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肌肉质量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设计,以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2020年抽取宁夏银川市12~17岁儿童青少年共1 622名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参与测试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实验室检查、体成分检查。结果 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肌肉质量指数(SMMI)呈负相关(r=-0.105,-0.094,P<0.001);甘油三酯(TG)与全身肌肉质量(SMM)呈负相关(r=-0.067,P<0.01)。高SMMI者患高血压、高TC、高TG分别是低SMMI者的0.60(95%CI: 0.37~0.97)、0.54(95%CI: 0.33~0.89)倍和0.53(95%CI: 0.32~0.87)倍(P<0.05);SMMI良好、充足患高脂血症的风险分别是SMMI严重不足的0.32(95%CI:0.15~0.70)、0.23(95%CI: 0.08~0.65)倍(P<0.05)。SMMI良好患血脂异常的风险是SMMI严重不足的0.44(95%CI:0.22~0.89)倍(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肌肉质量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关系密切,低肌肉质量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中国不同地区中老年居民门诊服务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2018年CHARLS第四次调查,将中国28个省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依据安德森模型对19 136例中老年居民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分类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探讨。结果 我国中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44.7%,其中,西部地区慢性病患病率最高(47.3%),四周就诊率最高(18.2%); 不同地区中老年居民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东部地区,女性(男性OR=0.782,95%CI:0.675~0.905)、文化水平较高(OR=1.853,95%CI:1.197~2.869)、丧偶者(OR=1.317,95%CI:1.081~1.605)四周就诊的可能性增加; 在中部地区,参加城镇职工医保(OR=2.094,95%CI:1.123~3.903)或新农合(OR=1.952,95%CI:1.069~3.563)、轻度失能(OR=1.440,95%CI:1.099~1.885)的居民四周就诊的可能性增加; 在西部地区,女性四周就诊的可能性高于男性(OR=0.718,95%CI:0.628~0.821); 三个地区均显示自评健康状况越差、慢性病患者四周就诊的可能性更高(P<0.05)。结论 我国不同地区中老年居民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自评健康状况和慢性病是三个地区四周就诊率相同的影响因素因此,在配置门诊医疗资源时,应针对不同地区的中老年人群特点进行合理倾斜。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上海地区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现状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预防和干预早产儿贫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出生后72 h内收入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临床资料,按贫血和对照两组进行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现状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653例早产儿中发生贫血322例(49.3%),贫血组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黄疸出现日龄等均小于对照组,住院天数、禁食时间、静脉采血总次数等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儿贫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住院天数(OR=2.72,95%CI:1.652~4.477,P<0.001)、出生体重评价(OR=2.424,95%CI:1.673~3.511,P<0.001)、静脉采血总次数(OR=1.559,95%CI:1.203~2.02,P<0.001)。结论 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医源性失血越多、病情危重的早产儿更易发生贫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宫内暴露于妊娠期糖尿病是否增加儿童3岁内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自2014年9月—2015年8月从北京市16个社区入组符合标准的儿童2 275名,从新生儿期随访至3岁。结果 宫内暴露于妊娠期糖尿病的儿童在1、2、3岁时的BMI均高于非暴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为巨大儿(OR=2.01,95%CI:1.40~2.89)、母亲孕前体重指数较高(OR=1.09,95%CI:1.06~1.13)、母亲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1.01,95%CI:0.99~1.03)是儿童1岁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人均收入较高(OR=0.83,95%CI:0.71~0.98)是儿童1岁内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出生时为巨大儿(OR=1.66,95%CI:1.07~2.58)、母亲孕前体重指数较高(OR=1.14,95%CI:1.09-1.18)、母亲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1.02,95%CI:1.00~1.04)是儿童2岁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人均收入较高(OR=0.61,95%CI:0.49~0.75)和纯母乳喂养持续6个月(OR=0.61,95%CI:0.45~0.84)是儿童2岁内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出生时为巨大儿(OR=1.89,95%CI:1.23~2.91)、母亲孕前体重指数较高(OR=1.14,95%CI:1.09~1.18)也是儿童3岁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人均收入较高(OR=0.66,95%CI:0.54~0.81)和纯母乳喂养持续6个月(OR=0.55,95%CI:0.40~0.75)是儿童3岁时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辅食添加时间与3岁内儿童超重肥胖无相关性。