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连鹏  李剑辉 《吉林医学》2012,(36):7934-793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阅片分析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影像学特点。结果:小病灶的CT图像特点为,CT平扫时病灶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动脉期增强扫描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影;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呈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延迟期增强扫描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56例患者,共发现280个小病灶。结论:为提高小肝癌患者微小病灶的检出率,给予螺旋CT三期扫描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分化肝细胞癌(well-different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wd-HCC)的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探讨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确诊的wd-HCC病例,全部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23例病人CT扫描共发现27个病灶。平扫25个病灶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16个病灶呈高密度或以高密度为主,4个病灶呈等密度或以等密度为主;静脉期有20个病灶呈低密度或以低密度为主,5个病灶呈等密度或以等密度为主。MSCT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27个病灶密度变化模式有7种类型:低-低-低7个、低-等-低4个、低-高-低8个、低-高-等4个、低-高-高2个、等-高-等1个、等-高-低1个。结论:高分化肝细胞癌MSCT表现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3.
丁怀军  张国权 《海南医学》2013,24(2):213-215
目的探讨早期小肝癌(SHCC)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定期随访观察确诊的SHCC患者CT图像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MS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CT灌注成像(CTA)进一步检查,其中3例行肝动脉造影CT(CTHA)检查,2例行肝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检查;2例较小病灶行碘油CT扫描。结果 30例中共检出36个病灶,直径0.45~3.2cm,平均2.6cm,其中1.5cm以上24个病灶,有6例病灶周围分别见0.5~0.8cm的子灶;CT平扫:26例病灶呈低密度,密度较均匀,5例病灶呈等密度;8例较大病灶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影;2例合并有脂肪肝,平扫病灶呈高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9个病灶明显均匀、不均匀强化,呈高密度结节状,强化峰值高;门静脉期病灶呈均匀、不均匀低密度,平衡期呈低密度;7例病灶周边有环形强化;CT灌注成像:在CTHA中表现为多血供。在CTAP检查中,表现为灌注缺损;2例见有少许碘剂沉积影。结论早期肝细胞癌有一定的CT特征,尤其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CTA及碘油CT,对早期SHCC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小肝癌(SHCC) 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薄层增强扫描的表现对于小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40例共发现58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2%强化,8%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 SHCC在MS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形式复杂,但大多数具有典型表现;认真分析多层螺旋CT多期图像可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少见CT征象,减少误漏诊,进一步提高肝癌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HCC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GE Lightspeed16螺旋CT常规平扫、增强后肝动脉期和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观察瘤灶多期动态扫描的CT征象.结果 平扫时多数病灶境界模糊,增强后逐渐变清晰.病灶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分为4种类型:①病灶大面积脂肪变1例,平扫以略低密度为主,内见大量脂肪成分,动脉期呈轻度强化,密度整体略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门脉期密度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即低-低-低型伴大面积脂肪变.②病灶大面积囊性变1例,平扫呈低密度伴大面积囊变液化区及散在小片状高密度出血区,动脉期轻度强化,呈略低密度,门脉期以低密度为主,囊变区密度均匀,即低-低等混杂-低型;③延迟强化型2例,平扫呈略低密度,动脉期呈低密度,门脉期病灶呈环形强化,密度高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内见片状不定形强化程度较轻的低密度区,即低-低-高型.④其它类型4例,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病灶与正常肝实质境界不清,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门脉期呈更低密度,即等-低-低型或低-低-低型.结论 动脉期无强化或强化较轻,或静脉期持续强化的肝癌结节,容易被忽视甚至误诊为其它病变,综合分析各期强化特点方可减少误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以提高CT对FNH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16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临床及螺旋CT平扫、动脉期(25s)、门静脉期(60s)、延迟期(180~300s)增强扫描资料。结果:FNH多见于中青年,多无临床症状,主要分布在肝脏表面,病变边界清晰,平扫13个病灶呈略低密度,3个病灶呈等密度者,其中10个病灶内见点状、小星状、小片状低密度中央瘢痕影;增强动脉期扫描所有病灶除中心瘢痕外,均呈明显均匀一致的强化,其中5个病灶还可见到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门脉期扫描3个病灶呈高密度,9个病灶呈略高密度,5个病灶呈等密度;延迟期扫描16个病灶均呈略高或等密度;8个病灶中心瘢痕有延迟强化,2个无强化。结论:抓住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减少临床不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苗杰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2):737-738
