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人芽囊原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寄生原虫,其致病性尚有争议。构建动物模型对于研究人芽囊原虫致病性、致病机制以及药物筛选等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动物、感染方式和虫体选择以及宿主免疫状态是影响人芽囊原虫感染动物模型构建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人芽囊原虫感染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进展,阐述了构建人芽囊原虫感染动物模型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旨在为动物感染模型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芽囊原虫(Blastocystis)是常见的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的原生生物,但它是否具有致病性一直存在争议。临床调查发现,芽囊原虫感染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相关。芽囊原虫通过粪-口传播,主要寄居部位是盲肠和结肠,且芽囊原虫感染能引起细胞因子(IFN-γ、IL-12和TNF-α)上调及不同程度的肠道病理变化,但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许多体外研究提出了芽囊原虫的几种致病机制,包括降解紧密连接蛋白引起肠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细胞凋亡、上调肠道上皮细胞内的促炎细胞因子以及下调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本文就芽囊原虫致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人芽囊原虫是一种常见肠道寄生原虫,感染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感染者尤其是合并感染或免疫系统功能受损者可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本文就人芽囊原虫合并感染其他病原体及其他疾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人芽囊原虫感染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人芽囊原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芽囊原虫长期被误认为是一种对人体无害的酵母。近代研究表明:人芽囊原虫是寄生在高等灵长类和人类肠道的寄生原虫,其致病性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人芽囊原虫分类地位与生物学特征、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人芽囊原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芽囊原虫长期被误认为是一种对人体无害的酵母。近代研究表明:人芽囊原虫是寄生在高等灵长类和人类肠道的寄生原虫,其致病性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人芽囊原虫分类地位与生物学特征、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且与多种胃肠道疾病(如腹痛、腹泻)密切相关的寄生虫。人芽囊原虫呈世界性分布,不同国家间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地区间流行率和优势基因亚型差异显著。本文对全球人群人芽囊原虫感染率、基因亚型及其地理分布进行综述,旨在为了解人芽囊原虫在全球流行情况和防控人芽囊原虫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人芽囊原虫在腹泻患者中的感染状况及繁殖方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人芽囊原虫在腹泻患者中的感染状况及繁殖方式,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及致病机理奠定基础。方法调查腹泻患者临床表现;用生理盐水涂片、碘液染色和铁苏木素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其在粪便标本和培养物及动物模型肠内容物中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结果健康人群和腹泻人群粪便标本中人芽囊原虫检出率分别为0.94%(2/213)和24.73%(46/186);人芽囊原虫与其它肠道寄生原虫有合并感染;有二分裂、内二芽生殖和裂体增殖3种繁殖方式。结论人芽囊原虫在腹泻患者中有较高的感染率;易与结肠内阿米巴和其他非致病阿米巴合并感染;以3种无性生殖方式繁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人芽囊原虫在腹泻患者中的感染状况及繁殖方式 ,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及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方法 调查腹泻患者临床表现 ;用生理盐水涂片、碘液染色和铁苏木素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其在粪便标本和培养物及动物模型肠内容物中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 结果 健康人群和腹泻人群粪便标本中人芽囊原虫检出率分别为 0 .94% (2 2 13 )和 2 4.73 % (4 6 186) ;人芽囊原虫与其它肠道寄生原虫有合并感染 ;有二分裂、内二芽生殖和裂体增殖 3种繁殖方式。 结论 人芽囊原虫在腹泻患者中有较高的感染率 ;易与结肠内阿米巴和其他非致病阿米巴合并感染 ;以3种无性生殖方式繁殖。  相似文献   

9.
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且与多种胃肠道疾病(如腹痛、腹泻)密切相关的寄生虫。人芽囊原虫呈世界性分布,不同国家间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地区间流行率和优势基因亚型差异显著。本文对全球人群人芽囊原虫感染率、基因亚型及其地理分布进行综述,旨在为了解人芽囊原虫在全球流行情况和防控人芽囊原虫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是一种新近归属于芽囊原虫亚门的寄生于人和其它哺乳类动物的原虫,自上世纪80年代末被确认为人类和其它动物肠道内的致病性寄生虫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该虫备加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光学、超微结构和生活周期等方面研究较多,而很少涉及该虫的传播,为了了解人芽囊原虫的传播途径及方式,我们对能携带多种病原体的杂食性媒介昆虫蜚蠊、家蝇等进行了带染人芽囊原虫的检测.现将检测方法和结果相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人芽囊原虫的致病性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芽囊原虫是否具有致病性一直颇有争议,无论是流行病学研究还是实验动物研究均存在相互矛盾的结论。研究发现,人芽囊原虫具有广泛的遗传多样性,近年来,研究者用各种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人芽囊原虫分成不同的种群,并尝试探讨其遗传多样性与致病性的关系。该文就人芽囊原虫的致病性、遗传多样性及两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赣州市人芽囊原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赣州市人芽囊原虫病流行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江西省赣州市5个县(市)20个调查点,调查不同人群、6种家禽家畜人芽囊原虫感染率,粪检采用生理盐水涂片法。采集生活污水饮用水及自然水源水样,用自然沉淀法查人芽囊原虫污染程度。结果共检查不同人群1 336人,查出人芽囊原虫感染99人,感染率为7.41%。采集5种家禽家畜粪便628份,查出人芽囊原虫67份,平均感染率为10.67%。调查3种水体标本304份,阳性11份,占3.62%。结论赣州市人群与6种家禽家畜均存在人芽囊原虫感染,3种水体均受到人芽囊原虫污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江西省南昌市艾滋病患者人芽囊原虫感染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5—9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对南昌市艾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调查对象粪便,采用PCR法检测粪便基因组中人芽囊原虫DNA以判定感染状况;同时采集调查对象血液样本,检测其中CD4+ T淋巴细胞数量。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南昌市艾滋病患者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5—9月在南昌市累计调查艾滋病患者505例,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4.