结论 为了减少儿童在3岁内发生超重肥胖,应严格控制孕妇孕前和孕期的体重,尽可能地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效果评价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17个地市125 818名中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和问卷调查。结果 河南省中小学生超重检出率17.00%,肥胖检出率17.45%,超重肥胖检出率男生(39.52%)高于女生(28.29%),城区(35.37%)高于郊县(33.73%)(值分别为1 560.765,36.600,P值均<0.001),随着学段的升高,超重肥胖检出率呈下降趋势(趋势=736.94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0.588,95%CI:0.571~0.604)、郊县(OR=0.891,95%CI:0.866~0.916)和中学(初中OR=0.705,95%CI:0.681~0.729; 高中OR=0.656,95%CI:0.633~0.681)是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喝含糖饮料次数(OR=1.070,95%CI:1.008~1.137)、吃新鲜水果次数(OR=1.169,95%CI:1.107~1.235)、吃新鲜蔬菜次数(OR=1.145,95%CI:1.062~1.234)和不良的早餐习惯(有时吃OR=1.112,95%CI:1.074~1.151; 从来不吃OR=1.184,95%CI:1.090~1.286)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河南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应由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不同性别、体重状态、肥胖类型学龄儿童的体成分差异,探讨体重状态和肥胖类型对瘦体重与脂肪质量比值(MFR)、体脂百分比(FMP)的影响。 方法 2019-2020年随访山东莱州湾出生队列440名7岁儿童,用体成分仪测量并计算得到总体成分、去脂体重和体脂肪相关的12种体成分指标。依据BMI分为3种体重状态,依据体重指数(BMI)及腰围身高比分为4种肥胖类型,分析其与体成分的关系。 结果 体成分性别差异分析表明,男女生的MFR、FM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0.39,P>0.05)。MFR在正常、超重、肥胖组间递减,在非肥胖、腹型肥胖、一般性肥胖、复合型肥胖组间也递减(F=141.65、63.96,P<0.05),而其他体成分指标在各组间呈递增趋势(P<0.05)。多重线性回归表明肥胖组比正常组儿童的MFR低3.28(95%CI:-3.69~-2.87,P<0.001),FMP高17.25%(95%CI:16.07~18.43,P<0.001);复合型肥胖组比非肥胖组儿童的MFR低3.18(95%CI:-3.65~-2.71,P<0.001),FMP高17.55%(95%CI:16.15~18.95,P<0.001)。 结论 肥胖儿童的增重主要归于体脂肪的增加,复合型肥胖儿童的肌肉和脂肪平衡失调,提示在儿童期防控复合型肥胖对降低其健康风险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郑州市居民所处社区环境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联,为社区层面的环境优化和人群心理健康促进提供实证参考。 方法 2019年6—7月,使用偶遇抽样方法选取该市12个社区的常住居民开展自填式问卷调查。分别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身心健康指数量表(WHO-5)和社区环境评估量表(该表包括5个子量表:美观度、锻炼环境、公共服务与治安、社区归属感和社区人际关系)测量调查对象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其对所在社区环境评估情况。采用χ2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区环境与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关系。 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2 120份,问卷有效率为87.2%。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平均得分为(15.31±6.28),心理健康不良率为25.2%。社区环境评估量表中,社区居民5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美观度(12.24±4.20),锻炼环境(19.85±3.88),公共服务与治安(22.17±4.61),归属感(9.77±3.32),人际关系(10.58±4.06)。不良心理健康发生率随社区环境变量评分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社区环境因素均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调整人口学因素后,以高水平组作对照,美观度低水平组不良心理健康的OR值为 1.66(95%CI:1.15~2.61),锻炼环境维度低水平组不良心理健康的OR值为1.71(95%CI:1.30~2.58),公共服务与治安维度中、低水平组不良心理健康OR值分别为1.39(95%CI:1.09~1.96)和2.08(95%CI:1.24~2.99),社区归属感维度中、低水平组不良心理健康的OR值分别为1.67(95%CI:1.23~2.44)和3.08(95%CI:2.02~3.97),社区人际关系维度中、低水平组不良心理健康的OR值分别为1.70(95%CI:1.21~2.18)和2.76(95%CI:1.94~3.53),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良的社区环境能够显著增加居民不良心理健康的风险,应不断完善和提升社区整体环境质量,以更好地促进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粘惠瑜  胡明  邵凯  冉昱  刘四云  常艳 《实用预防医学》2018,25(11):1403-1406
