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研究腹腔镜与传统开腹胃癌切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胃癌,试验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肿瘤根治性及医疗费用。结果:试验组切除标本长度为(12.36±3.07)cm;试验组清扫第一站淋巴结数量、第二站淋巴结数量、淋巴结总数量分别为(6.88±4.59)、(9.31±5.32)、(26.05±7.78)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费用低于试验组(P〈0.05),对照组药费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对照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多于试验组(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切除术能够有效切除癌细胞,同时能够有效进行淋巴清扫,具有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少于传统开腹手术等优点,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择区颈淋巴清扫术检出淋巴结数量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接受择区颈淋巴清扫术的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单侧择区颈淋巴清扫检出淋巴结(19.3±11.0)枚,检出阳性淋巴结(0.8±0.6)枚.术前放疗患者(43例)检出淋巴结和检出阳性淋巴结(13.8±7.9)和(0.2±0.2)枚,而未放疗患者(53例)检出淋巴结(23.2±11.9)和(1.0±0.2)枚,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检出淋巴结数量将患者分为≤15枚组(42例)和>15枚组(54例),>15枚组3年总体生存率、3年无瘤生存率、颈部控制率明显高于≤15枚组[70.4% (38/54)比38.1%(16/42)、61.1%(33/54)比33.3%(14/42)、96.3% (52/54)比76.2%(3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检出淋巴结>15枚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择区颈淋巴清扫术检出淋巴结数量可以用来预测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前后实施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拟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和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膀胱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术前清扫组(52例)采用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前实施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清扫组(54例)采用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实施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术前清扫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所用时间明显少于术后清扫组[(78.6±24.5) min比(115.1 ±29.7) min],髂内和髂前清除淋巴结个数明显少于术后清扫组[(5.4±2.3)枚比(7.3±3.1)枚和(1.4±1.0)枚比(2.4±1.5)枚],盆腔总淋巴结清除数明显少于术后清扫组[(25.6±8.3)枚比(29.1±8.5)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静脉损伤、淋巴瘘延迟拔引流管等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时,先实施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方式对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纳米炭在甲状腺癌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普外二科收治的行全甲状腺全切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278例甲状腺癌患者。分为纳米炭组154例,对照组124例。分别统计其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黑染率、甲状旁腺误切数、术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及喉返神经功能。结果纳米炭组与对照组检出淋巴结平均分别为(5.87±1.46)、(3.76±1.31)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炭组中黑染淋巴结共1097枚(91.2%),黑染淋巴结转移率为44.8%(492/1097),非黑染淋巴结转移率为3.8%(4/106),黑染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非黑染淋巴结转移率(χ~2=45.439,P0.05)。纳米炭组与对照组误切甲状旁腺数分别为3、23枚,纳米炭组误切率为0.5%(3/63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23/45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8,P=0.024)。术后纳米炭组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为8.06%(10/12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3%(27/1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1,P=0.036)。结论纳米碳有助于提高甲状腺癌手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并且有助于对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并评价进展期胃癌门静脉周围淋巴结(No12p LN)清扫术的可行性以及No12p LN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5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31例病人实施D2根治术联合门静脉周围淋巴结(No12p LN)清扫术;对照组22例病人仅实施D2根治术.结果 观察组未见手术死亡病例,亦未见胆瘘、吻合口瘘、大出血以及术后阻塞性黄疸病例;对照组未见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严重腹泻、胃瘫、腹腔感染各1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31例病人共清扫出551个淋巴结,平均每位病人清扫出17.8个淋巴结,其中出现转移的淋巴结共111个.No12p淋巴结转移和No5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No12p LN转移率在BormannⅢ和Ⅳ型、T3-4N2-3期以及肿块大于>4 cm病人中明显大于Bormann Ⅰ和Ⅱ型、T12、N0-1期以及肿块<4 cm的病人,差异显著(P<0.05);组织分型显示No12p LN转移率较高者为黏液腺癌与低分化腺癌,但与其他组织分型相比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o12p淋巴结清扫术对12p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者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其远期疗效尚需大样本的深入研究以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Kodama手术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按分层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5例)采用Kodama手术行淋巴结清扫;对照组(45例)采用Patey手术行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82.5±13.1)min比(66.9± 11.2) min];术后6个月患侧上肢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7%(3/45)比42.2%(19/45),4.4%(2/45)比22.2%(1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研究组轻、重度胸大肌萎缩发生率分别为4.4% (2/45)和2.2%(1/45),均低于对照组的31.1%(14/45)和37.8%(1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Kodama手术保留功能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凯辉 《现代保健》2014,(8):139-141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头颈乳腺科收治的I、Ⅱ期乳腺癌患者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淋巴结清扫方式的不同分为腔镜下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组(观察组)35例和传统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组(对照组)35例。