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联合C型臂透视下定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等长点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自2013年10月至2017年5月收治复发性髌骨脱位58例(63膝),男26例28膝,女32例35膝;年龄16~47岁,平均(21.8±7.16)岁。采用膝关节镜联合C臂机透视下定位内侧髌股韧带等长点,自体半腱肌肌腱移植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对其进行影像学评价:Q角、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TT-TG),Insall-Salvati指数、髌股适合角、外侧髌股角、髌骨外移率;临床疗效评价包括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0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恐惧试验均阴性,随访期间无髌骨再脱位及骨折发生。末次随访时髌股适合角(0.20±4.19)°,外侧髌股角(3.52±1.33)°,髌骨外移率(0.35±0.1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87.46±4.04)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7.28±3.3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联合"C"型臂透视下定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等长点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近期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内侧髌股韧带紧缩缝合术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住的髌股关节炎患者52例共64膝,均为中重度髌股关节炎,保守治疗效果差。采用膝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紧缩缝合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半年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影像学指标差异,评价临床效果。[结果]52例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5.22±2.51)min,平均卧床时间(1.52±0.54)d,平均住院时间(5.91±1.14)d。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52例患者共64膝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以上。术后所有患者膝前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影像学指标髌股适合角、髌骨倾斜角和髌骨外移测量结果较术前显著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内侧髌股韧带紧缩术可有效治疗中重度髌股关节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关节镜术与开放手术治疗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7年7月手术治疗的髌股关节炎患者67例(81膝)。其中,关节镜组27例(36膝)行镜下关节清理、髌周去神经化、外侧髌股韧带松解、髌骨成形术;切开组40例(45膝)行开放清理、髌骨部分切除、外侧支持带延长术。采用Kujala评分评价临床效果,行影像检查,测量髌股适合角、髌骨倾斜角、外侧髌股角。[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关节镜组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显著小于切开组(P<0.05),关节镜组术后下地行走显著早于切开组(P<0.05)。随访14~18个月,平均(15.41±2.59)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疼痛、无力及髌股内侧不稳。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Kujal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之间术前Kujal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间WibergⅡ型髌骨患者的Kujal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12个月Wiberg IⅡ型髌骨患者切开组的Kujala评分显著高高于关节镜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髌股适合角和髌骨倾斜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而外侧髌骨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大(P<0.05)。术后12个月,切开组的髌股适合角略大于关节镜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切开组的髌骨倾斜角显著小于关节镜组,而外侧髌股角显著大于关节镜组(P<0.05)。[结论]关节镜与开放手术治疗重度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均能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切开手术更适合于WibergⅢ型髌骨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0):1834-1838
[目的]对比观察髌骨双骨道双束重建和单束等张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3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共78例(78膝),男28例(28膝),女50例(50膝),年龄16~26岁。单束重建组40例(40膝),双束重建组38例(38膝)。术后随访记录髌骨再脱位的病例数。复查术后屈膝20°CT测量髌骨外移率、髌股适合角、髌骨倾斜角,进行膝关节Kujala功能评分。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随访数据。