目的 分析湖南省某医院烧伤住院患儿病例特征,为有效防控儿童烧伤提供一定依据。 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14年12月湖南省某医院收治的14岁及以下烧伤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儿童烧伤的有关特征。 结果 2002-2014年间共收治14岁及以下烧伤患儿1 003例,住院人数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热液烧伤患儿占烧伤总数的50.3%;各烧伤类型的1~3岁患儿数占比高于其他年龄段患儿(χ2=59.52,P<0.001);热液烧伤以城市户口患者为主,其他烧伤类型以农村户口患者为主(χ2=50.74,P<0.001);电/化学烧伤的住院天数最长(H=10.52,P=0.033),热液烧伤住院费用最多(H=19.18,P=0.001)。城市户口(OR=0.218,95%CI:0.093~0.508 )、春季(OR=0.235,95%CI:0.083~0.666)、夏季(OR=0.273,95%CI:0.103~0.719)和秋季(OR=0.203,95%CI:0.055~0.748)不易发生火焰烧伤,城市户口儿童不易发生电/化学烧伤(OR=0.188,95%CI:0.100~0.356),秋季(OR=4.396,95%CI:1.879~10.285)易发生电/化学烧伤。 结论 湖南省某医院2002-2014年烧伤住院患儿以热液烧伤患儿为主,户口所在地和季节是不同烧伤类型发生的影响因素,应根据各烧伤类型的住院病例特征,针对高危人群和高发季节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分析营养包干预下婴幼儿贫血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问题的进一步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采用多阶段抽样、按规模大小成比例概率抽样和随机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我国营养包覆盖地区19 552名6~23月龄婴幼儿为调查对象。通过血红蛋白检测判断婴幼儿是否贫血,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婴幼儿看护人基本情况、营养知识掌握情况,营养包服用情况及过去24 h喂养情况,并计算辅食喂养指标合格率。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调查人群贫血的相关因素。结果 被调查儿童总贫血率为30.0%(5 883/19 552)。非贫血组婴幼儿看护人有81.9%为初中及以上学历,营养知识回答正确率为42.4%,均高于贫血组看护人。非贫血组婴幼儿营养包服用时长为(7.37±4.76)个月,长于贫血组婴幼儿。非贫血组婴幼儿最小膳食种类合格率、最低膳食频次合格率及最低可接受膳食合格率分别为69.2%、68.0%和41.9%,同样高于贫血组婴幼儿,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婴幼儿性别(OR=0.918,95%CI:0.856~0.985,P=0.017)、年龄(OR=0.947,95%CI:0.936~0.958,P<0.001)、看护人学历(OR=0.772,95%CI:0.742~0.804,P<0.001)、营养知识掌握正确率(OR=0.995,95%CI:0.993~0.997,P<0.001)、辅食种类合格情况(OR=1.128,95%CI:1.044~1.219,P=0.002)及辅食频次合格情况(OR=0.678,95%CI:0.629~0.730,P<0.001)及营养包服用时长(OR=0.984,95%CI:0.973~0.995,P=0.005)均为贫血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 持续有效的营养包服用,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及改善婴幼儿辅食喂养情况将有利于控制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CH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本地区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新生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本地区CH发病率及分布情况。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H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5—2019年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人数总共为127 524例,确诊为CH患儿45例,5年CH总体发病率为35.29/105。冬春季CH发病率高于夏秋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4,P=0.347);早产儿CH发病率最高,发病率为251.68/105(18/7 152),早产儿CH发病率高于足月儿20.93/105(25/119 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83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OR=3.172,95%CI:2.185~8.116,P=0.012)、早产(OR=2.662,95%CI:1.904~7.115,P=0.008)、合并妊娠期糖尿病(OR=1.973,95%CI:1.362~4.950,P=0.037)、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1.892,95%CI:1.207~4.216,P=0.024)、孕期用药史(OR=2.350,95%CI:1.802~6.713,P=0.016)、孕期射线接触史(OR=2.712,95%CI:1.938~7.346,P=0.028)及孕期碘摄入量不足(OR=4.120,95%CI:2.713~9.150,P<0.001)是CH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本地区CH发病率较高,影响CH发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应根据这些因素制定预防措施,以减少CH发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河南省老年人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河南省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用药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第六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河南省18个省辖市抽取60岁及以上患高血压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 183 名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率为67.99%,城市患者遵医嘱服药的可能性是农村患者的1.478倍(95%CI:1.223Symbol~A@1.786, P <0.001)、BMI超重和肥胖的患者遵医嘱服药的可能性分别是BMI正常患者的1.336倍(95%CI:1.122Symbol~A@1.590, P= 0.001)和1.474倍(95%CI:1.158Symbol~A@1.877, P= 0.002)、参加大病统筹患者遵医嘱服药的可能性是未参加患者的1.575倍(95%CI:1.342Symbol~A@1.847,P<0.001)、离退休患者遵医嘱服药的可能性是在业患者的1.676倍(95%CI:1.265Symbol~A@2.222,P<0.001)。结论 本次调查对象的服药依从性较好,但仍不理想。