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方法 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将6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2组患者分别给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客观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治疗时,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的治疗效果相当,但是吉非替尼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临床中应结合患者的肿瘤特征来合理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厄洛替尼与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方法:选取46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厄洛替尼治疗,观察组采用吉非替尼治疗,比较两组疾病控制率、治疗有效率、远期生存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91.30%、客观有效率为69.57%,分别与对照组的82.61%、65.2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39.13%(9/23),与对照组的34.78%(8/2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洛替尼与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相当,但吉非替尼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厄洛替尼。  相似文献   

3.
侯晓茹 《中外医疗》2013,(19):108-108,110
目的探讨厄洛替尼治疗吉非替尼失败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20例经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口服吉非替尼治疗但出现病情进展,改换给予厄洛替尼治疗。结果 20例患者中有效率为5.0%,疾病控制率为30.0%。该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采用厄洛替尼治疗前(P<0.05)。皮肤反应为厄洛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182 d,中位总生存期为820 d。结论对于吉非替尼失败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观察厄洛替尼对吉非替尼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共22例NSCLC腺癌患者,均口服吉非替尼并出现病情进展,改换为厄洛替尼,直到病情进展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为止。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以及疗效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厄洛替尼治疗22例吉非替尼耐药的进展期NSCLC患者,2例获得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7例获得稳定(stable disease,SD),客观有效率为9%,疾病控制率为40.9%。获有效和稳定的9例患者中,7例曾在吉非替尼治疗中获益。厄洛替尼治疗的中位疾病进展期(time to progress,TTP)和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82 d和192 d。厄洛替尼获益的9例患者较未获益的13例患者获得更长的TTP(112 vs 45.5 d,P<0.05)。厄洛替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结论厄洛替尼可以作为治疗吉非替尼耐药的进展期NSCLC的药物选择,尤其是对于曾予以吉非替尼治疗可以获益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培美曲塞与厄洛替尼单药治疗一线化疗进展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及生存期,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0月门诊或住院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证实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且经含铂类药物为一线标准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患者90例。其中培美曲塞组46例、厄洛替尼组44例。培美曲塞组采用500 mg/m2静滴,21 d一个周期。厄洛替尼组患者餐后2 h口服厄洛替尼150 mg/d。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生存时间(MST)、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中位PFS、MS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美曲塞组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厄洛替尼主要不良反应是皮疹和腹泻,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厄洛替尼组在改善患者综合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培美曲塞组(P<0.05)。结论:培美曲塞和厄洛替尼单药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相似,不良反应各异,两者均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是厄洛替尼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培美曲塞与厄洛替尼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期,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合理治疗.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收治的5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培美曲塞组患者化疗前7 d开始给予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用药前1 d晚上及用药当天早、晚均给予地塞米松片5 mg,口服;培美曲塞500 mg/m2 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21 d为1个周期.厄洛替尼组患者给予厄洛替尼150 mg/d,餐后2 h口服,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支持治疗组患者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作为观察终点,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培美曲塞组、厄洛替尼组、支持治疗组PFS分别为7.9、6.2、3.2个月,3组患者中位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美曲塞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停药对症治疗后缓解.厄洛替尼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疹和腹泻,均为轻度反应,给予对症治疗后缓解.培美曲塞组与厄洛替尼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美曲塞与厄洛替尼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能显著延长患者的PFS,且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厄洛替尼作为挽救方案治疗吉非替尼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9年11月吉非替尼治疗进展后接受厄洛替尼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观察的主要指标为:客观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及不良反应.结果 随访至2010年6月,共有22例患者符合入组条件.22例患者均可接受疗效及生存评价,其中部分缓解(PR)2例,稳定(SD)12例,进展(PD)8例,RR为9.1%,DCR为63.6%,中位为PFS 3.0个月,OS为5.5个月.4例患者检测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2例有突变,2例无突变,全部患者均得到疾病控制.1例男性吸烟腺癌合并颅内转移患者原发无效给予厄洛替尼治疗后颅内病灶达到CR.亚组分析显示:吉非替尼治疗疗效SD者DCR显著提高(90% vs 58.3%,P=0.031),其RR、PFS及OS分别为20%、3.0个月及5.5个月.Ⅲ/Ⅳ度不良反应主要是皮疹1/22(4.5%)、肝功能损害1/22(4.5%)及肺间质纤维化1/22(4.5%).结论 吉非替尼治疗失败后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给予厄洛替尼挽救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获益率,其中吉非替尼治疗疗效SD患者显著提高疾病控制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厄洛替尼治疗终末期(PS评分≥3分)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终末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7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接受厄洛替尼治疗,对照组22例不接受厄洛替尼治疗和其他放化疗,只接受营养支持、控制疼痛、缓解症状等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生存期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治疗组疾病控制率为72.0%(18/25),高于对照组的27.3%(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皮疹发生率84.0%(21/25),腹泻发生率40.0%(10/25),厌食发生率12.0%(3/25),对照组无不良反应。中位生存期治疗组92d,对照组6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分析表明,性别、年龄、既往化疗次数和化疗方案对疗效影响不大,而病理分型、EGFR突变情况和吸烟史是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厄洛替尼可延长终末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疾病控制率。  相似文献   

9.
