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PH)患者及伴左心室肥厚(LVH)心率变异性特点,评价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减低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PH患者70例,其中不伴LVH的患者39例,伴LVH的患者31例;选择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结果PH患者伴LVH组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非LVH组与对照组(P〈0.05);PH患者HRV各项指标高于对照组(P〈0.01);PH左室肥厚伴室性心律失常组HR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血压尤其是伴左心室肥厚患者的HRV减低,即自主神经对心脏的调节能力减弱。HRV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无创性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双功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继发左室肥厚患者肾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利用ATLUM-9及HPsonos-2500超声仪检测了同一年龄组32例正常人和30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肾内动脉(段动脉、叶间动脉)的血流参数—收缩峰速度(Vsmax)、舒张期最低流速(Vdmin)、阻力指数(RI)和加速度时间(AT)。结果: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肾脏的段动脉和叶间动脉的RI、AT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1)。Vsmax和Vdmi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肾内动脉(段动脉、叶间动脉)的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均处于低流速,肾血管处于高阻力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CY及CRP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3例,分为A组(无左室肥厚)19例,及B组(伴左室肥厚)14例,对照组34例。所有入选者均测其血压、CRP和HCY。结果:高血压组的CRP和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B组CRP水平高于A组(P〈0.05),HCY水平低于A组(P〈0.05)。结论:(1)CRP及HCY浓度与血压值呈正相关。(2)高血压所致左室重构与CRP水平相关,而与HCY水平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心率变异的相关性及预后。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结合心率变异性(HRV),对高血压有或无左心室肥厚患者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心率变异性指数(HRVI)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预后分析。结果:伴有LVH的高血压患者和无LVH的高血压患者HRVI均低于对照组,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伴LVH组更明显。结论:提示高血压LVH患者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迷走神经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与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7例,分单纯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组40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47例,其中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无舒张功能不全21例,伴舒张功能不全26例。另有33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B型脑钠肽。结果: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血浆B型脑钠肽显著高于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组(P<0.05),同时伴舒张功能不全组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显著高于无舒张功能不全组患者(P<0.05),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组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与对照组相似(P>0.05)。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厚合并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升高,B型脑钠肽检测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左室舒张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双功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继发左室肥厚患者肾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利用ATLUM-9及HPsonos-2500超声仪检测了同一年龄组32例正常人和30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肾内动脉(段动脉,叶间动脉)的血流参数一收缩峰速度(Vsmax),舒张期最低流速(Vdmin)阻力指数(RI)和加速度时间(AT)。结果: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肾脏的段动脉和叶间动脉的RI,AT均较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高血压伴与不伴左室肥厚患者血浆心肌营养素-1(CT-1)的水平,以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与血浆CT-1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高血压伴与不伴左室肥厚患者各30例,并选择30例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浆CT-1.结果: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较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组血浆CT-1水平明显升高(P<0.01),两组患者CT-1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1).左室重量指数与血浆CT-1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226,P<0.001).结论:CT-1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病程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血管活性物质的相关性。方法检测58例高血压病人的心肌重量指数、血浆AngⅡ、Er和ANP水平,设对照组39例。结果高血压病人血浆AngⅡ、Er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伴有左室肥厚组AN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组。结论高血压病人血浆AngⅡ、Er增高,ANP在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病人中明显增高,可能是左室肥厚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脏彩超诊断的价值。方法: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接收40例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患者(试验组),同期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研究,均实施心脏彩超检查对比血压水平、心脏彩超指标。结果:对照组血压水平(SBP120.24±6.25mmHg、DBP76.07±4.12mmHg)较试验组(SBP152.21±5.39mmHg、DBP91.11±4.21mmHg)低,P<0.05。对照组心脏彩超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脏彩超诊断价值较好,且可准确评估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与脉冲多普勒2种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右心室舒张功能的评价。材料与方法:对4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超声检测左室肥厚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先采用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室舒张期三尖瓣口充盈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和心房收缩峰值(A),并计算E/A值;再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三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及计算e/a值,并与健康组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脉冲多普勒与组织多普勒E、A比值均小于1(E/A1),而健康组E、A比值均大于1(E/A1);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e、e/a值均较健康组显著减低(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左室肥厚可引起右室舒张功能减低,组织多普勒与脉冲多普勒显像均适合应用于评价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对右室舒张功能的影响。组织多普勒与脉冲多普勒2种方法所测e、e/a值在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的右心室舒张功能评价中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两种钙拮抗药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率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以及分别受不同钙拮抗药的影响。方法: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70例随机分为维拉帕米、拉西地平组(各35例),分别早上顿服缓释维拉帕米240mg至480mg和拉西地平4mg至6mg,疗程12周。治疗前后测UCG、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观察降压和逆转LVH的疗效,以及分析HRV时域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患者的HRV降低;两药降低血压的幅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高血压伴左室肥厚舒张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伴左室肥厚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86例,随机分成普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普伐他汀组在标准降压的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20 mg,每天1次。观察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和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在普伐他汀组中,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明显变薄,E峰与A峰的比值(E/A)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IVSD、LVPWD明显变薄,E/A明显升高(P〈0.05)。结论普伐他汀能有效减轻左心室肥厚,明显改善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心脏彩超用于诊断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1月期间在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彩超室治疗的60例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检查的6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相同心脏彩超检查。比较两组各心脏指标。结果:观察组LVPWd、LVEDd、LADd、LVM、LVMI、A水平均较对照组高,LVEF、E、E/A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心脏彩超检测可较好地显示心腔内结构,操作可行性高,无创伤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高血压30例的心率变异性及其昼夜节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曾武涛  冷秀玉 《新医学》1999,30(7):389-39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其昼夜节律变化的规律。方法:通过记录30例Ⅰ、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正常血压者(对照组)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24小时内每1小时的心率变异性(HRV)的时域指标(pNN50、rMSSD、SD)。结果:高血压病组的各项HRV指标均较对照组低(P〈0.05,P〈0.01),昼夜节律性明显减弱。结论:高血压病患者植物神经调节异常,HRV及昼夜节律均减弱。  相似文献   

15.
