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主要在食管,与肝脾相关,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上犯食管胃为发病根本,临床多从肝脾论治以和胃降逆,效果不甚理想。新观点认为,本病病位在食管,与肺脾关系密切,中医病机以脾失健运,肺胃不降而致气机失调。治疗应从健脾益气、升降并举入手。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理关键为脏腑"气机失和",病位在食管与胃,和肝、脾、肺的关系密切,主因情志不遂、酒食不节、素体胆病、久病体虚等各种失"和"因素而引起的中焦气机逆乱,脾气不升,胃失和降,气机上逆所致。故其治疗应以"和"思想为指导,立足于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宣发肃降的治疗原则,以平降逆气为主,同时佐以升气药,升降并举,纠正患者的失"和"状态,使气机升降出入有序,以达治病求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李佳 《中医学报》2020,35(4):765-768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咽异感症的病位在食管、咽,与脾、胃、肝、肺四个脏腑相关,与精神情志活动亦有密切联系。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脾气不升是发病的基础,肝气郁结、肺气不降是发病的条件与加重的诱因。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咽异感症应以气神同调为法,从脾、胃、肝、肺论治,以调整气机升降及调整精神情志为治疗关键。调气:从肝,则条达肝气;从脾胃,或益脾气,或清胃热,或燥脾湿,或滋胃阴;从肺,则肃肺降气;同时,少佐升散之属,以达升降相宜之效,使浊气得降、清气得升、咽部得养。调神:予药物治疗的同时,畅情达意,以调整病机,使脏腑气血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谭欣圆  周晓虹 《中医学报》2020,35(1):113-116
周晓虹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道、胃,发病与肝、脾、肺、心等密切相关。胃为阳明腑,多气多血,气有余则易化火,扰动气血,气血壅而不通则气机逆乱,故治疗脾胃病多从清热和胃论治。周教授认为辨病抓主要病机病位,立治疗大法,个体则多表现为兼证的差异,分脏腑论治。本病治疗应清脾胃、肝热以和胃,根据兼证分别疏肝、润肺、清心、健脾,体现中医辨证的个体化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寻胃食管反流病从升清降浊法论治的理论依据及运用要点.[方法]结合历代中医文献的相关记述,及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进行辨析,并提出新的治法及注意事项.[结果]以往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以胃气上逆为根本病机,治疗多以和胃降逆为大法,但却易反复发作.笔者认为,胃失和降,气机升降失常是本病的根本痛机,治疗当遵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中“平”的理论基础,在和胃降逆的同时,更要随证兼用升清之药物以双管齐下,使中焦得和,升降复常,则疾病可除.[结论]从升清降浊法论治胃食管反流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意义,升清降浊法主要是调理脾胃之枢机,治脾要注意升阳,治胃要注意降逆,升涛与降浊同用,收效方著.  相似文献   

6.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病位在胃脾,与胆肝密切相关,其病因可从“六郁”而论,六郁结于中焦,有碍中焦升降运动,当升而不升,当降而不降,气机升降运动失调,脾之健运失常,肝失疏泄,胆随胃逆,肝随脾升,则BRG的临床表现随之而生.且“六郁”为病,又可相继生焉,“六郁”致病在BRG发病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证治以疏肝理气解郁法、化痰降浊解郁法、清中降逆解郁法、化瘀通络解郁法、消积导滞解郁法等.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中医学认为,其发病除了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以外,还与心、肺亦有联系。在《伤寒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通过调节上焦心、肺的功能,从而辅助中焦脾胃气机的恢复,最终促进中焦胃气和降,即所谓“通上焦,即为和中焦”,若上焦心、肺功能失常则易影响中焦,不利于中焦胃气和降,从而易造成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进一步结合临床实践和西医学相关研究,若心统血脉,主神明或延及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常,则易导致食管内脏高敏感和小肠内细菌过度生长;若肺主宣降,司呼吸或累及大肠通降传导功能失常,则易引起食管胃连接处屏障受损与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亦会造成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故通过阐明上焦心、肺对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影响,为胃食管反流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同时,进一步丰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8.
胃痞壅滞,主用通降,慎用开破 胃痞是指胃脘部痞塞满闷、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生理上,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均可直接影响气机的通畅,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木郁不能疏土,可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脾不升清,胃不和降,则升降气机痞塞,或逆乱失常,导致气滞中满;脾胃不和,则木可侮之,使气机乖常而生痞满.  相似文献   

