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近年来,能量器械得到快速的发展~[1],其广泛应用和不断改进,极大地推动了微创胸外科的发展和普及。目前在微创食管癌手术中,常用的能量器械包括单极电钩、双极电凝(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中使用)和超声刀等。能量器械在食管癌手术中的作用主要包括食管和胃的游离、淋巴结的清扫(特别是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和隆突下淋巴结的清扫)和止血~[2]。术野出血常导致食管与气管、血管、神经等难以辨认,增加手术难度。能量器械的最大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治疗食管裂孔疝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3月~2013年3月腹腔镜手术治疗55例食管裂孔疝,腹腔镜下完成食管裂孔疝的还纳及修补之后,进一步行胃底折叠术。结果55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在食管裂孔修补基础上辅以不同的胃底折叠术,其中Nissen胃底折叠术17例,Toupet 胃底折叠术19例,Dor胃底折叠术19例。3种术式的手术时间:Nissen术式(69.6±13.0)min,Toupet术式(68.0±8.2)min,Dor术式(63.8±10.1)min;3种术式的术中出血量:Nissen术式(20.0±5.8)ml,Toupet术式(20.6±9.5)ml,Dor术式(21.7±5.0)ml,无一例输血;3种术式的术后拔管时间:Nissen术式(3.1±1.1) d,Toupet术式(2.7±0.7) d,Dor术式(2.3±1.1) d;3种术式的术后住院时间:Nissen术式(9.1±4.9)d,Toupet术式(8.4±2.6)d,Dor术式(7.6±1.5)d。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无围术期死亡,3例(5.4%)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胃排空障碍,1例吞咽困难,治疗后均缓解。55例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6~60个月),口服钡餐造影或胃镜等检查无食管裂孔疝复发,无食管狭窄和食管憩室发生。结论腹腔镜下治疗食管裂孔疝安全有效,可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胃底折叠术。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胸腺肿瘤术后放疗尚存在争议,此研究目的为评价术后放疗在I期-III期胸腺肿瘤中的作用。方法搜索中国胸腺瘤研究协作组(Chinese Alliance of Research for hTymomas, ChART)数据库中1994年至2012年接受手术切除未行新辅助治疗的I期-III期胸腺肿瘤患者的资料。对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决定死亡风险比。结果 ChART数据库中I期-III期胸腺肿瘤共1,546例。其中649例(41.98%)接受术后放疗。术后放疗与性别、组织学类型(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胸腺切除程度、是否完全切除、Masaoka-Koga分期及辅助化疗相关。手术后辅助放疗患者5年、10年总生存和无瘤生存分别为90%和80%、81%和63%,而单纯手术者5年、10年总生存和无瘤生存分别为96%和95%、92%和90%,两组生存有统计学差异(P=0.001, P<0.001)。单因素表明年龄、组织学分类(WHO)、Masaoka-Koga分期、是否完全切除和术后放疗与总生存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组织学分类(WHO)(P=0.001)、Masaoka-Koga分期(P=0.029)和是否完全切除(P=0.003)是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重症肌无力、组织学分类、Masaoka-Koga分期、手术方式、术后放疗和是否完全切除与无瘤生存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组织学类型(P<0.001)、Masaoka-Koga分期(P=0.005)和是否完全切除(P=0.006)是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亚组分析表明不完全切除患者接受术后放疗可以提高总生存和无瘤生存(P=0.010, P=0.017)。然而,完全切除者接受术后放疗则会降低总生存和无瘤生存(P<0.001, P<0.001)。结论此回顾性研究表明不完全切除I期-III期胸腺肿瘤患者术后放疗可以提高总生存和无瘤生存。但是,对于完全切除患者,术后放疗总体上并未显示出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对胸腺瘤患者预后的影响至今尚不明确,本文旨在比较单纯胸腺瘤与合并肌无力胸腺瘤患者的手术预后。方法1992年至2012年中国胸腺协作组(Chinese Alliance for Research in hTymomas, ChART)数据库录入的18个胸外科中心诊断胸腺瘤并接受相关手术的患者分为合并重症肌无力组(合并组)和单纯胸腺瘤组(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共1,85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合并肌无力组及单纯胸腺瘤组分别421人和1429人,行胸腺全切的比例分别是91.2%和71.0%(P<0.05);肌无力组患者的WHO病理类型多分布于AB、B1和B2型,优于单纯胸腺瘤组(P<0.05);合并肌无力组的Masaoka分期较早(I和II期)的比例高于单纯胸腺瘤组。5年和10年的总体生存率在MG组和非MG组中分别为93%和88%;83%和81%(P=0.034);在Masaoka III、IVa和IVb期胸腺瘤患者中,合并肌无力患者的生存曲线高于单纯胸腺瘤患者(P=0.003)。在进展型胸腺瘤患者中,MG组和非MG组患者的Masaoka III、IVa、IVb的构成比相似,组织学结果中,MG组的AB/B1/B2/B3型的比例高于C型比例更高的非MG组(P<0.001)。整体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MG、WHO分型、Masaoka分期、手术方式、化疗、放疗和临床切除状况均为预后的影响因素。而在多因素分析中,WHO分型、Masaoka分期和临床切除状况是独立的预后预测指标。结论虽然重症肌无力不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但是在胸腺瘤患者中,合并MG的患者预后较优,尤其是Masaoka分期晚期的患者,可能与疾病的早期发现、病理类型分布相对较好、整体R0切除率较高以及复发率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7.
