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冲脉的生理功能包含调节人体气机升降与渗灌储藏气血,其病理特点主要为冲气上逆,临床表现为气机上冲类症状及腹痛,在寸口脉表现为牢脉和长脉,在冲阳脉与太冲脉表现为大脉和动数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之循行与冲脉循行相近,可知冲脉与肝、胃、肾关系密切。基于《金匮要略》经文探索冲脉气逆的证治,痰饮病主要症状为气从小腹上冲胸咽,病机为水饮挟肾气不敛而冲气上逆,治以温阳化饮敛冲气;肾气奔豚主要症状包括脐下悸、气从少腹上冲心及气上冲咽,治以温补阳气、化饮降逆;肝气奔豚表现为气上冲胸和腹痛,其病机为肝郁化热致冲气逆,治以疏肝清热降逆;呕吐病、胃反病、妊娠恶阻病均以呕吐为主要表现,其病机包含肝寒、中虚、胃气逆、痰饮,均挟有冲脉气逆,当分别治以散肝寒、补中气、化痰饮、降冲气。  相似文献   

2.
麦门冬汤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上气者,麦门冬汤主之”。后世医家皆谓之治肺痿主方,本方证是由胃虚有热,津液不足,虚火上逆所致。病虽在肺,其源在胃,服本方滋润养阴,则胃得其润,肺得其滋,如此则虚火降,咽喉利,咳嗽气逆亦能随之而愈。笔者在临床中,根据相同病机之鼻衄、久咳不止、便秘,运用本方治疗收效甚佳,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3.
麦门冬汤加味临床应用举隅天津中医学院(300193)李成立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方由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六味药组成,主治虚热肺痿证.因其病机关键在于肺胃阴虚,虚火上逆,故方中重用麦冬,甘寒滋润,既清肺胃之伏热虚火,又滋养肺胃之阴津不足;然胃者肺之母气也,为后天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又配以人参、甘草、大枣、粳米之健脾益胃之品,大补中气以生津液,使阴津上归,润养于肺,培土生金,以治其本;肺胃之气皆以下行为顺,又佐小剂量半夏,以降逆气、化痰浊;药虽六味,但主从有序,润降相宜,既滋肺胃之阴,又降肺胃之气逆,兼化痰浊,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是热郁、寒湿、痰饮等多种邪气阻滞胃中,影响气机升降调畅,胃失和降,循经犯肺,肺失宣肃,气逆作咳的结果。临床表现虽以咳嗽为主,但病程是以胃食管反流为核心病理基础。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以胃失和降,肺气上逆,气机失调为发病基础,采用通降和胃法论治,不仅符合“胃宜降则和”的生理特性,也顺应“从胃治咳”以达养胃治肺的效果。在审证求因,明晰人体生理病理的情况下,恢复胃腑通和之性,调畅肺脏肃降之能,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5.
肝主藏血、司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曰体阴而用阳。肝的虚证既有肝“体”亏损,也有肝“用”不足。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中指出;“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称做‘用’,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证;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这种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乃疏泄不及所致。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情志、疏畅气血、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协助脾胃消化等方面,故疏泄不及也多涉及于此。下面从临床所见简略分述之。  相似文献   

6.
肝性宣发冲和,胆性通泄,肝气升发,可疏利胆腑,调达脾胃,促进血液循环,协调情志,胆主降而善升,升则通达阴阳,协调它脏生理功能。肝胆相连,互为表里,胆气和降,有利于肝气的升发,不致化火灼肺;肝气升发,助胆之功能发挥。若胆气升降失调,可发诸多疾病;如肝升太过,肝火上炎,临床亦可变生诸疾。  相似文献   

