的一种儿童骨折,约占儿童四肢骨折的3%-7%,肘部骨折的55%-80%,其中伸直型占90%以上;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尺偏型骨折发生率高达50%,近年来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就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发生肘内翻的机制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永  陈辉  陈书爱 《医学信息》2009,22(1):65-66
目的 探讨儿童肱骨髁上屈曲型骨折的治疗及效果评估。方法对14例儿童肱骨髁上屈曲型骨折,依据Gartland系统按骨折严重程度分类。Ⅰ型骨折行伸直型管型石膏固定;Ⅱ、Ⅲ型骨折行闭合复位经皮穿刺克氏针内固定术,如果经皮穿刺失败,则改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1年后病人随访(时间14~36个月)。治疗效果,优7例,良4例,可3例,差0例;全部病人对恢复效果满意,无1例出现功能障碍。结论闭合复位和经皮穿刺内固定可以成功应用于Ⅱ型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相似文献   

3.
韩万举 《解剖与临床》1999,4(3):153-153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最常见的骨折,手法整复外固定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我院自1991年以来,对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除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及就诊较晚,肿胀严重外,均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托固定,通过对其中154例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杨登峰 《医学信息》2010,23(6):1662-1663
肱骨髁上骨折在儿童全身骨折中占3%~26%,在所有儿童肘部骨折中占50%~80%[1,2],是儿童肘关节骨关节损伤最常见骨折,主要发病年龄为4~8岁.若处理不当可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畸形和骨化性肌炎、Volkmann缺血挛缩等并发症,因此,正确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肘部常见骨折之一,处理不当易并发肘内翻畸形,缺血性挛缩,肘关节功能障碍。我院自1992年至2000年收治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8例,采用闭合整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 一、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本组68例,男45例,女23例;年龄3~14岁;左侧48例,右侧40例;屈曲型4例,伸直尺偏型34例,伸直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移位骨折的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作者手术治疗的106例3-14岁Ⅱb及Ⅲ型儿童肱骨髁上移位骨折患者进行随访,根据McIntyre分型,Ⅱb型27例,Ⅲ型79例;伸直型98例,曲屈型8例;均在麻醉状态下行外侧或前外侧切口入路,使骨折解剖复位,内、外侧髁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本组106例中99例获得有效随访,随访6~36个月,均在4周内达临床愈合;按Flynn评分标准,优92例,良4例,差3例,优良率达97%。结论:通过对儿童肱骨髁上移位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手术的关键是对骨折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的稳固。  相似文献   

7.
肱骨髁上或髁间骨折是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2cm以内的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临床上约占肘部骨折的30%-40%,儿童好发,处理相对困难,保守治疗效果往往欠佳,且处理不当容易引起Volkman's挛缩及肘内外翻畸形,近年来随着骨科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术已成为治疗的趋势,1990.1-2004.1作者共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236例,骨折愈合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8.
陈伟  常训 《解剖与临床》2012,17(3):247-249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Garland 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9年8月,采用X线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Garland 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6例,其中伸直型51例(尺偏型23例,桡偏型28例),屈曲型5例.按Flynn疗效评定标准评价其疗效.结果:56例患儿,55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 a,平均1.5 a.55例均骨折愈合,其中1例术后伤肢再次外伤,虽骨折愈合,但肘关节受限15°,不能完全伸直.无一例发生Valkmann肌缺血.疗效优35例,良11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83.64%.结论: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Garland III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能有效防止闭合复位外固定后骨折再移位,减少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游离肱三头肌入路微型锁定板治疗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34例手法复位失败的移位型儿童髁上骨折均行游离肱三头肌微型锁定板固定术。术中采用长约6cm肘后正中切口途径,沿筋膜下两侧游离,内侧从肱三头肌与肱二头肌间隙进入,并显露尺神经加以保护,外侧从肱三头肌与肱桡肌间隙进入,紧贴肱骨骨膜剥离,游离肱三头肌,直视下牵引将骨折解剖复位,2块微型锁定金属接骨板于肱骨髁后内外侧固定牢靠。术后屈肘90°三角巾制动,2周行主动和被动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结果术后1~4天X线显示所有骨折复位满意。随访6~18个月(平均11.5个月),所有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肘关节功能及外观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移位型儿童髁上骨折行游离肱三头肌微型锁定板固定术后无需石膏外固定,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移位型儿童髁上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规律性。