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早期PD伴发MCI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以左前额叶背外侧皮质为刺激区域,rTMS组予以10 Hz高频rTMS,对照组予以伪刺激处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P300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MoCA量表总分及各子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TMS组治疗后MoCA量表总分、记忆评分显著升高(均P<0.05),余MoCA量表子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rTMS组治疗前MoCA量表总分及各子项评分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MoCA量表总分及记忆评分显著升高(均P<0.05),余MoCA量子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TMS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显著降低,波幅显著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rTMS组治疗前P300潜伏期、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rTMS组P300潜伏期显著降低,波幅显著升高(均P<0.05)。本研究不良反应均轻微而短暂,休息后很快缓解,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高频rTMS能够改善早期PD患者的MCI,且主要体现在提高记忆能力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卒中后抑郁障碍(PS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ERPs)中失匹配负波(MMN)和视觉P300的影响。方法:68例PSD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rTMS组和单用药组各34例,另选择38名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单用药组服用文拉法辛治疗,150 mg/d缓释顿服;rTMS组合并高频rTMS治疗6周。治疗前后给予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及ERPs中MMN、视觉P300指标检测;ERP结果与健康对照组(38名)比较。结果:治疗后两患者组HAMD-17评分均明显降低,且rTMS组治疗第3、6周后HAMD-17评分明显低于单用药组(P均0.01)。治疗前两患者组额区MMN及枕区P2、P3潜伏期明显长于健康对照组、波幅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及单用药组比较,治疗后rTMS组额区MMN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升高(P均0.05);枕区P2、P3潜伏期明显缩短,P3波幅明显升高(P均0.05);单用药组治疗前后MMN、视觉P300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高频rTMS可以提高PSD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失匹负波(MMN)及P300的变化特点。方法对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组)在rTMS治疗前后进行了P300和MMN检测,观察rTMS治疗前后P300和MMN的变化。另对62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P300和MMN检测,并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组的MMN潜伏期延迟和波幅降低(分别P0.05和P0.01),P300中的靶波幅P3降低(P0.05)。精神分裂症组经过rTMS治疗后,MMN波幅及P300靶波幅P3较治疗前有所恢复(P0.05)。结论联合应用P300和MMN,可作为抗精神病药物合并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失匹配负波(MMN)及P300的影响。方法:应用美国脑电生理仪器,对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rTMS治疗前后进行P300和MMN检测,观察rTMS治疗前后P300和MMN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精神分裂症组MMN潜伏期延迟,和波幅降低(P0.05或P0.01),P300中的靶波幅P3降低(P0.05)。患者组经过25次rTMS治疗后MMN波幅及P300靶波幅P3明显提高(P0.05或P0.01)。结论:rTMS治疗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的MMN及P3波幅。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用失匹配负波(MMN)和P300去评定分裂症听信息加工中听感觉加工障碍与较高程度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52例分裂症患者和44例正常对照组采用事件相关脑电位检查,测量MMN和P300潜伏期和波幅,并采用SPSS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组产生的MMN的潜伏期、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8,P<0.01;t=2.42,P<0.05),患者组产生的P300的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P=0.01),患者组产生的P300的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P>0.05).结构方程模型评定显示Group(疾病过程)和MMN波幅及Group和P300波幅显示出有显著路径的内相关(B=-1.01,P=0.015;B=-0.60,P -0.039),MMN波幅与P300波幅显示出有显著路径的内相关(B=0.17,P=0.015).结论 分裂症听信息加工中听感觉加工的障碍直接影响着较高程度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双相障碍I型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失匹配负波(MMN)的差异及其与各自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双相障碍I型抑郁发作患者(双相组)、55例单相抑郁患者(单相组)以及5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MMN检测;采用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评定各组总体功能水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组病情严重程度。在控制性别、年龄、教育年限后,偏相关分析患者组MMN与临床特征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GAF评分降低(F=53.96,P0.01);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MMN潜伏期延长(F=44.31,P0.01)、MMN波幅降低(F=5.39,P0.01);双相组与单相组MMN潜伏期及MMN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相组MMN潜伏期与HAMD评分和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51,0.46;P0.01);MMN波幅与HAMD评分和发作次数呈负相关(r=-0.35,-0.39;P0.01);单相组MMN潜伏期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52,P0.01),MMN波幅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r=-0.47,P0.01)。结论:双相障碍I型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患者的异常MMN可能是抑郁发作的状态性标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事件相关脑电位(ERPs) N400、P300和失匹配负波(MMN)的影响。方法:给予8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在原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rTMS治疗25次;于rTMS治疗前后进行N400、P300及MMN检测,结果进行自身对照及与76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组额区N400、P300和MMN潜伏期明显延迟、波幅明显降低(P 0.05或P 0.01);治疗后患者额区N400中同音异形异义潜伏期和异音异形异义波幅、额区MMN及P300波幅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ERP指标异常,经rTMS治疗可明显改善N400、P300和MMN。