室性心律失常(VA)起源于心脏特殊传导组织——希氏-浦肯野系统的研究很多,希氏-浦肯野系统在VA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已被肯定。浦肯野样电位作为浦肯野系统发出的特殊电位,在指导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相关性室性心动过速(单形性、多形性)及心室颤动、器质性心脏病相关VA等的射频消融方面起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后电风暴的发生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单中心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电风暴(ES)的发生率、发作特征和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本中心123例植入ICD的患者进行随访。Es定义为24h内出现3次或3次以上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VA)导致ICD治疗,或ICD监测到持续30s以上的VA但未发放治疗。结果在(26.9±21.3)个月的随访期间,共有41(33.3%)例患者(ES组)发作139次ES(3.4±3.9)次/例,其中29(70.7%)例患者的首次发作在植入后1年内出现,Es发作呈现出6:00—10:00和14:00~17:00两个高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植入ICD作为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是E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797,P=0.044)。本组共15(12.2%)例患者死亡,Es组死亡率较无Es组(24.4%对6.1%,P=0.003)显著增高,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Es组累计生存概率明显低于无Es组(Log—rank检验P〈0.001)。结论Es发作表现为上午和下午两个高峰,可导致死亡率增高,其首次发作多在ICD植入后1年内。植入ICD作为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是E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环肺静脉口部消融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AF)术后心率及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的长期变化。方法共45例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AF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3、6个月在本院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测定平均心率(meanHR),时域指标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MSD),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ms的RR间期所占百分数(PNN50)。结果共33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资料符合要求而纳入结果分析。其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59±10)岁,左心房直径(35±5)mm,左心室射血分数0.63±0.06。术后3d,1、3、6个月meanHR较术前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HRV时域指标均出现减弱,部分指标如SDNN、SDANN在6个月时其变化仍然有统计学意义。是否进行右心房峡部消融对心率及HRV指标变化无影响。术中有无明显“去迷走神经”反射者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环肺静脉口部消融隔离术后平均心率增快,部分HRV时域指标减弱至少维持6个月。这种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损伤作用可能是射频消融治疗AF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remote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ciprocating tachycardia (AVNRT) using the magnetic navigation system (MNS). Methods A total of 37 patients[female 29, mean age (44 ± 15 )years]with documented AVNRT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from March 2007 to June 2009. A 4 mm tip magnetic mapping and ablation catheter ( Helios Ⅱ ,Stereotaxis, USA),which was remotely controlled by the MNS (Niobe Ⅱ , Stereotaxis, USA), was used for both mapping and ablation. Conventional slow pathway modification with focal ablation at the fight posterior septum was first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If it was failed, linear lesions at the base of Koch' s triangle was then done. Results After ablation, AVNRT was non-inducible in all 37 patients without any complication except one case experienced transient first degree AV block. Focal ablation was performed in 34 patients, and linear ablation strategy was used in the remaining three cases to achieve the end point. Among all the 37 patients, slow pathway ablation was achieved in 14, whereas slow pathway modification was reached in the remaining 23 cases.The mean procedural time, the RF deliveries, the duration of RF application were ( 120 ± 32) min, (2. 9 ± 1.6)times, ( 130 ± 33 )s,respectively. The total fluoroscopy time and the physician X-ray exposure time were(5.3 ±2. 7)min and(2.9 ± 1.1 ) min,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of the AH interval,the HV interval,and the atrioventricular nodal conduction refractory period after ablation.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18 patients, the mean procedural time, the total fluoroscopy time and the X-ray fluoroscopy time during magnetic navig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later 19 patients (P <0. 001 ). It indicated that the learning curve of remote catheter ablation using the MNS is short. Conclusion Remote catheter ablation using the MNS to cure AVNRT is safe and effective with short learning curve and decreasing X-ray exposure time for interventional physici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