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IS)复发病人使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进行危险度分层,探讨脑卒中不同复发危险度病人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2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根据ESRS分为IS复发高危组(ESRS≥3分,高危组)75例和IS复发低危组(ESRS3分,低危组)49例。比较两组人群的卒中危险因素、入院即刻和14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依赖程度(MRS),分析脑卒中复发高危与低危病人的临床特点和近期预后。结果高危组与低危组病人ESRS相关危险因素,高危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病史的伴发率显著高于低危组(P0.05)。脑卒中复发高危组较复发低危组NIHSS评分低(6.59±4.52 vs 7.80±4.36;t′=-2.198,P=0.030)。治疗14 d后,低危组NIHSS差值较高危组改善明显(-1.81分±2.19分vs-2.65分±2.32分,P0.05),日常生活不依赖(MRS≤2分)增加人数明显多于高危组(20.4%vs 6.7%,P0.05)。结论两组病人相比较,高危病人卒中危险因素显著多于低危病人,高危病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于低危病人,高危病人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较低危病人差。提示ESRS高危低危各组病人各具临床特点,近期预后不同,对卒中病人进行ESRS高危低危分组有助于卒中疗效及近期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海市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危险分层及血脂达标情况,和ASCVD高危患者LDL-C水平未达标的影响因素。方法:13735例60岁以上无ASCVD病史的体检者被分为非高血压组(7125例)与高血压组(6610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依据ASCVD危险分层评估,3925例LDL-C水平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被分为ASCVD低危组(554例)、中危组(42例)与高危组(3329例),比较各组间血脂水平。依据LDL-C水平是否达标,分析高血压ASCVD高危患者LDL-C水平未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组女性、吸烟、慢性肾脏病(CKD)比例,年龄、腰围、BMI、SBP、DBP、FBG、TC、TG水平均显著升高,农村人员、合并DM比例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与ASCVD低危组比较,ASCVD中危组、高危组TC、LDL-C、HDL-C水平均显著降低;与ASCVD中危组比较,ASCVD高危组上述血脂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农村人员、吸烟是ASCVD高危患者LDL-C水平未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69~3.643,P均=0.001),高龄、合并DM、合并CKD是其独立保护因素(OR=0.192~0.728,P<0.05或<0.01)。结论:上海市60岁以上高血压ASCVD高危患者血脂达标率低、女性、农村人员、吸烟是此类患者LDL-C水平未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生化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缺血修饰白蛋白(IMA)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TIA患者126例,按照ABCD~2评分分为3组,低危组42例,中危组43例,高危组41例,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收集各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各组血清Hcy、hs-CRP、IM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TC、TG、LDL、Hcy、hs-CRP及IMA水平明显升高,HDL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和高危组TC、TG、LDL、Hcy、hs-CRP及IMA水平明显升高,HDL水平明显降低(P0.05)。高危组TC、TG、LDL、Hcy、hs-CRP及IMA水平明显高于中危组,且HDL水平明显低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患者血清Hcy、hs-CRP及IMA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36,r=0.31,r=0.24,P0.05),且hs-CRP、Hcy、IMA之间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95%CI:1.371~10.556,P=0.00)、Hcy水平(95%CI:1.064~1.915,P=0.02)是TIA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Hcy、hs-CRP、IMA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高脂血症、Hcy水平是TIA发病的危险因素,测定血清Hcy、hs-CRP、IMA水平有利于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危险分层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9月于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ACS患者158例,男性66例,女性92例。入院后测定CYP2C19基因型,依据结果分组,快代谢组77例,中间代谢组61例,慢代谢组20例。采用GRACE评分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依据结果分为低危组(0~108分,n=89)、中危组(109~140分,n=40)、高危组(140分,n=29)。分析CYP2C19基因型与ACS高危的关系。结果高危组的脑钠肽水平显著高于低危组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危组慢代谢型比例较低危组和中危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RACE评分快代谢组为(104±32)分,中间代谢组(112±31)分,慢代谢组(138±56)分。慢代谢组GRACE评分明显高于中间代谢组和快代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慢代谢型改变(OR=13.336,95%CI:3.195~55.661,P0.001)是ACS患者高危的危险因素,同时脑钠肽升高(OR=2.147,95%CI:1.457~5.539,P=0.026)也是ACS患者高危的危险因素。结论 CYP2C19慢代谢型为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GRACE评分高危的危险因素,明确基因型对于评估患者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科》2015,(6)