7.
正常的气机升降出入,是通过脏腑协调的功能活动共同完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既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在各脏腑之中,脾胃的升降,对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下导,肾水上升,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无一不是依靠脾胃的功能来完成其升降运动的。如《素问经脉别论》说:“没有脾胃的升降运动,则后天之精不能收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不能排出。”反之,脾胃正常升降运动的维持,也赖于其他脏腑功能的协调。因此,其他脏腑功能失常,对脾胃也有影响。其影响表现为:肝失疏泄,克脾犯胃引起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肝气升发太过,肺失清肃所致的肝火犯肺;[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酒悖"归于"酒伤"的范畴,属神志病。"酒悖"对应现代医学中急性酒精中毒兴奋期,与胃、肺、肝胆密切相关,其中"肝浮胆横"是"酒悖"的主要脏腑原因。饮酒之后人体气机上逆,肝气主升,加上酒气的上冲之力,则肝浮;肝浮可导致胆横,胆横易导致胆汁外泄,出现病理变化及神志的异常。故治疗应该从胃、肺、肝胆出发,选用降胃气、宣降肺气、降肝气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四磨汤原方主治正气素虚,肝气横逆,上犯肺胃而致气逆喘息胸隔不舒,烦闷不食之证。现代医家多用此方治疗胃肠道疾病,笔者运用此方治疗七情郁结、正虚邪实所致疾病,如:肠梗阻、乳腺炎、膈肌痉挛、慢性胃炎等病症均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认为肺、胃二个脏腑之间关系密切。生理上“谷气入胃,胃气上注于肺”以使肺有所养,而在病理上邪又“聚于胃而关于肺”,邪聚于胃,胃气反逆则呕,上关于肺致肺气上逆而咳,故临床上常见肺胃同病而其症状交互出现,甚至肺有病先见胃的症状,因此,在治疗上必须注意“肺胃同治”之法。试举2例证治。例1 李××,女,59岁,初诊15970。因三天来发冷发热就医。晚间体温39℃。(口恶)心呕吐剧烈,纳呆,咽稍痛,咳少许白痰,鼻衄。大便常二三天一次。既往有高血压史,血压波动于160~200/90  相似文献   

11.
洪治平教授认为,肝属木,于木气主时之时升发阳气,其养生、防病均应顺其升发之性,同时注意与心、肺、肾、脾四脏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肝脏病多为郁、虚、亢三种情况,因虚则无以升发而兼郁,亢则不行疏泄而亦兼郁,故“郁”为肝病的核心,但肝郁又多暗耗阴血,故处方遣药多以“柔以制之”“甘以缓之”之柔肝缓肝法,及“遂其调达之性”之舒肝化肝法.肝脏养生中应注意“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在其疾病治疗中亦当以顺其升发疏泄之性为宜,慎用攻伐,以免戕害正气.  相似文献   

12.
常见的冲胃气逆疾病有脑充血、呕吐、吐衄、喘证、膈证、倒经等,张锡纯认为引起此类疾病的病理基础是肾虚、肝火、胃气虚弱等。对于此类疾病,张锡纯喜用降逆药物配合对症的补益之药治疗。降逆药物,张锡纯常取代赭石、半夏,认为两药皆是镇降冲胃气逆的良药,补益药物,能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从根本上治疗引起冲胃气逆的病理基础,另外张锡纯还用升提大气的方法治疗冲胃气逆引起的倒经等病。  相似文献   

13.
中医理论认为,肝体阴而用阳,五行属木,时令应春,春时阳气多动而升发;其病多为升动无制,肝气偏亢。久甚化火,故有“肝无虚证”之说。其实则非,肝血不足,肝阴亏损,临证亦十分常见,然而肝之虚证既有阴血亏损之“体”不足。亦有阳气不足之“用”衰惫…。但后世医家很少提及肝气虚,一般教科书中。也无肝气虚证。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肝气虚证确实相对少见;二是肝气虚与脾气虚有许多相似之处,往往出现以脾代肝的错误。因此,对肝气虚证进行相关文献的分析与研究。是十分心要的。  相似文献   

