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属“胸痹”范畴。受现代作息习惯、工作压力、情志异常等因素影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日益增加,且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变化包括“气病”“血病”“络病”“脉病”四个阶段,早期临床仅出现胸闷、气短、乏力、心慌等不适症状,属于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状态,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血管闭塞甚至坏死等由络脉异常引起的危急重症。治疗应当以“治肝通脉”为原则,分阶段论治。西医治疗该病的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或药物维持,但其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使得预后较差。导师牛天福以“气血络脉”为理论基础,提出该病早期治肝、中晚期通脉的治疗原则,临床据证加减用药,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杨培君治疗心血管疾病经验撷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培君常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尤擅长诊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炎等,其以温补肾气为主治疗老年男性冠心病心绞痛;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泻肺利水治心衰;从“毒、瘀、虚”入手治心肌炎,临床切中肯綮,得心应手,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3.
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其对血浆vWF、CEC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黄芪注射液,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心电图、血管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细胞数(CEC)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心绞痛和心电图的改善率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可降低vWF和CEC(P<0.05或P<0.01)。提示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并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心绞痛属“内风”范畴,论述“治风先治血”的古今内涵,深入探讨该理论对心绞痛的治疗意义,提出活血须理气、养血须益肾、血与水并治的原则,据此拟定新血府逐瘀汤,经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对心绞痛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心绞痛从肺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厥心痛”等病证的范畴。笔者临证发现,部分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与肺气失调有密切关系,运用治肺气法治疗这部分冠心病可取得较好疗效。为此对其机理、证治试探如下。 1 病机探赜 冠心病心绞痛乃本虚标实之病,其病位在心,与肺有密切关系。首先,心肺生理上密切相关:肺主气、心主血,气血相互为用,两者之间的联系由宗气的作  相似文献   

6.
总结补阳还五汤以“气血”辨证施治缺血性中风的药理机制。人体气血互根互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既当“行血”,亦需“调气”。结合补阳还五汤的现代药理研究,从“气”论之,补阳还五汤具备提升能量代谢、促进神经保护之用;由“血”探之,补阳还五汤又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血管新生之功。气血协同共治,共同阐述了该方治疗中风病以使“血气和、气机畅”的经典释义。  相似文献   