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陷型与非缺陷型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未服药患者失匹配负波(MMN)的特征及与临床状态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缺陷型精神分裂症诊断量表评分将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缺陷型(缺陷组,45例)和非缺陷型(非缺陷组,55例);采用脑诱发电位仪检测MMN,并与50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比较;分析患者MMN改变与其发病年龄、病程、病情及功能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陷组与非缺陷组MMN潜伏期明显延长(F=21.72,P=0.00),波幅明显降低(F=5.95,P=0.00);缺陷组与非缺陷组间MMN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的MMN潜伏期及波幅与的其发病年龄、病程、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包括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及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缺陷型和非缺陷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存在MMN异常;其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素质性标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事件相关电位(ERPs)与精神分裂症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对16例以阴性症状为主(阴性组),19例以阳性症状为主(阳性组),21例以其他精神分裂症为主(混合组)的患者和15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ERPs失匹配负波(MMN)及P300的测查.测查前3组患者均给予利醅酮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分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 结果:3组患者MMN和P300的波幅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阳性组中左侧颢叶(T3)点、阴性组中额叶点(Fz)点MMN的波幅较其他点下降更为明显;3组中仅阴性组的MMN和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阳性组中T3点及阴性组中Fz点MMN的波幅与PANSS减分率呈显著正相关(r=0.48、0.56,P<0.05);阴性组各点MMN的潜伏期与PANSS减分率呈显著负相关(r=-0.45、-0.56、-0.53、-0.54;P均<0.05),Fz点P300潜伏期与PANSS减分率呈明显负相关(r=-0.52,P<0.05),提示MMN的波幅越小,潜伏期越长,疗效越差;反之亦然. 结论:ERPs对某些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和抑郁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e,MMN)和P300的变化特征。方法纳入卒中后抑郁患者28例,抑郁症患者35例,正常对照30名,均采用Oddball范式进行事件相关电位MMN和P300检测。结果3组MMN和P300潜伏期和波幅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卒中后抑郁组和抑郁症组MMN和P300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P<0.05);卒中后抑郁组较抑郁症组MMN和P300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P<0.05)。结论卒中后抑郁比抑郁症MMN和P300的潜伏期更长,波幅更低,可作为与抑郁症鉴别诊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度洛西汀对抑郁症患者汉语句子事件相关电位N400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年龄在18~60岁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阿米替林治疗组(实验组1,n=30)及度洛西汀治疗组(实验组2,n=30),选择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治疗8周前后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各组分别予N400检测,分别比较N400潜伏期及波幅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1、实验组2 Pz点潜伏期均比对照组延长,波幅均比对照组降低(P<0.05及0.01).治疗后,实验组1、实验组2 Fz点潜伏期均比治疗前缩短,波幅均比治疗前升高(P<0.05及0.01).实验组2 Pz点潜伏期比实验组1缩短,波幅均比实验组1升高(P<0.05及0.01).治疗后,实验组1HAMD评分高于实验组2 (P<0.01),实验组2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实验组1(P<0.01).结论 抑郁症患者存在与语言加工有关的认知损害,度洛西汀具有改善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脑室线性结构在意识障碍(DOC)患者诊断和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的20例DOC患者,由两名主治医师根据CRS-R评分量表将患者分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组(UWS)和微意识状态组(MCS)。另选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患者MRI T_1图像的结果,测量数据并探索这些测量指标与CRS-R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UWS组和MCS组的Huckman值和第三脑室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PDI指数和脑室指数则低于对照组(均P0.05),除Evans值外其余各指标在UWS组和MCS组之间差别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uckman值和第三脑室宽度与CRS-R评分呈负相关,而PDI指数和脑室指数则相反。结论脑室线性结构测量可以用于DOC患者意识水平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抗抑郁剂治疗对老年抑郁症(SD组)的P300和非匹配负波(MMN)的影响。方法对33例SD组于治疗基线和治疗18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病情严重程度,采用美国ERP仪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MMN检测,并与35例健康人(NC组)进行P300和MMN对照研究。结果 (1)治疗前SD组的P300潜伏期和MMN潜伏期〔(306±30)ms和(208±25)ms〕均比NC组〔(289±24)ms和(180±23)ms〕延迟(P0.01),P300波幅和MMN波幅〔(6±3)μv和(3±2)μv〕均低于NC组,分别是〔(12±3)μv和(6±3)μv〕(P0.01)。(2)帕罗西汀治疗后SD组P300潜伏期和MMN潜伏期均显著缩短(P0.05),P300波幅和MMN波幅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存在P300和MMN异常,抗抑郁药物治疗可使其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轻度认知障碍(PSCI)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临床纳入轻度PSCI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方案为rTMS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治疗方案仅为同样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功能量表(MoCA)评分变化,并对治疗前后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进行检测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MoCA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MoCA评分为23.34(±4.69),对照组为26.11(±4.1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P300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波幅分别为(372.43±23.59)ms、(7.03±2.28)μV,对照组分别为355.46(±16.59)ms、8.63(±1.65)μV,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接受rTMS治疗的患者中,仅有2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微头疼、头晕症状,在未进行任何处理的情况下数日内自行缓解,未对治疗造成影响.结论:rTMS联合药物治疗轻度PSCI,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此外,rTMS使用的安全性亦高,并不会对患者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神经性厌食症(AN)患者的失匹配负波(MMN)和听P300的特征以及治疗对之影响。