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李天春 《医疗设备信息》2013,(5):110-111,109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解决临床传统穿刺不能完成的PICC病例,提高穿刺置入成功率。方法对54例经静脉给药肿瘤化疗患者行超声引导PICC置管。结果穿刺成功率98.1%(53/54),一次进针成功率92.5%(49/53),1例穿刺过程中患者主诉心悸,要求终止置管。结论彩色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具有直观、动态、准确、安全的特点,大大地提高了穿刺置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肿瘤患者对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ICC)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肿瘤患者76例,观察健康教育前及后对超声引导PICC的知晓率和PICC置管的依从性及PICC的不良反应,如栓塞、感染、堵管、疼痛等。结果健康教育前后的PICC的知晓率和PICC置管的依从性分别为8.5%,5.7%;96.5%,73.95%,PICC的不良反应为外周静脉炎5例,导管栓塞2例,治疗当中无导管脱出病例。无1例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PICC置管的知晓率和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赖顺霞 《中国校医》2011,25(8):584+586-584,586
目的帮助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刺激,保证化疗过程顺利地完成。方法对75例患者行PICC置管化疗,并以置管前、置管后精心的护理。结果应用75例患者行PICC置管化疗,插管成功率达99%,因感染拔管1例,1例碘伏过敏,经处理很快好转,其余均治疗结束后拔管。结论 PICC置管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可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37例有PICC置管适应证的老年患者,其中18例(48.6%)肘部没有可见或可触及的浅静脉,选择上臂深静脉,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的Seldinger穿刺法进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7例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成功率为100%。PICC管留置时间为(32.0±19.8)d,2例(5.8%)患者分别在置管后第21和39天因为静脉血栓形成而拔管,18例(48.6%)患者的PICC仍在使用。结论应用超声引导技术,使部分肘部无可见或可触及浅静脉的老年患者也能安全置入PICC。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 对14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140例患者中置管成功率为98.6%,135例(96.4%)1次穿刺成功,5例(3.6%)2次穿刺成功.此外,10例(7.1%)送导丝不畅,5例(3.6%)PICC管送入不畅,3例(2.1%)在送管至同侧锁骨下静脉处受阻,3例(2.1%)PICC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1.4%)PICC管分别在上腔静脉及腋静脉处折返,均经处理,置管成功.结论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穿刺失败、送导丝不畅或失败、送管不畅或失败,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对14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140例患者中置管成功率为98.6%,135例(96.4%)1次穿刺成功,5例(3.6%)2次穿刺成功。此外,10例(7.1%)送导丝不畅,5例(3.6%)PICC管送入不畅,3例(2.1%)在送管至同侧锁骨下静脉处受阻,3例(2.1%)PICC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1.4%)PICC管分别在上腔静脉及腋静脉处折返,均经处理,置管成功。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穿刺失败、送导丝不畅或失败、送管不畅或失败,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颈外静脉与肘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血栓形成及感染的对比分析,探讨二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优缺点,为PICC置管的最佳途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医院肿瘤科住院行PICC的604例患者按置管部位不同分为两组,试验组330例选择颈外静脉行PICC,对照组274例选择肘部静脉行PICC,置管后比较两组血栓及感染率。结果试验组血栓发生率为5.15%,对照组为22.63%,两组置管患者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感染率为2.1%、对照组为4.0%,两组置管患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外静脉PICC较肘部静脉PICC血栓发生率低,置管成功率高;两组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无明显差异;颈外静脉PICC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超声引导下结合微插管鞘技术(MST)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探讨其优越性。方法选择需行PICC的患者40例,分为试验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血管超声引导系统评估血管,利用MST技术行上臂PICC穿刺;对照组患者在肉眼下穿刺血管行PICC。结果试验组置管一次成功率为95%、术后只有1例发生穿刺点出血,无其他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护士的工作效率;对照组置管一次成功率80%,术后发生穿刺点出血6例、静脉炎3例、导管移位2例。结论超声引导下结合MST用于PICC具有切实可行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PICC即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以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适用于化疗肠外营养等长期刺激性药物的输注。通过实践和观察,我科应用PICC置管联合可来福接头输液方法对40例患者治疗起到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操作简单,创伤小,保留时间长,可减少患者因反复穿刺和高浓度液体、化疗药对血管刺激而带来的痛苦,同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静脉通路。2002年以来我院对216例进行肠外营养、长期输液及肿瘤化疗患者实施了.PICC,其中38例出现了不同的并发症,但通过精心护理很快治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支持组(观察组)19例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19例。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l nutrition,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能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79%)明显低于对照组(31.5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步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23例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Ⅱ期(T3-4No Mo)11例,Ⅲ期(T1-4N1-2Mo)12例,均接受术前同步新辅助放化疗(术前放疗总剂量全盆腔DT 40-46Gy/20-23 Fx,瘤床区加量至50-56 Gy/25-28 Fx;化疗采用含希罗达方案2个周期)。同步新辅助放化疗结束后4-8周行手术治疗,遵循TME原则,并尽可能保肛。结果:22例患者均完成同步新辅助放化疗,放化疗期间3级毒副反应总发生率为27.3%,无4级毒副反应者。放化疗后CR 2例、PR 14例、SD 4例;16例(80%)患者的临床TNM分期下降。同步新辅助放化疗结束后4-8周,20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其中12例行低位或超低位前切除术(Dixon术),7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1例行Hartmann手术,保肛率为60.0%(12/20)。无一例发生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0%(4/20)。结论:同步新辅助放化疗联合TME治疗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安全而有效,可以降低肿瘤分期、提高肿瘤切除率和保肛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胃肠外营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应用于胃肠外营养。方法通过对我科33例应用PICC进行长期静脉营养患者的观察,分析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PICC能满足长期胃肠外营养,并发症少。结论PICC为静脉营养支持的良好途径,而专业的护理可延长PICC使用时间,减少患者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调强适形放疗(IMRT)同期TP方案(多西他赛+顺铂)化疗治疗食管上段癌的疗效、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不良反应.方法 78例食管上段癌患者以双盲法随机分为IMRT联合同期化疗组(放化组)和单纯IMRT组(放疗组),每组39例.放化组采用IMRT,总剂量6 400 cGy/32次,5次/周,同期应用TP方案化疗每周1次;放疗组单纯采用IMRT.观察分析各组近期疗效、局部控制率、生存率、不良反应.结果 放化组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20例,稳定2例,总有效率为94.9%(37/39);放疗组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9例,稳定11例,总有效率为71.8%(28/39).放化组总有效率高于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组3年局部控制率为69.2%(27/39),明显高于放疗组的35.9%(1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组3年生存率为74.4%(29/39),明显高于放疗组的43.6%(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RT同期TP方案化疗较单纯IMRT提高了近期疗效、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其近期和远期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5.
