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离子通道在Af的发生及维持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钙离子通道重构是最主要的机制之一。随着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已经开始在分子水平上分析Af离子通道的变化。近年来,在Af的发病机制中,心房电重构起着重要作用,对于Af时心房钙离子通道的深入研究可能有助于解释Af电重构的机制。房颤开始后,由于伴随的APD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的病因、房颤类型、临床特点、治疗的现状。方法:对我院2006年2月至2009年7月住院的老年A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老年患者Af共186例,初发性Af20例(10.75%)、阵发性Af45例(24.19%)、持续性Af60例(32.22%)、永久性Af61例(32.79%)。其中冠心病96例(51.62%),高血压62例(33.33%),肺心病12例(6.45%),瓣膜病10例(5.75%),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病6例(3.22%)。其中合并2种相关疾病占86%,合并3种或3种以上相关疾病占72%以上,合并心衰53例。(2)转复窦性心律及1年后窦律维持情况:初发性Af20例(100.00%)均转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维持17例(89.47%);阵发性Af42例(93.33%)转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维持26例(61.90%);持续性Af32例(54%)转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维持17(53.12%)。永久性Af61例中,56例控制心室律为主。1年内窦性心律维持占总转复人数的65.21%。(3)超声结果显示:左房内径为持久性Af>持续性Af>阵发性Af、初发性Af。(4)接受抗凝治疗及脑卒中情况:初发性Af20例14例进行了抗凝治疗,阵发性Af42例、持续性Af53例、永久性Af50例进行了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其中阿司匹林使用率达81.18%,华法林应用率仅4.3%,脑卒中达20.3%。结论:本调查中,Af发生率冠心病居首位,其次为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病等老年性疾病;初发性Af、阵发性Af以控制节律为主,持续性Af、永久性Af以控制心室率为主,脑卒中是其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应得到临床医生重视、华法林的使用应进一步规范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冷刀加电切与等离子杆状电极、电切治疗尿道狭窄的疗效.方法 选择直径≤1.5cm的尿道狭窄患者70例,用冷刀加电切33例,用等离子杆状电极、电切37例,对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和手术失败率进行比较.结果 冷刀加电切手术时间(43.48±10.64)min,并发症8例,手术失败3例;等离子杆状电极、电切手术时间(44.59±10.43)min,并发症3例,手术失败4例.结论 冷刀加电切与等离子杆状电极、电切治疗尿道狭窄手术时间和手术效果类似,但用等离子杆状电极、电切治疗尿道狭窄并发症明显少于冷刀加电切.  相似文献   

