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成山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4):2713-2714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经治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的儿科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早产儿在治疗后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时体重所需时间。[结果]实验组早产儿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2.62±0.43)d、(2.21±0.41)d、(2.78±0.19)d、(8.68±2.43)d。而对照组分别为(4.32±0.73)d、(3.21±0.49)d、(3.93±0.37)d、(10.84±2.21)d,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有效地促进胃肠蠕动,对早产儿腹胀、呕吐、胃潴留的消失及体重的恢复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胃肠蠕动的影响,对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56例有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两组均给予保暖、预防感染,止血,“三维持,三对症”,静脉营养及鼻饲喂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6~ 10mg/(kg·d),分2次静脉滴注,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腹胀消失时间、全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到出生体重所需日龄分别为(3.21±1.12)、(9.50±1.04)、(12.50±2.63)、(10.20±1.82)d,均短于对照组的(4.78±2.36)、(13.40±1.87)、( 17.80±3.59)、(14.80±3.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3例胎龄≤34周,出生体重≤1800g,并除外消化道先天畸形的早产儿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预防用药组(用药组),其中用药组于生后第3d常规给予红霉素10mg/(kg·d),1次/8h,共7d。结果:用药组的喂养不耐受率(26·67%)低于对照组(4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93,P>0·05)。两组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和每天大便次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而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用药组未出现药物相关性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但这些结果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红霉素促进早产儿喂养的临床疗效.方法 早产儿1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并给予暖箱保暖,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静脉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分两次静脉滴注红霉素10 mg/(kg·d).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8.0±1.5)d]比对照组[(12.0±1.8)d]明显缩短,每日体重增长量[(55.0±0.7)g]也比对照组[(25.0±0.5)g]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能促进早产儿喂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促进早产儿喂养的临床疗效。方法早产儿1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并给予暖箱保暖,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静脉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分两次静脉滴注红霉素10mg/(kg·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8.0±1.5)d]比对照组[(12.0±1.8)d]明显缩短,每日体重增长量[(55.0±0.7)g]也比对照组[(25.0±0.5)g]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能促进早产儿喂养。  相似文献   

6.
王峥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2):5100-5101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口服联合暖箱遮光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100例诊断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均采用口饲管喂养,均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口服8 mg.kg-1.d-1,12 h 1次,疗程5~7天,同时配合暖箱遮光(暖箱外壁罩上深色布罩)。结果:治疗后两组在胃残留量(每次喂奶前)、腹胀消失、恢复出生体重、喂养耐受、达到经完全经胃肠喂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口服联合暖箱遮光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可加速胃排空,促进肠蠕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04月一2016年04月喂养不耐受早产儿6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20ml净脉滴注,1次/d,疗程7d.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87%,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51.6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0.05).结论 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可促进胃肠动力,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47例早产儿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5mg·kg-1.d-1,浓度不超过0.1%,缓慢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在开奶期间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对两组自行吸吮喂养时间及达全胃肠喂养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自行吸吮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03~2018-05喂养不耐受早产儿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2)、对照组(n=32)。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小剂量红霉素治疗,试验组采取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均治疗5~7天。对比2组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可完全肠道营养时间、每日进奶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试验组总有效率90.63%(29/32)较对照组68.75%(22/32)高(P<0.05);试验组胃潴留、呕吐、腹胀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可完全肠道营养时间较对照组短,每日进奶量较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38%(3/32)与对照组6.25%(2/3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给予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可增强疗效,减轻临床症状,促进患儿康复,且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周俊新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409-4410