黄英 《中外医疗》2014,33(6):8-9
目的观察和比较盐酸埃克替尼与厄洛替尼在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6例晚期化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人埃克替尼组和厄洛替尼组。其中埃克替尼组13例,厄洛替尼组13例,观察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埃克替尼组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5例,有效率为23.1%,疾病控制率61.6%。厄洛替尼组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2例,稳定7例,有效率为15.4%,疾病控制率69.2%。两组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毒副反应类似,主要为皮疹,均可耐受。结论埃克替尼在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与厄洛替尼相似,是该类患者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厄洛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二线和三线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ⅢB期和Ⅳ期接受二线或三线厄洛替尼治疗的NSCLC患者,其中84例患者接受厄洛替尼二线治疗,61例患者接受厄洛替尼三线治疗。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厄洛替尼二三线治疗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15.5%和13.1%(P=0.690),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1.9%和60.7%(P=0.87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4.000个月和3.330个月(P=0.334),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21.770个月和25.830个月(P=0.461)。两组不良反应近似。结论厄洛替尼用于晚期NSCLC二线治疗或三线治疗,两者疗效相当。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刘洪训  华霞  徐意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9):144-145,148
目的观察厄洛替尼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过程中出现皮疹的严重程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008年11月~2011年8月48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13服厄洛替尼150mg/d,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停药,主要观察目标为评价皮疹的严重程度与疗效的关系,次要目标为总生存时间、无进展生存期。结果厄洛替尼组无疾病进展时间7.3个月(1~1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8.3个月(1—30个月),主要毒副作用是皮疹和腹泄。结论皮疹的严重程度与疗效呈正相关,皮疹可作为预测和评价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在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线治疗中疗效差异。方法按
照入组标准选择既往未接受过治疗的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NSCLC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吉非替尼250 mg/d治
疗,一组接受厄洛替尼150 mg/d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次要观察指标为总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
(DCR)。结果共入组50例患者,其中吉非替尼组27例,厄洛替尼组23例,吉非替尼和厄洛替组的中位PFS分别为8.0个月和
10.0个月,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293),但厄洛替尼组略显优势。ORR分别为55.6%和60.9%(P=0.711);DCR分别为85.2%和
87.0%(P=0.861)。无论19号外显子的缺失突变还是21号外显子的L858R错义突变均可以从EGFR-TKI治疗中获益,且突变位
点的不同不能导致EGFR-TKI疗效的差异(P=0.072)。结论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均是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NSCLCL患者
有效的一线治疗方案,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但厄洛替尼略显优势。无论19号外显子的缺失突变还是21号外显子的L858R错义
突变均可以从EGFR-TKI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厄洛替尼用于既往吉非替尼控制后失败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2例厄洛替尼用于既往吉非替尼控制后失败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观察厄洛替尼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结果 厄洛替尼用于既往吉非替尼控制后失败的晚期肺腺癌有效率0%,疾病控制率75%(9/12),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180 d(6.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831 d(27.7个月).结论 对于既往吉非替尼有效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吉非替尼失败后,厄洛替尼可作为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靶向治疗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6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分子靶向组76例与传统治疗组50例。分子靶向组术后给予吉非替尼等靶向药物治疗,剂量为吉非替尼250 mg/d,厄洛替尼150 mg/d,ALK检测阳性者采用埃克替尼125 mg/次,3次/d治疗,持续服药12个月,传统治疗组进行辅助化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子靶向组治疗后KPS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子靶向组患者治疗后生活明显质量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腹泻、恶心和溃疡等,但未影响抗肿瘤治疗。结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靶向治疗方案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医学杂志》2016,(4):492-493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厄洛替尼与贝伐单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探索肺癌治疗新模式。