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里  朱良如 《胃肠病学》2011,16(10):585-588
背景:Nucleosterain(NS)是一个与细胞增殖相关的核蛋白,部分研究显示其仅高表达于干细胞和肿瘤细胞,成体组织分化细胞中未见NS表达。目的:探讨NS在结直肠癌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3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以实时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S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实时PCR扩增曲线显示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直肠组织均有NS基因指数式扩增,癌组织NS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组织(1.8939±0.9529对1.P=0.011)。蛋白质印迹法证实NS蛋白在正常组织中表达较微弱或几乎无表达,癌组织中其表达显著增高(1.5397±0.3625对0.6336±0.3443,P=0.001)。结论: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均存在NS基因.推测其微量表达可调节细胞正常增殖.而异常高表达则可通过某些机制促进细胞恶性增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求RNA技术干扰人结肠癌SW480细胞Nucleostemin(NS)基因后,结肠癌SW480细胞Nucleostemin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情况变化.方法:构建Nucleostemin特异性真核表达载体,和脂质体共同转染SW480细胞后,采用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NS基因mRNA和蛋白变化,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RNAi干扰细胞后NSmRNA表达明显下降;NS蛋白表达亦明显下降(1.069±0.368,1.003±0.313,1.901±0.817,P<0.05;1.069±0.368,1.003±0.313,2.035±0.665,P<0.05),空白对照组(仅加入脂质体)和阴性对照组(RNAi错义序列)间无显著差异(2.035±0.665,1.9001±0.817,P>0.05).MTT显示RNA干扰后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结论:通过特异性RNA干扰NS基因后,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pH电极的定位直接影响检查结果.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LES压力测定是 pH电极定位的金标法,但是它与pH梯度法的比较很少报道,为此我们对门诊22例患者采用了静态LES压力测定及pH梯度法对pH电极进行定位,以验证pH电极的准确性.方法 22例患者受试者包括病人及正常健康人,LES压力测定采用经鼻静态多导水灌注式袖套压力感受器导管检测,将LES上缘上方5cm处定为pH电极的位置.pH检测采用便携式锑电极pH监测仪,将pH电极经同侧鼻孔插入胃内,然后缓慢经LES向外牵拉,并同步准确记录pH值及导管的插入深度(cm).结果两种方法中仅有1例对pH电极的定位是一致的,21例均存在不同的差异 ,范围从0.5~5.0cm,pH电极定位相差大于或等于1cm的有19例,相差小于1cm的有3例. 经统计学处理,我们发现两种方法对pH电极定位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 pH梯度法对pH电极定位偏差有0.5cm的2例,pH梯度法对pH电极定位偏差有1.0cm的3例;pH 梯度法对pH电极定位偏差有1.5~5cm16例.采用pH梯度法对pH电极定位,位置上移大于1cm 的有3例、下移大于1cm的有13例.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pH梯度法对pH电极的定位误差很大,它不能替代LES压力测定法为pH电极的定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肠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小肠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小肠恶性间质瘤。主要起源于空肠(19例,51.4%),其次为十二指肠(10例,27.0%)。33例(89.2%)有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13例,39.4%)、腹痛和(或)腹部不适(10例,30.3%)及腹部包块(10例,30.3%)。胶囊内镜阳性率最高(100%,3/3),其次为超声胃镜(80%,4/5)、血管造影(62.5%,5/8)和CT(44.0%,11/25),31例经剖腹探查明确诊断。免疫组化: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4.6%(35/37)和81.1%(30/37)。全部病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随诊1-60个月,11例复发,其中8例口服伊马替尼疗效显著。结论CD117是小肠恶性间质瘤的诊断性标志物,完整的病灶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无法切除的晚期病人及术后病人应及时应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肥大细胞与胃肠感觉和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大细胞与胃肠神经在解剖关系上有广泛的接触,在功能上两者之间存在双向调节作用,肥大细胞与胃肠感觉和运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液体排空和胃感觉阈异常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检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胃液体排空和胃感觉阈,以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超声法测定68例FD患者和29例正常对照者饮水500ml后的胃体-底前后径变化,以了解胃液体排空情况;同时记录受检者摄入温水后出现上腹不适感觉时的饮水量以表示胃最小感觉容量(感觉阈).