可基于影响因素特点,对重点人群进行干预进一步提高服药依从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010-2013年内蒙古地区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项目(2010-2013年)内蒙古地区调查人群的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和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1 102人,平均年龄(68.24±6.46)岁,高血压患病率为44.28%,女性患病率(48.56%)显著高于男性(39.93%,P<0.05),乡村患病率(47.34%)高于城市(39.93%,P<0.05),超重或肥胖率为4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乡村(OR=1.553,95%CI:1.204~2.005,P=0.001)、超重或肥胖(OR=1.957,95%CI:1.616~2.371,P=0.000)、女性(OR=1.313,95%CI:1.024~1.684,P=0.044)、高血压家族史(OR=2.452,95%CI:1.752~3.431,P=0.000)和脑血管疾病家族史(OR=2.474,95%CI:1.207~5.071,P=0.013)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2010-2013年内蒙古地区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女性人群、乡村地区、超重或肥胖人群是防治重点,应针对城乡居民开展易接受、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体质指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肝癌发病的变化趋势,为有效开展肝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方法 整理2005—2015年肝癌发病数据,运用Joinpoint软件进行回归模型分析我国肝癌发病率变化趋势,利用R软件进行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肝癌在人群水平上发病的危险因素。 结果 2005—2015年我国肝癌标化发病率基本表现为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肝癌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AAPC=-0.818,P<0.05);城乡男性肝癌年龄别发病率大多在30~岁年龄组呈快速上升趋势,农村和城市女性年龄别发病率分别在45~和50~岁年龄组,随时间增长呈快速上升趋势。城市人群的发病风险是农村人群的1.198倍(95%CI:1.041~1.379,P<0.05),男性是女性的3.715倍(95%CI:3.228~4.275,P<0.001),每增加5岁,肝癌的发病风险平均增大8.0%(OR=1.080,95%CI:1.077~1.083,P<0.001)。 结论 2005—2015年我国肝癌发病情况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存在城乡、性别及年龄差异,需要制定更加有效完善的预防措施,从而达到预防肝癌的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珠海市居民社区首诊意愿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15年3-5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珠海市七个行政区进行抽样,随机抽取15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使用SPSS 18.0进行数据处理,并运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珠海市居民对社区首诊制度的知晓率低,仅占调查人口的28.00%。在大概了解了社区首诊制度后,有93.27%的居民赞成继续实施社区首诊制度并逐步改进;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珠海市居民首诊医院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保险类型、患有慢性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技术满意以及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满足基本诊疗要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均月收入>5 000元(OR=0.56,95%CI:0.36~0.89)的居民更不愿意选择社区进行首诊;拥有城镇居民医疗保险(OR=1.95,95%CI:1.17~3.24)、患有慢性病(OR=1.49,95%CI:1.13~1.96)、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技术满意(OR=6.72,95%CI:4.46~10.14)以及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满足基本诊疗要求(OR=5.82,95%CI:4.49~7.56)的居民更愿意选择社区首诊。 结论 珠海市政府应在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设备、提高诊疗水平同时加强对首诊制度的宣传力度,并提高医疗保险的鼓励和约束,从而推动社区首诊在珠海市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西藏阿里西部区域高血压与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脑卒中风险基因的关系进行分析,为更加合理地制定卫生政策、规划卫生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有效提高西部藏族群众的健康状况。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采用“青藏高原慢性病防治”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并进行Hcy检查和脑卒中风险基因(MTHFR基因)位点筛查。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18.5%。Hcy中度升高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Hcy正常者的2.39倍(95%CI=1.44~3.94,P =0.001)。MTHFR A1298C 中AC基因型的患病率是AA的1.39倍(95%CI=1.05~1.85,P =0.023); MTHFR C677T和 MTHFR A1298C联合分析,CC+AC/CC和CT/TT+AC/CC两种联合方式增加了患高血压的风险(P =0.042,OR=1.47,95%CI=1.02~2.12; P =0.015,OR=1.78,95%CI=1.12~2.85)。Hcy升高合并基因突变组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Hcy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结论 西藏阿里西部区域居民血浆Hcy浓度是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 不同基因型的联合影响高血压患病; Hcy升高与基因突变型联合显著增加了居民患高血压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海南省城乡中小学生近视现状,探讨近视影响因素的城乡差异性,为进一步精准分级防控青少年近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19年10—11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全省18个市县选取31所中小学的13 193名学生,对其进行视力检查、屈光检查和问卷调查。