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1])。脑血管性认知障碍是一种发病率高和可预防性的临床症状,治疗重点是使神经元的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促进其修复和再生~([2])。研究~([3-4])表明,醒脑静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脑组织缺氧及减轻炎性反应,促进神经元恢复功能。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是神经细胞膜的天然组成成分,外源性神经节苷脂能通过血脑屏障,嵌入神经细胞膜中保护神经元。本研究探讨醒脑静联合神经节苷脂治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发现肝素酶可以促使肿瘤细胞的syndecan-1脱落,而且低氧增加的巨噬细胞运动也可能与硫酸已酰肝素蛋白多糖的生物合成调节相关.目的:观察肝素酶Ⅰ对缺氧复氧损伤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黏结合蛋白多糖1及细胞外信号调节酶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缺氧复氧处理肝素酶Ⅰ预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及western blot枪测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黏结合蛋白多糖1、ERK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单纯缺氧复氧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黏结合蛋白多糖1和ERK2表达轻度上调.缺氧复氧处理肝素酶预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黏结合蛋白多糖1和ERK2明显上调,与单纯缺氰复氧处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黏结合蛋白多糖1与ERK2上调表达成正相关.结果表明,黏结合蛋白多糖1和细胞外信号调节酶参与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肝素酶Ⅰ可能通过调节黏结合蛋白多糖1来影响细胞外信号调节酶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脂质体介导下pcDNA3.1/BDNF基因转染对缺糖、缺氧-再给氧损伤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缺糖、缺氧-再给氧损伤SH-SY5Y神经细胞模型,应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苔盼蓝染色排斥试验检测细胞活力、测定SH-SY5Y细胞 LDH 释放率、Annexin V-FITC和Propidium Iodide双染色法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死亡和凋亡等方法,观察应用基因转染方法导入表达BDNF的基因片段(pcDNA3.1/BDNF)对缺糖、缺氧-再给氧损伤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到,在转染了表达BDNF基因的SH-SY5Y细胞中,经ATRA诱导后,即使实施了缺糖、缺氧-再给氧处理,其死亡、凋亡的细胞数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且细胞的形态改善显著;在细胞存活率、死亡率、LDH 释放率的测定结果中,基因转染组和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了细胞的存活率,降低细胞死亡率和LDH 释放率(P<0.05);在Annexin V-FITC和Propidium Iodide双染色法荧光显微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的检测中,转染了表达BDNF基因的SH-SY5Y细胞,经ATRA诱导后,其保护作用最好,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死亡、凋亡的细胞数显著减少.结论 应用基因转染方法导入表达BDNF的基因片段对缺糖、缺氧-再给氧损伤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藻酸双酯钠对缺氧缺糖培养所致大鼠皮质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年在郑州大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完成。体外培养大鼠胚胎皮质神经细胞,以缺氧加缺糖培养建立神经细胞损伤模型,通过测定乳酸脱氢酶,一氧化氮,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以观察藻酸双酯钠对培养神经细胞缺氧缺糖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①神经细胞缺氧缺糖性损伤后,细胞死亡数明显升高,乳酸脱氢酶含量显著增加,藻酸双酯钠各浓度(50,100,150mg/L)均能显著减少细胞死亡,降低乳酸脱氢酶漏出量眼(865.17±69.18),(733.48±58.51),(504.27±80.02),(1051.88±46.84)μkat/g,P<0.05/P<0.01演鸦②神经细胞损伤后,一氧化氮含量及细胞内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藻酸双酯钠各浓度(50,100,150mg/L)均可显著降低一氧化氮及丙二醛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P<0.01)鸦③神经细胞损伤后细胞内钙离子含量显著增加,藻酸双酯钠各浓度(50,100,150mg/L)均可显著降低细胞内钙离子含量(抑制率分别为:27%,35%,54%)鸦④神经细胞平均凋亡率为(32.8±6.5)%,藻酸双酯钠50,100,150mg/L分别使细胞平均凋亡率降为(22.3±5.1)%、(13.2±4.4)%、(7.9±3.5)%。结论:藻酸双酯钠对培养神经细胞缺氧缺糖性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藻酸双酯钠降低一氧化氮含量、降低细胞内钙离子累积,抗过氧化作用以及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tanniocalcin-1(STC-1)对神经元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缺氧/缺糖处理构建神经元缺血性损伤模型。构建过表达STC-1的重组逆转录病毒并转染细胞;UCP2 siRNA转染抑制解偶联蛋白2(UCP2)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STC-1和UCP2的m RNA及蛋白表达;乳酸脱氢酶(LDH)方法测定LDH漏出量和噻唑兰(MTT)方法测定细胞生长活力;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成功建立缺氧/缺糖神经细胞损伤模型。过表达STC-1,缺氧/缺糖损伤的神经元LDH漏出量减少(P0.01),细胞生长活力显著升高(P0.05),Caspase-3活性降低(P0.05),且Bcl-2蛋白表达量增多(P0.01);另外STC-1下游分子UCP2的m 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另外,在过表达STC-1且抑制UCP2的情况下,细胞生长活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STC-1对缺血性损伤的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可能通过调控UCP2来保护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缺氧/缺糖诱导的原代培养的大鼠乳鼠小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10在锦州医学院科技实验中心细胞培养实验室进行。将原代培养7d的大鼠乳鼠小脑皮质细胞分为5组: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②模型组:换含0.5mmol/L连二亚硫酸钠的无糖Earles液继续培养48h,建立了缺氧/缺糖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模型。③神经生长因子5,50,100μg/L组:提前24h加入5,50,100μg/L的神经生长因子,同前造模。