4.
重症急诊病人床边脑电监测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玉梅  甘美莲 《现代护理》2003,9(10):765-765
目的 探讨重症急诊病人床边脑电监测护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方法 用美国空间实验室医疗仪器公司(SpaceLabs Medcal)插件式脑电监护仪,采用太空Ultraview 90481脑电插件,对93例脑外伤等重症急诊病人进行床边脑电监测。结果 对93例重症急诊病人成功进行了床边脑电监测,除传统脑电信号外,还监测了密度谱阵列(density spectral array,DSA)和趋势图等脑电参数。结论 脑电信号是人体最微弱的生物电信号之一,以微伏(μV)为单位,因此,脑电图记录的环境要求较高;脑电图因为信号微弱,电极安放质量特别重要,要充分保证电极安放位置准确;监测中,应注意各方面的安全;在长期有创(硬膜下电极或脑深部电极)监测中还应防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急诊病人床边脑电监测护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方法用美国空间实验室医疗仪器公司(SpaceLabs Medcal)插件式脑电监护仪,采用太空Ultraview 90481脑电插件,对93例脑外伤等重症急诊病人进行床边脑电监测.结果对93例重症急诊病人成功进行了床边脑电监测,除传统脑电信号外,还监测了密度谱阵列(density spectral array,DSA)和趋势图等脑电参数.结论脑电信号是人体最微弱的生物电信号之一,以微伏(μV)为单位,因此,脑电图记录的环境要求较高;脑电图因为信号微弱,电极安放质量特别重要,要充分保证电极安放位置准确;监测中,应注意各方面的安全;在长期有创(硬膜下电极或脑深部电极)监测中还应防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方丕华  张澍 《新医学》2003,34(8):469-471,474
1引言过去10余年,在心血管病领域,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RFCA)治疗心律失常取得了重大进展。许多以往只能靠药物或外科开胸手术治疗的心律失常,通过RFCA就可达到根治。在行RFCA时,首先要进行心电生理检查和标测,明确心律失常的机制和部位。传统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和标测主要利用多根多极电极导管记录心腔内电图,结合这些电极导管在X线荧屏上的位置来判断心律失常的机制和部位。利用传统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和标测方法,RFCA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成功率可达98%以上。但传统的标测方法不能直观地显示心脏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7.
俞永美  裘文娟 《护理研究》2006,20(30):2762-276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明显上升,Lasso电极标测下行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是治疗心房颤动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因其有明确的消融靶点和消融终点,已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治疗房颤的技术方法。我院于2001年2月开展此项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2001年2月—2006年2月接受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心房颤动病人59例,其中男41例,女18例;年龄24岁~75岁,平均45.2岁;持续性房颤20例,阵发性房颤39例。2治疗方法常规穿刺右侧股静脉和左锁骨下静脉,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及右心室起搏电极,选用带房间隔穿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分层及抗血栓治疗的现状.方法 调查航天中心医院2001 ~2010 年Af 患者467 例.(1)应用ACC/AHA/ESC 心房颤动指南血栓栓塞危险分层标准对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2)对抗栓治疗与未抗栓治疗的患者的脑梗死发病率进行分析.结果 (1)对467 例Af 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符合抗血栓指征的患者467 例,其中仅214 例(45.82%)抗栓治疗.未抗栓组发生脑梗死的比率为35.97%,抗栓组发生脑梗死的比率为4.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由低危至极高危组梗死率依次增高.结论 Af患者抗栓治疗率低,治疗不规范,依从性差,抗栓治疗的教育和管理有待加强;Af 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越高,脑梗死发病率越高,抗栓治疗越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心力衰竭 (HF)合并心房纤颤 (Af)临床上十分常见 ,严重影响病人健康。随着年龄增长 ,两者发病率急剧升高[1] ,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 ,而且常常并存 ,互相影响[2 ] 。Af的出现明显增加无症状或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病人的死亡率 ,加重左室功能不全的进程。尤其重要的是 ,Af的治疗有赖于HF的有效控制 ,而控制Af也是有效治疗HF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如此 ,传统文献报道 ,HF往往不考虑合并Af的病人 ;而Af的研究也将心功能不全者排除在外。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HF合并Af6 1例病人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作用。1 资料与方法本…  相似文献   

10.
老年心脏病人心房颤动的临床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trial fihrillation,Af)在老年人中发生的病因及治疗。方法选择60岁以上心房颤动患者174例。结果全组Af中除11例为甲亢所致者使用他巴唑、心得安治疗后Af消失,余者少数为阵发性Af,多数为持续性Af,治疗主要用快速洋地黄制剂。结论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由于对象及方法的不同,结果不尽相同。但Af 在老年人心律失常中最为常见。判断其病因及采取适当的治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卒中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卒中预防是Af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皮左心耳封堵是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预防的一种有效替代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左心耳封堵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心房扑动(房扑)是临床常见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随着对心房扑动电生理机制的了解,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已经成为房扑治疗的主要方法。近年来有许多关于导管射频消融(RFCA)成功治疗典型房扑的报道,但均用Halo电极或CT电极等多极电极。笔者用普通标测电极标测,观察高位右心房电极射频消融前后传导顺序变化,结合右房峡部传导时间间期的定量测定,也能有效判断峡部传导双向阻滞,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双腔起搏器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5 2例双腔起搏器 ,其中 41例DDD起搏器 ,11例DDDR起搏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icksinussyndrome,SSS) 39例 ,房室传导障碍 13例 ,其中包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thirddegreeAVblock ,Ⅲ°AVB) 3例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highdegreeAVblock ,HDAVB)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typeⅡseconddegreeAVblock ,Ⅱ°Ⅱ型AVB) ,三分支传导阻滞 (threefascicularblock ,TFB)病人 ,以上病人均伴有昏厥、黑朦或严重头晕。电极植入途径为锁骨下静脉或头静脉。结果 :5 2例术后随访 1 78个月 ,临床疗效显著 ,不仅防止心博骤停发生 ,脑缺血症状消失 ,而且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例SSS者阵发房颤 (atrialfibrillation ,Af)术后消失 ,10例SSS者结合药物治疗Af发作次数减少。 1例扩张性心肌病死于左心衰竭。并发症 :心房感知过度 2例 ,心房感知不足 1例 ,心室电极阈值升高 1例 ,囊袋感染 1例 ,血肿 1例。结论 :双腔起搏器为较理想的生理性起搏 ,本研究证实能有效地治疗严重SSS和房室传导障碍的病人  相似文献   

