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黄芬  张小蓉  熊晓昉 《心脏杂志》2013,25(5):536-53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其对踝臂指数(AB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40 mg组和10 mg组,每组各55例。10 mg组予以阿托伐他汀10 mg/次,1次/晚,40 mg组予以阿托伐他汀40 mg/次,1次/晚。观察比较两组的血脂及治疗前后的ABI和hs CRP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与10 mg组比较,40 mg组LDL C 较10mg组降低更显著(P<005)。hs CRP水平较治疗前也显著降低(P<001);与10 mg组比较,40 mg组hs CRP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5)。而ABI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与10 mg组比较,40 mg组ABI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ABI和hs CRP改善明显,而且40 mg组改善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杨栋  苏慧 《心功能杂志》2013,(5):566-568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依折麦布和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常规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但血脂仍未达标的,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7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为高剂量他汀组: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d;试药组为联合用药组:依折麦布10mg/d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结果:经12周治疗后,两组TC、LDI。一C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均P〈0.05,P〈0.01);与高剂量他汀组相比,联合用药组治疗效果更显著(P〈0.05),TC、LDL—C下降更明显(P〈0.05);而肝损害及肌溶解等副作用的发生率却无明显增加。结论:与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相比,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具有更好的降低LDL—C效果,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血脂达标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药物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 cacid,LPA)的干预作用。方法:110例脑梗塞患者,被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57例)和常规治疗组(53例)。两组均给予钙拮抗剂、脑细胞活化剂、银杏达莫注射液及对症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40mg/d。两组病人人院后第二天清晨空腹静脉采血查血浆LPA和血脂水平,治疗14d后复查。结果: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治疗后LPA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0.01)。且阿托伐他汀组下降更显著[(2.53±0.75)μmol/L:(1.01±0.56)μmol/L.P〈0.01)。两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与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均有显著下降(P〈0.01,〈0.05).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LPA水平,其作用与调脂作用似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85岁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的方法,选取77例≥85岁老年ACS住院患者,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20、40mg/d睡前服用。治疗2周后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酐(Cr)、空腹血糖(FBG)水平,并比较各剂量组间的差异。结果3组治疗后hs.CRP、IL.6水平显著下降(P〈0.05或P〈0.01),降低呈剂量依赖性(P〈0.01),20mg组和40mg组治疗后TC、L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10mg组和20mg组中无因ALT和(或)AST增高〉3倍正常上限而停药者,40mg组有2例因ALT增高〉3倍正常上限而停药。3组患者CK、Cr、FB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出现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肌损害。结论≥85岁老年ACS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是有效的。阿托伐他汀10mg、20mg对于≥85岁老年ACS患者安全性良好,40mg组转氨酶升高,不良反应有所增多。  相似文献   

5.
刘志辉  雷铭  徐惠琳  王平  黄鸣 《山东医药》2010,50(47):101-10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轻度病变的最佳剂量。方法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程度〈30%的患者12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予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治疗3个月后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径、高敏C反应蛋白(hs-car,)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冠脉病变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亦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更显著(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轻度病变的患者应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较小剂量更能有效控制病变进展,改善内皮功能和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成巧梅 《山东医药》2006,46(35):59-60
将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4例和常规治疗组(43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同时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d,连用4周。治疗前、后测定两组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含量,按欧洲卒中评分(ESS)标准测定神经功能,并与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血浆NO及E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且阿托伐他汀组下降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ESS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及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两者水平,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短期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血浆sOX40L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ty Creactiveprotein,hs.CRP)浓度的影响。方法114例ACS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mg/d组、40mg/d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治疗前及治疗7d后分别测定ACS患者血浆sOX40L,hs—CRP及血脂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各组sOX40L,hs.CRP及血脂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阿托伐他汀20mg/d组和40mg/d组血浆sOX40L,hs.CRP浓度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O.05);40mg/d组治疗后血浆sOX40L,hs.CRP浓度低于20mg/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OX40L:(274.55±24.32)pg·L^-1vs(318.13±55.03)Pg·L^-1,P〈0.05;hs.CRP:(3.02±2.55)mg·L^-1vs(4.46±1.22)mg·L^-1,P〈0.05]。