14.
弦脉,端直而长,状如琴弦,指下挺然,按之不移,举之应手。在时应春,在脏属肝。其以“硬”为特征,如木失柔。一般来说,是代表邪气充实的病脉。所以《景岳全书·脉神章》说:“弦脉为血气不和,为气逆,为邪胜,为肝强脾弱,为宿食,为寒热,为疼痛,为拘急”。临床上,大多数情况下也确实如此。凡痰饮聚积、瘀血阻涩、情思郁结、肝阳亢逆、诸痛疟疾、阴邪弥漫等病变,都可见到不同程度的弦脉。其脉之所以弦,多是由于阴阳不和,气逆上犯,导致经脉拘束,影响血行,使其气血收敛所致。如李东垣说:“弦脉,总是阴阳不和,肝气上逆”。滑…  相似文献   

15.
呃逆是自觉胸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不能自止的一种病症,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中医学认为本病由胃气上逆所致,胃处中焦,上贯胸膈,以通为顺,若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则胃寒,过食辛辣则胃热;或情志郁怒,久则化火动肝,肝气上逆则犯胃;或久病脾阳衰惫,  相似文献   

16.
正肝气虚是指肝气升发之力不足,温煦、调畅之力下降所引起的一系列证候表现,而肝阳虚则是在肝气虚的病理基础上发生肝阳渐衰之证。此二证在历代医典中已有收录,并阐述了其证候表现及其治法。然而,自宋金元时期之后,受朱丹溪提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影响,后世医家鲜有人知晓肝气虚及肝阳虚,并将肝病的病机常归结于"肝常有余"、"肝无补法"等。直至近代,张锡纯在其医案中明确记载肝气虚之证,并将之应用于临床,进而提出  相似文献   

17.
<正> 初学中医者,学到肝病辨证时,常常遇到肝气、肝火、肝阳和肝风等词混淆难解,特浅解于下: 临床所见肝气、肝火、肝阳和肝风实为同源异流, 肝气者,乃生理、病理性名词,亦为病名,现在多以其为病理性名词和病名。实指由肝之疏泄作用太过所致的病证,从病因而言多由情志刺激暴怒引起,从症状看它可以上冲和横逆,影响其他内脏,由于影响的脏腑不同,其见症不一,上冲者多见有上部的症状如:口苦,目眩,头晕而胀痛等;横逆犯胃则常见胸胁胀痛或窜痛,嗳噫,吐酸等。严重时可以化火动风。肝火者,系病理性名词,亦为病名。是肝经有火热之邪所呈现的证候,或有气郁、气逆所化出现的冲逆现象。其病因多为肝气所化,即“气有余便是火”;或由肝经蕴热日久化火。火性炎上,故多见头痛昏胀,面热且红,口苦、两目红赤、耳鸣等。若冲逆无制,则肝火熠灼,游溢  相似文献   

18.
中医升降理论指出,气之运动在生理方面是一升一降,生生不息;在病理方面是升降失调,气血逆乱。探索明代医家缪仲淳独创的降气之法,强调上盛下虚之病机,治宜降气益阴,以及降气治肝、降气清肺、降气养胃等。并例举咳喘上气、胃气上逆、胆气上逆、冲任气逆、大肠气逆之证治法,这对临床辨证施治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呃逆,其病位在膈,古人责之于胃气上逆,其证有虚实之分,今人多从胃寒、胃火、气滞、停食、中虚及脾肾阳衰而分型施治。笔者从临床中体会到若以“脏腑相关”理论参入上述证治之中,疗效颇为显著。特不揣浅陋,介绍于次,就正于同道。 一、肃肺治呃 肺主一身之气,然其体用必藉谷气以自养。肺胃之气又同主于降。在病理上,肺胃亦相互影响,胃气上逆,必影响肺气之肃  相似文献   

20.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又称“咳逆”。《内经》对呃逆首先提出为中上二焦病。《金匮要略》则把它分为三种类型。呃逆可单独发病,也可成为其它疾病的兼症,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西医认为是由于膈肌痉挛所致,祖国医学则不仅包括膈肌痉挛,还包括临床上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脑血管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呃逆。辨证时可分为胃中寒冷、胃气上逆、气逆痰阻、脾胃阳虚、胃阴不足,治疗时应遵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气逆宜降气、痰郁宜除痰、阳虚温阳、阴虚滋阴等原则,并且要适当地配合降气平呃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