观察并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枚数、术后引流量、预后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15.46±23.45)min、(78.73±18.3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8.36±10.35)mL、(87.42±20.76)mL,平均淋巴结清扫数分别为(16.67±4.37)枚、(18.74±4.98)枚,平均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95.57±47.87)mL、(362.72±67.93)mL;两组平均随访(22.21±14.48)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复发转移者分别为3例和4例。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与传统手术清扫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但腔镜具有微创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同时行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30例符合保乳手术指征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均行保乳手术,再分别行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观察比较两组的近期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88.0±18.0)min,明显长于对照组的(68.0±12.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上肢水肿发生率[6.7%(1/15)]及肋间臂神经损伤发生率(0)较对照组[60.0%(9/15)、40.0%(6/15)]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22),而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目、术后总引流量、术野残留癌细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12.2) ml比(21.3±9.0) ml;( 14.6±5.0)枚比(16.4±3.6)枚;(87.9±25.1) ml比(86.3±13.8) ml;6.7%(1/15)比13.3%(2/15)](P>0.05).结论 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能获得与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相当的淋巴结清除数目,术后不良反应少,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粟美栖  周波 《现代保健》2011,(23):153-15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临床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3月~2011年4月收治的胃癌患者63例,全部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其中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33例,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19例,全胃根治术11例,手术中未出现中转开腹.结果 本组63例胃癌患者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胃癌根治术,清扫D1淋巴结18例,D2淋巴结45例.手术时间为145~412 min,平均(2682±107) min.本组病例腹腔镜下手术出血量为12~63 ml,平均(341±14) ml.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未出现患者脏器损伤现象,清扫淋巴结3~22枚,平均(114±17)枚.经术后2~4个月的随访,本组未出现术后死亡病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7 d,平均(38±11) d.结论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可以提升手术治疗的成功率,而且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及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胰腺被膜及横结肠系膜前叶切除的短期疗效及癌转移相关因素.方法 将288例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术中切除胰腺被膜及横结肠系膜前叶组(观察组)145例和术中不切除胰腺被膜及横结肠系膜前叶组(对照组)143例.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判断胰腺被膜及横结肠系膜前叶是否存在癌转移;同时分析胰腺被膜及横结肠系膜前叶癌转移与各临床资料间的关系;并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总数、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2.9±1.2)h比(2.3±0.9)h,P=0.036],清扫淋巴结总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20.5±7.5)枚比(13.5±9.3)枚,P=0.005].观察组胰腺被膜及/或横结肠系膜前叶存在癌转移12例(8.3%,12/145).胃癌胰腺被膜及/或横结肠系膜前叶癌转移与肿瘤位置、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有关(P=0.039、0.022、0.041、0.009),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病理分级无关(P>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应合理切除胰腺被膜及横结肠系膜前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72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38例,开腹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住院时间及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组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切口长度小于开腹组,出血量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清扫淋巴结数目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排气时间短,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发生并发症情况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第1,3,5天C反应蛋白均呈先升后降趋势,腹腔镜组明显低于开腹组[(9.33±0.27)mgm比(11.29±0.42)mg/L、(7.16±0.18)mg/L比(9.87±0.65)mg/L、(4.38±0.41)mg/L比(6.97±0.5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行胃癌根治术,具有安全、效果好、恢复快、对患者刺激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超声刀与电刀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29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腋窝淋巴结清扫中采用超声刀治疗178例(超声刀组),采用电刀治疗251例(电刀组),比较两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引流总量、皮下积液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时均无腋血管和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的损伤.超声刀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引流总量均优于电刀组[(98.0±10.2) ml比(152.0±11.5) ml、(125.0±9.6) min比(155.0±12.3) min、(6.0±2.1)d比(9.0±4.3)d、(227.0±10.6) ml比(319.0±15.8)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而两组皮下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中采用超声刀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减少拔管时间和引流总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研究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根治性全胃切除及根治性远端胃切除3种手术方式患者的生活质量、营养和免疫状态.