目的探讨规范化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控制以及生活方式等的影响。方法选取花都社区高血压患者236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压不同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别给予三组患者对应的三级、二级和一级规范化管理,分析规范化管理前后患者血压、生化指标、血压知识知晓率、药物治疗率、血压控制率、危险因素等的变化情况。结果规范化管理后,低危、中危、高危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下降(P0.05);空腹血糖、三酰甘油(低危组除外)及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下降(P0.05);对高血压及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服药治疗率、血压控制率显著提高,"三低"(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情况明显改善(P0.05);饮酒、吸烟、体重超重等危险因素显著减少(P0.01)。结论规范化管理能显著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及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服药治疗率、血压控制率,平稳控制血压,改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有效提高高血压防治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高危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560例于2013-02-2017-10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行单纯CABG的高危老年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对照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AKI的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糖尿病(OR=1.394,P=0.034)、体外循环(CPB)(OR=4.215,P0.001)、围术期大量输血(OR=3.319,P0.001)、术后低心排综合征(OR=1.610,P=0.021)或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OR=1.771,P=0.018)是CABG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其中CPB和围术期大量输血是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危老年患者行CABG应尽可能避免应用CPB,减少围术期红细胞输血量,积极干预术后ALI/ARDS或低心排综合征,可减少术后AKI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HDL)比值(MHR)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和SYNTAX评分的关系。方法纳入2018年因胸痛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NSTE-ACS患者236例。根据患者入院时GRACE评分,将患者分为GRACE评分低危、中危和高危组。入院后抽取患者的血常规及血脂生化检查,比较三组之间的MHR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HR值与GRACE评分的关系。对所有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采用SYNTAX评分,将患者分为SYNTAX评分低危、中危及高危组,比较三组之间的MHR值。结果与低危及中危组相比,GRACE评分高危组患者的MHR水平明显升高(P0.05)。MHR与GRACE评分呈线性正相关(r=0.78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MHR值是GRACE评分高危的独立预测因子。SYNTAX评分高危组患者的MHR值与中危组及低危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MHR水平与NSTE-ACS患者GRACE评分的危险分组独立且显著相关,有助于判断NSTE-ACS患者的危险分层及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大屯地区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效果。方法根据高血压水平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对2009年10月1日至2010年10月1日间在大屯社区就诊的2137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并采取三级(低危、中危、高危)分层管理,监测患者血压水平、血压控制(糖尿病患者血压〈130/80mmHg,非糖尿病患者血压〈140/90mmHg)率、非药物治疗比例及随访依从性等指标。结果入选高血压患者基线血压控制率为58.4%,其中,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别为61.7%、57.2%、59.6%;随访1年时整体血压控制率为67.5%,其中,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别为79.3%、55.4%、67.5%。与基线相比,仅低危组患者1年后血压控制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随访依从性达标率分别为72.5%、71.4%、82.6%。高危组随访达标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危险分层是影响随访达标率的因素。患者规律服药率超过90%,但非药物治疗率仅在50%左右。体育锻炼、限盐、控制体重对提高血压控制率有显著影响。结论社区高血压管理提高了血压控制率和随访依从性,中危组随访和血压控制情况较差。患者非药物治疗率仍较低,需要进一步改进健康教育和指导的方式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接受指南推荐的抗凝剂应用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依据2006年ACC/AHA/ESC房颤抗凝管理指南将患者按照年龄,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成亚组,统计临床抗凝剂应用情况. 结果:①在符合标准的220例房颤住院患者中,高危组患者占69.3%,所有房颤患者中仅20.9%的患者接受指南推荐的抗凝剂,其中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分别为15.7%、28.2%、36.3%.②对152例高危组房颤患者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75岁(OR=7.12)、高血压(OR=12.44)、冠心病(OR=13.38)、临床医师的治疗决策(OR=7.11)、患者因素(OR=4.10)都是影响华法林使用的影响因素.