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型肥胖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L/H)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3698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颈部血管超声结果、血生化及血常规指标.根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将其分为颈动脉斑块组839例,对照组2859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H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L/H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L/H是腹型肥胖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L/H取值范围在2.19~<2.66、2.66~<3.14、≥3.14时,其发生颈动脉斑块风险的OR值分别为1.43、1.62、3.43.L/H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6,最佳临界值为3.02,灵敏度为59.5%,特异性度为76.4%,其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优于LDL-C(AUC为0.647).结论 L/H与腹型肥胖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其数值越高,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越高,可作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将286例颈动脉斑块人群作为颈动脉斑块组,314例非颈动脉斑块人群作为对照组。设计问卷收集人口学资料和生活行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斑块组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BMI、腰围、吸烟史、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p感染及空腹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形成与体检人群的BMI、吸烟史、高血压及Hp阳性有关,Hp阳性可作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斑块Hp感染率较高,Hp感染人群应重视颈动脉斑块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彩超分析颈动脉斑块,探讨其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邓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斑块形态以及斑块发病部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发生率(92%vs31%),内中膜厚度(1.3±0.4mm)vs(0.7±0.3m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显著增高(82%vs22%),斑块类型多为不稳定型软斑,发病部位多为颈总动脉分叉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致病因素,通过彩超可以明确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通过彩超早期筛查,可以早期发现脑梗死危险患者,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超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154例健康体检者按照年龄分为A(38~40岁,35例)、B(41~50岁,39例)、C(51~60岁,42例)、D(61~67岁,38例)4个组别,并对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比4组健康体检者的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结果:154例健康体检者中有17例(11.04%)为内膜中层增厚,39例(25.32%)内膜粗糙,11例(7.14%)斑块,其中11例斑块中有2例(18.18%)为硬斑,有7例(63.64%)为软斑,有2例(18.18%)为混合斑。男性发生颈动脉斑块的概率明显高于女性,且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其年龄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颈动脉彩超有助于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值得在健康体检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临床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普勒颈动脉彩超检查资料,作为实验组A组,随后选取同期入院健康体检志愿者50例作为B组,分析两组受检者颈动脉斑块性质,颈动脉内膜厚度等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A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30例(60%),其中不稳定斑块28例,B组检出斑块5例(17%),均为稳定性斑块。结论:用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综合分析患者的斑块的类型等临床信息,可能有利于预测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体检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将入选的18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目标人群进行资料收集与统计学分析,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与斑块形成有无关系,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体检人群中湿热质最多,占总数的38.14%;其次为湿热瘀血质,占总数的16.95%;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中风家族史、湿热瘀血质和气虚湿热质与颈动脉斑块存在着相关性。结论:年龄、中风家族史、湿热瘀血质和气虚湿热质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 对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19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彩超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位置、数目及类型.结果 脑梗死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数目及性质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研究彩超诊断在冠心病颈动脉斑块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16例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和彩超诊断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然后选择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检查的健康体检的110例健康人员做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冠心病颈动脉斑块患者于其他对照组健康人员间进行比较,冠心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患者劲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要显著高于心绞痛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斑块方面,心肌梗死组患者软斑、复合斑比例显著高于心绞痛组患者,但心肌梗死组硬斑比例与心绞痛组相比则相对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彩超诊断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准确有效的对冠心病颈动脉斑块进行诊断,对临床上预防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诊断方面积极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梗死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颈动脉血管的彩超检查,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28.33%,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90.83%,观察组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尽早发现并预防脑梗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心动脉压(CAP)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年龄≤75岁的患者136例,采用动脉脉搏波分析仪(Sphygmo Cor,Australia)测量CAP,颈动脉超声检查有无斑块形成。