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Logistic模型寻求成人桡骨远端骨折中医小夹板保守治疗后桡骨短缩的危险因素。方法取2013年1月—2017年6月,该院骨伤科139例行中医小夹板保守治疗的成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有、无桡骨短缩设为因变量,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性别、骨折分型、受伤至复位时间、固定方式、患肢负荷时间、桡骨短缩等设为自变量,用单、多因素Logistic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⑴单因素分析:年龄、骨折分型、受伤至复位时间、患肢负荷时间是成人桡骨远端骨折中医小夹板保守治疗后桡骨短缩的可疑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身体质量指数、性别尚不能作为成人桡骨远端骨折中医小夹板保守治疗后桡骨短缩的影响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多因素分析:年龄、骨折分型、受伤至复位时间、患肢负荷时间是成人桡骨远端骨折中医小夹板保守治疗后桡骨短缩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C型骨折、复位延迟、过早负荷是成人桡骨远端骨折中医小夹板保守治疗后桡骨短缩的危险因素,临床中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复合人工骨植骨治疗骨折不愈合合并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PRP复合人工骨植骨手术治疗骨折不愈合合并骨缺损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19~63岁,中位数39岁。骨折部位为尺骨1例、胫骨2例、股骨颈1例、股骨远端4例、股骨干3例,均为单侧骨折。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和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中位数9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8个月,中位数5个月。末次随访时,尺骨骨折患者患侧肘关节后伸5°、屈曲140°,腕关节后伸40°、屈曲50°,前臂旋前80°、旋后80°;胫骨骨折患者患侧膝关节屈曲130°~140°、伸直0°~5°,踝关节背屈20°~30°,跖屈30°~40°;股骨颈骨折患者患侧髋关节屈曲90°,余活动度基本消失,下肢短缩2 cm,髋关节活动时稍有疼痛,可恢复正常工作;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患侧膝关节屈曲90°~120°、伸直0°~5°,患肢短缩2 cm;股骨干骨折患者患侧膝关节屈曲60°~140°、伸直5°~10°,成角畸形10°,患肢短缩2 cm。结论:PRP复合人工骨植骨治疗骨折不愈合合并骨缺损,骨折愈合好,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陈希  陈仲泽 《中医正骨》2001,13(4):45-45
治疗陈旧性股骨干短缩畸形,通常的方法是2cm以内的短缩不主张作手术矫形;对3cm以上的,一般作手术折骨,以骨牵引使患肢恢复正常长度后,再作钢板或外固定支架或髓内钉内固定。如此,虽疗效稳妥,但疗程较长而复杂,病者身心痛苦,医疗费用较大,术后滕关节功能恢复慢。从1997-2000年,作者尝试采用一次性手术交锁髓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短缩畸形愈合20例、骨不连和假关节形成6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四肢骨折是创伤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根据患者骨折的具体情况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无论是何种治疗方法,都要对骨折断端及肢体进行固定,固定必然将限制治疗后患肢的功能~([1]);所以,骨折治疗后患肢功能的康复仍然是骨折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西医主要运用各种辅助设备进行患肢功能的康复,但由于骨折、固定等原因造成的关节囊损伤、肌肉挛缩,在康复过程易产生疼痛而对术后功能康复产生不利影响~([2])。中医熏蒸疗法是一种常用的中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干骨折患者12例,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股骨重建钉配合捆绑带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1~5年,平均3.4年.全部患者均获骨性愈合,疗效满意.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干骨折使用股骨重建钉进行内固定,方法简单,固定牢靠,患肢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该方法是治疗单侧肢体多处骨折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骨创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四会市中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06例骨创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根据计算机随机法分两组,各53例,西医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中医组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就两组患者肢体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和肢体肿胀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患肢与健肢周径差进行比较。结果:中医组患者肢体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患者肢体肿胀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患肢与健肢周径差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组患者症状积分、患肢与健肢周径差明显优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骨创伤后期肢体肿胀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肿胀消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治疗学龄前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5月至2019年6月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的21例学龄前儿童股骨干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6岁,平均4.15岁。17例采用闭合复位,4例采用骨折端有限切开复位。术后1、3、6、9、12个月进行随访,行X线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及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个月。采用改良Flynn评分标准评定,21例患者的治疗结果全部为优秀,住院时间7~10 d,平均8.33 d;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周。其中2例患者出现钉尾部皮肤激惹,局部皮肤出现红肿,取出髓内钉后消失。2例患者出现患侧肢体延长,但均小于1 cm,对肢体功能影响不大,无肢体短缩病例。未发生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内固定失败、术后感染、旋转及成角等并发症。结论:对于无法耐受保守治疗的学龄前儿童股骨干骨折患者,弹性髓内钉治疗创伤小,骨折愈合快,肢体功能恢复快及并发症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31例,采取股骨重建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31例,采取锁定加压钢板、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综合评估患肢功能,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患肢功能良好占70.97%、一般占16.13%、较差占12.90%,观察组患肢功能良好占74.19%、一般占19.36%、较差占6.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上,应根据股骨干骨折的部位、同侧股骨颈骨折的移位程度,选择合适手术治疗方法,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下肢骨折后期患肢肿胀患者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下肢骨折后期患肢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西医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肿胀评分及肿胀消失时间予以统计对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肿胀评分低于对照组,肿胀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后期患肢肿胀患者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佳,可加快患肢肿胀消退,值得临床借鉴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股骨颈移位骨折的治疗中,试用了7种不同的闭合复位方法。其中Whitman's法在骨折床台上进行,正常肢体外展,患肢由屈曲牵引至完全伸直位后,维持牵引并外展到与对侧肢体相称位,单髋人字石膏外固定(1914年)。 Leadbetter's法也在骨折床台上进行。将患肢髋部屈曲90°,沿大腿轴线行手法牵引。同时股骨干稍内收,患肢缓慢行环形活动至外展、内旋位,患肢向下降至骨折床台面时,行跟掌试验以验证是否完全复位(1933年)。 Bozan's法利用骨折床台使双下肢维持在伸直位,大绷带放置在患肢髂嵴部位,小绷带放置在患肢腹股沟皱襞最高点处实施牵引。然后整个患肢极度内旋,在维持侧方牵引的同时,患肢外展并轻度过牵(1934年)。  相似文献   

11.