目的从喂养不耐受发病原因出发探讨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出现喂养不耐受的52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综合疗法,研究组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静滴,比较二者的疗效,探讨其治疗方案。结果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仅为76.9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病程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重时间分别为(2.69±0.95)d、(8.77±2.46)d,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日增加奶量和日增加体重为(8.14±1.21)ml和(16.82±4.28)g,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采用小剂量红霉素静滴,疗效显著,患儿恢复快,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实操式辅食制作课程指导早产儿食物转换的效果,旨在探索出一种有效可行的指导模式。方法 选取2017年6-12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267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76人为干预组(胎龄<32周12人、32~34周20人、>34周44人)和191人为对照组(<32周48人、32~34周34人、>34周109人),对照组于纠正4、7、10月龄予以门诊宣教,干预组相应月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实操式辅食制作指导。随访至纠正18月龄,比较两组食物转换情况、体格发育、营养素指标的差异。结果 1)>34周早产儿干预组较对照组首次引入辅食及谷薯类食物晚,引入条块食物早,小于纠正4月首次引入辅食、引入泥糊食物后转为能量密度低流质食物、超过纠正9月引入颗粒食物、超过纠正12月引入条块食物比例低,顺应喂养行为中“面对面喂食”及“允许自行进食”的比例高(P<0.05)。2)<32周早产儿干预组较对照组首次引入泥糊食物晚,小于纠正4月首次引入辅食、引入泥糊食物后转为能量密度低流质食物比例低(P<0.05)。3)纠正18月龄时干预组的体重增幅、血清铁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操式辅食制作课程能促进早产儿适时引入辅食及转换食物性状,促进顺应喂养及体重增长,提高血清铁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实操式辅食制作课程指导早产儿食物转换的效果,旨在探索出一种有效可行的指导模式。方法 选取2017年6-12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267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76人为干预组(胎龄<32周12人、32~34周20人、>34周44人)和191人为对照组(<32周48人、32~34周34人、>34周109人),对照组于纠正4、7、10月龄予以门诊宣教,干预组相应月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实操式辅食制作指导。随访至纠正18月龄,比较两组食物转换情况、体格发育、营养素指标的差异。结果 1)>34周早产儿干预组较对照组首次引入辅食及谷薯类食物晚,引入条块食物早,小于纠正4月首次引入辅食、引入泥糊食物后转为能量密度低流质食物、超过纠正9月引入颗粒食物、超过纠正12月引入条块食物比例低,顺应喂养行为中“面对面喂食”及“允许自行进食”的比例高(P<0.05)。2)<32周早产儿干预组较对照组首次引入泥糊食物晚,小于纠正4月首次引入辅食、引入泥糊食物后转为能量密度低流质食物比例低(P<0.05)。3)纠正18月龄时干预组的体重增幅、血清铁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操式辅食制作课程能促进早产儿适时引入辅食及转换食物性状,促进顺应喂养及体重增长,提高血清铁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强化母乳喂养在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8月本院新生儿科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 000 g≤出生体重<1 500 g)80例根据入选标准纳入研究,根据喂养方式不同分为强化母乳实验组40例[住院期间母乳量占喂养总量的75%以上,母乳均来自患儿自己的母亲,母乳喂养量达80 ml/(kg·d)时,添加母乳强化剂(母乳不足部分由早产配方奶补充)],早产配方奶对照组40例(住院期间全部早产配方奶喂养)。比较两组患儿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喂养不耐受情况、院内感染以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早产儿在胎龄、性别、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为(15.22±4.37) d,对照组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为(17.38±5.44) d,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喂养不耐受发生例数为7例,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例数为15例,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院内感染2例,对照组院内感染7例,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对照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实行强化母乳喂养可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同时不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口服不同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的治疗效果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尤其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FI的治疗作用。 【方法】 选取2008年1月1日-2010年3月31日在16家三甲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为FI的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红霉素大剂量组(第8~10日龄起口服红霉素 12.5 mg/kg,q8 h,疗程7~10 d)、红霉素小剂量组(口服红霉素5 mg/kg,给药方法同上)、对照组(完全不用胃肠动力调节药物)。