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应用超声评价体外不同处理方式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于缺血心肌后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2周后分别将自体MSCs、经5-aza诱导的MSCs、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Dil标记后用微量注射器注射于兔缺血心肌内,并以无血清培养基注射动物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前、细胞移植前、细胞移植后2、4周之后行M型超声心动测量: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等指标。结果细胞移植后2、4周,超声心动检查发现MSCs组和5-aza诱导的MSCs组的兔心功能(LVEF、LVFS值)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BMMNCs组仅在移植后4周明显改善(P〈0.05);LVESD、LVEDD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SCs、经5-aza诱导的MSCs、BMMNCs均能存活于梗死心肌中,从而改善缺血心肌后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植入急性心肌梗死 (AMI)区的转归及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冠脉转运的方法将幼猪自体骨髓MSC移植至AMI区 ,8周后观察MSC的分化、促血管生长情况 ,用核素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观察心肌灌注的改善及心脏功能变化。结果 移植的细胞表达β肌球蛋白重链 (β MHC)和连接蛋白Connexin4 3,8周后 ,治疗组心肌灌注显像明显改善 ,毛细血管密度、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骨髓MSC经冠脉转运在心肌微环境下可向心肌细胞分化 ,并能促血管生成及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吴畏 《天津药学》2006,18(1):25-26
目的:比较雷米普利、地高辛、利尿剂合用与地高辛、利尿剂合用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的影响。方法:11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雷米普利、地高辛、利尿剂(雷米普利组)及地高辛加利尿剂(对照组),治疗3个月。结果:雷米普利组心功能明显改善,LVED由(6 8.2±4.3)mm减少到(60.1±3.3)mm,LVEF由34.7%±8.9%增加到43.4%±9%,治疗前后比较,P均<0.01,对照组心功能明显改善,但LVED、LVEF无明显变化。结论:雷米普利组治疗CHF患者,对降低LVED、提高LVEF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植入幼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区对心肌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冠脉转运方法,将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的幼猪自体骨髓MSC植入心肌梗死区,8周后行99mTc-MIBI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心肌灌注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移植的MSC可通过毛细血管内膜并转化为心肌样细胞;8周后移植的MSC在心肌内微环境诱导下可心肌化及血管化;治疗组射血分数明显提高(32.75%vs49.86%,P<0.001).结论MSC移植通过促进血管及心肌再生,改善心肌灌注及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MI)SD大鼠左心功能和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I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梗死组(MI)和干预组.4周后超声检测大鼠左室舒张未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短轴缩短率(FS)等指标,采用程序电刺激观察心律失常的诱发率和事件.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MI组和干预组LVESD显著扩大,LVEF与FS明显降低(P<0.05),MI组LVEDD显著扩大,诱发出的持续性室速(SVT)阵数,以及事速(VT)蜕变为室颤(VF)和室颤致死亡的发生率均显著增高,MI组的持续件室速诱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MI组相比,干预组LVEDD和LVESD显著缩小,LVEF与FS明显增高(P<0.05),诱发出的非持续性室速(NSVT)和SVT阵数显著减少,但NSVT和SVT的诱发率,以及VT蜕变为VF和室颤致死亡的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BM-MSCS移植能部分改善大鼠梗死后心脏功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缬沙坦联合苯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与单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常规治疗CHF患者疗效比较。方法  6 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对照及组间对照方法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血压 ,心功能改善情况及心功能恶化住院率。结果 经治疗 2 4周 ,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改善比较有差异 (P <0 .0 5 )。结论 缬沙坦联合苯那普利治疗CHF有协同作用 ,是治疗CHF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研究通过应用二维结合多普勒超声技术比较伊贝沙坦组与常规治疗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腔径、心肌重量指数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5例AMI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2例、伊贝沙坦治疗组(治疗组)43例。采用二维结合多普勒超声分别在心肌梗死后1周、26周进行左室容积和功能测定。结果 心梗后26周伊贝沙坦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少,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均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后26周,左室E峰最大血流速度与高峰充盈率升高。结论伊贝沙坦能明显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肌肥厚和左室的扩大,改善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GH)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静脉移植对阿霉素诱导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衰)大鼠的心功能影响。方法①分离纯化MSC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记CD45,CD44和CD71。②将50只Wistar大鼠,选取阿霉素成功诱导的40只心肌病心衰模型,随机分成4组,心衰组,静脉移植组,rGH组,MSC+rGH组,rGH组为皮下注射,静脉移植组为尾静脉注射MSC,心衰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由彩色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检查监测心功能参数。结果发现体外培养的第2代MSC均表达CD44和CD71,不表达CD45。在静脉移植4周后,发现治疗组心功能指标(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改善。静脉移植,rGH加静脉移植和rGH组3组之间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rGH加静脉移植较静脉移植和rGH两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更明显,与心衰组相比心功能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GH联合MSC静脉移植对阿霉素诱导心肌病心衰大鼠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选择性I型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ARB)及两者合用对心肌梗死 (MI)后的早期左室重构过程中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冠状动脉结扎术后24h存活的SD大鼠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组 (B组 )、缬沙坦组 (V组 )、苯那普利 +缬沙坦组 (B +V组 )和空白对照组 (C组 ) ,假手术组 (S组 )作为正常对照。治疗6周后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醛固酮 (Ald)和血管紧张素II(AngII)的浓度。结果 :MI后6周C组与S组相比 ,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 +dp/dtmax)和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_dp/dtmax)显著降低 (P<0.01) ,而左室舒张末压 (LVEDP)显著升高 (P<0.01) ;3治疗组中以上指标得到相似程度改善 ,并使LVEDP恢复至正常(分别与C组比较 ,均P<0.01 ;与S组比较 ,P>0.05)。与S组相比 ,C组血清AngII无明显变化 ,而Ald显著升高 ,治疗组中除V组的血浆AngII显著升高外 ,其余均显著降低 ,且血清Ald浓度与LVED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1)ACEI、ARB均有改善MI后受损心功能的作用。(2)合用ACEI与ARB具有良好的叠加作用。(3)血浆Ald是较AngII更持久的心功能不全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李侠  董士民  刘坤申 《河北医药》2008,30(2):136-137
目的研究螺内酯对大鼠心肌梗死(MI)后血流动力学和心肌胶原重构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诱导大鼠急性MI模型,心肌梗死后24h将大鼠随机分为:(1)安慰剂组;(2)小剂量螺内酯组;(3)大剂量螺内酯组,另设(4)假手术组,每组8只。于第2周、第6周观察以下指标:(1)平均动脉压、左室舒张末压;(2)非梗死区心肌胶原含量及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安慰剂组左室舒张末压均升高(P均<0.01),心肌胶原含量及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也明显增加(P均<0.01)。与安慰剂组相比螺内酯组左室舒张末压、心肌胶原含量及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有显著下降(P<0.05或0.01)。与小剂量螺内酯组相比,大剂量螺内酯组左室舒张末压以及各项胶原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螺内酯可改善MI后左室舒张功能,抑制非梗死区胶原增生及重建。大剂量螺内酯较小剂量螺内酯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