结果FD患者的胃液体半排空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延迟(FD患者31.06min±10.29min,正常人24.63min±4.86min,P<0.001),胃感觉阈显著下降(FD患者412.50ml±94.47ml,正常人478.33m1±35.78m1,P<0.001),50%(34/68)的患者胃感觉过敏.胃感觉阈与胃液体半排空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胃感觉阈越低,排空延迟越明显(P<0.05).结论FD患者不但存在胃排空延迟,还存在胃感觉过敏,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胃肠感觉过敏在胃肠功能性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胃肠功能性疾病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 ,包括咽、食管功能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它以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 ,而在生物化学和病理解剖学方面无器质性改变。对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很多 ,如精神因素、运动障碍、环境因素等 ,但它们难以完全解释其症状与病理生理改变的关系。近几年发现胃肠感觉过敏与胃肠功能性疾病关系密切 ,可能是影响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1,2 ] 。1 内脏感觉过敏与胃肠功能性疾病1.1 癔球症 (globus) 是指患者自觉颈部被一团食物卡住或有异物感 ,在干咽时明显 ,吞咽固体和液…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Barrett食管(BE)组织中Wnt及Notch信号途径关键分子Tcf4、Cdx2、Hes1、Mathl的表达.方法 免疫组化法测定41例BE组织(肠化生18例、非肠化生3例)及其相应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中Tcf4、Cdx2、Hes1、Math1蛋白水平的表达.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其mRNA水平的表达.用△△CT法对结果进行相对定量分析,测定荧光信号显著增长时的循环次数(CT值),计算目的基因CT值与管家基因β-actin CT值的差值(△CT值),计算配对标本中BE组织△CT与正常组织△CT的差值(△△CT),并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肠化生者Tef4、Cdx2、Hes1、Math1表达水平高于非肠化生者(P<0.05),有异型增生者高于无异型增生者(P<0.05).布拉格分类C≥3Mn者高于其他分类者(P<0.05,).在mRNA水平中,Tcf4表达与Cdx2、Hes1、Math1表达正相关(P=0.000),Hes1表达与Math1、Cdx2表达正相关(P=0.000),Cdx2表达与Math1表达正相关(P=0.000).结论 BE组织中存在与小肠增殖分化相关的Wnt及Notch信号途径关键分子的表达,其表达与BE的肠化生、异型增生及病变长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5-羟色胺在胃感觉过敏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从影响 5 HT合成的酶 ,影响 5 HT代谢的因素及 5 HT受体等不同角度了解 5 HT在胃感觉过敏患者近端胃粘膜中的变化 ,探讨 5 HT在胃感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  15例正常健康志愿者 (男 6例 ,女 9例 ,年龄 2 0~ 5 1岁 )和 2 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男 10例 ,女 13例 ,年龄 2 0~ 4 7岁 )为受试者 ,运用电子恒压器检测近端胃感觉功能 ,将FD患者分为感觉过敏组 (FD H)和感觉正常组 (FD N) ,在扩张刺激前后分别取近端胃粘膜组织活检。运用RT -PCR半定量方法测定组织中的 5 羟色胺酸脱羧酶 (5 HTP DC)、5 HT转运体及 5 …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研究认为5-羟色胺(5-HT)参与了内脏感觉过敏的发生。已发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黏膜中分泌5-HT的肠嗜铬细胞(EC细胞)和肥大细胞有所改变。目的:研究胃感觉过敏患者近端胃黏膜5-HT阳性细胞的变化,探讨其在胃感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电子恒压器测定4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和15名正常对照者的胃感觉阈值,根据胃感知阈值将23例行胃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的FD患者分为感觉过敏(FD-H)组和感觉正常(FD-N)组。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近端胃黏膜5-HT阳性细胞,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其积分光密度(IOD)值。结果:FD组的胃感知、不适和疼痛阈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FD-H组近端胃黏膜每高倍视野下5-HT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FD-N组和正常对照组(14.1±2.3对8.7±1.9和8.3±1.4,P<0.05)。扩张刺激后,FD-H组5-HT阳性细胞IOD值的降幅(反映介质释放量)较FD-N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16.3%±3.4%对10.7%±2.2%和8.1%±2.3%,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5-HT阳性细胞释放介质越多,胃感知阈值越低。结论:部分FD患者存在胃感觉过敏,与近端胃黏膜5-HT阳性细胞数量增多、介质释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