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损害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①细胞凋亡率:模型组和神经生长因子5μg/L组高于正常对照组([47.08±13.27)%,(39.01±11.08)%,(4.08±2.45)%,P<0.01]。神经生长因子50,100μg/L组低于模型组和神经生长因子5μg/L组([15.09±5.68)%,(10.56±4.72)%,P<0.01]。②细胞形态:模型组TUNEL染色发现大量阳性细胞,细胞形态亦有明显损伤变化。神经生长因子50,100μg/L组细胞形态结构损伤减轻或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给予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能够抑制缺氧/缺糖造成的小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对缺氧/缺糖引起的小脑皮质神经细胞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心肌功能障碍可由于心肌缺氧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造成,常见的有心力衰竭、心肌梗塞(MI)等~([1])。因此,研究缺氧时血管内皮细胞(VEC)在机体中的作用机制,对人类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内皮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会产生应激反应,包括细胞增殖、迁移、炎症和凋亡~([2])。细胞凋亡若发生于心  相似文献   

8.
背景:Nogo-A蛋白是表达于少突胶质细胞的神经元轴突生长抑制因子,推测其可能与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关系密切。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可改善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的神经系统损害,其作用是否与少突胶质细胞上Nogo-A蛋白有关目前尚无报道。目的:从少突胶质细胞Nogo-A的角度探讨神经节苷脂对神经细胞一氧化碳损伤后保护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视神经少突胶质细胞。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一氧化碳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组。后两组在含有体积分数1%一氧化碳的密室中培养,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组预先在培养液中加入5 mg/L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采用RT-PCR及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观察6,24,48 h少突胶质细胞Nogo-A mR 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一氧化碳组6,24及48 h各间点Nogo-A mR NA积分吸光度比值、Nogo-A蛋白质表达的累计吸光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一氧化碳处理后24 h,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组Nogo-A mR NA积分吸光度比值、蛋白质表达的累计吸光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低于一氧化碳组(P<0.05);Nogo-A mR NA水平与蛋白质表达具有线性相关性(r=0.95)。提示一氧化碳本身可使少突胶质细胞进入活跃的功能状态,提高Nogo-A的转录和翻译水平;Nogo-A蛋白质表达的增加为其mR NA水平水平提高所致;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对神经细胞急性一氧化碳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抑制少突胶质细胞Nogo-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藻酸双酯钠对缺氧缺糖培养所致大鼠皮质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年在郑州大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完成。体外培养大鼠胚贻皮质神经细胞,以缺氧加缺糖培养建立神经细胞损伤模型,通过测定乳酸脱氢酶,一氧化氮,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以观察藻酸双酯钠对培养神经细胞缺氧缺糖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①神经细胞缺氧缺糖性损伤后,细胞死亡数明显升高,乳酸脱氢酶含量显著增加,藻酸双酯钠各浓度(50,100,150mg/L)均能显著减少细胞死亡,降低乳酸脱氢酶漏出量[(865.17&;#177;69.18),(733.48&;#177;58.51),(504.27&;#177;80.02).(1051.88&;#177;46.84)μkat/g,P〈0.05/P〈0.01];②神经细胞损伤后,一氧化氮含量及细胞内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藻酸双酯钠各浓度(50,100,150mg/L)均可显著降低一氧化氮及丙二醛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P〈0.01);③神经细胞损伤后细胞内钙离子含量显著增加,藻酸双酯钠各浓度(50,100,150mg/L)均可显著降低细胞内钙离子含量(抑制率分别为:27%,35%,54%);④神经细胞平均凋亡率为(32.8&;#177;6.5)%,藻酸双酯钠50,100,150mg/L分别使细胞平均凋亡率降为(22.3&;#177;5.1)%、(13.2&;#177;4.4)%、(7.9&;#177;3.5)%。结论:藻酸双酯钠对培养神经细胞缺氧缺糖性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藻酸双酯钠降低一氧化氮含量、降低细胞内钙离子累积,抗过氧化作用以及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临床及动物实验证实脑溢安能促进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目的:观察脑溢安血清对体外缺氧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分离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移入厌氧培养箱培养18h建立缺氧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血清组及含脑溢安血清组。正常组为同一批正常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组将正常培养的细胞放入厌氧培养箱内培养18h;正常血清对照组细胞在培养液中加5%正常血清后,放入厌氧培养箱中培养18h;脑溢安血清组细胞在培养液中加5%脑溢安血清后,放入厌氧培养箱内培养18h。结果与结论:缺氧培养使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存活数量减少,其表达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增强,而脑溢安血清能明显增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存活数量,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水平(P<0.05)。说明脑溢安血清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抑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对缺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脑缺洫皮质区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微血管Noteh1表达的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单纯脑缺血损伤组和脑缺血后BMSC移植组。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缺血皮质区Ⅷ因子及Notch1的表达。结果(1)植入的BMSC可以趋向性迁移到脑缺血损伤区域。