9.
正葛琳仪是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葛琳仪老师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尤善治脾胃病、肺病、老年病、疑难病。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以烧心、反酸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消化道疾病,属于中医"吐酸"、"食管瘅"范畴~([1]),病因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食管,与肝脾息息相关。葛老师在治疗脾胃病时以疏理中焦气机、健脾和胃为大法,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佐以"清"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医学认为偏头痛病因病机复杂,症见多端,但不外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多因风、寒、湿、痰、瘀以及肝、肾、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受损,复感外邪而诱使发病,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甚至气机逆乱,湿邪流注,痰浊内蕴,瘀血阻络,寒凝气滞,脑脉失养,气机不畅而发为头痛.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是导致咳嗽迁延难愈的重要病因,属祖国医学"胃咳"范畴。胃咳的基本病机可概括为胃气上逆,肺失宣降,气机逆乱,上冲气道,咳嗽不已。于白莉教授选用半夏厚朴汤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葛琳仪教授是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葛琳仪教授治学严谨,悬壶55载,学验俱丰,尤善治脾胃病、肺病、老年病、疑难病。其基本学术思想是“三位合一,多元思辨”、“谨守病机,正本清源”、“用药简练,衷中参西”。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以烧心、反酸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消化道疾病,属于中医“吐酸”、“食管瘅”范畴[1],其病因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食管,与肝脾息息相关。葛教授在治疗脾胃病时以疏理中焦气机、健脾和胃为大法,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佐以“清”法。现将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半夏泻心汤证的成因是心胃气机升降失常,即以胃气不足为先决条件,以汗、吐、下重虚中焦为诱因,以胃气不降、心火上炎为表现形式.因此该方证之病机为胃寒心热.  相似文献   

14.
马骏运用行气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为神之使,又为血之帅。人以气为主,息息相运,连续不断。气盛则盈,气衰则虚,气顺则平,气逆则乱。气病即气机的逆乱和功能的盛衰。脾胃为中焦枢纽,气病每多。如脾胃气滞可见脘腹痞满疼痛,脾胃气逆可致呕吐呃逆,痰气交阻可见噎膈反胃,抑或是脾胃虚弱者,亦多夹胃纳呆滞、气...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为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系由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从而引起烧心、反酸等症状。其中有约40%的患者对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不敏感,称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逐年升高,采用西药及中药常规治疗效果均不佳。李廷荃教授提出脾胃虚寒为发病之本,病机为肝脾胃不和,寒湿热错杂。治疗原则包括脾升胃降调病势,温运脾阳以培本,清化湿热以除邪。温运脾阳以治本,加之祛除湿热之邪,调节脾胃升降,使人体中焦之气畅则不得作酸。  相似文献   

16.
调理脾胃辨治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丽珍 《中外医疗》2008,27(26):83-83
本文提出脾胃机能的失调,气化失常,气机升降逆乱是导致中风发生的关键.脾胃之气机升降失调,使湿浊内盛,酿液生痰,阻滞经络,阻碍血行,蒙蔽清窍而发中风.认为本病病机乃脾虚为本,痰瘀为标.治疗提出培植脾土,畅利中焦,使脾胃健,气机畅,而病自愈.  相似文献   

17.
气机升降是生命存在的基础,“生死之机.升降而已”。它具体地反映了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基本形式。正如《医学求是》指出“明呼脏腑阴阳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而脾胃升降又在整个气机升降运动中占非常重要地位,脾胃居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气血生化之源,也是一切气机升降的根本。因此,调理脾升胃降是治疗胃病的一个主要方面。调理脾升胃降之大法,内经指出:“病在上者,取之于下,病在下者,取之于上”,“高者仰之,下者举之”,通过疏其气血,调和阴阳,祛其邪恶,复其脾胃升降之序,以达到补其不足,助升运和降,纠其反作,以举陷降逆,辛甘升脾,苦酸降胃之法,具体为:  相似文献   

18.
武淑媛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6):1608-1609
胃痞病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望无胀大,且常伴有胸膈满闷.得食则胀,嗳气则舒.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绪、起居、冷暖等诱因有关.乃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和而成,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太阴所至为积饮否膈."又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气于肺胃,结而不散则为痞".临床上屡见不鲜,而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分型探讨较少.为便于临床治疗有必要作以探讨,现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介绍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以反酸、烧心为主症,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病程缠绵难愈,治疗难度较大。脾虚湿热型作为本病常见的证候类型,病因病机复杂,总体以脾胃虚弱为根本原因,湿热内蕴为标。发病的病机关键为气机失调、胃失和降,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日久脾虚,湿热内生。临床上常以中西医结合共治此病,可获得较显著疗效。中医治疗常以调畅气机、运脾和胃、辛开苦降为主,用药大多以补气药、理气药及清热药为主,通补兼施,补而不滞,和法缓治,总体以调畅气机为要,以四君子汤合清胃散为基本方进行加减。本研究从脾虚湿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附验案1则佐证,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临床经验及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两个方面论述仲景脾胃学术思想。(1)阳道实,阴道虚:阳明胃病多实多热,或有形实邪结滞、或无形邪热内扰、又或热伤胃津,仲景以寒凉来清降胃腑;太阴脾病多虚多寒,或中阳虚弱、或火不生土,通过温运脾阳或温补肾阳,以复脾之健运。(2)调气机,复升降:脾胃枢机不利,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仲景或升清、或降浊使清浊归于常道;若清浊相混、寒热错杂于中,则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开中焦之郁结,复脾胃气机之升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