7.
吴以岭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既往系统构建"络病证治"理论体系,为中医络病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围绕以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为代表的血管病变,系统构建"脉络学说",并以其作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系统理论。以"脉络学说"为切入点,以冠心病心绞痛为代表,提炼关于该病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用药规律等学术观点,以期为临床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8.
颈-心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压迫颈部神经、血管等正常组织出现类似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症候群,可归属于中医“胸痹”“心痛”“项痹”等范畴。邱玲教授认为本病多因体虚受邪,经筋失养,心脉痹阻不通而痛,治疗多通过补益气血、濡养经筋以治其本,针筋解结、畅通经络以治其标,注重辨筋论治,常根据筋结分布选穴布针,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于水生 《河南中医》2020,40(2):229-232
目的:观察益气补血化瘀汤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诊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筛选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益气补血化瘀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80.0%,两组有效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液黏稠度、血管阻力均低于对照组,血管弹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心绞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补血化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改善血液黏稠度、血管阻力、血管弹性,降低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心绞痛积分,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冠心平”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另给予对照组口服“心可舒”,治疗组口服“冠心平”。2组疗程均为4周。对患者的心绞痛改善程度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指标NO、ET、6-keto-PGF1α、TXB2、NOS、SOD、GSH、hs-CRP等进行比较,评估疗效。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8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0%;(2)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显著缓解冠心病心绞痛发作;(3)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显著提升NO、NOS含量及降低ET、TXB2含量;(4)在抗氧化应激及抗炎反应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显著升高SOD、GSH水平及降低hs-CRP水平。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冠心平”治疗冠心病患者,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心绞痛发作,推测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其能显著改善血NO、ET、TXB2、SOD、GSH、hs-CRP等指标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胸痹、心痛”是中医病名,源起于东汉末年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提起“胸痹、心痛”,人们大多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与现代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有关。但“胸痹、心痛”是否与“冠心病、心绞痛”有关,是本篇主要论述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心绞痛病程长、病情复杂。西药改善心绞痛药物可在短期内取得的一定疗效,但预防类药物效果有限,远期疗效欠佳、易复发。心绞痛在中医属“胸痹”范畴。中医基于辨证论治理念,将要点聚焦患者本身,不仅能缓解心绞痛症状,更能减少复发,改善远期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治疗心绞痛方面有独特优势和广泛前景。冯丽丽主任熟读医家经典、跟随名师学习各家之长,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工作,在诊疗心绞痛时重视调理体质,结合“体质的三级预防”对“辨病-辨体-辨证”进一步发展,延伸了体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形成对心绞痛治疗的独到见解,在临床屡用屡效。本案患者素体气虚,久病瘀成、痰聚,时值风寒外袭,诱发心绞痛。冯主任在诊疗中,诊断上从整体出发辨体施治、辨病用药、辨证察机,主次分明;治疗思路上依次第进,先驱散风寒去其诱发因素,继以益气逐瘀渐去其标,后续益气调理体质偏颇;处方用药上未按常规宽胸散结,而是先以葛根汤祛邪外出,接着保元汤合丹参饮合十味温胆汤标本兼治,继而用参元益气活血方扶正祛邪,最后益气调理体质偏颇,病邪去正气复,痛自去,体质纠正,疾病不发。文章鲜明地呈现了冯丽丽主任辨治心绞痛辨治思路,对临床有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中医》2016,(3):278-280
目的:研究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味辨治心阳不振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就诊于我院的86例心阳不振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味治之,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症状缓解、证候积分改变。结果: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有效率93%高于对照组的72.1%;治疗组心电图有效率83.7%高于对照组的60.4%;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更少,持续时间更短,血液流变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味辨治心阳不振型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心电图改善明显,临床症状、心绞痛发作均明显改善,其机制与提高心功能、改善血液微循环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综合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血脂和血管内皮功能。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67%,对照组为74.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血脂水平、血管内皮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的血脂与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其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不足,标实为血瘀、气滞寒凝、痰浊等。在心绞痛反复发作时,心脉不通,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言:“心痹者,脉不通”,可见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心血瘀阻。治疗当急则治其标,根据气为帅,气行则血行的理论,临床采用理气、活血祛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肯定疗效。通心络胶囊是运用中医络病理论研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活血祛瘀之功效,可用来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AP),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2002年6月—2006…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悸“”真心痛”等范畴。近年来针灸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影响血小板活性、改善心肌组织损伤、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血管活性物质释放、抗氧自由基等。随着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针灸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该疾病的治疗中。此文针对目前关于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将在针灸作用机制和治疗方法上加以论述总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单硝酸异山梨脂、美托洛尔、阿司匹林等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此基础上予补阳还五汤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2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治疗组相应为34、12、4例,92%;2组心电图∑sT、NST、NT值,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心绞痛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心绞痛治肝小议湖南中医学院93级研究生(410007)黄建平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治疗,临床多从益气、活血、化瘀、通阳入手,但对于由肝疏泄失常所致者,疗效较差,若从肝论治,有时可获得满意疗效。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心痹”范畴。《素问...  相似文献   

19.
益气温阳活血祛痰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7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秋 《光明中医》2012,27(1):45-47
目的观察益气温阳,活血祛痰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已经确诊15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抽取分为两组。对照组76例,予以抗心绞痛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7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温阳,活血祛痰中药,4周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心绞痛、心电图疗效比较,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LDL-C、TG、CRP、HDL-C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治疗组还降低了相关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论益气温阳,活血化痰法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20.
最近完成的一项国家“九五”攻关科研课题研究结果在国际上首次证实 :小剂量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克赛和阿司匹林相结合 ,治疗发病急骤的不稳定性心绞痛 ,可明显降低患者心肌梗死和频发心绞痛的发生率。尿激酶治心绞痛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