方法应用Bravo脑电生理仪,记录35例AN患者(AN组)和42名健康对照者(NC组)的MMN,同时记录听P300电位比较。对AN组,在治疗6周和24周时进行MMN和听P300随访。结果与NC组比较,AN组的MMN的潜伏期延迟和波幅降低(P均0.05),患者的P300中靶潜伏期P3同时延迟(P0.01)。AN组经治疗24周后,MMN潜伏期恢复、波幅无改变。结论 AN患者存在MMN的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支持AN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MMN结合听P300可作为AN的临床应用辅助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脑波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损害的汉语句子N400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波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汉语句子事件相关电位N400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年龄在18~60岁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标准患者60例分为单纯应用奥氮平治疗组(实验组1,n=30)及应用脑波联合臭氮平治疗组(实验组2,n=30),选择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予奥氮平治疗8周前后予<简明精神状况检查量表>(BPRS)评分,各组分别予N400检测,分别比较N400潜伏期及波幅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1、实验组2 Pz点潜伏期均比对照组延长,波幅均比对照组降低(P<0.05及0.01).治疗后,实验组1、实验组2 Fz点潜伏期均比治疗前缩短,波幅均比治疗前升高(P<0.05及0.01).实验组2 Pz点潜伏期比实验组1缩短,波幅均比实验组1升高(P<0.05及0.01).治疗后BPRS评分.实验组1高于实验组2(P<0.01),实验组2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实验组1(P<0.01).结论 脑波治疗通过调节、平衡人体的脑电活动及兴奋水平,具有辅助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高频、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珠江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60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高频rTMS组(20例)、低频rTMS组(20例)和假刺激组(2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及功能训练治疗相同的情况下,高频rTMS组、低频rTMS组给予每天1次、每次10 min的高频(3 Hz)或低频(1 Hz)rTMS治疗,连续14d;假刺激组给予假刺激.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简易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间FMA评分、Barthel指数、MEP潜伏期及CM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MEP潜伏期及CMCT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rTMS组、低频rTMS组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假刺激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MEP潜伏期及CMCT与假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rTMS组与低频rTMS组间FMA评分、Barthel指数、MEP潜伏期及CM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频及低频rTMS均有利于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且两者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CIDP)和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的临床特征和肌电图特点,以期指导临床诊疗。方法收集2015-01—2020-0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MMN患者8例,并与17例同期住院治疗的与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CIDP患者临床表现、肌电图特点和脑脊液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IDP组患者症状多表现为对称性双下肢远端麻木或无力,多从远端向近端进展,而MMN组患者以不对称上肢肌无力为主,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DP组感觉障碍和腱反射减弱比例高于MMN组,而肌肉萎缩比例低于MM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DP组脑神经麻痹比例较MMN组稍高,但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IDP组和MMN组均有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减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减慢和F波潜伏期延长;CIDP组还表现为明显的远端潜伏期(DL)延长;MMN组虽无DL延长,但有明显的运动神经传导阻滞;CIDP组在MNCV减慢、DL延长、F波潜伏期延长、CMAP波幅减低方面的程度比MMN组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IDP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明显减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明显减慢(P0.001),而MMN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DP组为弥漫性对称性的运动神经感觉神经脱髓鞘,MMN组为仅累及运动神经的局灶性脱髓鞘改变,2组患者均有继发性轴索损害,而CIDP组较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MCI患者随机分为rTMS治疗组(rTMS组)和吡啦西坦治疗组(对照组),每组25例。rTMS组患者rTMS治疗的刺激点位于双侧前额区,每天1次,连续治疗6 d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隔3周,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患者给予吡啦西坦0.8 g,3次/d,连续服用1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检查。结果 rTMS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300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MoCA量表总分和延迟记忆得分明显增高(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P300潜伏期、波幅及MoCA量表总分和各分项得分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MS治疗能改善MCI患者的记忆和认知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米氮平和rTMS联合治疗伴睡眠障碍的老年焦虑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医治的98例焦虑症并睡眠障碍老年患者,分为米氮平治疗对照组和rTMS、米氮平联合治疗组,每组49例,对比两组的SAS评分、PSQI评分及多导图睡眠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S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898)。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和PSQI总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和PSQI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睡眠潜伏期、REM潜伏期、睡眠总时长、睡眠效率和夜晚睡醒次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睡眠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REM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睡眠总时长显著增加(P0.05);睡眠效率显著增加(P0.05);夜晚睡醒次显著减少(P0.05)。结论米氮平联合rTMS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焦虑症伴睡眠障碍老年患者的焦虑情绪及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