[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14个月,平均12个月,均未出现切口不愈合、深静脉血栓、髌骨再次脱位、髌骨骨折情况,分别对比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手术前后指标,术后髌骨外移率、髌股适合角、髌骨倾斜角、膝关节Kujala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对比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两组术后髌骨外移率、髌股适合角、髌骨倾斜角、膝关节Kujala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双骨道双束重建和单束等张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均可以有效恢复髌骨稳定性,改善膝关节功能,短期临床疗效对比两种重建方法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锚钉缝线减张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髌骨止点的技术及其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3—2013-03采用锚钉缝线减张缝合法重建MPFL髌骨止点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21例,其中17例非固定型髌骨脱位,4例固定型脱位。采用自体肌腱双束重建,髌骨止点用缝线固定并锚钉加强。比较术前及术后1 d、6周、1年于膝关节0°位CT测量髌骨倾斜角、髌股关节匹配角、锚钉尖距髌骨外缘距离,术前及术后1年Kujala评分。结果本组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术后2例髌骨再脱位,2例屈膝受限,17例膝关节活动正常、无髌骨不稳。19例术后1年髌骨倾斜角、髌股关节匹配角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6周、1年髌骨倾斜角、髌股关节匹配角、锚钉尖距髌骨外缘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固定型脱位17例术后1年Kujala评分(85.8±3.4)分,较术前(54.1±5.6)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缝线结合锚钉内固定重建的MPFL髌骨止点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能够明显改善髌骨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用半腱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和用髌韧带内1/3重建髌胫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5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19例;年龄15~38岁,平均(22.36±5.20)岁。全部患者均在麻醉下取半腱肌肌腱重建髌股韧带,取髌韧带内1/3带胫骨结节骨块重建髌胫韧带。术后复查CT和X线,测量髌骨-股骨适配角、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度、Caton指数、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l tubercle-trochlear groove,TT-TG)距离值作为影像学评价;以膝关节功能Lyshlom评分、Kujala评分、J形征和恐惧试验作为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8.16±6.85)个月。患者术后均未再次脱位。Kujala评分:术前(54.60±11.08)分,术后(75.40±7.49)分;Lysholm评分:术前(43.48±6.78)分,术后(93.20±3.52)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髌骨-股骨适配角:术前(13.74±5.09)°,术后(4.14±2.52)°;髌骨倾斜角:术前(16.89±4.09)°,术后(3.40±1.37)°;髌骨外移度:术前(33.14±3.99)mm,术后(7.40±2.69)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TG值、Caton指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查体J形征阴性,恐惧试验阴性。结论本研究采用半腱肌肌腱重建髌股韧带联合髌韧带内1/3重建髌胫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在技术上是安全,可在短期随访时间内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Wang F  Chen BC  Kang HJ  Wang J  Liu H  Dong JT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2):891-895
目的 对比观察单束等长重建和双束解削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8月至2008年10月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的60例(72膝)陈旧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束等长重建组22例(27膝),双束解剖重建组38例(45膝).术后手法检查髌骨稳定性,记录再脱位的病例数,CT测量髌骨外移度及髌骨倾斜角并以Kujala和主观问卷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无再脱位病例.(1)髌骨不稳发生率,术后单束重建组18.5%,双束重建组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两组髌骨倾斜角和髌骨外移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Kujala评分,单束组术前59±9,术后87±4;双束组术前62±9,术后9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主观问卷:单束重建优良率85.2%,双束重建组9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均明显恢复髌骨稳定性,提高膝关节功能,但临床评价双束重建优于单束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滑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治疗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28例(32膝)髌骨脱位患者。男6例(6膝),女22例(26膝);年龄17~29岁,平均21岁。病程2 d~2年,平均8个月。患者髌骨恐惧试验阳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68.34±12.26)分。膝关节正位X线片显示髌骨半脱位或完全脱位,髌骨Q角(17.67±4.21)°,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TT-TG)距离20 mm。采用关节镜下滑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MPFL重建术,MPFL股骨止点分别行骨隧道可吸收加压螺钉(16膝)或锚钉(16膝)内固定。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2.88±6.42)分,髌骨Q角为(12.15±3.6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8,P=0.006;t=–2.317,P=0.004)。