(2)BNSC移植组脑缺血皮质区新生徽血管密度较单纯脑缺血损伤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增高。(3)BMSC移植组缺血皮质区多数微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Notch1,且明显多于单纯缺血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结论BMSC移植可促进脑缺血区血管新生,且可能与促进Notch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效应及其对再灌注损伤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7/12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原代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ScienCell公司);黄芪多糖(惠州市东方植物保健科技有限公司)。②实验过程及评估:实验使用体外培养的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第4,5代细胞,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情况;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经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处理24h,以及经黄芪多糖100,50,25mg/L分别处理4,6,8h后的增殖变化;以体外缺糖缺氧2h模拟体内缺血,复糖复氧6h模拟再灌注复制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再灌注损伤模型;虎红法测定经缺氧再复氧处理后的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图象定量分析系统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①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生长情况: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复苏48~72h后细胞呈铺路石样生长,在15个细胞倍增周期内,其形态、生物、生理学特性稳定。②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对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黄芪多糖浓度≥5g/L时,对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P<0.05或0.01);浓度为2.5g/L时,对细胞的增殖无影响;浓度在1.25g/L~18.78mg/L时,可明显促进细胞的增殖(P<0.05或0.01)。③黄芪多糖处理不同时间对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经黄芪多糖100,50,25mg/L3个剂量分别处理4,6,8h后,其增殖与正常对照组比无明显变化。④黄芪多糖对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间黏附作用及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的影响:黄芪多糖50mg/L可显著抑制再灌注损伤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黏附(P<0.01);100mg/L可明显降低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P<0.05)。结论:①黄芪多糖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促进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但需较长的作用时间才能发挥促增殖效应。②黄芪多糖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再灌注损伤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修复,降低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进而抑制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黏附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研究认为,Mr70000热休克蛋白(HSP70)是缺氧缺血的敏感指标。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rahexosylganglioside,GM1)是哺乳类神经节苷脂的主要种类,HSP70及GM。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中的作用及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的: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ischemia brain damage,HIBD)后海马CA1区Mr70000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病理学损伤变化和外源性GM1对其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本实验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医学系及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完成,实验采用7日龄SD乳鼠,按随机抽签法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6只,缺氧缺血组24只,缺血后治疗组24只干预:建立HIBD模型,用免疫组化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方法检测缺氧缺血和GM.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脑海马组织HSP70阳性细胞及病理学改变。主要观察指标:正常大鼠、缺氧缺血大鼠及缺氧缺后给予GM1大鼠的海马CA1区HSP70染色程度及神经损伤分级比较。结果:HI后新生大鼠海马CA1区仅能检出少量阳性HSP核蛋白,呈1级染色,海马CA1区神经元呈较严重的缺血损伤性改变,损伤程度达3—4级,而GM1组可见应激蛋白HSP70明显表达,24h达高峰,呈2—3级染色;神经元损伤程度为0—2级。结论:GM1可使新生大鼠海马CA1区HSP70表达上调,减轻脑缺氧缺血后病理损伤,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临床及动物实验证实脑溢安能促进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目的:观察脑溢安血清对体外缺氧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分离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移入厌氧培养箱培养18h建立缺氧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血清组及含脑溢安血清组。正常组为同一批正常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组将正常培养的细胞放入厌氧培养箱内培养18h;正常血清对照组细胞在培养液中加5%正常血清后,放入厌氧培养箱中培养18h;脑溢安血清组细胞在培养液中加5%脑溢安血清后,放入厌氧培养箱内培养18h。结果与结论:缺氧培养使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存活数量减少,其表达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增强,而脑溢安血清能明显增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存活数量,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水平(P〈0.05)。说明脑溢安血清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抑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对缺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神经可塑性,即神经重构.