目的探究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进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例共发现45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3%强化,7%无显著强化,门静脉期86%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性,对肝癌检出和诊断的正确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转移瘤的螺旋CT双期扫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肝转移瘤在螺旋CT平扫、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双期扫描)中病变检出的效果,分析病灶在双期扫描中的表现特点.方法33例肝转移瘤患者平扫后行全肝双期扫描,计算平扫、肝动脉期、门静脉期显示的病变数目;比较各时相病灶显示率的差异,观察病灶在双期扫描中的强化方式.结果33例共检出病灶156个,平扫显示76个,动脉期显示89个,门静脉期显示145个,门静脉期病灶显示率明显高于平扫和动脉期,而动脉期与平扫的病灶显示率无明显差异.动脉期51个病灶呈边缘环状强化,5个病灶均匀强化,门静脉期15个病灶仍表现边缘环状强化,其余所见病灶边缘与周围肝组织呈等密度,中央为低密度.结论螺旋CT门静脉期病灶显示率明显高于平扫和动脉期,但对病变的血供情况显示门静脉期不及动脉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螺旋CT表现和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30个病灶)经病理证实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平扫及三期增强CT表现.结果 CT平扫30个病灶中,16个病灶呈均匀性低密度,10个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4个病灶呈等密度;其中11例病灶中部有星芒状更低的密度区.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16个病灶有明显均匀强化,10个病灶中等不均匀强化,4个病灶轻度强化,8个病灶还可见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影.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密度下降.结论 FNH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以"快进慢出"为其特点.螺旋CT增强扫描显示中央瘢痕征是诊断本病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善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2):1448-144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其中8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13个病灶呈低密度,1个病灶呈高密度,3个病灶未能显示。CT动态增强扫描,12个病灶周边不完整薄环状或厚环状增强,3个病灶均匀增强呈高密度,2个病灶呈等密度;延迟期6个病灶不定形轻度增强呈低密度,8个病灶明显增强,呈相对低密度,3个病灶呈等密度,此期病变检出率为100%。8例病灶MRI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6例病灶表现为缓慢增强型,2例病灶表现为快速增强型。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MRI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肝内与其它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早期肝癌的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表面特征,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1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早期肝癌病人,全部接受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以双盲法分析其各期的CT表现。结果:18例中发现21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85.71%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4.29%无明显强化,但显示肿瘤血管;门脉期呈低或等密度;延迟扫描全部为低密度。病灶密度变化的主要形式是“低-高-低-低”的模式。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反映早期肝癌的血供变化特点,从而为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唐亮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125-128
目的探讨在肝细跑肝癌临床诊断中Cr与MR影像学检查的比较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肝细胞肝癌患者74例,均行CT与MR影像学检查,对不同检测方法下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CT阳性检出率为89.19% . MR为97.30% .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1 cm病灶,MR检查的检出率高于CT(P<0.05)。在1-3 cm病灶与超过3 em病灶检查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平扫结果密度较低,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强化。MR动态平扫病灶显示低信号与稍低信号,动脉期显著强化。结论 肝细胞肝癌检查中,MR检出率较CT检查高,尤其针对小病灶检测精准度更高,更有助于实现疾病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5年5月我院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癌的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并与临床病理对照。结果 CT诊断肾癌分期总准确率为89.58%(43/48);动脉期扫描CT值明显高于平扫及实质期,平扫、实质期扫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显示43例病灶突出肾轮廓外,5例局限于肾轮廓内。平扫密度较为复杂,2例出血表现为高密度影,5例伴随囊变、出血,4例钙化。动脉期均有不同程度中度强化和明显强化,40例动脉期增强后可见清晰边界,28例可见假包膜,17例可见"短刺"征;肾实质期扫描,强化程度明显减弱,静脉期强化程度进步一减弱。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诊断肾癌及分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 (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SHCC患者34例,均采用MSCT平扫以及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观察并比较病灶的表现。