髌骨恐惧试验均为阴性,随访期间无膝关节疼痛、无力及髌骨脱位复发。锚钉组及加压螺钉组Lysholm评分、髌骨Q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254,P=0.820;t=–3.576,P=0.940)。结论对于髌骨Q角20°、TT-TG20 mm的髌骨脱位患者,关节镜下滑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MPFL重建术,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早期疗效较好。MPFL股骨止点采用锚钉或骨隧道可吸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滑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治疗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28例(32膝)髌骨脱位患者。男6例(6膝),女22例(26膝);年龄17~29岁,平均21岁。病程2 d^2年,平均8个月。患者髌骨恐惧试验阳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68.34±12.26)分。膝关节正位X线片显示髌骨半脱位或完全脱位,髌骨Q角(17.67±4.21)°,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TT-TG)距离<20 mm。采用关节镜下滑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MPFL重建术,MPFL股骨止点分别行骨隧道可吸收加压螺钉(16膝)或锚钉(16膝)内固定。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2.88±6.42)分,髌骨Q角为(12.15±3.6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8,P=0.006;t=–2.317,P=0.004)。髌骨恐惧试验均为阴性,随访期间无膝关节疼痛、无力及髌骨脱位复发。锚钉组及加压螺钉组Lysholm评分、髌骨Q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254,P=0.820;t=–3.576,P=0.940)。结论对于髌骨Q角<20°、TT-TG<20 mm的髌骨脱位患者,关节镜下滑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MPFL重建术,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早期疗效较好。MPFL股骨止点采用锚钉或骨隧道可吸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2):2057-2062
[目的]探讨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0例髌骨脱位患者,采用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进行治疗,术后行膝关节CT检查,测量股骨滑车沟角、关节融合度角、外侧髌骨角、髌骨倾斜角;采用Kujala评分和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主观评估,并与术前进行对比。[结果]术后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时间为(12.9±2.5)个月。伤口一期愈合,无感染、不愈合发生,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体格检查髌骨倾斜试验、髌骨外推试验阴性,无复发性脱位发生。术后CT测量,髌股适合角由(21.89±4.49)°减小为(10.70±2.12)°;外侧髌骨角由(2.03±5.49)°增加为(8.29±2.13)°;髌骨倾斜角由(22.10±4.2)°减小为(12.70±1.6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关节功能评分:Kujala评分由(57.47±7.99)提高为(87.57±5.88);Lysholm评分由(62.32±5.36)提高为(92.15±3.6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侧髌股韧带双束解剖重建治疗髌骨脱位,能纠正不良的髌骨轨迹,改善患者主观症状,提高膝关节功能。短期临床观察无复发性脱位发生,但是重建手术中创伤大,中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髌股支持带平衡术治疗伴有解剖异常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32例。术前Q角20°或CT测量TT-TG值20mm。采用改良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MPFL)双束重建术。术后随访1年。检查髌骨恐惧症、最大屈膝角度、Kujala评分、膝关节CT检查并测量髌骨倾斜角和锚钉-髌骨间距。术前、后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32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28例在6周后最大屈膝超过120°,能够完成深蹲;4例在2~4周后的锻炼中出现屈膝超过70°后的髌骨痛,于6周后最大屈膝度达90°,12周达130°完成深蹲,12~20周后屈膝位髌骨痛消失。Kujala评分由术前(77.34±8.64)分增加至术后1年后的(96.25±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髌股关节匹配正常,髌骨倾斜角由术前(20.06±2.77)°显著减少至术后1年时(9.25±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锚钉尖-髌骨外缘间距术后1 d和1年时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髌骨不稳症状消失,髌骨恐惧症阴性。[结论]髌骨内外侧支持带平衡术治疗解剖异常的复发性髌骨脱位能够明显改善髌骨稳定性,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术后应用BZY-A型肌力平衡治疗仪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7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微创关节科住院的髌骨软化症患者60例,经保守治疗3个月后效果不明显,行关节镜治疗,术后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康复锻炼结合BZY-A型肌力平衡治疗仪,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锻炼。采用VAS、膝关节HS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并测量屈膝30°MRI髌骨倾斜角(PTA)和髌股吻合角(CA)。