比较各项喂养相关指标、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等,并评估药物副作用。 【结果】 入组极低体重儿46例,大剂量组11例,小剂量组22例,对照组13例。两治疗组肠内热卡达基础热卡的日龄及体重开始增长时肠内热卡比例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大剂量组体重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所有治疗组患儿随访6个月均未见明显红霉素副作用。 【结论】 本研究中选取的两种剂量红霉素口服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FI均有一定治疗作用,大剂量略优于小剂量。所采用的红霉素治疗方案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捏脊对极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2017年3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4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捏脊干预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早期微量喂养。结果 给予捏脊干预后,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平均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较常规治疗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捏脊干预后,喂养不耐受症状如呕吐、腹胀很快消失,纳奶量增加,但两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 捏脊辅助治疗极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安全、无害,可以快速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早产儿早期不同的营养方式对出院时体重(宫外发育迟缓)和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共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早期胃肠内外营养,微量喂养代替禁食,管饲的同时采取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采取晚喂养,喂养不耐受时禁食,喂养过程中未采取非营养性吸吮。监测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和生后2d内、7~9d、13~15d血清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结果 1)观察组患儿体重开始增长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7.28±6.25)比(10.8±5.07)d,(11.16±4.32)比(18.43±9.72)d,(8.21±3.72)d比(13.84±5.46)d],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16.82±2.2)d比(19.91±2.3)d,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40.30%比65.38%),生后2d内及7~9d胃动素水平高于对照组[(348.6±177.6)pg/mL比(246.3±95.6)pg/mL,(492.3±235.8)pg/mL比(342.2±141.5)pg/mL],13~15d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75.2±12.9)pg/mL比(58.9±16.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体重增长速度和生后2d内及7~9d测得的胃泌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实施胃肠内外营养可有效降低宫外生长迟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68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分为两组,治疗组在禁食、减少喂养量及静脉营养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5mg·kg^-1·d^-1分两次口服,疗效不佳者逐渐增加剂量,最大量为15mg·kg^-1·d^-1;对照组在给予禁食、减少喂养量及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增加腹部抚触。观察两组患儿奶量、腹围、体重及大小便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完全喂养量时间、住院天数,监测是否有肝功能损害及菌群失调。结果两组患儿治疗7天后奶量、腹围、体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15.75、6.78、4.00,均P〈0.05)。两组的症状消退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完全喂养量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5.48、7.70、2.46、3.27,均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强化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为母乳强化剂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出生胎龄35周的102例早产儿按照喂养方式不同分为强化母乳组(31例),母乳喂养组(33例)和配方奶喂养组(38例)。分别于纠正胎龄足月(40周)及其后1个月、3个月监测三组的体格生长速度、血红蛋白、血钙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体重增长速率在纠正胎龄足月时、纠正胎龄后的1个月和3个月,强化母乳组均高于母乳喂养组和配方奶喂养组。三组在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母乳喂养能够较好的促进早产儿生长,尤其在体重增长速率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并不增加喂养不耐受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可以作为早产儿首选的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早期微量胃肠营养支持,了解其对生长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收住符合条件的早产儿,分为治疗组(早期微量胃肠营养)54例和对照组(非早期微量胃肠营养)49例,治疗组患儿出生后4~6 h,如生命体征稳定且无胃肠喂养禁忌证,开始0.1~4ml·kg-1·d-1缓慢加奶,对吸吮能力欠佳者,经口胃管喂养。对照组生后仅给予静脉营养,待患儿出现吸吮反射后则给予早产儿配方奶粉,每次5~10 ml,每天每次增加奶量2.5~5 ml/kg。观察两组间生长速率及喂养不耐受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生后1~4周每周的平均体重生长速率分别为:(-2.12±5.23)、(11.84±3.76)、(15.93±4.15)、(21.34±4.21)g·kg-1·d-1。对照组生后1~4周每周的平均体重生长速率分别为(-3.6±5.23)、(9.43±4.27)、(14.23±3.64)、(18.14±4.49)g·kg-1·d-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微量胃肠营养对早产儿生长速率影响显著,且减少出现喂养不耐受,应积极开展早产儿微量喂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