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描述并探讨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时间风险特征。方法收集截至2020年2月16日甘肃省各县(区)报告的COVID-19的发病数、相应县(区)人口数等数据,运用空间统计学的方法计算各县(区)的时间风险指数频率指数(α)、持续时间频率(β)和强度指数(γ)。结果全局自相关分析发现,α的Moran’s I系数为0.115,提示未来COVID-19发病频率增加概率较小。γ的Moran’s I系数为0.070,说明COVID-19确诊病例不会集中出现,疫情的发病强度较低。甘肃省COVID-19疫情的α、β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性(P<0.05),γ不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性(P>0.05)。α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区域(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红古区、皋兰县和榆中县)内存在高-高聚集性(P<0.05)。β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区域(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皋兰县和榆中县)内存在高-高聚集性(P<0.05)。结论结果提示兰州市大部分县(区)呈现高风险聚集性,但发病强度较低;全省在疫情期间采取的各项防控措施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COVID-19中ARDS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0日—2月22日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7例确诊COVID-19 ARDS患者临床资料,了解COVID-19 ARDS患者临床特征;根据预后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3月27日)将COVID-19 ARDS患者分为生存组(27例)和死亡组(60例),分析COVID-19 ARDS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7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8岁,男性55例(63.2%),合并的基础疾病中较常见的有高血压(59.8%)、糖尿病(31.0%)、心脑血管疾病(23.0%)等。87例中,60例死亡(69.0%),起病至出现ARDS中位时间为12.0 d,入院至死亡中位时间为15.0 d;27例痊愈出院,住院中位时间为47.0 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P=0.008)、合并呼吸系统疾病(P=0.015)、病程中出现心肌损伤(P=0.039)是COVID-19 ARDS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072,95%CI:1.01~1.14,P=0.018)是COVID-19 ARDS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OVID-19 ARDS患者死亡率高,高龄与ARDS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湖北省荆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类似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荆州市COVID-19病例资料,描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2020年荆州市累计报告COVID-19病例1 550例,重症病例占22.71%(352/1 550),病死率为3.29%(51/1 550)。 49.61%(769/1 550)的病例报告发病前14 d内有明确武汉市居住史或旅行史。 首例病例在2020年1月1日发病,发病高峰为1月23 — 28日,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月26日。 50~59岁年龄组病例占比最高(23.23%,360/1 550)。 92.91%(118/127)的乡镇(街道)有病例发病。 ≥60岁组病例的病死风险是<60岁组的10.53倍(95%CI:4.70~23.60),有既往疾病史病例的病死风险是无既往疾病史病例的1.95倍(95%CI:1.05~3.61)。 第一阶段(1月1 — 31日)的“发病至报告间隔”较第二阶段(2月1 — 26日)长(中位数分别为7.8、3.5 d,P<0.001)。  结论  荆州市多数COVID-19病例有武汉市暴露史,重症病例占比不高,疫情波及全市大部分乡镇。 有基础性疾病、年老者病死率高。 防控中后期较前期应更好地将“早发现”的防控策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龚震宇 《疾病监测》2021,36(12):1351-1352
超额死亡定义为在特定时间和地点高于预期各种原因的死亡人数.其有助于全面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死亡率,包括与COVID-19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的死亡.自2020年4月以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国家卫生统计中心(NCHS)每周公布与COVID-19大流行相关超额死亡数据.此前报告发现,2020年1月26日至10月3日,近30万人超额死亡,其中2/3与COVID-19有关.据美国国家生命统计系统(NVSS)最新数据,美国CDC估计,2020年1月26日至2021年2月27日发生了545600~660200例超额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浙江省杭州市流行性感冒(流感)疫情的时空分布规律,为优化流感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2019 — 2020年杭州市的流感发病情况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流感聚集性疫情数据来源于杭州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处置报告。 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用SaTScan软件进行时空聚集性扫描分析。  结果  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杭州市共报告流感病例264 410例,发病率为269.98/万,发病高峰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病例数占总发病数的66.54%。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9年第1季度至2020年第1季度的GSA Moran’s I值为正值(P<0.001)。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共探测到71个街道为高–高聚集区,以杭州市主城区及临近地区为主。 时空扫描分析显示Ⅰ类聚集区主要位于主城区及周边临近地区,聚集时间为2019年12月15日至2020年1月25日,相对危险度(RR)值为20.86,对数似然比(LLR)为142 431.21,P<0.001。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所得的热点地区与实际监测到的流感聚集性疫情分布情况相近。  结论  杭州市流感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12月至次年1月为防控重点时段,主城区及临近地区为防控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6.