然后分为颈动脉正常组(60例)和颈动脉斑块组(76例),分析CAP相关参数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与颈动脉正常组比较,颈动脉斑块组的年龄、冠心病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中心动脉脉压、增强压(AP)、增强指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动脉收缩压虽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外周肱动脉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AP、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P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血脂、血糖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11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及斑块组,测定其血压和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sCRP,空腹葡萄糖(FPG)和餐后2小时葡萄糖(2hPG)水平.结果: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病变越重,伴有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的比例越高,与IMT正常组相比,IMT增厚组和斑块组的TC、LDL-C和 hsCRP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SBP、TG、FPG、2hPG增高在斑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在IMT增厚组无统计学差异.斑块组SBP、LDL-C、FPG、2hPG和hsCRP较IMT增厚组升高,有统计学差异.颈动脉IMT与SBP、TC、LDL-C、FPG、2hPG和hsCRP相关.结论:SBP、TC、LDL-C、FPG、2hPG和hsCRP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Crouse斑块积分法量化评价颈动脉硬化(CAS)的严重程度,并以Crouse斑块积分值分组进行血压、血脂及血尿酸(BUA)水平的比较和相关性分析,探讨血压、血脂及BUA水平与CAS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61名城镇居民,年龄35~75岁。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并记录双侧颈动脉内各个独立斑块的厚度并将所测得的所有独立斑块厚度相加后作为Crouse积分。同时检测记录血压值和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BUA水平。依据颈动脉超声Crouse积分结果将261例受试者分为正常对照组140例(n=140),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组44例(n=44)和斑块形成组77例(n=77)。并分别对3组的血压、TC、TG、HDL-C、LDL-C、BUA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TC、LDL-C及BU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TG、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形成组的SBP、LDL-C及BUA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均P0.05),而两组间TG、TC和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斑块形成组中,受试者的SBP、LDL-C和BUA水平与Crouse积分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P0.05),而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DBP、TG、TC、HDL-C水平与Crouse积分均没有相关关系(均P0.05)。进一步通过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值发现:上述三者对Crouse积分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LDL-C(b=0.397,P0.01)、SBP(b=0.376,P0.01)和BUA(b=0.220,P0.05)。结论应用颈动脉超声Crouse积分法在颈动脉斑块定量评价上可靠性相对较高;SBP、TC、LDL-C及BUA水平均与CAS的发生有较密切关系,而HDL-C、TG和DBP水平与CAS关系不确切。BUA是影响CAS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延安市脑卒中高危人群血脂、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按脑卒中诊断标准,从整群抽样调查中纳入脑卒中高危人群807例,血糖(GLU)采用己糖激酶法;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采用循环酶速率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选择性抑带l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选择性清除法;载脂蛋白A(APO-A)、栽脂蛋白B(APO-B)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其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748例进行比较,同时进行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脑卒中高危人群与健康对照组血浆GLU,TG,TC,LDL_C和APO-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HDL-C和APO-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40~49岁血浆TG,TC,LDL-C和APO-B水平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后其水平女性高于男性;观察组血浆TG,TC,LDL_C和APO-B水平有斑块高于无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血浆GLU,TG,TC,LDL-C和AP()-B水平和斑块均与疾病有密切的关系,是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监测血脂、血糖水平及颈动脉斑块对脑卒中高危人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功能指标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邯郸地区2372名煤矿工人为研究对象,按血清GGT水平四分位数分为四组,以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其血清GGT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重指数(BM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血清GGT与年龄、SBP、DBP、TC、TG、HDL-C、FPG、B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最低四分位组到最高四分位组,随着血清GGT水平的上升,SBP、DBP、TC、TG、FPG、BMI各指标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通过Pearson分析,研究对象的GGT水平与年龄、TG、TC、FPG、SBP、DBP、BMI等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110、0.313、0.352、0.163、0.174、0.141、0.212),与HDL-C呈负相关(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后显示, TG、TC、FPG、SBP、血红蛋白(HGB)指标为该人群血清GGT危险因子(值分别为0.215、0.274、0.100、0.098、0.077)。