结果34例患者中共检出40个病灶,平扫检出率为65.00%(26/40),动脉期为92.50%(37/40),门静脉期为70.00%(28/40),延迟期为90.00%(36/40);动脉期以高密度影为主(92.50%),静脉期以低密度影为主(67.60%),延迟期以低密度影为主(80.00%),动脉期与延迟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门静脉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期联合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为92.50%(37/40)。结论 MSCT三期增强扫描联合能够准确反映SHCC病灶强化的特征,对SHCC的早期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增强CT瘤内动脉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低分化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于我院经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癌(n=40)、低分化肝细胞癌患者(n=50)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已接受动态增强CT扫描且影像学资料完整,分析增强CT扫描在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低分化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结果ICC患者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分叶征(77.5%)、肝内胆管扩张(72.5%)、动脉期肿瘤内肝动脉(47.5%)、环形强化(57.5%)、延迟强化(60.0%)等征象多见,所占比例均高于p-HCC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内肝动脉、对比剂迅速廓清、分叶征、肝内胆管扩张、动脉期环形强化、延迟强化等征象均为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低分化肝细胞癌的重要CT征象,是两者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146例肝局灶性病变,回顾分析其CT多期扫描特点。结果6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平扫50例为低密度、12例为等密度,3例为高密度;增强动脉期:38例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9例呈不均匀强化,8例轻微强化或不强化。门脉期HCC55例为低密度,10例为混杂密度;58例肝血管瘤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52例病灶边缘呈结节状、点状及小球状高密度强化,5例几乎不强化,1例不强化;门脉期:43例边缘点状强化,10例强化高于肝实质,5例强化呈等密度。18胆管细胞癌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强化不断增强,延迟呈持续强化。3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强化为高密度,中央见低密度低密度不强化影,门脉期强化呈略高密度,延迟呈相对低密度,其中2例中心瘢痕区可强化,呈相对高密度。2例肝腺瘤平扫为低密度,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结论严格控制螺旋CT的多期扫描时间,掌握好多期CT影像改变特点,螺旋CT对大多数HCC、肝血管瘤能做出正确诊断,其他如不典型HCC、肝腺瘤、FNH单从影像对其鉴别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4月-2015年8月经病理证实115例肾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观察CT图像表现,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对照,评价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癌分期、分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诊断肾癌Ⅰ期50例,Ⅱ期35例,Ⅲ期20例,10~(-3)期10例,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诊断总符合率80.0%。不同亚型肾癌患者CT平扫期、动脉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动脉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分别显著高于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癌(P0.05)。乳头状癌平扫期CT值为(42.9±8.6)HU,显著高于透明细胞癌、嫌色细胞癌的(36.6±6.0)HU、(35.7±5.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显示类圆形病灶84个;强化模式:透明细胞癌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嫌色细胞癌以均匀强化为主。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因其密度、强化等特点对肾癌分期诊断准确率较高,有助于肾癌临床分型。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病灶检出率,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18例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s、门脉期70s、延迟期5m in,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3 m l/s,剂量为1.5 m l/kg。结果:共发现20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0%,60%和65%。动脉期的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联合后检出率明显增加达95%。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血供特点和表现,使其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黄峥峥  郑穗生  王龙胜  相丽  赵红 《安徽医学》2015,36(12):1478-1481
目的探讨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PCCCL)三期增强 CT 表现与病理分化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9个经病理证实病灶三期增强 CT 表现,并与其病理分化程度进行对照。结果1个病灶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呈稍高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病理为低分化;另3个平扫及三期增强较邻近正常肝实质为低密度,病理示1个为中分化,2个为高-中分化;余5个“快进快出”病灶均为低分化。结论 PCCCL 三期增强 CT 相对肝实质呈低密度者多见于中高分化小肝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