结论:目前我国基层医院住院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多数未接受指南推荐的抗凝剂,尤其是房颤脑卒中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房颤脑卒中风险(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收治的108例进行rt-PA静脉溶栓的AC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HA2DS2-VASc评分标准,将其分为低危组(34例)、中危组(40例)及高危组(34例);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49例)及预后不良组(59例)。比较CHA2DS2-VASc评分低、中、高危组及mRs评分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的一般资料;观察CHA2DS2-VASc评分低、中、高危组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ACI预后的不良独立危险因素,并利用ROC 曲线分析CHA2DS2-VASc评分对ACI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高危组的年龄、糖尿病、心力衰竭、卒中史的患者比例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中危组的年龄、糖尿病、卒中史、心力衰竭的患者比例高于低危组(P均<0.05)。预后不良组年龄、卒中史、CHA2DS2-VASc评分指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高危组预后良好的患者比例少于低危组(χ2=8.589,P=0.003);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卒中史、心力衰竭、糖尿病、CHA2DS2-VASc评分为ACI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CHA-2DS-2-VASc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03。结论:CHA2DS2-VASc评分对ACI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预后呈现出良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不同危险分层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 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患者的临床及治疗情况,并探讨危险分层与院内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 SUNDAY(TheStrategies for UA/NSTEMI and Delay of AngioplastY Registry)研究,SUNDAY研究回顾性注册登记了 2000 年1月至2002年12月3年间首次因 UA/NSTEMI住院的患者,记录了患者临床、血清学及药物治疗情况,根据2002年ACC/AHA的UA/NSTEMI指南进行危险分层,同时还记录院内不良事件。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2级复合终点事件为死亡或MI。结果:符合入选标准者共1013 例,男 713 例,女 300 例,平均年龄(61.6±10.4)岁,UA患者956例(94.4%),NSTEMI患者57例(5.6%)。高危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男性的比例低于中危组和低危组。在高危组中,50.7%的患者应用了低分子肝素,明显高于中危(32.4%, P<0.01)和低危组(26.2%,P<0.01)。高危组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低危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比例(98.1%)高于中危组(91.4%,P<0.01)和高危组(79.8%,P<0.01)。不同危险分层患者住院期间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低、中、高危三组分别为 0%、1.0%、1.5%;2 级复合终点事件3组分别为1.9%、3.8%、2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肺动脉栓子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而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可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及右心功能改变,但目前下肢深静脉栓塞及右心功能改变对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APE患者下肢深静脉栓塞情况和右心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2018年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疑似APE患者80例,根据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结果分为APE组32例和非APE组48例,并根据APE危险分层标准将32例APE患者分为低危组8例、中危组18例和高危组6例。比较APE组与非APE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下肢深静脉栓塞情况、右心功能指标,并比较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患者下肢深静脉栓塞情况、右心功能指标。结果 (1)APE组与非APE组患者咯血、胸痛、胸闷、心悸、意识障碍、咳嗽、发热、低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肿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E组患者晕厥、单侧下肢肿胀、血脂异常发生率,有近期手术史或骨折者所占比例,红细胞计数及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APE组(P0.05)。(2)APE组患者栓塞血管数目多于非APE组,栓子直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大于非APE组,双侧深静脉栓塞、深静脉栓塞、近端深静脉栓塞发生率高于非APE组,右心室壁运动幅度(RVWM)、右房室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小于非APE组,右房室瓣反流速度(TRV)快于非APE组(P0.05)。(3)高危组患者栓塞血管数目多于低危组、中危组,栓子直径、RVEDD/LVEDD大于低危组、中危组,双侧深静脉栓塞、近端深静脉栓塞发生率高于低危组、中危组,RVWM、TAPSE小于低危组、中危组,TRV快于低危组、中危组(P0.05);中危组患者栓塞血管数目多于低危组,栓子直径、RVEDD/LVEDD大于低危组,双侧深静脉栓塞、近端深静脉栓塞发生率高于低危组,RVWM、TAPSE小于低危组,TRV快于低危组(P0.05)。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患者深静脉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E患者多存在下肢深静脉栓塞及右心功能改变,且APE危险分层越高,下肢深静脉栓塞越严重、右心功能改变越大,因此针对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及右心功能改变的疑似APE患者需及时行CTPA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进行危险分层,以提高APE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CHA2DS2-VASc评分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病人术后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10月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病人879例,根据危险程度分为3组,其中低危组379例,中危组283例,重危组217例,均行GRACE、CHA2DS2-VASc评分。