方法:将选取的76例晚期未经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实验组(3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每日单纯给予150mg厄洛替尼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厄洛替尼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即厄洛替尼150mg/d,贝伐单抗15mg/kg。21d为1周期,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疾病控制率(DCR)、肿瘤客观缓解率(ORR)及毒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FS:(15.7±1.5)月VS(8.1±0.9)月;DCR:92.10%VS 65.79%;ORR:65.78%VS 47.37%;毒副反应发生率:65.79%VS 94.74%。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分析,上述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厄洛替尼治疗中加用贝伐单抗可提高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厄洛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晚期NSCLC(腺癌和鳞癌)患者,腺癌和鳞癌患者均分为未治疗组、化疗组、靶向治疗组及化疗+靶向治疗组.靶向治疗服用厄洛替尼.通过生存分析比较各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中位总生存期(OS).结果 肺腺癌及肺非腺癌各自的四组间,中位PFS、OS均存在统计学差异,靶向治疗组中位PFS、OS均较未治疗组的长.肺腺癌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型组和野生型组的中位OS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厄洛替尼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中位PFS及OS较未治疗者长;厄洛替尼治疗的肺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型者中位OS较野生型者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在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一线应用EGFR-TKIs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0岁以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112例,应用吉非替尼(250 mg 1次/d口服)68例,应用厄洛替尼(150 mg 1次/d口服)15例,应用埃可替尼(125 mg 3次/d口服)29例。观察患者接受EGFR-TKIs治疗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无进展生存期( PFS)。结果112例患者接受EGFR-TKIs治疗,共109例完成治疗,本组无CR病例,26例患者获得PR,42例患者疗效为SD,41例患者PD,有效率(ORR)23.8%,疾病控制率(DCR)62.4%。3例不能耐受而中止用药。全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mPFS)为6.0个月。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可替尼各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EGFR-TKIs靶向治疗药物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可替尼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厄洛替尼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CC827?A549?H1299增殖及自噬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肺癌HCC827?A549?H1299细胞株分为对照组(CON组)?溶剂对照组(DMSO组)和厄洛替尼处理组,采用CCK-8法检测厄洛替尼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表达?结果:厄洛替尼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HCC827?A549?H1299细胞增殖,增殖抑制率由高到低分别为HCC827?A549?H1299,3株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8.72?32.09?87.46 μmol/L;与对照组相比,厄洛替尼显著上调LC3-Ⅱ及Beclin-1表达 (P < 0.05);厄洛替尼诱导HCC827?A549?H1299细胞株自噬,且其诱导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 < 0.05)?结论:厄洛替尼选择性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增殖,并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自噬?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吉非替尼与培美曲塞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经一线化疗后病情未得到控制;根据化疗药物不同分为A、B两组,各36例。A组给予吉非替尼化疗,B组给予培美曲塞化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小板、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低于B组,皮疹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非替尼与培美曲塞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相当,但不良反应各异,临床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最佳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厄洛替尼与多西他赛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一线化疗失败的NSCLC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采用多西他赛(多西他赛组,39例)75 mg/m~2,静脉滴注2 h,每21 d 1次;厄洛替尼(厄洛替尼组,39例)150 mg口服,1次/d。比较2组的总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Karnofsky评分、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不良反应。结果厄洛替尼组的ORR、DCR均显著高于多西他赛组(28.2%vs.10.3%,61.5%vs.38.5%,均P<0.05);与多西他赛组比较,厄洛替尼组皮疹程度显著升高,血小板下降及肝功能异常明显减轻(P<0.05);化疗后2组Kamofsky评分均明显升高(t=7.16,5.00,P<0.05),且厄洛替尼组显著高于多西他赛组(£=3.81,P<0.05)。厄洛替尼组中位PFS为7.73个月(95%CI 7.51~7.90),多西他赛组中位PFS为7.30个月(95%CI 7.08~7.52),厄洛替尼组中位PFS显著长于多西他赛组(χ~2=5.80,P<0.05)。结论厄洛替尼靶向治疗可提高晚期NSCLC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较好,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