14.
<正> 1922年 Alvarez 首次将电极放置在人腹部表面记录到由胃产生的电活动,他称之为胃电图。以后研究者对胃电活动产生了兴趣。用细胞外电极在胃表面可以清楚地记录到由胃产生两种信号。在人类,周期为3次/mim 的电信号称作基础电节律或峰电位与肌肉收缩的电活动相类似,孤立的胃肌标本,在没有外来起搏点的影响时,可像心肌那样以缓慢的节律收缩。沿着胃大弯的“起搏点”控制着从胃窦平滑肌开始的节律性收缩。使整个胃为单一的基础电节律(BER)。许多人对胃电的来源、记录方法、信号  相似文献   

15.
在体内植入永久性神经电极 ,通过神经电刺激 (neurostimu lation)恢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功能 ,或通过神经电调节(neuromodulation)恢复神经系统功能性紊乱的平衡 ,是国外近年来开展较多的治疗方法。但长时间电刺激对周围神经的安全性如何 ,如何避免发生神经损害 ,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近年 ,国外 (尤其美国加州帕萨迪纳的亨廷顿医学研究所 )在植入式刺激电极对周围神经的力学损害 (由手术植入造成 )和电学损害 (由电刺激造成 )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 ,为植入式神经假体的安全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植入式神经电极的临床应用植入式神经电极作为…  相似文献   

16.
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的制作与动物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自制的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插入家兔坐骨神经的神经束内进行实验 ,测定电极的刺激和记录特性 ,探讨自制电极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分别作为记录电极记录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神经活动电位 ,作为刺激电极记录肌电 ,并以神经束内针状电极作为对照。结果 :神经束内微电极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神经活动电位平均波幅分别为 4 .2 4± 1.13mV和 4 78± 173μV ,与神经束内针状电极记录信号的波幅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并可以作为刺激电极在肌肉处记录到混合相肌电。结论 :自制的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可以作为刺激和记录电极对神经束刺激或记录神经束的电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太原社区人群血尿酸(UA)水平与心房颤动(Af)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太原社区体检的36~85岁人群8871例进行研究[男2826例,女6045例,平均年龄(55.70±12.37)岁],其中Af患者84例[男30例,女54例,平均年龄(66.52±8.59)岁];使用分层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调整相关影响因素,探讨UA与Af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UA水平高于女性,男性UA第四分位组Af比例高于其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随着UA水平的增高,Af的比例逐渐增高(P<0.05);多因素分析调整影响因素后,显示女性UA水平增高是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女性UA与Af之间的关系制作ROC曲线,发现UA作为Af发生时的参考指标的最佳界值为309.5μmol/L,灵敏度为66%,特异度为74%。结论在35岁以上人群中,UA与Af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UA为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程立顺  张晓红 《临床荟萃》1998,13(20):921-922
位相型传导阻滞是近20多年来临床电生理学和心电图学的重要进展之一.临床上位相型传导阻滞虽不少见,但急性心梗(AMI)后出现房颤(Af)伴3位相束支阻滞较为罕见,且这种间歇性束支阻滞易于室性心律失常及Af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室差)等宽QRS型心律失常相混淆,现将我们所见5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心房纤颤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房纤颤 (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 ,治疗方法多样 ,本文就恢复Af的窦性心律、预防复发、控制心室率、改善心房重构、抗血栓等药物综合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脑电仿生电刺激完骨(GB 12)、天柱(BL 10)、内关(PC 6)对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60例PV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划分为脑仿生电刺激组(仿生电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各3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基础管理、高压氧治疗、促醒药物、感觉刺激等;仿生电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主电极置于GB 12和BL 10、辅电极置于PC 6,每次治疗为连续99 min后休息30 min,再继续99 min,30 d为1个疗程。采用PVS疗效评分量表评估开始治疗前1 d及结束治疗后1 d记录意识障碍变化,并予肌电诱发电位评估SEP、BAEP。结果:仿生电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且仿生电组在改善SEP及BAEP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GB 12、BL 10、PC 6可提高临床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疗效,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SEP及BAE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