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通过近三年来运用通补兼施法治疗50例气虚血瘀性冠心病,进行临床分析总结,认为冠心病主要病机多为气虚。“气为血帅”,帅血贯脉而周行于心。气虚则血滞,易致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而发心悸,气短,胸闷,胸痛等。对此采用益气化瘀,通补兼施法辨证施治,每获良效。举例如下,以供佐证。  相似文献   

2.
从瘀论治痔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魏照洲 《四川中医》2006,24(11):76-77
痔疮多由风、湿、热、燥、气虚、血虚等引起,气血瘀滞、筋脉横解是其基本病机。治疗痔疮,应以虚实为纲,祛瘀为本。风热壅滞者,宜疏风凉血消瘀;湿热瘀滞者,宜清热利湿散瘀;阴虚血燥者,宜滋阴润燥行瘀;气虚血瘀者,宜益气活血祛瘀;气滞血瘀者,宜行气散滞化瘀。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中医称为"中风",始见于《内经》。对其症状,根据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有不同的记载。其病因,以内伤积损为主,即脏腑失调,阴阳偏胜,其后遗症为气虚、血滞,脉络瘀阻;由于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而致肢体废不能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高盐致瘀的中医机理。食盐与血脉关系密切。《内经》提出"盐胜血"理论,高盐饮食能伤血脉,其机理可能为盐味咸,滞脉泄津;盐性寒,凝血伤脉;盐入肾,精伤血少涩脉;盐入肾,脾伤气虚滞脉;盐入肾,肺伤气虚滞脉;盐入肾,肝伤气滞阻脉;盐入肾,心伤气虚血瘀。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据统计DN占DM患者死亡率的60%^[1],糖尿病患者死于糖尿病肾衰者为非糖尿病患者的17倍^[2]。DN属于中医的“消渴”、“水肿”范畴。气阴两虚、精气亏耗、阴阳两虚为本,燥热内生、湿浊内蕴、瘀阻肾络、血滞脉内为标,总属本虚标实证。气虚血运无力,阴虚脉道失于润泽,阳虚脉道失于温煦,均可导致血瘀。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卒中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年老气血本虚,内伤积损或久病气血耗伤或劳倦过度使气血再衰;气虚则血行不畅,脑脉瘀阻;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情志过极,肝郁血滞致瘀;或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瘀阻滞脑脉,脑髓神机失调,清窍失用。气虚为其本,痰浊瘀滞为其标,气虚生痰致瘀,痰瘀互结闭塞脑脉为其主要病机关键,气虚、血瘀、痰浊是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证候要素,治宜益气活血、化痰通窍。  相似文献   

7.
王贤斌主任医师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三十余载 ,学识渊博 ,临床经验丰富 ,尤其对补气活血法运用颇具卓见。现将王师经验简要介绍如下。1 气虚血瘀 首责气虚补气活血法为气虚血瘀证而设。气虚血瘀证是气虚与血瘀并存的病理变化 ,是一种气血关系失调的虚实错杂证。气虚血瘀证的主要病因是气虚运血无力 ,血行瘀滞。轻者 ,气虚无力 ,但尚能推动 ,仅表现为血行迟缓、血运无力 ;重者 ,因气虚较甚 ,无力行血 ,使人体的某些部位血行不畅 ,功能障碍 ,或失于濡养。出现痿软不用 ,甚至肌肉萎缩、皮肤干燥、瘙痒、不温 ,或肌肤甲错等临床表现。王师认为 …  相似文献   

8.
气虚血瘀和益气化瘀法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和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益气化瘀法是作者提出的论治妇产科难治性疾病的大法,作者认为气虚,水蓄、血滞是盆腔瘀血综合征的主要病机;益气化瘀,水血同治是治疗盆瘀征的有效方法;通过益气增加静脉张力,化瘀改善盆腔循环,益气化瘀,调整6-Keto-PGF1α、TXB2平衡为治疗取效的主要机制,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病机是气虚邪积,积邪伤正,因虚致瘀,而成症瘕积聚;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月经量多是气虚证的证据,有形症积,经血夹块,痛经等为血瘀存在的依据;益气摄血而固本,活血逐瘀而消症,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月经量,降低肌瘤或囊肿局部雌、孕激素受体水平等为治疗取效主要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是气虚,血瘀,因虚致瘀,故论治上应以祛瘀调经为主,益气补虚为次,慢性盆腔炎的病机是气虚无力御邪祛邪,血行瘀滞,阻于胞宫;宜益气行血与化瘀祛邪并重,因此,提出气虚血瘀是妇产科疾病的主要病机,益气化瘀法是治疗妇科疾病的有效手段或方法。  相似文献   