结论 煤矿在岗工人血清GGT水平同MS组分血压、血脂、血糖呈显著相关,可为该人群MS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86例,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股动脉有无斑块将其分为斑块组、无斑块组两组,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超敏C反应蛋白(CRP)等。结果经超声检出股动脉斑块形成者占83.3%(155/186)入斑块组。两组间年龄、病程、SBP、FPG、PPG、HbA1c、TG、ApoB和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病程、SBP、PPG、TG和CRP的增高是老年2型糖尿病股动脉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股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且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严格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126例及正常对照者61例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12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有斑块组102例,无斑块组24例,将102例有斑块者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5例及不稳定斑块亚组67例;比较各组脑梗死危险因素,测量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长期规律有氧运动对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疗效。方法将106例平时缺乏运动的M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3例。2组均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训练,观察组每次持续运动46~60 min,对照组每次持续运动30~45 min。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腰围(w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结果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BMI、SBP、DBP、TC、TG、LDL-C、wc、FPG及2 hP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均P<0.05);对照组TC、TG、L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BMI、SBP、DBP、HDL-C、wc、FPG及2 hPG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BMI、TC、wc、FPG及2 hPG均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均P<0.05);2组间血压、TG、L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控制饮食、长期规律每次持续运动46~60 min比运动30~45 min的有氧运动可以更有效地降低MS患者的BMI、血压,调节血脂,减少wc,降低FPG及2 hPG等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隐性高血压(MH)患者中心动脉压(CAP)及增强指数(A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相关性,为完善老年MH患者的诊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健康体检人群170例,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其分为高血压组55例、MH组50例、对照组(血压正常)65例。观察比较三组受检者一般资料、动态血压及偶测血压情况、颈-桡动脉PWV与CAP参数。结果 MH组饮酒、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H组偶测舒张压与收缩压高于高血压组(P<0.05)。MH组颈-桡动脉PWV、AI、血压第一峰值与最小血压差(P1 Height)、增强压、收缩末压(CESP)、平均舒张压(CMDP)、平均收缩压(CMSP)、脉压(CPP)、舒张压(DBP)、收缩压(SB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颈-桡动脉PWV与LDL-C、CPP与SBP、体质量指数、TC、年龄、空腹血糖、DBP、P1 Height、CESP、AI及增强压呈正相关(P<0.05)。LDL-C、CPP及SBP为颈-桡动脉PWV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老年MH患者CAP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PWV明显升高。LDL-C、CPP及SBP增高为颈-桡动脉PWV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血尿酸(UA)的相关代谢指标。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 000名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受试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清UA、血脂相关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BG)。按照性别和UA分组,分析血UA与其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高尿酸血症(HUA)检出率为26.2%,男性检出率为25.1%,女性检出率为32.4%,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男女之间年龄、Hb A1c、TC、TG和LDL-C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BMI、FBG、SBP、HDL-C和DBP高于男性,男性血UA水平高于女性(P0.05);(3)女性HUA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SBP、DBP、FBG和TG高于尿酸正常组(NUA组),HDL-C低于HUA组;男性HUA年龄、BMI、SBP、DBP和TG高于NUA组,而HDL-C低于NUA组(P0.05)。女性UA水平与年龄、BMI、SBP、DBP、FBG、TC、TG水平呈正相关;男性UA与年龄、BMI、SBP、DBP、TC、TG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尿酸水平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性别、BMI、血压、血糖、TG及TC、LDL-C和HDL-C与HUA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与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其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62例老年T2DM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结果分为正常组、硬化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4组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正常组、硬化组、斑块组病程、血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游离三碘甲状腺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ree thyroxine,FT4)、25(OH)VD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病程、血清HbA1c,HDL-C,LDL-C和25(OH)VD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病程长、高FBG和LDL-C是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高FT3,HDL-C,TBIL和25(OH)VD是保护因素。结论:血清FT3,25(OH)VD和TBIL水平下降促进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