股骨干骨折比较多见,约占全身骨折的6%,如治疗不当,多出现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而影响持重功能。我们自1965年7月至1977年8月,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共治疗股骨干骨折350例,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于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手术后患者出现的早期症状(包括精神不振、患肢肿胀及贫血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共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当归补血汤加味内服治疗配合术后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补液,促进骨折愈合,脱水消肿),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治疗。治疗2周后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患肢肿胀情况以及HGB值3个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痊愈率治疗组为89.3%,对照组为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期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GB值优于对照组。结论: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症状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多功能下肢支具在促进下肢骨折患者患肢肿胀消退中的效果。方法:将120例股骨干骨折术后的患者,通过Duplex超声诊断排除已有DVT形成的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术后第1d即用本支具行间歇循环气压治疗;对照组使用脚枕的承托下行主动肌肉舒缩功能训练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腿周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设计制作的支具功能全面、操作简便、可折叠、便于收纳,使用新型下肢支具进行间歇循环气压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肢水肿,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4.
四肢骨折早期因软组织受损导致患肢肿痛,肢体组织肿胀有碍于动脉血供和局部静脉回流[1],四肢肿胀难以消除,甚至可出现张力性水泡或骨筋膜室综合征[2]。目前临床上对骨折的处理通常有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合并小夹板外固定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无论给予哪种治疗,肢体肿胀不可避免。而受伤后需要手术的患者一般应在肿胀消退后进行[3-4],这通常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并影响术后患肢功能的恢复。因此创伤后的肿胀必须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和护理,但是常规西药治疗不尽如人意[5-7]。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热熨结合身痛逐瘀汤对股骨干骨折患者手术后肢体肿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手术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熨结合身痛逐瘀汤,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患肢踝周径及小腿周径水平、运动功能评分(FMA)及疼痛评分(NRS)水平、凝血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患肢踝周径、小腿周径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明显延长,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热熨结合身痛逐瘀汤能有效减轻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程度,缓解疼痛,促进肢体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辅助髓内钉技术治疗股骨畸形、股骨干骨折不愈合伴畸形和畸形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性股骨畸形患者6例、股骨干骨折不愈合伴畸形患者16例、股骨干骨折畸形愈合患者4例。根据患者病情实施分期手术,其中Ⅰ期手术19例,Ⅱ期手术7例。23例患者采用单边外固定架治疗,3例患者采用环形外固定架治疗。18例患者采用顺行髓内钉治疗,8例患者采用逆行髓内钉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疼痛程度,采用Paley评分进行足部功能评定。分析患者矫正畸形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VAS评分显著降低。患者足部功能明显改善,Paley评分显著增加。患者患肢长度较健侧长度的短缩值、机械轴向偏向均明显减小,膝关节活动范围显著增加。患者随访(13.8±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9±0.8)个月。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例,神经血管损伤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结论外固定架辅助髓内钉技术是治疗股骨畸形、股骨干骨折不愈合伴畸形和畸形愈合的有效方法,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显著改善患者的足部功能,并发症少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与研究阳和汤加减联合骨搬移术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感染性骨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术后感染性骨不愈合的患者18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治疗,研究组患者则实施阳和汤加减联合骨搬移术治疗,观察与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患者感染率(11.11%)和复发率(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感染率(55.56%)和复发率(44.44%);同时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肢体缩减幅度也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阳和汤加减联合骨搬移术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感染性骨不愈合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科下肢抬高垫减轻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患侧肢体疼痛、肿胀程度。方法:选择下肢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患者4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76例和对照组136例。两组按常规骨折术后护理。对照组术后按常规将普通枕头塞于患肢下以抬高患肢;治疗组术后将患肢置于骨科下肢抬高垫抬高患肢。结果:两组均较治疗前好转,治疗组术后疼痛、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使用骨科下肢抬高垫可明显缓解患侧肢体疼痛、肿胀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性骨折,较少出现不愈合。临床主要问题是:遗留髋内翻、患肢外旋和短缩畸形。解决这些主要问题以及如何防止高龄患者伤后(术后)并发症,是近年来探讨的主要课题。我科自1995年1月~1997年5月,以可折断式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  相似文献   

20.
王强 《中医正骨》2015,(10):15-16
目的:采用胫腓下联合骨牵引配合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闭合移位性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胫腓下联合骨牵引配合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闭合移位性股骨干骨折患儿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2-6岁,中位数5岁。左侧8例,右侧11例。股骨上1/3骨折4例、中1/3骨折11例、下1/3骨折4例。所有患儿均未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治疗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中位数1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0-45 d,中位数39 d。肢体功能恢复时间40-60 d,中位数49 d。均未出现过敏性水疱、感染、牵引针松动、褥疮等并发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标准评价疗效,治愈19例。结论:采用胫腓下联合骨牵引配合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闭合移位性股骨干骨折,操作简便,骨折愈合率高,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