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鹿蹄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蕾  陈玉平  万喆  李安良  李若瑜  屠鹏飞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7):1762-1765
目的:研究鹿蹄草Pyrola calliath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等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学方法确定结构;并对化合物1~4,6~9进行抗真菌活性测定。结果:从鹿蹄草全草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梅笠草素(1),熊果醇(2),熊果酸(3),2β,3β,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4),胡萝卜苷(5),2α,3β,23,24-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6),大黄素(7),没食子酸(8),水晶兰苷(9),腺苷(10)。结论:化合物2,4,6,7,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6,8对新生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红色毛癣菌等真菌生长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的抗真菌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杠柳根皮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对杠柳根皮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NMR等谱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异香草醛(1),香草醛(2),4-甲氧基水杨酸(3),(24R)-9,19-cycloart-25-ene-3β,24-diol(4),(24S)-9,19-cycloart-25-ene-3β,24-diol(5),cycloeucalenol(6),β-香树脂醇乙酸酯(7),α-香树脂醇(8)。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杠柳中分离得到,并首次从杠柳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环阿尔廷型三萜化合物4~6。  相似文献   

3.
广西产美味猕猴桃根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广西产美味猕猴桃根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美味猕猴桃根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毛花猕猴桃酸B(1),2α,3β,24 -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2),2α,3α,24 -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3),2α,3α,23-三羟基-12,20(30)-二烯-28-乌苏酸(4),2α,3α,24-三羟基-12,20(30)-二烯-28-乌苏酸(5),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6)。结论:化合物1~4,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为首次从猕猴桃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4.
白树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晏仁义  陈若芸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6):1653-1655
目的:研究白树Suregada glomeru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大孔树脂D101,ODS等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9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Jolkinolide B(1),8α,14-dihydro-7-oxo-jolkinolide E(2),泽漆内酯乙(3),ent-kauran-16β,17-diol(4),7-羰基-β-谷甾醇(5),东莨菪内酯(6),腺苷(7),1′-sinapoylglucose(8),蔗糖(9)。结论:化合物2~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5.
中华猕猴桃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崔莹  张雪梅  陈纪军  张彦  林秀坤  周乐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6):1663-1665
目的:研究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中华猕猴桃根的95%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对醋酸乙酯部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MS,IR,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鉴定为2α-羟基齐墩果酸(1),2α-羟基乌苏酸(2),蔷薇酸(3),23-羟基乌苏酸(4),3β-O-乙酰乌苏果酸(5),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6),β-谷甾醇(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6.
海南狗牙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夹竹桃科植物海南狗牙花Ervatamia hainanensis中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用硅胶柱色谱法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化学成分。结果:从海南狗牙花中分离到8个化合物:α-amyrin acetate(1),11-oxo-α-amyrin acetate(2),β-谷甾醇(β-sitosteol,3),cycloart-23-ene-3β,25-diol(4),cycloart-25-ene-3β,24-diol(5),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6),ibogamin-3-one(7),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8)。结论:化合物1,2,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7.
戴忠  王峰  王钢力  林瑞超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1):1798-1800
目的:研究穗花蛇菰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反相制备色谱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应用IR,NMR,MS等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穗花蛇菰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蛇菰素A(1),蛇菰素B(2),β-香树脂醇乙酸酯(3),Monogynol A(4),羽扇豆酮(5),咖啡酸乙酯(6),儿茶素(7),1-O-(E)-caffeoyl-3-O-galloyl-β-D-glucopyranose(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其中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8.