[结果] 60例患者均获6个月以上的随访,试验组有效率为100.00%,优于对照组的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和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和VAS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髌骨倾斜角(PTA)和髌股吻合角(CA)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时间点试验组PTA和CA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术后,应用BZY-A型肌力平衡治疗仪不仅可以明显减轻患膝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而且可以纠正髌骨外脱位,恢复髌骨运动轨迹,达到髌股关节生物力学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改良的髌骨单隧道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手术治疗复发性外侧髌骨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21-03采用改良的髌骨单隧道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手术治疗的40例(40膝)复发性外侧髌骨脱位,观察术后髌骨滑车对合关系及韧带在股骨内侧和髌骨内缘的位置,手术疗效采用IKDC膝关节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进行评估,同时测评髌骨外推试验、髌骨恐惧试验是否阳性,测量髌骨倾斜角并记录髌骨脱位有无复发和症状缓解情况。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72个月,平均36个月。随访期间均无髌骨再次脱位,髌骨恐惧试验和髌骨外推试验均为阴性,无疼痛等不适情况。术后第12、24个月IKDC膝关节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都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第12个月与第24个月IKDC膝关节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24个月髌骨倾斜角都明显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第12个月与第24个月髌骨倾斜角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对髌股关节并发症及髌骨内外倾运动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骨关节科于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首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组和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SVA)组,每组各20例。MPA组采用髌旁内侧入路方式行全膝关节置换术,SVA组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对髌股关节并发症和髌骨内外倾运动的影响。结果 MPA组置换时间较SVA组显著减少,但前者切口长度和下床活动时间均远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置换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年和术后2年KSS评分和髌骨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MPA组KSS评分和胫骨关节屈30°时髌骨倾斜角差异显著(P0.05);MP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SVA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较髌旁内侧入路方式对患者的伤害性刺激小,前者术后短期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倾斜角明显优于后者,但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采用带线锚钉行髌内侧支持带修复术治疗累及髌骨止点损伤急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5-06累及髌内侧支持带髌骨止点损伤的17例初次急性髌骨脱位,5例髌内侧支持带纤维从髌骨上直接撕脱,12例髌内侧支持带连同髌骨内缘骨片撕脱,采用带线锚钉对髌内侧支持带进行修复。结果 17例均获得至少2年随访,术后髌骨不稳消失,髌骨恐惧症阴性,髌骨外推止点感明确。术后10周最大主动屈膝角度为(132.6±5.6)°,与正常人参考值1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髌骨倾斜角为(8.9±1.0)°,较术前(11.6±1.4)°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锚钉尖与髌骨外缘间距为(23.4±1.3)mm,与术后1周(23.6±1.5)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膝关节功能Kujala评分为(97.5±1.7)分,较术前(84.1±5.6)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髌内侧支持带髌骨止点损伤的急性髌骨脱位患者,为了避免向复发性髌骨脱位发展,在伤后3周内采用带线锚钉行髌内侧支持带修复术治疗的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髌骨脱位股骨侧止点定位方法及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8年9月,收治35例髌骨脱位患者。男14例,女21例;年龄16~38岁,平均22.6岁。患者均有膝关节扭伤史;病程1~7 d,平均2.8 d。髌骨脱位2~4次,平均2.5次。术前Lysholm评分为(47.60±11.24)分,Kujala评分为(48.37±9.79)分。髌股适合角为(31.40±6.81)°、髌骨倾斜角为(29.95±5.44)°、外侧髌股角为(-11.46±5.18)°,胫骨结节-股骨滑车间距为(16.66±1.28)mm。于关节镜辅助下取自体半腱肌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在髌骨内缘中点与中上1/3点应用带线锚钉固定韧带,分别在内收肌大结节、股骨内上髁及其两点间中点以及偏前、偏后位置钻入克氏针,将肌腱固定于克氏针,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观察韧带等长性、张力、髌骨轨迹及髌股对合关系,选择最佳股骨侧止点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术后影像学检查测量髌股适合角、髌骨倾斜角、外侧髌股角,评估髌股对合关系;应用Lysholm评分与Kujala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膝关节及切口感染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4个月。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为(94.40±3.99)分、Kujala评分为(92.28±4.13)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内均无髌骨再脱位发生。术后12个月髌股适合角为(6.57±4.59)°、髌骨倾斜角为(9.73±2.82)°、外侧髌股角为(7.14±4.63)°,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有限切开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时,应用股骨侧解剖标志定位,通过观察内侧髌股韧带张力、等长性以及髌股关节对合关系、髌骨轨迹,可以使股骨侧止点定位更准确,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54-1958
