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医治未病已提倡数千年,古籍叙述详尽。其治未病研究是近年提出的。所谓"未病",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一种状态,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称"亚健康"。本文从中医对治未病认识的理论基础,西医对治未病的认识及理论依据,对"未病"或"亚健康"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综述了治未病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论未病不等于亚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与亚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两大热点,而学术界对亚健康与中医之未病及一些相关问题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甚至是很模糊的。文章通过分析未病、亚健康以及相关概念,阐述了未病与亚健康、治未病与亚健康调理的不同点,对更好地理解它们所包含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古代文献的研读和分析,就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观进行了讨论,认为古代文献中"未病"之论载奠定了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理论基础,而中医致病的"三因学说"符合亚健康状态之形成,"治未病"思想则成为中医干预亚健康的重要治则,"治未乱"方法是亚健康"防变"的保健举措。中医对亚健康认识观为当今亚健康中医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阐述亚健康状态及"未病学"的概念,以及防治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关系,体现出防治"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的医学思想不谋而合。进一步就亚健康思维与中医"治未病"医学思想的契合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亚健康防治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分析亚健康状态产生的原因及机理,阐述中医理论对亚健康的认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关系。结果: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以及其他中医特色疗法防治亚健康,疗效显著。结论: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安全有效,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是中医治病、养生的重要思想。亚健康,是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对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以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现代亚健康调理的策略,从调理原则、调理阶段、调理方法等各个方面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7.
健康、亚健康、未病与治未病相关概念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亚健康,虽然《黄帝内经》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可以指导亚健康的中医药干预,中医药在干预亚健康方面有一定优势,已为专家所公认。但大家对健康、亚健康、未病与治未病相关概念的认识尚不统一,笔者结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对健康、亚健康、未病、治未病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提出个人意见,以期与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8.
亚健康新思维与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之契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亚健康"新思维与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不谋而合."防患未然"是中医干预亚健康之要旨,对亚健康思维与中医"治未病"预防医学思想的契合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及亚健康思想的内涵入手,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治未病思想对防治亚健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指导诊断病因,提供防治思路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亚健康状态在职业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有必要改善职业人群的亚健康状态,提高其健康水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治未病中心(以下简称"治未病中心"),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对职业亚健康人群的中医预防保健措施进行了诸多实践.自2014年承担上海市三年行动计划项目至今,完成了亚健康平台建设工作.本文分析治未病中心建设亚健康平台建设的经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亚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指采取各种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和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笔者临床采用未病先防、早治防变和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方法治疗肛裂可明显减少肛裂的发病率和复发率,降低手术比例,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转变。医学将会不断向"预防医学"、"健康医学"方向转变。而中医针刺疗法"治未病"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已为广大医学工作者所普遍关注,必将越来越予以重视。近年关于研究针刺"治未病"的成果层出不穷,使"治未病"内容不断得到扩展和深化。作者通过数据库检索,就近十年来有关针刺"治未病"的现代研究从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及效应机制等作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从"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思想与脾胃理论的关系(未病重防、欲病防作、既病防变、未变防重、已变防逆、已瘥防复等)论述"治未病"的含义及其中医脾胃理论的关系。指出: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遵循"治未病"原则,务以保胃气,存津液为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中医学"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中的应用(饮食、适度运动、监控高危人群),中医学"治未病"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阐述了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癌气"概念在肿瘤防治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认为癌气可以为肿瘤的早期预防提供病因依据;扶正是防止癌前病变向恶性肿瘤转化的有效措施;发现特效药物是治疗肿瘤的途径;矿物类中药对肿瘤的治疗作用应受到重视;温病学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方药可以为防止肿瘤转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与中医学临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个人临床实践的点滴感悟,从治其未生、未成、未发、未传和未变等方面,对中医"治未病"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归纳、探讨。说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不仅限于预防医学方面,而且对中医学临床同样也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18.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运用《内经》中"平治于权衡"、"疏涤五藏"、"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等治"水"法则治疗现代慢性心衰及其引起的水肿有独特功效,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病之初或既病之后,为了稳定、控制病情使其不蔓延至他经、他脏或使疾病趋于痊愈而采取的一切措施都可以称作"治未病"。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平常起居、未病之时,既已生病、识病立法之时,面对病症、处方遣药之时和病已初愈、防护巩固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