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GLS)是神经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脑神经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是神经生长的营养因子和信息因子,神经系统中含量尤其丰富,尤以大脑皮质中含量最高.研究表明神经节苷脂能促进实验动物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外伤和局部缺血损伤后功能的恢复,并且在脑缺血损伤时神经节苷脂含量及各酸性组分别随缺血时间延长而下降.目的研究针刺对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脑组织神经节苷脂GM1、GM3、GD3含量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本研究的地点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及哈尔滨医科大学,材料为选用健康成年Wistar雄鼠204只,体质量270~300 g,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动物.干预选取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64只)、针刺组(64只)、药物治疗组(66只),后三组通过线栓法造成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并于栓塞后5min给予针刺组针刺治疗,给予药物组腹腔注射施捷因注射液(10mg/kg体质量),分别于损伤后1,2,3,5,7,12,24 h测定神经节苷脂各酸性组分GM1,GM3,GD3含量.主要观察指标神经节苷脂GM1,GM3,GD3含量.结果大鼠急性脑缺血后脑组织中神经节苷脂GM1,GD3含量随时间下降,GM3含量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针刺组与药物组均能使GM1含量明显升高,并且针刺组可使GM3含量降低,GD3含量升高.GM1含量随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针刺组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药物组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1);针刺组与药物组在2,3,5,7 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针刺组GM3含量比模型组降低(P<0.05,P<0.01);针刺组与药物组在1,2,3,5 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GD3含量随缺血时间的延长在7,12,24 h明显降低(P<0.05,P<0.01);针刺组GD3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在12,24 h其含量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药物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针刺组与药物组在1,2 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调节脑组织中神经节苷脂GM1.GM3GD3含量以达到脑保护、促进神经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强的促血管生长因子,其由多种正常细胞产生和分泌,特异性作用于存在 VEGF受体即 flt-l(VEGFR-1)或 KDR(VEGFR-2)的血管内皮细胞( VEC)而实现其生物学效应.除人们所熟知的可以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血管生成,维持血管功能,修复损伤后血管的功能外,更有研究表明其对神经细胞有直接保护作用并可促进神经元的生成.缺氧为 VEGF/VEGFR表达的最强调节因素.许多实验都证实了脑缺血过程中均伴有 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 VEGF作为一种功能强大且能产生多种效应的细胞因子因其潜在的治疗前景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骨髓问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脑缺血皮质区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微血管Notch1表达的变化.方法 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单纯脑缺血损伤组和脑缺血后BMSC移植组.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缺血皮质区Ⅷ因子及Notch1的表达.结果 (1)植入的BMSC可以趋向性迁移到脑缺血损伤区域.(2)BMSC移植组脑缺血皮质区新生微血管密度较单纯脑缺血损伤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增高.(3)BMSC移植组缺血皮质区多数微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Notch1,且明显多于单纯缺血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结论 BMSC移植可促进脑缺血区血管新生,且可能与促进Notch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创伤后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对氧自由基线粒体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进的Marmarou's法建立大鼠中度闭合性弥漫性颅脑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TUNEL法对大鼠伤后皮质细胞色素c、凋亡细胞数进行动态观察。硫代巴比妥酸法测量丙二醛。结果伤后给予Edaravone进行干预自由基水平明显减少,细胞色素c表达和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降低;依达拉奉与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干预效果更为明显。结论颅脑创伤后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具有脑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之一是调节氧自由基线粒体信号通路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缺血缺氧损伤内皮细胞的血管新生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GD/R)损伤内皮细胞株EA.hy926,复氧复糖过程中添加rH-EPO;采用MTT还原法、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及Matrigel小管形成实验评价内皮细胞血管新生能力;ELISA法检测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胞二磷胆碱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海马神经元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糖缺氧再灌注组、胞二磷胆碱干预组(1、10、100μmol/L),观察再灌注6、24h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的改变;于再灌注24h检测海马神经元四甲基偶氮唑盐(MTT)代谢率,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结果与缺糖缺氧再灌注组相比,胞二磷胆碱于再灌注6h可明显提高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及GPx的活性(P<0.05);于再灌注24h可增高MTT代谢率,提高GPx的活性及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P<0.05)。结论胞二磷胆碱对海马神经元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神经元GSH含量、GPx活性及减少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