段昌琴 《现代保健》2014,(23):74-76
目的:通过三种PICC穿刺方法在儿童肿瘤疾病中置管的应用,比较三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疼痛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选择合适的PICC穿刺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经确诊疾病行化疗的47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13岁,采用美国巴德公司4 F规格的PICC导管,其中28例使用盲穿法(A组)、12例使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B组)、7例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C组)行PICC置管术。观察比较三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疼痛情况、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71.43%,B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91.67%,C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100%,三组PICC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0, P=0.0243)。三组患儿疼痛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渗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体外断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过程中运用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更适用于儿童的PICC置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结合塞丁格(MST)技术在改进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方面的适用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108例采用血管超声结合MST技术行PICC置管的患者及108例采用常规直视盲穿PICC的患者,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所需时间、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88.89%高于盲穿组的72.22%(P=0.002);一次置管成功率82.41%高于盲穿组的57.41%(P=0.000);穿刺失败率0.09%低于盲穿组的7.4%(P=0.017);导管颈内异位2例(P=0.003)、穿刺点渗血2例(P=0.017)、静脉炎3例(P=0.001)、导管堵塞1例(P=0.010)分别低于盲穿组的13、10、18、9例;两组置管所需时间超声组〈15min15例,15~25min72例,〉25min21例;盲穿组〈15min12例,15~25min70例,〉25min2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5)。结论血管超声结合MST技术行PICC置管具有定位靶向血管、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局部组织损伤和并发症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优化的PICC的技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在老年危重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老年危重患者98例,根据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肠外营养(PN)组30例,肠内营养(EN)组32例,PN+EN组36例。摄入同等总热量和同等氮量,营养支持治疗时间14 d。治疗0 d和连续营养支持治疗14 d后,检测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总数(TLC)、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值并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3组患者Hb均较治疗前增高。EN+PN组患者Alb、PA较PN组及EN组治疗后增高。营养支持治疗后,3组患者TLC明显增高。EN组IgA、IgM,EN+PN组IgA、IgG、IgM均较PN组增高。PN+EN组并发症低于PN组及EN组。结论老年危重患者救治中应根据老年人特点及疾病不同情况合理选择营养支持方式,PN+EN联合应用更有利于改善老年危重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急危重病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肠外营养支持在急危重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60例病人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本组56例病人获成功,占93.33%,其中实施肠外营养32例,占53.33%,无感染、无静脉炎发生.2例穿刺点外渗,2例因穿刺点选择不当使操作失败.结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外科急危重病人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以及营养支持状况.方法 采用定点连续抽样,以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北京医院妇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37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第2天早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认为存在营养风险,营养不足判断标准遵循营养风险筛查2002方法,描述其术后营养支持状态.结果 营养风险筛查的适用率为100%;营养不足占5.1% (12/237),其中≥65岁者营养不足发生率(9.2%)显著高于<65岁者(2.7%)(P=0.034);妇科恶性肿瘤总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1.1%(50/237),其中≥65岁者营养风险发生率(29.9%)显著高于<65岁者(16.0%)(P=0.014);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发生率相对较高,而阴道癌和外阴癌患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237例患者中,术后接受营养支持者共47例(19.8%),均为肠外营养,其中,应用“全合一”肠外营养者13例(5.5%),单瓶输注(给予“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中两种以上者)34例(14.3%).无接受管饲肠内营养的病例;存在营养风险的50例患者中,接受肠外营养支持33例(66%);无营养风险的187例患者中,接受肠外营养支持14例(7.5%).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但老年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术后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围手术营养支持疗法的合理方案。方法我中心自2004年5月至2010年9月共实施了10例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手术,其中5例为上腹部肿瘤伴腹腔多发转移病灶患者,行肝脏、胰腺及上消化道全切除术后进行器官簇移植,5例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单纯肝切除后行器官簇移植。对这10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疗法,术前经口进食辅以口服营养液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术后先给予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后转为肠外联合肠内营养,逐渐过渡至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观察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患者营养状况、各项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肝脏、胰腺及十二指肠功能恢复良好。3例患者出现肠瘘,经TPN营养支持,2例死于感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痊愈;其余7例患者均顺利由TPN过渡至EN,营养状况良好。5例肿瘤患者最长存活326d,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肿瘤复发。5例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除1例于术后4周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外,其余4例均存活,最长生存时间已超过24个月。结论合理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疗法对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成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