分析术后不良事件,其中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搏骤停,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律失常等高危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非心血管不良事件为血栓。结果心血管不良事件,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GRACE评分预测价值高于CHA2DS2-VASc评分(P 0.05);非心血管不良事件,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CHA2DS2-VASc评分预测价值高于GRACE评分(P 0.05)。GRACE评分预测价值低危组中危组重危组(P 0.05);CHA2DS2-VASc评分低危组中危组重危组(P 0.05)。结论 GRACE评分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病人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较高。CHA2DS2-VASc评分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病人术后非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TIA患者142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42例,中危组45例,高危组5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Hcy、hs-CRP和血脂水平,各因素与TIA后短期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各组血清Hcy、hs-CRP、TC、TG、HDL-C和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高危组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中危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IA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Hcy、hs-CRP、TC、TG及LDL-C水平呈正相关(r=0.404,r=0.919,r=0.182,r=0.325,r=0.183,P<0.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r=-0.186,P<0.05)。结论 Hcy、hs-CRP及血脂水平与TIA患者风险程度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CEF评分对年龄≥75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PCI短期临床获益的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1月~2014年1月在阜外医院心内科住院的STEMI并行直接PCI患者104例,依据患者入院时ACEF评分分为低中危组18例,ACEF评分0.97~1.27(1.18±0.09)分,高危组86例,ACEF评分1.28~4.30(1.63±0.05)分。主要结局是30d全因病死率和1年全因病死率。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低中危组和高危组与结局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评价ACEF评分系统预测30d及1年病死率。结果低中危组脑梗死、LVEF明显高于高危组[33.3%vs 8.1%,P=0.003;(64.8±6.3)%vs(50.8±8.6)%,P=0.001],年龄、身高、男性[(76.1±1.9)岁vs(78.3±3.6)岁,P=0.001;(1.6±0.1)mvs(1.7±0.1)m,P=0.048;38.9%vs67.4%,P=0.023]明显低于高危组。ACEF评分系统预测30d病死率和1年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669和0.680。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危组30d和1年死亡风险与低中危组无显著差异(HR=1.251,95%CI:0.151~10.387,P=0.430;HR=0.836,95%CI:0.177~3.935,P=0.820)。结论基于临床变量的ACEF评分对于在这一特定人群中缺乏进一步危险分层和评价预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SYNTAX积分与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造影证实3支病变和(或)左主干病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43例,计算SYNTAX积分并进行危险分层,利用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eGFR,采用超声测定CIMT,分析患者SYNTAX积分与eGFR及CIMT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SYNTAX积分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SYNTAX评分与eGFR呈负相关(r=-0.36,P0.05);SYNTAX评分与CIMT呈正相关(r=0.33,P0.05);CIMT与eGFR负相关(r=-0.47,P0.05)。将患者以SYNTAX积分(低危0~22分,中危23~32分,高危≥33分)进行分层分析,低危组与中危组、低危组与高危组C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与中危组及高危组eG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β=-0.1834,P=0.002 4)是SYNTAX积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内膜的变化与冠脉病变相关;随着老年冠心病患者肾脏功能的减退,动脉粥样硬化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本中心根据福冈指南进行不同危险度分层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患者的恶性潜能、预后及危险因素。 方法 对2009年至2016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诊断为IPMN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根据危险度分层,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纳入94例IPMN,高危组46例,中危组30例,低危组18例。