[目的]探讨改良髌骨外侧关节面部分切除术治疗中老年Ⅲ期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严重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患者32例36膝,属改良Iwano分期Ⅲ期,男6例,女26例;平均年龄54.03岁。病程平均8.67年。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髌骨外侧关节面部分切除术治疗,采用髌骨改良Kujala评分评价髌股关节功能,髌骨适合角(CA角)评价髌骨位置,KSS评分评价整体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2.1)个月。改良Kujala评分术前平均(15.94±3.57)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33.06±2.07)分,髌股关节功能满意32膝(89%)。髌骨适合角术前平均(23.06±10.68)°,术后末次随访平均(11.96±8.16)°,36膝均有好转(100%)。KSS评分术前平均(109.28±15.79)分,术后末次随访提高到(158.39±7.86)分,疼痛明显好转,爬楼梯能力明显改善。各项评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采用改良髌骨外侧关节面部分切除术治疗严重髌股关节骨关节炎(Iwano分期Ⅲ期)可明显缓解疼痛,部分改善功能。对于活动量较大的中老年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是一种相对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作为关节置换术的替代手术或前期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建髌骨内侧韧带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效果。[方法]11例14膝复发性髌骨脱位患儿采用半腱肌重建髌骨内侧韧带(MPFL)术进行治疗,术后通过至少3年时间的随访,了解膝关节脱位复发,患膝主观症状以及患肢整体功能情况。[结果]术后膝关节脱位无复发,手术前后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分别为(39.4±4.7)和(91.3±6.1),X线检查手术前和最后1次随访时髌股协调角分别为(17.9±6.1)和(5.4±8.3),Insall髌骨指数分别为(1.34±0.21)和(1.17±0.33),髌股外侧角分别为(-2.3±8.7)和(10.3±3.9)。P值均<0.01,[结论]半腱肌重建髌骨内侧韧带术能够有效地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防止复发,并有利于缓解膝关节症状,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束半腱肌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afemoral ligament,MPFL)和内侧髌胫韧带(medial patella tibial ligament,MPTL)中期疗效。方法自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对30例复发性髌骨脱位采用MPFL和MPTL重建治疗。评价方面包括运动范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膝关节Cincinnati评分、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放射学评价包括髌股适合角和倾斜角。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6个月,平均32.2个月。膝关节活动范围从术前平均(112.2±7.0)°提高至术后(136.9±5.4)°。VAS评分从术前的(6.2±0.7)分降低至术后的(1.2±0.2)分。Lysholm评分从术前的(51.3±4.2)分增加至术后的(89.6±3.7)分。髌股适合角改进从术前的(11.3±1.2)°减小至术后的(-5.3±1.2)°,髌骨倾斜角由术前的(9.4±1.4)°减小至术后的(3.5±1.5)°。所有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复发。结论用半腱肌联合重建MPFL和MPTL是安全的,中期结果显示临床和放射学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合并膝骨关节炎(OA)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接受外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合并膝OA的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例,女13例;年龄60~76岁。16例采用后稳定型假体,1例1膝采用限制型假体。通过髌旁外侧入路Z字形错层切开关节囊、松解髂胫束、外侧副韧带及后外侧关节囊进行软组织平衡,股骨远端外翻5°截骨,采用Whiteside线和内外上髁轴线定位,确定股骨前后髁截骨外旋角度,术后屈曲缝合关节囊。以膝关节活动度、股胫关节外翻角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术后疗效。采用配对t检验对上述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例患者术中内翻髌骨时出现髌韧带止点部分撕脱,采用锚线钉予以重建。全部病例随访2~6年;随访期间未发生感染、松动、膝关节不稳定及外翻等并发症。术后股胫关节外翻角为(6.6±1.3)°,小于术前的(26.5±4.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0,P0.05);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HSS评分为(85.4±2.9)分,大于术前的(35.5±9.9)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9,P0.05);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为(106.0±8.9)°,大于术前的(81.6±16.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P0.05)。结论通过精确的截骨及软组织平衡技术,外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合并膝OA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