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 non-ulcer dyspepsia)是常见症候群,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NUD中幽门螺旋杆菌(HP Helicobacter Pylori)相关性胃炎占很大比例。针对该菌产生之抗体反应,应用酶联免疫法(ILISA)检测了335例NUD患者血清抗-HP抗体。其中208例为经细菌培养及(或)组织学检查证实的HP相关性胃炎,对其中164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以评价胶态次枸橡酸铋加氟哌酸治疗效果.治疗组与安慰剂组HP清除率分别为69%与6%(P<0.01)。HP清除后患者胃粘膜炎症好转或消除,症状明显减轻,抗-HP抗体滴度下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79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及经胃粘膜活检证实伴有慢性糜烂性胃炎者作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1分钟尿素酶法),以了解HP感染与慢性糜烂性胃炎之间的关系。另以30例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者为对照组。179例NUD伴慢性糜烂性胃炎者有75例(41.89%)HP阳性,对照组仅3例(10%)HP阳性(P<0.05),说明NUD伴HP感染与胃粘膜的炎症程度有关,但与胃粘膜有无萎缩、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无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HP感染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发病关系和胶态次枸橼酸铋在NUD治疗中的作用。在NUD218例中,检查131例HP,阳性者55例占42%;在89例胃窦部慢性浅表性炎症中。轻度炎症者的HP阳性率10.7%,中、重度炎症者HP阳性率占55.7%;在萎缩性胃炎中(33例),粘膜轻度炎症者中无HP阳性,中度炎症者中HP阳性54.5%,胃粘膜慢性炎症伴糜烂者(66例)HP阳性>1.2%,说明HP感染与NUD患者胃粘膜炎症的严重程度有关,用CBS治疗6周后HP清除率73.8%,胃粘膜炎症有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NUD发病机理、诱发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20例NUD病人按国际分型标准分型,了解其发病诱因、内镜检查和HP感染情况。并随机分为3组,西药组30例,中药组45例,中西药结合治疗组45例,分别采用西药、中药和中西药结合治疗。结果 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引起NUD发作或加重;内镜检查NUD患者92.5%有慢性胃炎,45.8%有十二指肠炎;HP检出率为75.8%。中药或中西药结合治疗NUD临床症状消失率分别达93.3%和88.9%。结论 NUD以运动障碍样型最多,其发病因素可能与饮食、精神、HP有密切关系,治疗以中药及中西药结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经胃镜检查179例胃病人血清幽门螺杆菌(HP)抗体测定同时胃粘膜活组织MB染色光镜观察HP和尿素酶试验(HPUT)作一比较,结果显示ELISA、HPUT及组织MB染色检出率分别为76.5%(137/179)、49.1%(88/179)和99.4%(178/179)。其中浅表活动性胃炎25例、抗HP抗体阳性亦25例,阳性率100%(25/25)。浅表活动性胃炎的抗H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性胃炎73.4%(112/152)。该法为非创伤性检查,具有敏感特异的特点,有用于临床对HP感染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调查了三组不同人群816例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胃粘膜组织学变化,HP 检出率在有症状者、普通人群和无症状者分别为63.5%、62.1%和53.3%,提示 HP 普遍隐藏在健康人群,可无临床症状。69例慢性胃炎的泌酸功能检测结果未能证实 HP 对胃酸分泌功能有任何影响。研究了84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表明 NUD 症状的出现与活动性胃炎有关,与 HP 无必然的内在联系。观察庆大霉素、呋喃唑酮和甲硝唑联合二周治疗 HP 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HP 根除率达100%,溃疡愈合率为96%,提示本治疗方案根除 HP 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用胶体次CBS或PPI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儿童HP相关性胃炎,与其他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 180例4~12岁患儿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用胶体次枸橼酸铋联合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B组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C组用安慰剂,治疗1周。结果 (1)治疗后HP有效率A组83.3%,B组96.7%,C组26.7%。三个方案组对HP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77.35,P<0.001。(2)治疗后HP根除率A组61.7%,B组88.3%,C组10%。三个方案对HP根除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76.47,P<0.001。(3)各组比较,B组最好,C组最差。结论 以铋剂或PPI为主联合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治疗儿童HP相关性胃炎,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和HP根除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变化的情况。方法经病理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138例,其中HP阳性78例,阴性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92例,其中HP阳性50例,阴性42例。检测其CRP的含量。结果 HP感染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CRP水平均高于非HP感染的患者,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78例HP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活动期42例,非活动期36例,两组CRP水平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CRP水平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中增高,并且与胃炎的活动性相关,CRP可以作为判断慢性胃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UD发病机理,诱发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20例NUD病人按国际分型标准分型,了解其发病诱因、内镜检查和HP感染情况;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西药、中药和中西药结合治疗。结果: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引起NUD发作或加重;内镜检查NUD患92.5%有慢性胃炎,45.8%有十二指肠炎;HP检出率为75.8%。中药或中西药结合治疗NUD临床症状消失率分别达93.3%和88.9%。结论:NUD以运动障碍样型最多,其发病因素可能与饮食、精神、HP有密切关系,治疗以中药及中西药结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氩等离子束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秀英  袁晓英 《重庆医学》2007,36(16):1643-1644
目的 评价氩等离子束凝固术(APC)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66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132例采用APC治疗联合给予抗HP、抑酸治疗,疗程均为4周;对照组134例根据个体化原则给予抗幽门螺杆菌(HP)、抑酸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113例,总有效率84.8%;对照组有效72例,总有效率5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疣状胃炎在抗HP、抑酸治疗时联合APC治疗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11.