外科手术组中,高危和中危组分别有19.2%(5/26)和12.5%(2/16)患者术后病理为恶性(P=0.690),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73.9%和77.0%(P=0.830)。未行外科手术组中,高、中和低危组5年内分别有33.3%(6/18)、16.7%(2/12)和0.0%(0/18)进展为胰腺癌(P<0.05),3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9.5%、85.7%和100.0%(P=0.025)。黄疸与预后显著相关(P<0.01),风险比为8.883(95%CI:2.953~26.721)。 结论 黄疸是影响IPMN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关于IPMN的治疗,高危组推荐外科手术治疗,低危组可随访,而对于中危组,应结合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多项危险因素,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外科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经抗凝治疗的中危、低危肺栓塞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远期预后,探讨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初次诊断的424例非高危肺栓塞患者住院及门诊随访资料,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华法林应用情况、监测情况及临床转归,探讨其远期预后(死亡、再发深静脉血栓、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和/或右心衰竭、抗凝后引起出血)差别并分析导致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424例中、低危肺栓塞患者,为期1.0~5.5年,失访41例,死亡65例.不同危险分层非高危肺栓塞患者远期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261,P<0.05);不同危险分层间死亡、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出血及再发深静脉血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29,95%CI:1.008~1.049)、恶性肿瘤(OR=6.300,95%CI:2.906~13.658)、右心功能不全(OR=4.058,95%CI:2.482~6.635)、隐源性肿瘤(OR=22.667,95%CI:2.298~223.537)为影响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非高危肺栓塞患者预后存在差异.高龄、恶性肿瘤、右心功能不全及隐源性肿瘤可能是影响非高危肺栓塞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风险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STEMI患者140例,根据GRACE风险评分分为低危组(GRACE风险评分≤88分)67例、中危组(88分GRACE风险评分118分)44例和高危组(GRACE风险评分≥118分)29例;根据血清HMGB-1水平四分位数分为HMGB-1≤P50组72例和HMGB-1P50组68例;根据患者随访1年中因心血管事件再次入院情况分为再入院组23例和未再入院组117例。比较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入院时、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血清HMGB-1水平,比较HMGB-1≤P50组和HMGB-1P50组患者入院时GRACE风险评分、脑利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再入院组和未再入院组患者入院时血清HMGB-1水平和GRACE风险评分。结果入院时、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高危组和中危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高于低危组,高危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高于中危组(P0.05);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3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均高于入院时(P0.05)。HMGB-1P50组患者入院时GRACE风险评分、BNP和LVEF高于HMGB-1≤P50组(P0.05)。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MGB-1水平与ASTEMI患者GRACE风险评分呈正相关(r=0.618,P=0.000)。再入院组患者入院时血清HMGB-1水平、GRACE评分高于未再入院组(P0.05)。结论 ASTEMI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心肌梗死危险分层有关,血清HMGB-1水平与GRACE风险评分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验证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非治愈性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系统——“eCura system”的临床适用性。方法2012年1月—2018年3月,因早期胃癌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行ESD治疗,且术后病理提示ESD非治愈性切除的155例病例被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eCura评分系统对病例进行评分,按评分结果分成3组,低危组(0~1分)100例、中危组(2~4分)46例、高危组(5~7分)9例,观察各组随访期内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预后。结果155例随访时间(25±15.0)个月,其中低危组中位随访25个月,中危组中位随访23个月,高危组中位随访34个月。低危组追加外科手术57例,其中3例[5.26%(3/57)]淋巴结转移;中危组追加外科手术29例,其中2例[6.90%(2/29)]淋巴结转移;高危组9例,均追加外科手术,4例淋巴结转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危组淋巴结转移风险明显高于低危组(P=0.003,OR=14.499,95%CI:2.513~97.214),而中危组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低危组略高(P=0.767,OR=1.326,95%CI:0.165~8.594)。随访过程中,低危组无远处转移及肿瘤相关死亡,43例未追加外科手术者中发现3例[6.98%(3/43)]复发。中危组17例未追加外科手术者中发现1例[5.88%(1/17)]复发,2例[11.76%(2/17)]远处转移,其中1例[5.88%(1/17)]死于脑转移;29例追加外科手术者在随访期间无复发、远处转移及肿瘤相关死亡。高危组9例在ESD术后均追加了外科手术,随访期间无复发、远处转移及肿瘤相关死亡。结论eCura评分系统可用于早期胃癌ESD非治愈性切除病例的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低危患者追加外科手术的获益有限,而中、高危患者追加外科手术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