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南昌市艾滋病患者感染人芽囊原虫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职业([χ2] = 8.595,P = 0.049)、受教育程度([χ2] = 14.494,P = 0.001)、日常饮用水类型([χ2] = 10.750,P = 0.020)、感染HIV途径([χ2] = 8.755,P = 0.026)、是否接受抗HIV治疗([χ2] = 23.083,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日常直接饮用自来水是南昌市艾滋病患者感染人芽囊原虫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 = 7.988,95%可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1.160,55.004)],接受抗HIV病毒治疗是人芽囊原虫感染的保护因素[OR = 0.183,95% CI:(0.049,0.685)]。结论 南昌市艾滋病患者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4.16%。日常直接饮用自来水是南昌市艾滋病患者感染人芽囊原虫的危险因素,接受抗HIV治疗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关于甲型肝炎病毒(HAV)的致病性和宿主免疫反应的动物模型主要是以黑猩猩和狨猴为主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此外,树鼩、豚鼠、猪及基因敲除小鼠等都可在实验条件下感染HAV并可被选择作为替代的动物模型。本文将对实验感染HAV动物模型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安徽省阜阳市HIV/AIDS患者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安徽省阜阳市HIV/AIDS感染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信息、社会经济状况、生产生活方式信息。采集调查对象粪便,通过PCR方法检测粪便基因组中人芽囊原虫DNA以判定感染状况;同时采集调查对象血液,检测其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和HIV病毒载量。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HIV/AIDS患者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招募398名HIV/AIDS病例,平均年龄为49.3岁、平均体重为55.9 kg、平均身高为164.4 cm。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6.78%,不同性别([χ2] = 1.589,P = 0.207)、受教育程度([χ2] = 0.508,P = 0.776)、婚姻([χ2] = 0.419,P = 0.811)和职业([χ2] = 2.744,P = 0.615)患者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人芽囊原虫感染者和非感染者年龄(t = 0.370,P = 0.712)、身高(t = 1.587,P = 0.113)、体重(t = 0.516,P = 0.606)、CD4+ T淋巴细胞数量(t = 1.187,P = 0.230)和HIV病毒载量(t = 0.193,P = 0.49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饮用非自来水[OR = 6.554, 95% CI:(1.876,22.903)]和养狗[OR = 5.895,95% CI:(2.017,17.225)]是HIV/AIDS患者感染人芽囊原虫的危险因素。结论 安徽省阜阳市HIV/AIDS患者人芽囊原虫感染率较高,饮用非自来水和养狗是该人群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安徽省阜阳市HIV/AIDS患者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安徽省阜阳市HIV/AIDS感染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信息、社会经济状况、生产生活方式信息。采集调查对象粪便,通过PCR方法检测粪便基因组中人芽囊原虫DNA以判定感染状况;同时采集调查对象血液,检测其中CD4+T淋巴细胞数量和HIV病毒载量。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HIV/AIDS患者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招募398名HIV/AIDS病例,平均年龄为49.3岁、平均体重为55.9 kg、平均身高为164.4 cm。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6.78%,不同性别([χ2] = 1.589,P = 0.207)、受教育程度([χ2] = 0.508,P = 0.776)、婚姻([χ2] = 0.419,P = 0.811)和职业([χ2] = 2.744,P = 0.615)患者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人芽囊原虫感染者和非感染者年龄(t = 0.370,P = 0.712)、身高(t = 1.587,P = 0.113)、体重(t = 0.516,P = 0.606)、CD4+ T淋巴细胞数量(t = 1.187,P = 0.230)和HIV病毒载量(t = 0.193,P = 0.49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饮用非自来水[OR = 6.554, 95% CI:(1.876,22.903)]和养狗[OR = 5.895,95% CI:(2.017,17.225)]是HIV/AIDS患者感染人芽囊原虫的危险因素。结论 安徽省阜阳市HIV/AIDS患者人芽囊原虫感染率较高,饮用非自来水和养狗是该人群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流感病毒动物感染模型是研究流感病毒致病性、传播性和宿主抗病毒免疫机制的基础。目前已有多种动物用于流感病毒研究,主要包括小鼠、雪貂和猕猴等。本文介绍了目前已经建立的流感病毒动物感染模型及其应用,为流感病毒的防控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IP) studies using some macromolecules have been assumed to demonstrate the intactness of intestinal mucosa.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changes in IP among patients with protozoan infections. Thirty nine patients with protozoan infections and ten healthy control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Protozoa were diagnosed by Native-lugol, Richie and Trichrome staining of faeces. IP was evaluated by diethyl triamine penta acetic acid labeled with 99m Technetium (99mTc labeled DTPA) assay. The IP was found to have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protozoan infections compared with control patients (7.20+/-5.52 vs. 4.47+/-0.65%, P=0.0017). The IP values were 9.91+/-10.05% in Giardia intestinalis group, 6.81+/-2.25% in Blastocystis hominis group, 5.78+/-2.84% in Entamoeba coli group.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I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 intestinalis and B. hominis patients (P=0.0025, P=0.00037, respectively), but not in E. coli patients. In conclusion, the IP increases in patients with G. intestinalis and B. hominis but not with E. coli infection. This finding supports the view that IP increases during the course of protozoan infections which cause damage to the intestinal wall while non-pathogenic protozoan infections have no effect on IP. The increase in IP in patients with B. hominis brings forth the idea that B. hominis can be a pathogenic protozo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