利用多水平Logistic模型分析城乡中小学生近视的影响因素。 结果 海南省城乡中小学生整体近视率为52.49%,其中城市近视率为56.57%,高于农村的49.04%(χ2=74.366,P<0.001);近视存在学校聚集性,多水平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在城市学生中,女生(OR=1.762,95%CI:1.494~2.079)、年龄大(OR=1.181,95%CI:1.062~1.312)、上学日放学后静坐学习时长≥2 h(OR=1.188,95%CI:1.032~1.367)和周末看电子产品时长≥1 h(OR=1.207,95%CI:1.028~1.418)的近视风险相对较高(均P<0.05);在农村学生中,女生(OR=1.724,95%CI:1.499~1.983)、年龄大(OR=1.198,95%CI:1.123~1.279)、周末静坐学习时长≥2 h(OR=1.195,95%CI:1.078~1.325)的近视风险相对较高(均P<0.05)。睡眠时长越长,风险相对越低(OR=0.887,95%CI:0.822~0.957,P<0.05)。 结论 海南省中小学生近视率相对较低,且存在城乡差异,应从课后作业、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睡眠时间等方面加强家校合作,切实有效地加强近视防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青少年焦虑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4—2018年对河南省新乡市6 195名初高中生进行一般社会资料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11项)评估。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关联。结果 共6 194名青少年完成问卷,男性2 586名(41.8%),女性3 608名(58.2%),青少年焦虑情绪在男女性别中分布无明显差异(χ2=3.400,P>0.05)。青少年焦虑情绪与母亲关爱(OR=0.969,95%CI:0.953~0.984,P<0.001)、母亲鼓励呈负相关(OR=0.974,95%CI:0.953~0.994,P=0.013);青少年焦虑情绪与母亲控制(OR=1.088,95%CI:1.064~1.113,P<0.001)、父亲控制呈正相关(OR=1.042,95%CI:1.019~1.066,P<0.001)。青少年焦虑共病抑郁情绪和母亲控制(OR=1.065,95%CI:1.035~1.096,P<0.001)和父亲控制(OR=1.068,95%CI:1.038~1.099,P<0.001)显著正相关。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中关爱是青少年焦虑的保护因素,控制是青少年焦虑的危险因素,尤其父亲控制是青少年的抑郁共病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广义相加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探讨糖尿病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方法 2010-2012年在广西5市/县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3 827名被调查者均接受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腰围(WC),检测空腹血糖(FPG)。 结果 糖尿病患病率为9.4%,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10.3%、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29,P=0.105)。单因素结果显示年龄、城乡、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饮酒、肥胖类型(OBPH)7个因素与糖尿病有关(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农村相对城市有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OR=0.633,95%CI:0.499~0.802,P=0.000);60岁及以上人群与35岁以下人群相比患糖尿病风险高(OR=14.037,95%CI:6.538~30.134,P=0.000);中心型肥胖+超重、中心型肥胖+肥胖分别与正常体重比较,患糖尿病风险高(分别OR=2.259, 95%CI:1.705~2.994, P=0.000;OR=2.068, 95%CI:1.368~3.125, P=0.001)。广义相加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饮酒与糖尿病呈现J型非线性关系(χ2=7.712,P=0.019),饮酒<1次/周和≥6次/周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肥胖类型与糖尿病呈现为平躺∽型曲线关系(χ2=13.547,P=0.008),中心肥胖和低体重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结论 广义相加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能直观呈现饮酒、肥胖类型与糖尿病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甘肃省定西市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传染病的预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两个城市社区和两个行政村4个调查现场共计1 000名15~69岁常住居民采用《公众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测试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甘肃省定西市城乡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具备率为4.0%;意识素养、知识素养、技能素养、行为素养、信息素养具备率分别为38.3%、6.4%、6.1%、10.6%和10.9%。农村地区(1.3%)、汉族(3.6%)、不识字/识字很少(1.6%)、农民(1%)、月收入低于1 000元(0.9%)和身体自评状况不好者(1.9%)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影响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的是民族、职业和自评身体状况,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素养高于其他人群(OR=6.526,95%CI:1.743~24.442), 汉族居民传染病知识素养具备率低于少数民族(OR=0.085,95%CI=0.017~0.430),身体状况不好的居民要比身体状况好的居民更有可能具有传染病健康素养。 结论 甘肃省定西市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较低。以老年人、文化程度低、家庭收入低、汉族农民等人群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