自2019年12月以来,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宣布了最早的1例发病于2019年12月1日[1],流行病学调查后考虑该感染病例可能与武汉市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有关。2020年2月11日,WHO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优化早期干预方案,预防社区生活受限,制定相应社区康复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3—4月在武汉华润武钢总医院治愈出院的COVID-19患者57例,于2020年4—5月通过"问卷星"平台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12V2)调查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患者的焦虑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患者的抑郁状态;采用呼吸困难指数量表(mMRC)调查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比较不同特征COVID-19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分析患者生活质量与焦虑、抑郁和呼吸困难程度的相关性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57份调查问卷,剔除重复及无效问卷3份,获得有效问卷54份,问卷有效率达94.74%。(1)COVID-19出院后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生理总评分和心理总评分分别为(37.02±12.32)分、(38.46±14.42)分;呼吸困难等级0~3级的分别为3例(5.56%)、45例(83.33%)、5例(9.26%)、1例(1.85%);有19例(35.19%)存在焦虑情绪(SAS≥50分)和抑郁情绪(SDS≥53分)。(2)不同特征COVID-19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不同疾病分型的患者在生理总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活质量与焦虑、抑郁和呼吸困难程度的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F-12V2生理总评分与焦虑程度(r=-0.34,P=0.011)和呼吸困难程度(r=-0.39,P=0.003)之间存在负相关性,SF-12V2心理总评分与焦虑程度(r=-0.46,P=0.001)和抑郁程度(r=-0.40,P=0.002)之间存在负相关性。(4)COVID-19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β=8.27)、抑郁程度(β=-0.34)和疾病分型(β=-11.68)是患者SF-12V2生理总评分的重要决定因素(P<0.05);焦虑程度(β=-0.62)是患者SF-12V2心理总评分的重要决定因素(P<0.05)。结论:COVID-19出院患者存在呼吸困难、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性别、疾病分型、抑郁程度和焦虑程度是COVID-19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COVID-19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和重型患者)出院后要尽早进行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筛查和干预,减少患者负性情绪,鼓励患者适当参与康复训练,提高呼吸功能,从而促进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山东省烟台市急性心梗发病风险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生态影响因素,为开展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2012—2020年烟台市155个镇/街急性心梗发病数据建立贝叶斯时空模型,以人口加权PM2.5为协变量,并纳入社会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作为修正因子进行生态回归分析。结果 2012—2020年烟台市155个镇/街共报告71 926例急性心梗发病病例,总体上有27个发病高风险镇/街[相对危险度(RR)>1,95%置信区间(CI)不包含1];发病风险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2018年之后发病风险显著增加,时空交互效应对发病风险存在显著影响(δit=5.71, 95%CI:5.16~6.47);生态回归分析显示,人口加权PM2.5与发病风险呈明显正相关(RR=1.010,95%CI:1.004~1.016);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显示,人口加权PM2.5(RR=1.013,95%CI:1.003~1.024)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RR=1.004, 95%CI:1.002~1.011)与急性心梗发病风险均呈明显正相关,其余...  相似文献   

9.
章扬熙 《疾病监测》2020,35(2):182-183
介绍半对数线图的结构和用途,并应用该方法研究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时间分布及其流行速度变化。通过对2020年1月下旬COVID-19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时间分布的分析发现,COVID-19患者的传播速度在明显下降,半对数线逐渐走平,日环比值(DLR)已经趋近于1,目前防控措施很有效。如果春节返程的人口流动期间防控得当,疫情有望逐渐下降。半对数线图是研究疫情消长规律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0.