治疗前阿托伐他汀20mg/d组和40mg/d组数据合并后sOX40L与hs—CRP呈正相关(r=0.712,P〈O.01);治疗后阿托伐他汀两组数据合后sOX40L与hs-CRP呈正相关(r=0.748,P〈O.01)。结论阿托伐他汀短期强化治疗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浆sOX40L及hs—CRP浓度.具有明显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作用。方法选择61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30—40mg/d口服;对照组3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mg/d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覆治疗前、后血脂改变情况。结果两组忠者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LDL—C、TG、TC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临床症状改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效果良好,30~40mg/d是安全的,他汀类药物对防治冠心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住院病人血脂基础水平及经药物治疗病人的血脂水平.了解宁波地区冠心病病人的血脂状态及达标水平,并对其常规调脂药使用后疗效进行分析。方法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者180例,观察使用日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辛伐他汀20mg、氟伐他汀40mg治疗3个月对调脂的疗效。结果他汀类治疗3月后,冠心病病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2.0±0.7)mmol/L.与治疗前比较,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其他他汀类比较,阿托伐他汀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幅度最明显(P〈0.05),而辛伐他汀组和氟伐他汀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波地区冠心病病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偏低,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即可达强化调脂目的。 4/38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使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11月至2011年9月番禺中心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26例,按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3例。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p受体阻断药、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小剂量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大剂量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1:3服阿托伐他汀40mg/d。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测定血脂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ty C reactive protein, hs-CRP)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在治疗2周之后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hs.CRP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大剂量组血清总胆固醇[(4.42±0.62)mmol/L孤(4.95±0.67)mmol/L,P〈0.01]、三酰甘油[(1.02±0.19)mmol/L诋(1.13±O.23)mmol/L,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5±0.46)mmol/L/)S.(2.64±0.33)mmo|/L,P〈0.01]及hs.CRP[(9.66±1.48)mg/L眠(10.59±3.32)mg/L,P〈O.01]浓度降低幅度更大,与小剂量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炎性反应.降低血清hs-CRP浓度,并且治疗效果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1.
张树锋  段小嬿  关浩增  陈英 《内科》2013,8(1):4-6,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A组和治疗B组,三组患者均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A组患者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B组患者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均在入院48 h内开始用药,治疗8周。分别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IL-6、TNF-α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三组患者TC、LDL-C、hs-CRP、IL-6和TNF-α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A组和B组下降更显著(P〈0.05或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B组TC、LDL-C、hs-CRP、IL-6、TNF-α显著降低治疗A组TC、LDL-C、hs-CRP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B组的LCL-C、hs-CRP显著低于治疗A组(P〈0.01);治疗B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比治疗A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及血管炎症反应,明显提高血管内皮舒张功能,20 mg/d剂量比10 mg/d剂量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后24h内使用两种不同剂量阿托代他汀的疗效与安全性,以及患者1年中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60例ACS患者被随机均分为两组,24h内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与60mg/d,用药时间1年。观察两组患者血脂变化情况、住院期间及存活出院者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2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明显降低(P均0.01),且60mg/d组在各时间段的下降程度均优于20mg/d组(P均0.05),住院及随访期间60mg/d组复发性心绞痛(10.0%:30.0%)、心力衰竭(10.0%:26.7%)、心律失常发生率(13.3%:30.0%)均较20mg/d组明显降低(P均0.05)。两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ACS患者应用20mg/d及60mg/d的阿托伐他汀均能有效地调脂,60mg/d阿托伐他汀的调脂及减少心脏血管事件作用更佳,且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同一种他汀类药物不同剂量在不同血脂水平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病早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所有入选ACS患者按血脂水平分成正常血脂组和高脂血症组。正常血脂组分为对照组、10mg和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高脂血症组分为10mg和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0mg和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分别在患者发病12-48h内采血后即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或40mg,1次/d,口服8周。分别在用药前,治疗2周末、4周末及8周末测定血脂和血清hs~CRP,记录不良反应。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患者TC、LDL—C和hs—CRP水平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40mg组下降更明显(P〈0.01)。同一剂量时,高脂血症组降低更显著(P〈0.01),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CRP的降低程度与血脂变化无相关性。结论无论对正常血脂组还是高脂血症组的ACS患者,40mg阿托伐他汀的降脂及抗炎作用均显著高于10mg阿托伐他汀,且起效快,安全,临床受益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炎症指标可溶性OX40配体(sOX40L)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收集47例因ACS住院的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 mg/d)25例和大剂量组(阿托伐他汀20 mg/d)22例,治疗4周,测定治疗前后血浆sOX40L及hs-CRP的浓度。