方法 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因胃癌行根治性手术后生存期超过2年的患者163例,其中接受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患者36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患者78例、根治性远端胃切除49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0.5、1及2年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分,及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及体重等营养状况指标,和CD4+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CD4+/CD8+比例、IgG、IgM及IgA等免疫相关指标情况.结果 在焦虑方面,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和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1年(79.8±4.3比72.2±5.2、70.6±5.5,P=0.037)、2年(80.3±4.4比70.2±4.8、68.6±5.3,P=0.0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味觉方面,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1年(82.6±1.3比71.1±4.8、72.3±3.6,P=0.033)、2年(88.1 ±3.4比65.6±5.2、69.6 ±4.8,P=0.0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身体外观方面,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45.5 ±2.4比35.6±2.2、33.3±2.5,P=0.031)、1年(49.2±1.9比33.2±2.8、32.7±2.3,P=0.039)、2年(47.6±2.5比32.4 ±4.0、30.0±2.2,P=0.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在吞咽困难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1年(26.6 ±3.0比38.1±2.2、35.1±2.3,P=0.043)、2年(17.3 ±2.5比36.3±3.1、34.1±2.4,P=0.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近端胃切除组和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41.2±3.3比37.1±2.5,P=0.039)、1年(38.1±2.2比35.1±2.2,P=0.023)、2年(36.3±3.1比34.1 ±2.4,P=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在胃部疼痛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38.6±3.7比55.3±4.2、42.3±3.9,P=0.034)、1年(35.4 ±3.4比52.3±3.9、39.3±4.2,P=0.040)、2年(31.6±3.7比53.3 ±4.2、35.5±3.7,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和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55.3±4.2比42.3±3.9,P=0.036)、1年(52.3 ±3.9比39.3 ±4.2,P=0.042)、2年(53.3 ±4.2比35.5±3.7,P=0.0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在呃逆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16.8±3.3比45.6±2.5、40.3 ±2.8,P=0.019)、1年(15.6±3.4比40.7 ±2.3、36.5±3.1,P=0.025)、2年(14.4±2.6比39.3±1.9、35.6±3.2,P=0.0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和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45.6 ±2.5比40.3 ±2.8,P=0.039)、1年(40.7±2.3比36.5±3.1,P=0.019)、2年(39.3±1.9比35.6±3.2,P=0.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在饮食受限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22.4±3.8比38.4±2.3、42.1±3.1,P=0.020)、1年(18.7±2.3比35.3 ±3.2、36.8±3.4,P=0.018)、2年(16.5 ±2.7比33.4 ±2.7、32.4±2.8,P=0.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白蛋白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30.6±2.5)比(34.3±2.6)、(35.4±2.5)g/L,P=0.025]、1年[(32.4±2.1)比(35.3±2.2)、(38.9±2.0)g/L,P=0.041]、2年[(32.1±2.4)比(36.4±2.1)、(42.4±2.3)g/L,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前白蛋白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209.1±5.7)比(218.2±5.9)、(225.5±7.6)mg/L,P=0.030]、1年[(215.5±4.6)比(223.1±3.7)、(236.1±4.4)mg/L,P=0.019]、2年[(216.1±3.1)比(221.5±4.3)、(240.5±5.6)mg/L,P=0.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转铁蛋白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153.1±3.2)比(167.9±2.4)、(170.3±3.8)mg/L,P=0.017]、1年[(157.1±3.8)比(169.4±2.2)、(175.4±3.7)mg/L,P=0.040]、2年[(156.4±2.7)比(173.1±1.8)、(174.1±2.8)mg/L,P=0.0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血红蛋白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109.5±4.6)比(120.2±2.7)、(122.6±3.9)g/L,P=0.016]、1年[(103.6±2.9)比(117.5±16.6)、(125.2±1.5)g/L,P=0.030]、2年[(105.5±1.6)比(106.6±2.9)、(132.6±2.9)g/L,P=0.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视黄醇结合蛋白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32.3±2.1)比(167.9±2.4)、(37.6±2.8)mg/L,P=0.013]、1年[(33.9±1.6)比(39.3±2.5)、(38.5±3.5)mg/L,P=0.009]、2年[(35.3±2.7)比(38.9±1.4)、(39.1±2.3)mg/L,P=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体重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全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63.4±2.5)比(60.7±3.2)、(59.4±1.1)kg,P=0.017)]、1年[(66.1±3.7)比(59.4±2.1)、(56.4±6.1)kg,P=0.028)]、2年[(67.4±4.1)比(57.4±4.1)、(53.3±2.4)kg,P=0.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CD4+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30.46±4.45比33.32±5.6、34.24±2.54,P=0.036)、1年(32.84±3.61比35.30±4.27、35.49±3.01,P=0.025)、2年(31.61±4.04比36.24±4.71、37.74±4.15,P=0.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CD8+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24.16±5.07比24.12 ±5.9、25.25±3.54,P=0.036)、1年(32.84±3.61比35.30±4.27、35.49±3.01,P=0.025)、2年(31.61±4.04比36.24±4.71、37.74±4.15,P=0.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IgM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1.20±0.17比1.36±0.22、1.41±0.27,P=0.026)、1年(1.25±0.14比1.38±0.19、1.40±0.15,P=0.037)、2年(1.29 ±0.17比1.39±0.16、1.42±0.13,P=0.