高瑞  王琦琦  向祥龙  于石成  谭枫 《疾病监测》2021,36(11):1117-1123
  目的   分析2020年早期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发病数随时间的变化轨迹,探索早期疫情的发展规律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信息系统中获取截至2020年4月8日的COVID-19发病数据,应用SAS 9.4软件从不同区域层面拟合COVID-19发病数随时间变化的轨迹模型,依据其轨迹特征进行分组,并对不同亚组进行异质性分析,发掘其潜在差异。  结果  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层面上,COVID-19发病数随时间变化的轨迹可分为2个组,第1组和第2组为三次项曲线,呈“升–降–升”的趋势,湖北省属于第2组,其他地区属于第1组,其轨迹曲线的峰值远远低于第2组。在除湖北省以外的30个省级行政区层面上,分为2个组,均为三次项曲线,毗邻湖北省的几个省份、东北部分地区和东部几个沿海省份属于第2组,该组发病峰值较高,其余属于第1组。 在湖北省各地级市层面上,分为2个组,分别为二次和四次项曲线,武汉市为第2组,其余各市为第1组。 在武汉市各区层面上,分为2个组,分别为二次和四次项曲线。  结论  我国不同地区COVID-19发病数随时间变化的轨迹存在异质性,疫情早发生地病例基数大,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另外,COVID-19传播与相对地理位置、初始输入病例数等因素紧密相关。 利用轨迹模型研究疫情发展规律,有助于针对性地制定COVID-19防控策略,为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提供一定防控经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20年贵州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贵州省报告的COVID-19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的三间分布、感染来源及疫情特征等进行分析。  结果  2020年1月22日至12月31日,全省累计报告COVID-19病例173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1.16%。 其中确诊病例147例(84.97%),无症状感染者26例(15.03%);重症病例31例(21.09%);本地病例84例(48.55%)、境内输入病例87例(50.29%)、境外输入病例2例(1.16%)。 疫情曲线呈双峰型,两个高峰间隔7 d,第1个发病高峰以境内输入病例为主,第2个发病高峰以本地病例为主。 全省9个(100%)市/州44个(50%)县(区)均有病例报告,主要分布在贵阳市、毕节市及遵义市(占全省总病例的70.70%)。 男、女性别比为1.06∶1;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年龄中位数为37岁。 82例(47.40%)病例是通过密切接触者主动筛查发现,55例(31.79%)是通过主动就诊发现,36例(20.81%)是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来黔等重点人员主动筛查发现。 暴露因素以密切接触者(42.77%)和武汉市旅居史人员(38.73%)为主。 29起聚集性疫情均为家庭聚集病例。  结论  贵州省COVID-19病例以境内输入及密切接触感染为主。 对疫情重点地区人员及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员的早期排查、集中隔离管理及对发热病例的监测是早发现和防止疫情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2022年3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预计2022年3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可能将较2月有所上升.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2020年辽宁省大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本次COVID-19暴发疫情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病例发现途径等进行分析。  结果  2020年7月22日至8月5日,大连市累计报告COVID-19疫情相关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18例,病例年龄为1月龄至73岁,其中男性58例,女性60例。 确诊病例92例,首例病例的发病时间为7月9日,末例病例的发病时间为8月5日,某食品公司病例发病时间早于该公司以外的病例。 81.36%的病例来源于以某食品公司及大连湾街道为核心的高风险地区,95.76%的病例通过密切接触者排查和社区筛查发现。  结论  此次COVID-19疫情是与冷链海鲜产品加工相关的聚集性暴发疫情,因为控制及时有效未发生广泛社区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自2022年3月以来浙江省本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22年3月3日至5月8日浙江省本土新冠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62起疫情波及11个市的71个县(市、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668例,无症状感染者866例。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嘉善县、平湖市、海宁市、临平区、余杭区、拱墅区、上城区和婺城区存在热点聚集性。本次疫情由上海市输入并导致关联疫情占72.90%;50例以上规模疫情持续时间为7~15 d,10 d左右控制动态基本再生数(Rt)<1。结论 本轮疫情主要发生在嘉兴市和杭州市,大部分是外省输入病例引起的关联疫情;疫情R t控制在1以下的时间越早,规模越小,疫情持续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2021年2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  预计2021年2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数将较2021年1月有所下降,可能比2020年2月明显下降。 境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将呈现高水平流行态势,我国继续面临本土传播疫情在境内扩散以及境外输入疫情导致本土传播的双重风险。 在各地保持良好的监测和反应能力,按照国家前期部署做好春节前后疫情防控工作,我国疫情发生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极低。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2月仍处于该事件的高发季节,但报告事件数和中毒人数较1月可能会出现回落。  结论  需要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予以特别关注,一般关注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21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完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21年10月17日至11月6日宁夏COVID-19确诊病例的发病时间、病例分布、人群特征、基因测序结果等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宁夏2021年10月聚集性疫情共确诊COVID-19病例 44例,本轮疫情有2个独立的传播链,平均代间距约4 d,潜伏期中位数为5.3 d(1.1~8.0 d),最多已传代至3代;获得43例COVID-19病例的全基因组序列,结果表明本起疫情是由VOC/Delta变异株(B.1.617.2进化分支)感染,同武汉参考株(NC_045512)序列相比,43例病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基因组序列存在45~50个核苷酸突变位点;SARS-CoV-2 刺突(S)蛋白存在12个氨基酸突变位点。  结论  Delta毒株导致的疫情呈现出病毒载量高,潜伏期短,传播能力强的特点,境外输入的 SARS-CoV-2 变异株存在引起本地暴发与流行的风险,需持续对境外输入的 SARS-CoV-2毒株进行分子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