应用悉尼胃炎新分类法对连续胃镜检查1006例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①除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外,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复合性溃疡及胃癌的幽门螺杆菌(HP)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当地同期人群(P<0.05)。上述胃、十二指肠疾病中,92.7%有组织学上表现的慢性胃炎,其中HP阳性占83.7%、HP阴性占16.3%。前者主要表现为慢性全胃炎一胃窦为主,且炎症明显并伴有活动性改变;后者为慢性胃窦炎,其炎症轻亦无活动性改变。②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癌三者间存在明显不同的慢性胃炎模式(慢性炎症分布、萎缩程度及范围大小)。结果表明,悉尼胃炎分类诊断项目全面具体,有利于资料积累和分析,对HP及其相关性疾病的研究有特别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C尿素呼气试验对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朝晖  詹群珊 《海南医学》2007,18(11):30-31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后疗效评估的最佳方法。方法对50例血清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A,CagA)抗体阳性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阳性患者抗HP治疗后,进行13C-UBT与HP-CagA抗体测定。结果50例HP感染患者抗HP治疗后,HP-CagA抗体阳性例数48例(96%),13C-UBT阳性例数8例(16%)。结论13C-UBT是抗HP治疗临床疗效监测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溃疡(GU)与胃泌素(GAS)的关系以及根除HP治疗对GAS的影响。方法:对42例GU(其中HP阳性31例,HP阴性11例)患进行空腹胃泌素测定、胃粘膜组织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测定。用洛赛克丽珠得乐,阿莫西林及灭滴灵进行治疗。疗程2个月,停药1个月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⑴HP阳性GU患的GAS显高于HP阴性。⑵HP根除后GAS较治疗前显降低。结论:GAS在HP相关性胃溃疡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NUD)病人扩张刺激前及扩张产生最初感知感觉后,近端胃粘膜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P物质(Substance P,SP)免疫阳性纤维的分布、数目及平均光密度值(OD值)的变化,以及与近端胃感知阈值的关系。方法 利用电子恒压器恒压梯度扩张测定胃感知阈值;根据感知阈值,将23例病人分为两组(感知正常组13例和感知过敏组10例);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近端胃粘膜中CGRP及SP免疫阳性纤维的分布,以及球囊扩张前及产生最初感知感觉后,其数目及平均光密度值(OD值)的变化。10例正常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NUD病人近端胃感知阈值明显较正常人下降(P<0.01);43.5%(10/23例)病人胃感知感觉过敏;无论是刺激前还是刺激后,三组之间胃粘膜中CGRP及SP阳性纤维的分布及数目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感知过敏组刺激前胃粘膜CGRP和SP阳性纤维平均OD值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值均<0.05),刺激后其CGRP和SP平均OD值较刺激前均明显下降(P值均<0.01),刺激引起CGRP和SP阳性纤维OD值变化的程度(释放量)也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及感知正常组(P值均<0.05);刺激前CGRP和SP的平均OD值与胃感知阈值均有显著负相关(r_(cgrp)=-0.648,P<0.01和r_(sp)=-0.699,P<0.01);刺  相似文献   

15.
朱惠明  詹群珊  黄勋 《广西医学》2003,25(9):1634-1635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后疗效评估的最佳方法。方法:对50例血清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A,CagA)抗体阳性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阳性患抗HP治疗后,进行13C-UBT与HP-CagA抗体测定。结果:50例HP感染患抗HP治疗后,HP-CagA抗体阳性例数48例(96%))13C-UBTb阳性例数8例(16%)。结论:13C-UBT是抗HP治疗临床疗效监测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合成N,N,N′,N′ 四 [2 (2 吡啶基)乙基]丁二酰胺(SDP)双核铜(Ⅱ)配合物,并用红外光谱(IR)、电子光谱、电导和元素分析进行表征。3种配合物的电子自旋共振谱(ESR)表明g∥>g⊥,故均为典型Cu(Ⅱ)四方配位。在DMF溶液中,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3种配合物均为2步1电子准可逆电子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7.
姜海峰 《九江医学》2005,20(3):67-69
目的:评价新型血型学免疫印迹法检测胃幽门螺杆菌抗体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印迹血清方法对例因消化不良胃镜检查患者血清HP蛋白抗体检测,其结果与快速尿素酶(RUT)和细菌培养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60例患者的血清中HP感染的阳性率为68.8%,其敏感性为96.6%、特异性为89.3%、阳性预测值为95.0%、阴性预测值为92.6%,与快速尿素酶试验(RUT)T和细菌培养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免疫印迹血清方法诊断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且该方法简单易行,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②该方法可作为临床消化病人的初筛检查诊断,并适用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③通过检测CagA、VacA可及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通过检测血清中抗 HPIgG抗体、C反应蛋白 (CRP)和高密度脂蛋白 (HDL) ,研究HP感染对血清中CRP和HDL调节在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结果 :冠心病病人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在抗 HPIgG阳性的冠心病病人中CRP明显高于抗 HPIgG阴性组 (P <0 0 1) ,而HDL则相反 (P <0 0 1)。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CRP升高和HDL降低与冠心病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