结果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的sOX40L及hs-CRP的血浆基线水平分别为:(27.69±10.52)ng/L和(28.24±10.01)ng/L,(11.69±7.09)mg/L和(11.91±6.36)mg/L,均显著高于以往报道的正常人群。治疗4周后,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sOX40L均显著下降,分别为(21.99±8.12)ng/L(t=10.732,P0.01)和(17.51±4.84)ng/L(t=9.052,P0.01),下降幅度分别为20.6%和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2,P0.05)。两组hs-CRP也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32.3%(t=5.496,P0.01)和55.8%(t=8.006,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2,P=0.01)。治疗前后sOX40L与hs-CRP均呈正相关性(R=0.765,P=0.00;R=0.742,P=0.00)。结论 ACS患者血浆sOX40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他汀类药物治疗ACS患者可显著降低sOX40L,并且sOX40L降低与hs-CRP降低同步,呈剂量依赖性。sOX40L可能同hs-CRP一样,可作为他汀类药物抗炎作用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浆胆固醇(TC)≥5.7 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LDL-C)≥3.6 mmol/L]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的短期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5月~2011年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高胆固醇血症患者78例,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给予饮食控制(n=39),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n=39)。观察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采用无创性动脉硬化检测方法,观察治疗6个月前后两组患者baPWV和ABI的变化及治疗后两组之间差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血脂均下降,处理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baPWV和ABI较治疗前无变化[baPWV:(1539±171.9)m/s vs.(1527±232.2)m/s;ABI:(1.2±0.2)vs.(1.2±0.3)],治疗组baPWV较治疗前下降[(1442±102.1)m/s vs.(1580±205.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较治疗前升高[(1.3±0.3)vs.(1.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亦有改善。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baPWV、ABI值,对外周动脉硬化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调脂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确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按1∶1随机分为两组:(1)他汀组(5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2)联合治疗组(5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 每晚1次,非诺贝特200mg 每日1次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和12周后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观察治疗前后上述血脂水平的变化、达标率,并记录不良反应及临床事件。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血清 TC、TG、LDL-C 水平均明显低于用药前,治疗12周后降低更为明显(P <0.05~<0.01),且12周后与他汀组比较,联合治疗组 TC [(4.35±0.71)mmol/L 比(4.09±0.56)mmol/L],TG [(2.35±0.62)mmol/L 比(1.65±0.49)mmol/L]和 LDL-C 水平[(2.01±0.39)mmol/L 比(1.85±0.22)mmol/L]降低更显著(P<0.05或<0.01);两组治疗后 HDL-C 水平均升高,12周后升高更明显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12周后,联合治疗组 LDL-C、TG、HDL-C 各项指标达标率、3项血脂指标均达标和非 HDL-C 的达标率(分别为70%、68%、80%、58%、70%)均明显高于他汀组(分别为50%、46%、48%、10%、48%)(P <0.05或<0.01)。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较单用阿托伐他汀更有效,能更全面地改善各项血脂水平,有助于血脂的全面达标,且具有更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7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8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随访观察治疗前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CK)、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LDL-C和TC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1周时LDL-C和TC的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L-C:31.2%vs12.5%;TC:29.2%vs13.1%;P〈0.05),1个月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L-C:43.0%vs17.6%;TC:41.3%vs22.3%:P〈0.05)。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间LDL-C和TC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序贯治疗组1周、1个月、3个月时LDL-C的达标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1周:48.2% vs 25.9%;1个月:77.6%vs60.0%;3个月:81.2%vs68.2%;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可显著降低hs-CRP的水平,序贯治疗组1周和1个月时hs-CRP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f序贯治疗组治疗前(8.17±5.69)mg/L,1周时(4.23±2.43)mg/L,1个月时(1.96±0.77)mg/L;常规治疗组治疗前(7.75±4.31)mg/L,1周时(4.87±2.70)mg/L,1个月时(3.21±1.27)mg/L;P<0.05]。序贯治疗组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5.9%vs15.3%,P〈0.05),序贯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风险进一步降低了9.4%。序贯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序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PCI术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钠尿肽(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8例冠心病心衰(心功能Ⅱ~Ⅲ级)患者随机分为10mg阿托伐他汀组(A组)、20mg阿托伐他汀组(B组)和对照组(C组),3组均给予抗心衰基础治疗,A组加服阿托伐他汀10mg/d,B组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时测定血浆BNP、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6min步行试验,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3组患者治疗12周时心功能指标、血浆BNP水平及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2种剂量治疗组血浆BNP、血清hs-CRP水平均降低,LVEF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治疗组的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治疗组间血浆BNP水平、血清hs-CRP水平、LVEF及6min步行距离无差异。结论:冠心病心衰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即可以降低BNP水平及血清hs-CRP水平,进一步改善心功能,抑制心肌微炎症可能是该药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