9.
益气化瘀法是作者提出的论治妇产科难治性疾病的大法。作者认为气虚、水蓄、血滞是盆腔瘀血综合征的主要病机 ;益气化瘀、水血同治是治疗盆瘀征的有效方法 ;通过益气增加静脉张力、化瘀改善盆腔循环、益气化瘀 ,调整 6—Keto—PGF1a、TXB2 平衡为治疗取效的主要机制。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病机是气虚邪积 ,积邪伤正 ,因虚致瘀 ,而成瘕积聚 ;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月经量多是气虚证的证据 ,有形积、经血夹块、痛经等为血瘀存在的依据 ;益气摄血而固本 ,活血逐瘀而消 ,攻补兼施、标本同治 ;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减少月经量 ,降低肌瘤或囊肿局部雌、孕激素受体水平等为治疗取效主要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是气虚、血瘀、因虚致瘀 ,故论治上应以祛瘀调经为主 ,益气补虚为次。慢性盆腔炎的病机是气虚无力御邪祛邪 ,血行瘀滞 ,阻于胞宫 ;宜益气行血与化瘀祛邪并重。因此 ,提出气虚血瘀是妇产科疾病的主要病机 ,益气化瘀法是治疗妇科疾病的有效手段或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风湿寒性关节痛属中医阴阳气血不足的虚证,是血痹、风痹、寒痹虚劳的病证,内以正阳不足为主因,外以风邪诱发。血行不畅,脉微、涩、紧;微为阳微,涩为血滞,紧为寒微,是气虚血行不畅的反应,脉紧为外受风寒之征,助阳祛邪,脉通邪祛而不紧,如此血痹可愈。由此可知,阳气不行而致血滞之病,应以活血分而通阳气为主,令气行,血行,所以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慢性溃疡气虚毒滞证诊断标准(2021版)》的制定过程和内容进行解读,使临床医生、研究人员等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慢性溃疡气虚毒滞证诊断标准。[方法] 在总结慢性溃疡病的证候特点,系统回顾气虚证相关诊断标准基础上,经过多学科专家群决策,多轮研讨与论证,由数十名中医临床、中医证候学与方法学专家参与制定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慢性溃疡气虚毒滞证诊断标准(2021版)》。[结果] 该标准于2021年3月16日正式发布,该标准采用气虚条目、毒滞条目、舌象或脉象相结合的诊断模式,气虚条目至少具备2条,毒滞条目至少具备2条,同时具备舌象或脉象其中1条者可诊断为慢性溃疡气虚毒滞证。[结论] 《慢性溃疡气虚毒滞证诊断标准(2021版)》确定了慢性溃疡气虚毒滞证诊断指标及其权重赋分,以期为相关人员开展慢性溃疡气虚毒滞证的临床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供血不全心脏病的简称。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厥心痛、真心痛、心痛、胸痹等证的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是以脏气虚亏为主,标实则以瘀血痰阻相关,兼以气滞寒凝等。 血瘀是冠心病最常见的标证之一。气虚又是血瘀之因。气虚则无力行血,而引起血瘀。血瘀影响气的流畅,而致心脉瘀滞。主要症状为心前区疼痛,痛有定处,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补气通滞方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气虚血滞型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4月在医院就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气虚血滞型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清淡低脂饮食、降压、降血糖、预防血栓形成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使用补气通滞方。比较患者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及血脂、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79.17%)与对照组(54.17%)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气通滞方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气虚血滞型患者的临床效果好,能降低血液黏度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合并肺动脉高压是特发性肺纤维化较为难治的并发症之一。从中医角度结合五脏生理病理特点分析,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位在肺,可涉及脾、肾、心,主要病机为肺、脾、肾、心之气虚以及心肾阳虚,而心肾阳虚在其病程发展过程中更为重要;气虚血滞,阳虚寒凝血瘀,阳虚水泛,进一步影响津血的运行,气虚阳虚共同促进瘀血的形成,故血络瘀阻贯穿病程始终。从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角度出发,可有效预防或者减缓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阳萎的症结在经络。气虚血少、脉络瘀滞是导致阳萎的主要原因,治疗方法应以益气血、通经络为主。一、阴茎功能之发挥阴茎,中医古籍称之为“阴器”。《内经》言其为宗筋之所聚。而筋又是经络之分属。说明阴茎功能正常与否,与宗筋功能关系密  相似文献   

16.
透穴针刺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75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疗效。方法:75例分为气虚血滞型40例,肝阳上亢型35例。取透穴针刺法,取风池透风府,臂臑透肩骨禺,外关透内关,环跳透风市等。结果:气虚血滞型40例,总有效率97.5%,肝阳上亢型35例,有效率为94.3%。提示:透穴针刺法能够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相似文献   

17.
麻木是因阴阳气血俱微,邪入血分,血不畅行,筋脉失其所养,而引起的一种肌肤麻木不仁的病证。因其体质强弱,邪气多少,发病部位不一,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笔者抓住虚实两纲,辨证论治。(一)虚证 1.气虚血少:凡气血不足者,临证务必分清气虚、血虚之主次。偏气虚者,证见麻为主,木为次,并伴有面色(白光)白,气怯神疲,乏力,舌淡,脉微弱,法当补气,佐以养血,方用四君子汤加补血通络之品。气阳虚再加生黄芪、附子、肉桂;气阴虚加沙参、麦冬。气虚挟痰湿用六君子汤,气虚血滞宜投补阳还五汤。偏血虚者,证见木为主,麻为次,兼有面包苍白,目眩,心悸,舌淡白,脉细弱;法应补血少佐益气,以四物汤为基本方,加补气药,如党参、黄芪之类,以补气生血。  相似文献   

18.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茂、炙甘草、人参、白术、当归身、陈皮、升麻、柴胡组成,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之证。由于气血同源,二者在生理上互相依存,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故临床实践中亦可气病治血,血病治气。本文所附三例虽兼症各殊,主要治则均为血病治气。观介绍如下:1血因气凝,助气以行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久而凝聚于脉,而成瘀血痹阻之证。《杂病广要》云:“血之行留,气为之本”,“大抵血不能行,气使之然”。故临床上血因气虚而凝滞者,常用补中益气汤助气而滞血自行。苏某,女,64…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疗效。方法:75例分为气虚血滞型49例,肝阳上亢型35例。取透穴针刺法,取风池透风府,臂牖透肩髑,外关透内关,环跳透风市等。结果;气虚血滞型40例,总有效率97.5%,肝阳上亢型35例,有效率为94.3%。提示:透穴针刺法能够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相似文献   

20.
痛经患者,临床大致可分为五个类型。属气滞血瘀者;寒凝血瘀者;气虚血滞者;瘀热互结者;寒热错杂瘀阻者。兹举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