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全胃切除组在不同时期IgA方面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组、根治性远端胃切除组比较,术后0.5年(2.03±0.21比2.47±0.32、2.43±0.25,P=0.020)、1年(2.14±0.21比2.64±0.23、2.52±0.17,P=0.025)、2年(2.25±0.19比2.63±0.18、2.74±0.16,P=0.0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远端胃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免疫和营养状况均有明显优势,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及免疫和营养状况则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灶在不同单能量下CT值、碘(水)密度变化,以探讨能谱CT在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灶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确诊的42例肺占位性病变患者能谱CT成像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疾病19例(良性组),肺癌23例(肺癌组).结果 能谱CT成像诊断肺占位性病变及淋巴结转移灶的x2值分别为26.1和1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恶性占位性病变keV越低,CT值差异越大.良性组动脉期标准化碘密度(0.13±0.08) g/L显著低于肺癌组的(0.20±0.15)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动脉期标准化水密度(1.01±0.01) g/L与肺癌组(1.00±0.01)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灶能谱曲线斜率(1.10±0.07)与原发肺癌灶(1.07±0.08)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P>0.05).鳞癌、腺癌、小细胞肺癌在不同单能量下成像,能谱曲线斜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谱CT在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灶的检出上具有明显优势,其定量分析有助于肺部良恶性占位及淋巴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在临床较难诊断病灶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食管胸中下段癌应用微创McKeown手术与常规左侧开胸食管切除颈部吻合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48例食管胸中下段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8例行微创McKeown手术治疗(观察组),另70例行左胸.左颈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切除。观察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1例患者死于急性心肌梗死。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89.2±40.7)ml比(361.6±81.5)m1],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胸部淋巴结数多于对照组[(22.8±5.6)枚比(15.7±3.4)枚、(14.7±4.6)枚比(9.1±3.6)枚],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11.6±3.5)d比(14.0±6.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炎、肺不张、需要处理的胸腔积液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1%(4/78)比12.9%(9/70)、3.8%(3,78)比11.4%(8/70)、2.6%(2,78)比10.0%(7/70)],胃排空障碍发生率高于对照组[9.0%(7/78)比1.4%(1/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右侧喉返神经旁、左侧喉返神经旁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McKeown手术治疗食管胸中下段癌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且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上具有优势,但术后胃排空障碍发生率较高。以右胸路径为基础的微创食管切除术更符合肿瘤学根治与微创原则的食管癌主流手术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Narcotrend监测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快通道麻醉中应用的效果,评价Narcotrend监测在快通道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行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组(Narcotrend监测组)和C组(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并行Narcotrend监测,N组和C组术中分别根据Narcotrend指数(NI)或临床体征和临床经验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两组术后进行Steward评分,以术毕10 min内Steward评分≥4分拔除喉罩者为快通道麻醉实施成功.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T1)、喉罩置入(T2)、切皮(T3)、充气后10 min (T4)、充气后30 min (T5)、手术结束时(T6)、拔除喉罩前(T7)、拔除喉罩后5 min(T8)的NI.记录麻醉药用量、苏醒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快通道麻醉成功情况、术中知晓情况、术后恶心呕吐、术后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N组NI高于C组(F=192.363,P=0.000),组间与时间点存在交互作用(F=48.254,P=0.000);N组T3、T4、T5和T6NI均明显高于C组(58.2±5.3比44.6±6.7、55.3±6.8比39.5±7.1、54.6±6.6比36.3±6.7、65.2±5.5比56.3±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瑞芬太尼、阿曲库铵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小于C组[(462±86)mg比(635±120) mg],苏醒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均明显短于C组[(5.2±1.3)min比(8.9±2.2) min、(7.3±2.5) min比(12.5±3.1) min],快通道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C组[84.0%(42/50)比44.0%(22/50)],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C组[4.0%(2/50)比16.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术中知晓(N组无术中知晓,C组有3例)、术后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rcotrend监测用于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快通道麻醉,有利于对麻醉深度的调控,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防止术中知晓;同时可以减少全身麻醉药用量,促进患者术后尽早复苏,提高快通道麻醉成功率,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ⅠB2、ⅡA2期宫颈癌根治术中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106例ⅠB2、ⅡA2期宫颈癌患者,其中仅行宫颈癌根治术55例患者为对照组,行宫颈癌根治术同时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51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术后均辅以放化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复发率,并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复发率为15.7%(8/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2%(2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27.5%(14/51)比30.9%(17/55)]、术中出血量[(326.1±59.1)ml比(316.1±51.2)ml]及盆腔淋巴结阳性率[56.9%(29/51)比58.2%(32/5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率为17.6%(9/51),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宫颈癌根治术中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同时术后辅以放化疗,可降低其复发率,且不增加并发症,同时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数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