缬沙坦逆转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镜  蔡琳  王伟  唐炯  罗俊  燕纯伯  邓晓奇 《华西医学》2009,(7):1818-1820
目的:观察缬沙坦逆转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试验,11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患者,服用缬沙坦80~160mg/d,共36周,随访患者血压、超声心动图及不良反应。结果:116例患者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P〈0.05),左心室舒末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心室后壁厚度(PWT)、左室重指数(LVMI)均明显减少(P均〈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有效逆转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DTI)观察伴有和不伴有左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的组织多普勒特征,探讨DTI在心功能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入选3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LVH)15例与非左室肥厚组(non-LVH)15例,另选取1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行超声多普勒及DTI检查,多普勒超声测量室间隔厚度(IVS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左心房厚度(LAD),DTI模式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Ve)、舒张晚期运动速度(Va)和Ve/Va,以及用猪尾导管直接测量左室舒张末压(LVEDP)。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的Ve和Ve/Va显著减小,且LVH组比non-LVH组减小更明显(P<0.05);non-LVH组的Va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但LVH组的Va较对照组及non-LVH组显著增大(P<0.05)。Ve/Va与左室厚度及LVEDP呈良好的线性相关。 结论 伴有和不伴有左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均有舒张功能降低,且与左室厚度呈正相关;DTI是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声学定量(AQ)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48例高血压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进行了AQ检测,根据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高血压组又分为高血压LVMI正常组与左室肥厚组。结果:与对照组左室舒张功能指标比较,高血压患者左室充盈异常,舒张早期充盈减低,舒张晚期充盈增强;与高血压LVMI正常组比较,高血压左室肥厚组左室充盈尤其是舒张早期充盈低于高血压LVMI正常组;与对照组左室收缩功能指标比较,高血压LVMI正常组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且处于高血流动力学状态,而高血压左室肥厚组左室收缩功能减低,且低于LVMI正常组;与对照组左室容量指标比较,高血压LVMI正常组左室容量负荷增大,而高血压左室肥厚组无显著差异。结论:AQ技术为定量评价高血压患者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长轴舒张功能。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2例和正常对照组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成两组,30例伴有心肌肥厚,32例没有心肌肥厚。应用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技术测定各受检者左心室各壁基底段及中间段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结果:左室壁基底段、中间段SRe在原发性高血压组均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组均明显小于非左室肥厚(NLVH)组(P〈0.05或P〈0.01)。SRa在左室侧壁和后壁LVH组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能够准确定量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长轴舒张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高血压及左室肥厚对血浆NT—proBNP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变化及其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81例研究对象分两组:高血压病患者47例,健康对照者34例;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所有人选者血浆NT—proBNP浓度;高血压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左室结构和功能。结果: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左室肥厚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患者(P〈0.05)。结论:并发左室肥厚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升高,临床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可能有助于鉴别并发左室肥厚的高血压病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动态血压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相关关系。方法 184例研究对象根据即时血压,24h动态血压,左室肥厚监测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病不伴左室肥厚组,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组,探讨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室肥厚之间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病组中除即时舒张压和昼间舒张压外其余动态血压(ABPM)参数均与左室肥厚存在显著性相关,其中夜间收缩压r=0.84(P=0.0001)与夜间舒张压r=0.75(P=0.0001)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比昼间更密切,且高血压左室肥厚非榴型曲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高血压病不伴左室肥厚组,结论 (1)高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高血压左室肥厚显著相关。(2)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10%可能延缓或阻滞左室肥厚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