方法:对临床154例肱骨髁上骨折中合并神经损伤者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发现20例合并有桡神经损伤,无正中神经、尺神经损伤,20例病人均经手术证实。结论:肱骨髁上骨折合并神经损伤主要是桡神经,而不是正中神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量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为设计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测量30例寰椎和枢椎骨标本、50例男性和50例女性CT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分别比较骨标本、CT图像测量指标的侧别及性别统计学差异,比较骨标本数据和CT数据统计学差异。 结果 骨标本测得后中线处高(10.75±1.38)mm、厚(8.55±1.77)mm,内、外侧后中线到两侧椎动脉沟内侧缘距离分别为(13.45±0.73)mm、(20.28±2.20)mm,内、外侧缘后弓夹角分别为(141.00±3.43)°、(134.67±2.87)°。CT测量后中线处高(10.45±1.61)mm、厚(8.12±1.57)mm,内、外侧后中线到两侧椎动脉沟内侧缘距离分别为(13.60±1.26)mm、(20.48±2.05)mm,内、外侧缘后弓夹角分别为(141.23±9.64)°、(135.47±9.02)°,后弓外侧缘半径(26.77±2.14)mm,枢椎板斜率(58.34±7.60)°,寰椎后弓下缘至枢椎棘突上缘高(19.07±2.73)mm,寰枢椎后间隙高(6.83±2.01)mm。CT数据大部分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标本和CT数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标本与CT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寰枢椎后方骨性结构解剖特征较为固定;CT能较好地反映该特征;本研究可为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生理状态下,小胶质细胞保持静息状态,依靠较细长的分支感应大脑实质微环境,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应对损伤的前哨[1]。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多于小胶质细胞,约占所有胶质细胞总数的一半,被认为是CNS中功能最多的胶质细胞[2]。缺血性脑卒中主要表现为神经炎症和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鼠李素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MCF-7细胞分为4组:MCF-7(对照组)、鼠李素(1、2.5、5 μM)组。CCK-8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划痕实验分析细胞迁移。蛋白印记检测Notch-1、CSL、Hes1、Ki67和VEGF表达。 结果 低浓度的(< 5 μM)的鼠李素不会影响MCF-7细胞活力;高浓度的(> 5 μM)的鼠李素对MCF-7有显著毒性。2.5和5 μM鼠李素组细胞增殖倍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鼠李素(1、2.5、5 μM)组细胞侵袭和迁移明显降低(P <0.05)。另外,鼠李素(1、2.5、5 μM)组Notch-1、CSL和Hes1相对蛋白表达量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而且,Notch-1通路激活剂Jagged1(10 μM)还可明显抑制鼠李素(5 μM)诱导的Notch-1、CSL、Hes1、Ki67和VEGF表达的下降(P < 0.05)。 结论 鼠李素通过下调Notch-1的表达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优化细小穿刺组织石蜡包埋方法,以期提高其包埋质量。 方法 通过实验,分别比较不同温度的包埋模具、冷台添加水与否、不同包埋角度、不同二次注蜡角度等条件对细小穿刺组织包埋合格率、包埋时间、切片组织结构完整性、折叠、皱褶、刀痕、细胞显示效果、网状纤维染色效果的影响。 结果 ①使用预热至66 ℃的包埋模具包埋合格率显著高于常温包埋模具(χ2=5.26,P<0.05);切片组织结构完整性、细胞透明度、核质对比清晰度、网状纤维完整性均分别优于常温组(P均<0.05)。②包埋机冷台添加少量水使包埋合格率与包埋效率均显著优于未添加水者(P均<0.05);切片组织结构完整性、细胞透明度、核质对比清晰度、网状纤维完整性均分别优于未添加水者(P均<0.05)。③包埋时穿刺组织与包埋模具长轴呈30°~45°角者无折叠、无皱褶、细胞透明度、核质对比清晰度、纤维完整性、网状纤维与胶原纤维对比度均分别优于穿刺组织与包埋模具长轴垂直者(P均<0.05);切片组织结构完整性、无刀痕、细胞透明度、纤维完整性均分别优于穿刺组织与包埋模具长轴平行者(P均<0.05)。④二次注蜡时包埋模具倾斜10°~25°角的包埋合格率显著高于未倾斜者(χ2=4.82,P<0.05);组织结构完整性、细胞透明度、核质对比清晰度、纤维完整性均分别优于未倾斜者(P均<0.05)。 结论 优化包埋模具温度、包埋机冷台、包埋组织角度、二次注蜡角度等条件,可显著提高细小穿刺组织包埋合格率、包埋效率、后续切片质量、细胞显示效果、网状纤维染色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二甲双胍对小鼠骨关节炎及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 切除小鼠右膝关节的内侧半月板和前交叉韧带造模骨关节炎,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给予二甲双胍(2mg/kg/d)而对照组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干预治疗8周,通过HE、番红O-快速绿切片染色和Micro-CT观察关节结构变化,进行Mankin评分评估关节炎严重程度,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关节软骨AMPK、mTOR的活性及自噬程度;取新生小鼠肋软骨和膝关节软骨进行细胞培养,随机分为实验组(2mmol/L的二甲双胍)和空白对照组,观察软骨细胞形态、数量,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Western Blot检测软骨细胞AMPK、mTOR的活性及自噬程度。 结果 (1)成功构建了小鼠骨关节炎模型, HE、番红O-快速绿染色、Micro-CT结果及Mankin评分证明二甲双胍能保护骨关节炎;(2)关节软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二甲双胍能激活AMPK,增强自噬保护骨关节炎;(3)MTT法显示二甲双胍抑制软骨细胞增殖分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二甲双胍促进软骨细胞自噬。 