麻兵继  阮元  刘吉开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7):1766-1767
目的:研究紫牛肝菌Boletus vioaceo-fuscu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紫牛肝菌丙酮提取物经柱色谱分离并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是3β-羟基-麦角甾-5,7,22-三烯(1),琥珀酸酐(2),(22E,24R)-5α,6α-过氧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3),(22E,24R)-5α,6α-过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4),脑苷酯B(5)和腺嘌呤核苷(6)。结论:以上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委陵菜三萜成分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2,他引:23  
刘普  段宏泉  潘勤  张彦文  姚智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2):1875-1879
目的:研究委陵菜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癌活性。方法: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多种柱色谱分离,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用各种有机波谱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化合物的抗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分离得到15个三萜类化合物,鉴定为α-香树素(α-amyrin,1),β-香树素(β-amyrin,2),乌苏酸(ursolic acid,3),2α-羟基乌苏酸(corosolic acid,4),蔷薇酸(euscaphic acid,5),坡模酸(pomolic acid,6),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7),2α,3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α-d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8),2β,3β,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2β,3β,19α-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9),积雪草酸(asiatic acid,10),24-羟基委陵菜酸(24-hydroxy tormentic acid,11),2α,3α,19α,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myrianthic acid,12),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3),2α-羟基齐墩果酸(maslinic acid,14),2α,3α-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α,3α-d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15)。结论:化合物1,2,4~15为首次从委陵菜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8~10,12,14和15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具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其中化合物4和9抗癌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猫耳刺中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光波  周思祥  雷连娣  屠鹏飞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8):1890-1892
目的:研究猫耳刺Ilex pernyi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利用NMR和MS等方法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果:从猫耳刺的干燥叶中分离得到8个三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熊果酸(1),羽扇豆醇(2),α-香树脂醇(3),熊果醇(4),3β-羟基-乌索-11-烯-28,13β-内酯(5),坡模酸(6),羽扇-20(29)-烯-3β,24-二醇(7),3β,23-二羟基乌索-12-烯-28-酸(8),结论:该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猫耳刺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多序岩黄芪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多序岩黄芪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色谱法分离 ,用波谱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 5个化合物 :N ,N ,N-三甲基-色氨酸内铵盐 (下箴桐碱 ) (1) ,3-甲氧基-4-羟基 反式苯丙烯酸正十八醇酯 (2 ) ,5 ,7,4′ 三羟基 二氢黄酮-5-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 (3) ,3,4 ,5-三甲氧基桂皮酸甲酯(4) ,香草酸 (5 )。结论 :化合物 1,2和 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其中化合物 1和 2为首次从岩黄芪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枸骨叶中的三萜类成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枸骨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Sephaclex LH-20柱色谱及硅胶薄层色谱等方法对枸骨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常数、质谱和核磁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果:从枸骨叶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20α-羟基-乌索酸(1),阿江榄仁酸(2),23-羟基-乌索酸(3),27-O-(Z)-香豆酰基-乌索酸(4),27-O-(E)-香豆酰基-乌索酸(5),积雪草酸(6).结论: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到,化合物3~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菠萝叶酚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研究菠萝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ODS柱色谱分离,用波谱学方法确定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得7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菠萝酰酯(1),1-O-咖啡酰单甘油酯(2),1-O-对羟基肉桂酰单甘油酯(3),咖啡酸(4),对羟基肉桂酸(5),β-谷甾醇(6),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7)。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鼓槌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鼓槌石斛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及Sephadax LH-20凝胶柱色谱法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学方法确定结构。结果:从鼓槌石斛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syringare sinol(1),5α,8-αepidioxy-24(R)-methycholesta-6,22-dien-3-βol(2),trans-3-(4-hydroxy-3-methoxy-phenyl)-acrylic acid octacosyl ester(3),defusin(4),3,4-dihydroxy-benzoic acid(5),3,4-dimethoxy-benzoic acid(6),vanillic acid(7),3,4-dimethoxy-benzoic acid methyl ester(8),3,5-dibromo-2-amino-benzaldehyde(9),heptadecanoic acid 2,3-dihydroxy-propyl ester(10)。结论:化合物1,2及6~10均为首次从鼓槌石斛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红树林植物老鼠筋Acanthus ilicifolius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法分离,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甜菜碱(1),苯乙醇-8-O-β-D-吡喃葡萄糖-(1→2)-O-β-D-吡喃葡萄糖苷(2),苯乙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3),类叶升麻苷(4),异类叶升麻苷(5),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6),香草酸(7)。结论:1,3,6和7为首次从老鼠鳓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冷饭藤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法分离,通过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冷饭藤藤茎的70%丙酮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1),山柰酚-3--O-α-D-吡喃阿拉伯糖苷(2),槲皮素-3-O-α-D吡喃阿拉伯糖苷(3),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6),山柰酚(7).结论:化合物1~7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该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小叶榕气生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3β-羟基-11-羰基-乌苏烷-12-烯(1)、3β-乙酸酯-11-羰基-乌苏烷-12-烯(2)、齐墩果酸(3)、3β-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28酸(4)、白桦酸(5)、pyracrenic acid(6)、platanic acid(7)、isowigtheone(8)、myrsininone A(9)、derrone(10)、alpinumisoflavone(11)、原儿茶酸甲酯(12)。结论:化合物4、6和12为首次从榕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11为首次从小叶榕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荚果蕨贯众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对荚果蕨贯众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用色谱法分离化合物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 6个化合物 ,狗脊蕨酸 (1) ,麦角甾 6 ,2 2 二烯 3,5 ,8 三醇 (2 ) ,芹菜素 (3) ,核黄素 (4 ) ,对香豆酸 -4-O-β-D-葡萄糖苷 (5 ) ,咖啡酸 4-O-β-D- 葡萄糖苷 (6 )。 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