结论 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mTOR信号通路,促进软骨细胞自噬,发挥保护骨关节炎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并测量寰椎侧块滋养孔的临床解剖学参数,为降低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术中血管损伤风险提供参考。 方法 随机选取38例正常干燥成人寰椎骨标本,观察寰椎侧块滋养孔(以直径≥1.0 mm为判定界限)的形态、数目、位置;测量滋养孔最大横径、纵径、深度,滋养孔外缘到横突孔内缘之间的距离等。 结果 38例寰椎标本中,95%存在滋养孔,42%呈圆形、8%呈横椭圆形、45%呈纵椭圆形;5%无滋养孔;79%左右两侧滋养孔对称,16%不对称。滋养孔最大横径为(2.16±0.86)mm,最大纵径为(2.82±1.03)mm,最大深度为(1.75±0.71)mm,滋养孔外缘到横突孔内缘之间的距离(8.61±1.46)mm,各测量指标左右两侧无显著差异。 结论 95%的寰椎左右两侧存在滋养孔,且均位于寰椎侧块的中间区域,椎弓根螺钉通道处;临床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时,螺钉的直径可参考(8.61±1.46)mm;螺钉通道距离寰椎侧块内缘(1.73±0.7)mm。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测腰椎椎板间隙的宽度、高度和面积的差异及其形状特征。 方法 随机选取常平医院2015年2月到2017年10月拍摄的156例腰椎正位X线片(男67例,女89例)。测量L1~2到L5~S1的椎板间隙高度、宽度及面积。对比不同节段及不同性别腰椎椎板间隙宽度、高度及面积的差异,并对其形态进行分型。 结果 (1)不同节段椎板间隙高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2与L2~3节段椎板间隙宽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节段椎板间隙宽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5和L5~S1间椎板间隙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节段椎板间隙面积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性别椎板间隙高度之间的差异从L1~2到L5~S1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L2~3到L5~S1椎板间隙宽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L2~3到L4~5椎板间隙面积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椎板间隙宽度从L3~4到L5~S1呈显著性递增,L5~S1椎板间隙面积显著大于L4~5;不同性别L4~5和L5~S1的宽度有显著性差异;L1~2和L2~3节段椎板间隙为椭圆形,L3~4为扇形,L4~5和L5~S1近似蝶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肌肽(Carnosine, CAR)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及大鼠海马中氧化应激和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除外对照组(n=8)均给予高糖高脂饲料,腹腔注射STZ建立Ⅱ型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和不同剂量的肌肽组(100、300和900 mg/kg)。给药56 d后,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学测试;HE染色观察海马病理变化;应用试剂盒法检测海马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海马中谷胱甘肽(GSH)、肌肽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胞浆中TNF-α、IL-1β,胞核中NF-κB p65的表达。 结果 与糖尿病组相比,肌肽组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神经细胞形态,提高糖尿病大鼠海马中SOD活性及GSH、肌肽的含量,降低MDA的含量,同时肌肽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海马胞核中NF-κB蛋白向核内转移,并下调下游炎症因子TNF-α、IL-1β蛋白的表达。 结论 肌肽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并减少NF-κB向核内转移、下调TNF-α、IL-1β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测量成人肩峰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以及喙肩韧带在肩峰止点处的宽度和厚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选取36个新鲜成人冷冻肩关节标本,分别进行CT扫描,并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5.0软件中,重建肩胛骨,使用软件自带工具测量肩峰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然后解剖喙肩韧带,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在肩峰止点处的宽度和厚度。 结果 肩峰的长度为(46.27±2.88)mm,宽度为(25.71±1.52)mm,厚度为(8.10±1.14 )mm ;喙肩韧带在肩峰止点处的宽度为(14.27±1.19)mm,厚度为(4.05±0.38)mm。 结论 喙肩韧带和肩峰的解剖学数据,可以为肩关节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miR-133-3p对甲状腺癌SW579细胞和体内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甲状腺癌SW579细胞分为对照组,miR-NC组,miR-133-3p mimic组,按分组转染miR-NC和miR-133-3p mimic。qRT-PCR检测甲状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转染后细胞中miR-133-3p的表达,克隆形成;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流式检测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caspase-3蛋白表达;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中SOD和MDA含量。裸鼠皮下注射转染miR-133-3p mimic或miR-NC的SW579细胞,qRT-PCR检测瘤组织中miR-133-3p表达量,记录瘤组织体积,TUNEL检测瘤组织凋亡,免疫组化检测瘤组织中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甲状腺癌组织中miR-133-3p的表达降低。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iR-133-3p组miR-133-3p表达量增加,细胞克隆形成率、EDU阳性细胞率和Survivin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升高,线粒体膜电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